外派老師談華文課堂的詩詞教學:傳經、承典、達禮

2020-12-14 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1月13日電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走向杏壇,走上學「道」、知「道」、布「道」的職業歷程,就是每一位教育者努力實現知行合一的過程。菲律賓僑中學院張業芸老師向我們講述了她的外派生涯的所感所悟。

全文摘編如下:

為人師者,在完成傳道受業解惑的基本職責後,還會期待在課堂上達成更高的教育目標——傳經、承典、達禮。走出國門前,我就設想著課堂上在完成教學任務之餘,再側重補充強化一些中國經典文化知識給孩子們,而成語、詩詞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這個教育設想不僅僅著眼於知識點傳授,更側重的是中華經典文化的傳承。地理決定文化,人文書寫歷史。廣袤的中國大地,悠久的華夏文明,孕育了多種多樣的文學形式。成語是中華文化的璀璨明珠,詩詞則是古代文學史上最溫潤無瑕的玉璧。每一首詩歌,每一條成語,從悠遠的歷史中走來,散發著絲絲縷縷的清香。它們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身居海外的華裔子弟亦是龍的傳人,只是生活環境的變化,使得他們遠離了民族文化的土壤。而今,課堂上讓學生積累一些詩詞與成語知識,猶如給他們文化肌體的血液中注入傳統文化最鮮活的營養,這些知識養分在他們體內慢慢發酵,定會沉澱為提升他們素質、印刻於靈魂深處的「DNA」因子——這也是海外華文教學的根魂所系。如何將中華經典文化「潤物細無聲」地滲透進日常的華語教學,如何讓課程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元素和傳統文明的家國情懷循序漸進地充盈學生的心靈,成為我的新課題,也是我們每一位外派老師的神聖使命——即使只有短短一年,我們也要不斷努力,潛移默化地讓他們積累一定的詩詞、成語等方面的知識,來提升他們學習傳統文學、鑑賞傳統文學的能力。

我帶的班級是僑中學院分校的高中實驗班,班級孩子英文、菲語綜合成績優異,且中文水平很好,我很是欣慰,因為這恰恰是實現我教育設想的最關鍵的一步。和他們相處了一周,交流密切、關係融洽後,我決定施行「饋詩贈詞」課堂環節——每天教授課文內容前5—8分鐘,請同學饋送我一首詩詞,並用自己的話解釋詩句意義,我再回贈兩個成語給孩子們。

第一天,送詩的孩子是乖巧可愛的黃巧玉,她剛從中國老家回菲不久,有著很好的漢語家庭氛圍。然而,巧玉做不到背誦,更別說用自己的話來釋義了。她只是拿著杜牧的《江南春》的詩歌註解朗讀了一遍,她的朗讀屬於一字一頓的「點讀」,完全沒有抑揚頓挫與平仄的韻味。無論是語調、聲韻母的發音,還是停頓和重讀,和我國內的學生還是有較大不同。針對這種現狀,我隨機應變,簡化了知識點,從詩歌的基本元素「意象」開始,慢慢講解《江南春》的春景之美,再和大家齊讀詩歌。朗讀時,我特地放慢了語速,引導他們注意詩歌的節奏和平仄。

一節課下來,我發現學生的實際水平跟自己的設想有些差距。孩子們之前學習的中國古典詩歌不多,成語知之甚少,加之缺乏使用語言環境,他們鑑賞文學作品的基本常識嚴重匱乏。「贈詩」環節必須降低難度和高度,才能保證教學的有效性——詩詞學習的主要目的是要學習詩詞內容中隱含的漢語言形式,以及比日常生活用語更高級、更複雜的語言內容,以期能夠準確理解和運用具有這種形式的內容。只有在理解詩詞內容基礎上激發共鳴,才會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由此,我想到除去贈詩,還應採取不同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刺激學生的記憶,這樣,才能達成學習目標。

晚間,我聯繫了次日即將送詩的施靜琳同學。多才多藝的靜琳在朗誦、舞蹈、寫作、書法等方面皆是可圈可點。我提前做好她饋送的詩歌PPT課件。第二天,聰穎靈透的靜琳給了我一個驚喜。她贈送的是馬致遠的元曲《天淨沙秋思》,在深情地朗誦了作品後,運用我昨天點撥的「意象」法來賞析此詩,並結合網絡註解,用自己的話把這首元曲翻譯了一遍,施靜琳的精彩展示贏得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看著他們臉上羨慕的神色,我知道大家的學習熱情在一定程度上被激發出來了。楷模的力量真是事半功倍啊!我因勢利導,進一步「知人論世」,介紹此曲的作者及創作背景、元曲的形式,學生對詩詞的學習的興趣更濃厚了一些。按照我多年的教育經驗,只有講練結合、聽說讀寫結合,才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於是,我提出了幾個要求:

1、要求他們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背誦指定課文;

2、抄寫詩詞、成語、課文的精彩片段,且必須用楷體;

3、在寫作中有意識地運用成語、古詩詞來為文章「增色添彩」,避免平淡敘述。

沒想到,孩子們一片譁然,男生群情激動「老師,以前我們不怎麼背誦課文的……」,女生們睜大水汪汪的眼睛楚楚可憐地說:「老師,你這樣會永遠失去我們的……」 「普通班就不用有這麼大的壓力,為什麼我們……」 他們鼎沸譁然的討論讓我忍俊不禁,因為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全世界孩子的共同點——偷懶。我的回答很堅決:以前的學習模式已經過去,現在必須開啟「美好學習新時代」。課堂上,師徒間好一番唇槍舌劍。經過你進我退、鬥智鬥勇地「討價還價」後,雙方達成一致「條款」:能當堂背誦詩詞者,可獲得獎品——一枚中國結;每周練習次數適量,在適當加分的原則下,獎勵優秀。

每一天的華文課堂,每一節課的四十分鐘,師徒配合著饋詩贈詞、學習新課、互動提問、完成練習……我根據他們的接受情況,再調整學習難度,通過多種形式,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更多的漢語知識,孩子們鑑賞古詩詞的基本功終於有了一定的進步。當他們聲情並茂地熟讀李白的《蜀道難》並能背誦後,我對我的漢語課堂有了更多的教學信心和動力。此後,我還會進一步豐富教學形式,通過組織詩詞背誦、朗誦比賽、吟唱古詩詞、創作古詩詞等方式,不斷挖掘孩子們的潛力。

今年適逢僑中學院建校96周年,校慶文藝匯演的前幾天,學校讓我班級表演詩朗誦《僑中頌》——必須無條件、高質量完成的節目。在我一絲不苟的督導之下,僅僅一個下午,孩子們將三個長詩節的詩歌背誦完畢;再利用其後四天斷斷續續的一點課堂時間,我們一句一節、一遍又一遍反覆排練。不斷雕琢朗誦語調和動作的過程中,我再次感受到了同學們紮實的學習功底和超強的悟性,也明白了他們的學習潛能是可以不斷激發的。舞臺上,孩子們的精彩表演獲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那一刻,臺下的我眼眶溼潤,真心為我的學生們驕傲和自豪!

轉眼之間,一個多月很快過去了。現在,我竟覺得每堂課是那麼短暫。彼此間,日益增長的不僅是知識,還有點點滴滴積累的師徒深情——背誦詩歌前,我會給他(她)飽含鼓勵的微笑;課下幾分鐘,我們朋友似的聊著各地風土人情;考試前夕,我細心地提醒他們複習強化;上臺演出時,師徒鼓勵合作;公開課上,師徒配合默契,課堂氣氛融洽;放假臨別,他們溫馨地說著「老師,我會很想你」,和我告別……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走向杏壇,走上學「道」、知「道」、布「道」的職業歷程,就是每一位教育者努力實現知行合一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每一位教育者的博愛情懷和傾心奉獻。海外的華文課堂,教師必須要慢下性子,聽一聽學生表達;靜下性子,等一等他們思考;耐下性子,磨一磨他們的學習韌勁,有的放矢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這樣才能高效地完成華語教學任務。積跬步得以至千裡,積溪流終以匯大海。志之所趨,無遠勿屆,前方雖然任重道遠,吾輩更當奮勇前行!(菲律賓僑中學院分校外派教師 張業芸)

相關焦點

  • 烏克蘭基輔華文教育學校:將加入華文教師完美遠程培訓
    中國僑網1月9日電 據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微信公眾號消息,1月6日,烏克蘭基輔華文教育學校正式加入由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主辦、北京四中網校承辦、完美(中國)有限公司資助的「華文教師完美遠程培訓」,該校也是烏克蘭第一所正式加入「華文教師完美遠程培訓」的學校。
  • 凌雲籍外派教師杜國周:用心教學培育友誼之花
    用心教學培育友誼之花談及工作,杜國周感觸很深:「剛開始時比較難,很辛苦。」他在桔井省川龍公立中華學校進行華文教學,學校在校生1200多人,教師只有30人,而來自中國的中文教師只有他一人,由於有的學生第一次接觸漢字,再加上教學和學生學習方法上的差異,更讓學生覺得難上加難。針對這種情況,杜國周不斷探索解決辦法。
  • 宿州市表彰7名外派優秀教師
    據市委統戰部臺僑科科長胡仲莉介紹,自2016年起,針對海外華文教育外派教師工作,我市陸續選派教師15人次,分別赴泰國、菲律賓和日本等國家海外華校任教,其中擔任華文教學督導4人次,任課教師11人次。在國外,面對完全陌生的語言環境、完全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對象,每一位外派教師都經受了考驗。
  • 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實景課堂《神奇的機器人》開課
    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實景課堂《神奇的機器人》開課
  • 西北師大"牽手"泰國華文教師公會開辦"雲課堂"
    中新社蘭州5月14日電 (記者 丁思 李亞龍)深居中國內陸的西北師範大學與相隔萬裡的泰國華文教師公會14日「雲中牽手」,合作舉辦的「華文雲課堂」上線,推出「漢字文化與漢字教學」系列課堂,助力海外華文教育「停課不停學」。
  • 喜報||我校李思敏老師喜獲江津區初中語文中華詩詞課堂教學大賽決賽一等獎
    我校李思敏老師執教的《商山早行》以精準的教材分析、精妙的教學設計、自然端莊的教態,充分展現了教師紮實的基本功和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使課堂呈現出最精彩的效果,令在場的評委與老師們讚嘆不已,最終獲得本次比賽一等獎。成績的背後是一路走來的艱辛,從初賽到決賽,從屢次試講到反覆磨課,其間付出的是學校語文教研團隊和執教者的智慧與心血。
  • 智利華文教師疫情下的「方寸」教學:中文收穫更多粉絲
    受訪者供圖中新社·華輿訊 據南美僑報網報導 「病疫兇猛,我們有情」,一場特殊的畢業典禮近日在智利舉行,舉辦這場雲上畢業典禮的是位於首都聖地牙哥的一所華文學校——智利優學教育。受新冠疫情影響,聖地牙哥實行社會隔離政策,智利優學教育與許多海外華文學校一樣開啟了線上教學模式。智利優學教育負責人陳曉楓近日接受《南美僑報》專訪,講述她和學校在隔離期間電腦屏幕上的「方寸」教學故事。
  • 緬甸彬伍倫佛經學校加入「華文教師完美遠程培訓」
    緬甸彬伍倫佛經學校加入「華文教師完美遠程培訓」
  • 【工作動態】陳安赴溫州慰問外派教師及 開展「三服務」活動
    【工作動態】陳安赴溫州慰問外派教師及 開展「三服務」活動 2020-07-30 16: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暨南大學、臺北教育大學舉辦研究生華文教學研討會
    暨南大學、臺北教育大學研究生華文教學研討會暨教學工作坊6月2-6日在暨南大學華文學院舉辦。6月4日,兩校研究生在學院辦公樓411舉行華文教學研討會。兩岸研究生優秀的論文成果和應對自如的臨場表現贏得老師和學生們的交口稱讚。下午的研討會以我院曾毅平教授的《漢語國際教育發展動向略說》學術演講開場。他以綜合視角概括了漢語國際教育發展的十大動向,分析了漢語國際教育發展趨勢的國內外背景,闡釋了把握髮展動向對政策制定、教學理念更新、教學設計、教材編寫、教法探索的意義。接下來兩岸7位研究生報告論文。
  • 洛陽市積極選派華文教師赴海外任教
    傳播中華文化  洛陽市外派華文教師任教的地點,以東南亞居多。  黃平平來自嵩縣中等專業學校,2019年8月,經過層層遴選,她被派往寮國琅勃拉邦中華學校任教。這所學校建於2017年,包含幼兒園、小學、初中,有學生200餘名。  一到琅勃拉邦就趕上雨季,加之飲食不習慣,黃平平變得消瘦起來。
  • 駐清邁總領事張偉才赴華人村大谷地出席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華裔...
    2013年7月30日,駐清邁總領事張偉才赴清邁府華人村大谷地教聯高級中學,出席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華裔學生獎助學金頒發儀式,慰問在華人村任教的國僑辦外派教師。昆明華文學校校長張明軍、普洱市外僑辦副主任王衛衛、清邁大學孔子學院院長俞勤偉及來自清邁、清萊府華人村華校校董、校長代表等參加了頒發儀式。
  • 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實景課堂《森林之城——貴陽》開課
    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實景課堂《森林之城——貴陽》開課
  • 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實景課堂《匡廬奇秀甲天下》開課
    (圖片來源: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中國僑網12月29日電 據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微信公眾號消息,12月26日,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實景課堂《匡廬奇秀甲天下》開課,來自24個國家60795個登錄點的師生跟隨鏡頭前往風景秀麗的廬山,體會「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學意境。
  • 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實景課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開課
    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實景課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開課
  • 推動華文教育發展行穩致遠
    開展「網際網路+華文教育」,既是華文教育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華文教育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在此次全球抗疫背景下,線上華文教學正大踏步走進海外千萬個華僑華人家庭。為了使華裔青少年能夠在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以保持對中華語言文化的學習熱情,國內華文教育機構與海外華文學校一道,直面困難,迎難而上,成功開啟了線上華文教學「雲課堂」這一新模式。
  • 華文眾合第六代智慧書法教室
    北京華文眾合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是一家致力於弘揚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書法文化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華文眾合創始人做客央視《逐夢年代》與朱軍對話智慧書法教育   華文眾合「智慧書法教室」產品理念   1、傳統與科技相結合而不摒棄傳統。華文眾合本著弘揚傳統文化的初心,藉助科技為書法教育服務,堅持讓學生使用真實的筆墨紙進行學習,避免水寫、電子模擬等書寫體驗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   2、讓書法名家走進課堂。
  • 班中儘是吟詩客——語文老師吳新珍創新詩詞楹聯教學實踐
    吳新珍老師在教詩詞「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位於雲箭嘉園的師大附中懷化校區,琅琅的讀書聲從教室傳出,隨風飄揚在校園裡。這不是普通的詩詞教學。在這個班,學生不僅是在老師的輔導下賞析詩歌,而且得學會吟詩作對,如果穿上漢服,一定會讓人有穿越到古代的感覺。吳新珍是一名語文老師,近年來通過創新詩詞教學走出來一條特色道路。之前,她在懷化市實驗中學教書,今年退休後來到師大附中懷化校區工作,繼續堅持探索。
  • 海外華文教師「十八般武藝」釋放漢語魅力
    在該校任教的青年華文教師章舒燕在不能出門的日子忙著備課,她的第二輪線上中文教學將於1月11日正式開啟。「這次不會像第一次上網課那樣焦慮了,如何進一步釋放漢語魅力和提升線上課堂學習效率是我想要突破的。」章舒燕接受記者微信採訪時說,學校初定於2月1日開學,她的教學任務從每周在校完成17節中文課變成一周3節網課,每節網課差不多兩個小時。
  • 泰國外派老師:中文是孩子們為中國加油的心意之橋
    中國僑網3月3日電 在曼谷醒華學校任教的黃瑋瑩老師,時刻關注著國內疫情情況,她在積極傳播中華文化的同時,還引導泰國學生增加對中國的了解,學習防疫知識。 自2020年春節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