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石油秩序,正在走向崩潰

2020-12-14 虎嗅APP


在經歷了艱難的談判後,12月4日凌晨,OPEC與OPEC+的部長級會議結束。


會議決定,從明年1月起,成員國將每日減產770萬桶,改為每日減產720萬桶,相當於讓每個成員國每日多生產50萬桶。


這次會議一開始,就傳出不滿的聲音,有的國家希望能在油價上升前就開始石油開採,以做儲備;有的國家則堅持必須減產,否則油價在未來就託不住了。


雖說成員國最後還是達成了協議,但這次會議也讓OPEC的危機再次暴露出來:以穩定油價、協調成員國利益為目的而誕生的OPEC,如果沒法實現目標,豈不名存實亡?


 截止2020年的13個OPEC成員國,主要有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阿聯、伊朗、伊拉克、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等。圖片來源:OPEC


儘管在11月初,由於輝瑞等幾家公司陸續公布疫苗的研究成果,油價一度回升;但到了11月底,由於歐洲和美國再次出現感染人數激增和部分封鎖,油價又跌破44美元一桶。


布蘭特原油價格(Brent Crude)從2000年到2020年的趨勢,目前,想要讓原油價格回到40美元每桶已成難題。圖片來源:BBC news


《外交政策 》上個月發表的一篇文章《OPEC終結了嗎?》甚至寫到,OPEC應該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


「在經歷了最初的猶豫和重大誤判之後,自4月份以來,OPEC勉強扮演了市場穩定器的角色,以拯救瀕臨崩潰的石油工業。現在,OPEC俯瞰著需求高峰,能源環境的競爭也比過去激烈得多,OPEC應該放下做寡頭的野心,轉向發揮壓艙石的作用。」


說起來,今年是OPEC成立60年,它能否在未來繼續發揮作用,組織本身能否繼續存在,都是一個大問號。


一、OPEC與「三國演義」的開端


乍看之下,OPEC的危機主要來自疫情的直接打擊:疫情減少了全球經濟活動,石油需求大幅減少。


但更深層的原因,來自全球能源格局的變化以及OPEC的自身定位。


整體來說,全球石油的生產牢牢掌握在三大勢力手上:


美國,以及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


沙特,以及沙特作為主要成員國的OPEC;


俄羅斯,以及俄羅斯帶領的OPEC+;


2018年,世界十大石油生產國,沙特僅次於美國,位列第二。圖片來源:Statista


只要我們回顧OPEC60年來走過的路,就會發現,一部全球石油經濟史,就是美國、OPEC和俄羅斯進行「三國演義」的歷史。


這段歷史的前半段,集中在美國和OPEC之間的博弈。


儘管人類發現石油的歷史很長,但工業革命後,人類才慢慢了解到石油到底有多重要。


今天,90%的運輸能源由石油提供。石油不僅能作為燃油和汽油,還能為塑料、化肥、潤滑油、殺蟲劑等化學產品提供原料。


直到半個多世紀以前,全球人民的眼中,煤才是最重要的能源,石油的價值並沒有得到重視。


而美國,最先發掘了石油的商業利用價值,而且是在19世紀就發掘利用的,這足足領先世界將近100年。


1870年,標準石油以責任有限公司的面貌在俄亥俄州建立,其主要股東是著名的約翰·洛克菲勒。


憑藉對石油的開採和壟斷,標準石油在20世紀初的石油份額佔據了全美石油市場的90%。洛克菲勒本人幾乎成為歷史上的首富,擁有至少4~7倍於比爾·蓋茨的財富。


到了1911年,由於受到輿論的攻擊,美國最高法院制定了反託拉斯法,並認為洛克菲勒的公司違反了該法,將其拆分為34家公司。


不過,即便這樣,分拆後的公司仍然成為石油市場中的主要大公司,如新澤西標準石油、紐約標準石油和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


前兩家公司後來合併為埃克森美孚,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後來演變為雪佛龍。


20世紀初的漫畫,反應了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對美國各領域的影響,當時的輿論常常抨擊洛克菲勒的工業帝國。圖片來源:Wikipedia


在此期間,無論是福特發明的汽車,還是萊特兄弟發明的飛機,都需要石油作為燃料,刺激了石油的需求。


在20世紀初,盤踞在石油領域的除了上述洛克菲勒的三家公司,還有包括殼牌的四家其他公司,這七家公司被稱為「七姐妹」。


「七姐妹」的商標,包括埃克森、美孚、雪佛龍、海灣石油、德士古、BP和殼牌。圖片來源:Wikipedia


美國是第一個成為石油生產和消費的巨無霸國家。


也因如此,全球石油開採的技術掌控在美國手上。20世紀後,相繼進行石油商業開發的油田大國,無論是委內瑞拉還是中東幾個國家,技術都受限於美國,政治上也大多依賴於美國。


比如中東局勢帶頭大哥之一的伊朗,二戰後的巴列維王朝不僅在美國支持下推翻當時政府,實行君主獨裁,也在美國的技術輸出和進口消費下發展以石油為基礎的經濟。


另一個帶頭大哥,就是打敗阿拉伯半島其他部落,趁勢崛起的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建國沒幾年的沙特,仿佛得到了命運的加持,在波斯灣沿岸發現了大量石油,一夜暴富。


中東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分布,圖片來源:Zonasin


在伊朗和沙特勢成水火之前,兩個國家在經濟上的共同目標就是應對美國的石油話語權。這也是為什麼兩個不對付的國家,至今還都是OPEC成員國的歷史原因。


面對逐漸崛起的石油大國、政治小國,美國「七姐妹」在1959年和1960年,對中東和委內瑞拉進行了打擊:調低油價。


為了應對美國的壓力,1960年9月10日,在伊拉克總理的倡議下,伊拉克、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和委內瑞拉的代表齊聚巴格達,商討如何提高本國生產的原油價格,對付「七姐妹」的壟斷。


它們需要做的,說穿了,就是拒絕被美國主導的石油市場「牽著鼻子走」。


OPEC由此建立,並本著「協調成員國的石油政策與價格、確保石油市場的穩定」的目標,希望石油輸出國能夠從自身的優勢中獲利。


石油儲量前十的國家中,除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幾乎都是OPEC成員國。OPEC的13個成員國,石油產量佔全球41.9%,而其儲量則有全球79.4%之多。圖片來源:Statista


成立後的OPEC,一開始沒有想和美國硬碰硬,只是在同盟內做穩定油價的嘗試。


但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OPEC報復支持以色列的美國和其他歐美發達國家,發出了第一回合攻擊:石油禁運。


這次石油禁運,也就是史上的第一次石油危機,OPEC勝。


為了應對石油供給緊張的局面,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成立了國際能源署,在能源短缺的時候,成員國之間互通有無。


圖中可以明顯看出,經歷了第一次石油危機後,非OPEC國家的石油生產在70年代末期開始反超OPEC,這表明全球在應對OPEC對石油的壟斷,並取得了一定效果。圖片來源: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 Monthly Energy Review May 2017


可好景不長,1979年,伊朗革命爆發了,國王巴列維跑路到埃及,霍梅尼重返伊朗,成了這個國家政教合一的最高領導人。


隨後,伊朗又爆發了「人質危機」,美國和伊朗的關係降到冰點。


更重要的是,霍梅尼輸出「伊斯蘭革命」,刺激了伊朗和伊拉克的教派恩怨,一個什葉派國家和一個遜尼派國家,爆發了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


一連串的事件,讓中東產油大國生產受阻,供給側不給力,油價隨之飆升。


這個回合,儘管不是OPEC主動出擊造成的,可事實上造成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再次吃不消,開始經濟衰退。


雖然說OPEC因為這次石油危機賺了錢,但也對自身造成了內傷。


一是各個工業國家採取逐步減少對OPEC石油依賴的措施,OPEC的市場份額從1979年的約50%降到了1985年的不到30%。這也使得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更加注重能源儲備與安全問題,為後來OPEC地位的動搖埋下了意想不到的隱患。


二是OPEC內部產生了不可逆轉的裂縫,那就是伊朗和沙特鬧掰了,開始在明面上爭奪中東的霸權。


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輸出路線,伊朗的地理位置正好掐住了荷姆茲海峽(黃圈處)的脖子,相當於摁住了沙烏地阿拉伯的經濟命門。圖片來源:VOX


美國和OPEC的元氣還沒有恢復,新的危機又降臨了。


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拉克損失慘重,欠下巨債,其中一個大的債主便是同為OPEC成員國的科威特。伊拉克指責這位同盟沒有遵守OPEC的約定,增加石油產量,自己賺得盆滿缽滿,卻損害了伊拉克的利益。


1990年,伊拉克單方面宣稱科威特偷自己的石油,在科威特毫無防備之下,薩達姆領導伊拉克,入侵了科威特。


眼見歷史又要重演,當時的總統老布希在得到聯合國授權的前提下,帶領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聯軍,發起了海灣戰爭。


美國贏得了勝利,油價雖然在短期內上升,海灣戰爭也因此被認為引發了第三次石油危機,但在IEA的能源應對和OPEC穩定油價的努力下,油價很快就恢復正常。


這個回合中,美國和OPEC都比較理性,沒有為此相互報復,引發全球油價動蕩。


「三國演義」的前半段歷史,就此結束,而國際能源的格局,在此期間悄然發生變化,與美國、OPEC形成鼎足之勢的俄羅斯,開始佔據石油生產與輸出的重要地位。


二、OPEC+與OPEC++的誕生


千禧年以後,世界經濟從1997年的金融危機得到恢復,新興經濟體不斷湧現。


比如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對石油需求旺盛。


中國和印度是需求大戶,急需進口石油;而俄羅斯本身資源豐富,儘管60%的油田在北極地區,但消費之餘,還能大量出口,並且爭奪到中國市場,成為中國進口石油的主要國家。



圖為美國和中國進口石油的趨勢,中國在2000年之後逐步替代美國,成為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但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以及美國成為出口大國,OPEC面臨巨大挑戰。圖片來源:S&P global


俄羅斯因此登上了與OPEC、美國爭奪石油市場的舞臺。


1999年開始,俄羅斯的石油生產一直處於上升趨勢。圖片來源: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 Monthly Energy Review May 2017


與此同時,油價經過90代的劇烈波動之後,在2000~2008年間雖有波動,但一直逐步上升。2008年達到油價高峰後,由於金融危機又迅速下降。


2000-2020年石油價格情況。圖片來源:BBC


2000~2008年間的油價能被託住,原因不在OPEC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保價策略,最主要的是經濟發展,為油價兜底。


無論是美國、OPEC,還是俄羅斯,都在這段時間賺足了錢。


但在2014年,國際油價暴跌,布倫特原油價格從100美元/桶,跌到57.33美元/桶。


這一年,是OPEC命運的關鍵轉折點。


「革命」,扭轉了這一切。


第一個革命,來自美國的頁巖氣革命,讓美國從一個原油進口大國,搖身一變,成為出口大國。


美國從19世紀初就在探索頁巖氣,兩個世紀以來,一直在不斷改良技術,開採頁巖氣作為替代能源。


而在關鍵的2014年,美國利用水力壓裂技術,開採了地球深層的頁巖石中的石油,也就是頁巖油。美國這個消費大國對石油的需求猛然降低。


美國歷史與預測的頁巖油氣產量。2015年,頁巖油與頁巖氣的產量明顯增長。圖片來源:Statista


另一個革命,來自烏克蘭。2014年,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被趕下臺,俄羅斯趁機吞併克裡米亞。發達國家立即對俄羅斯進行制裁,為了經濟,俄羅斯不得不繼續大量出口石油。


這樣一來,美國降低了需求,而供給側這邊,OPEC和俄羅斯,一個不減產,一個加大出口,雙重夾擊下,油價暴跌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這種情況下,OPEC成員國必須考慮減少產量來抬高價格。因為2015年12月4日,OPEC在維也納召開會議時,已連續18個月超過了石油產量的上限。


因此,在2016年9月,OPEC開始計劃減產,最開始是每天減產100萬桶,到了2017年則減少至每天180萬桶。


但2015~2016年間,油價依然在下跌。


油價衝擊下的沙特,又趕上了王位權力鬥爭。2016年,不滿30歲的MBS以副王儲的身份擔任國防大臣,之後在2017年正式成為沙特王儲。


沙特王儲MBS,沙特的實際領導人。圖片來源:Al Jazeera


這個做事狠辣殘酷的人,頻頻做出驚世駭俗的舉動。


對於飽受油價下跌困擾的OPEC成員國,MBS不僅沒有努力拉攏,反而將價格同盟的盟友推得更遠。


一方面,MBS以一副不幹掉伊朗就誓不罷休的姿態,和伊朗在中東不斷發起代理人戰爭。擦槍走火間,石油生產和供應很難不受到影響。短期內供應不上,就會直接影響收入,這對高度依賴石油的OPEC成員國,完全是致命打擊。


另一方面,MBS用強硬的態度,與卡達宣布斷交、制裁、關閉貿易,逼得這個OPEC的成員國最後不得不退群。


這邊廂得罪了OPEC成員國,另一邊廂,沙特又在這個年輕衝動的王儲領導下,出了個昏招。既然是「三國演義」嘛,那就應該「聯劉抗曹」,沙特拉上俄羅斯,和OPEC一起來共同抗衡美國。


俄羅斯正被制裁得難受,猛然收到沙特送的大禮,豈有不接之理?於是,在2016年,以俄羅斯為首的OPEC+成立。


對於俄羅斯以OPEC+的身份介入OPEC合作,並不是所有OPEC成員國都同意,畢竟俄羅斯是政治大國,搞不好引狼入室,不僅沒有穩住油價,反而還削弱了OPEC本身的話語權。


但在沙特的「好意」下,俄羅斯還是加入了。OPEC和OPEC+之間,試圖以更加鬆散的價格同盟來託住油價。最終,雙方同意一起減產,並籤訂協議到2018年底,以此來抵消美國的增產,並穩住油價。


可事實上,2016年,油價跌得更加厲害了,幾乎腰斬到25美元/桶,比2014年跌得更加慘烈。


除了前面提到的2014年油價暴跌的原因,2016年的這次暴跌,其實是新興經濟體發展變緩的一個反映——需求再也不能夠支撐油價了。


其實,沙特不是不知道,依賴石油是無法長久的。2016年,沙特以MBS的名義發布了《沙特願景2030》,希望能夠在未來逐漸擺脫對石油的依賴,發展多元化經濟。


在這個願景下,沙特成功將沙特阿美上市。這家公司的前身是沙特和美國雪佛龍石油公司,由美國提供技術,在沙特進行石油開採。70年代,沙特王室買下美國的股份,成為王室的獨家資產。


沙特阿美最奇特的地方在於,沙特整個國家的油田都屬於這個公司,開採和出口的權力,都捏在王室手上。這就是沙特王室富得流「油」的根本原因。


上市之後,沙特阿美應當說為沙特王室又賺了不少錢。但沙特與OPEC之間的關係,卻越來越緊張。


在卡達之後,厄瓜多也宣布退群了。


不僅如此,雖然沙特最先拉俄羅斯入夥OPEC+,但兩個國家的關係並不好,最初的結盟也只是為了對付美國而已。


自打疫情以來,全球經濟進入寒冬,需求下降,油價過山車般跌宕,沙特和俄羅斯針對減產問題的談判,或者說OPEC與OPEC+的談判,更是屢次談崩。


今年年初,當沙特和俄羅斯的代表再次就減產進行對話後,雙方意見不一。


俄羅斯雖然減產,美國卻在增產,並佔據了更大的市場份額。石油作為俄羅斯的主要出口能源,關係到俄羅斯的經濟命脈。


對於選擇更多的產量,每桶更低的價格,還是更高的價格,更少的產量,俄羅斯舉棋不定。


相比之下,沙特卻力主減產,並與美國加強合作。


於是,兩國開始了一場石油價格戰。


2020年3月6日,沙特報復性增產,當天開採量就增加到1200萬桶,石油價格創海灣戰爭以來最大跌幅。俄羅斯由於相應增產,導致盧布大幅貶值。


兩國的價格戰一直持續到4月。期間,我們也歷史性地見證了美股10天熔斷四次的景象,中國和印度也都受到波及。


美股在2020年3月持續大跌,圖為標準普爾500指數2020年的趨勢圖,其中3月22日和3月23日跌到最低。圖片來源:INX


沙特和俄羅斯的價格戰,最終由美國調停。


而美國的介入,讓OPEC和OPEC+之外,產生了OPEC++ 的價格協調形式。


在美國撤軍的威脅下,沙特停止石油增產,開始轉向收縮。今年4月9日,沙特和俄羅斯都同意減產1000萬桶,油價在之後的幾個月有所回升。到了7月份,按照OPEC石油市場月度報告的分析,油價基本穩定在40美元一桶。


危機看似平息了,剛結束的部長級會議似乎也談妥了,但OPEC的未來仍然堪憂。


三、油價能被託住嗎?


實際上,OPEC作為一個價格同盟,的確應該調整自身的定位,就像《外交雜誌》評論的那樣。


畢竟,凡是能影響對OPEC石油需求的因素,都會加大價格同盟的危機。美國的頁巖油,俄羅斯的石油,都屬於OPEC之外的石油供應,必然會分流石油消費大國對OPEC的需求,讓這個價格同盟出現危機。


而且,在談論OPEC的石油時,不能忽視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油品是有質量差異的。


幾個主要國家的油氣開採成本對比。圖片來源:WSJ


世界各個石油國家中,沙特不僅石油儲量高,產量高,而且油質非常好,每桶油的開採甚至不到10美元。


相比下來,石油儲量排名第一位的委內瑞拉和排第三位的加拿大,所儲存的都是劣質油砂,開採成本極高,委內瑞拉的成本相當於沙特的三倍,加拿大相當於沙特的四倍。


以委內瑞拉為例,其儲量87%的石油都是超重質原油,加工難度比沙特的輕質原油更大,成本更高。


當國際油價保持較高水平時,那些買不起輕質原油的消費國家,會選擇買委內瑞拉的超重質原油;可一旦價格下跌,就會轉向物美價廉的輕質原油。


換句話說,當油價高於40美元時,委內瑞拉和加拿大這樣的石油儲量大國都能加入市場供應;如果油價一路走低到10美元,只有沙特還能開採,保持競爭優勢。


從需求端看,只要需求保持旺盛,就能救價格同盟的命,哪怕這個同盟裡有的成員國油品並不好。前面也提到,2000年以後,中國、印度因為經濟發展,需求大幅增加,就能把全球油價穩在一個相對高的位置,大家都能愉快地掙錢。


反過來,世界經濟發展慢,新興發展國家也不行了,那麼需求下滑,價格同盟內部就會打架。


從供給側看,這就是OPEC成員國要聯手的原因,穩定一個合理價格,讓各方都能有錢賺。


但就市場競爭的本質而言,價格每跌一段,石油不夠優質、開採成本高的生產者就會被淘汰。


在實際的操作中,油價狀況越不好,開採成本低的生產者總想自己單幹,用自己的產量把其他人趕出市場,這就是沙特經常衝動,要自己加大產量的經濟原因。


另外,價格波動,尤其是價格特別低的時候,一些本就不穩定的石油國家容易出內亂,委內瑞拉就是一個典型。


2014年,油價暴跌後,一半GDP靠石油出口的委內瑞拉爆發經濟危機,惡性通貨膨脹讓貨幣成了廢紙,普通民眾一夜之間成為「百萬負翁」。


2016年,以委內瑞拉貨幣玻利瓦爾疊成的花籃等工藝品。圖片來源:VOX


經濟危機讓委內瑞拉長久以來的社會矛盾急劇激化,民眾再也忍受不了馬杜羅的獨裁,紛紛走上街頭抗議。委內瑞拉也因此出現了一個國家,兩個總統的憲法危機。


這是石油的力量,也是石油的「詛咒」。


回顧石油經濟「三國演義」的歷史,撇開地緣政治因素,沙特和OPEC在這60年來,幾乎都在吃老本,沒有做出實質性的能源革命和產業轉型。


所以,來自需求的波動,最能影響OPEC這類價格同盟的命運。只有那些不斷創新、探索的國家,才會始終成為全球石油秩序,乃至全球文明秩序的制定者。


OPEC,終將會過時。


uts. Yahoo Finance,2020.

U.S. Solar and Wind Power by the Numbers. S&P Global, 2020.

New Decade, New OPEC Oil Curbs.Same Mixed Results. Bloomberg, 2020.

Shell takes $22bn hit over low oil prices. BBC news, 2020.


相關焦點

  • 美國正在走向崩潰?2020,最大的黑天鵝就這樣出現了
    (注1)10年後,也就是2017年,五角大樓在其研究報告中也得出"美帝國正在崩潰"(Pentagon study declares American empire is collapsing')的結論(注2)。2020年新冠全球大爆發,美國在這次疫情的應對似乎在一點一點地全球直播著上述結論。
  • 自由利維坦:全球秩序是多邊架構
    是不是無論怎樣做,美國自1945年以來就熟知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都會讓位於某種不同的混亂秩序?在這場三邊爭論中,每位分析家都首先承認,無人挑戰美國實力的安逸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是,接下來會怎樣?卡根在《美國打造的世界》一書中認為,美國的領導地位缺少理想的替代者,美國不應屈從於中國等新興國家的要求,從而使「超級大國自行走上覆滅之路」。
  • 美國崩潰後的世界,將會走向何方?
    而強大起來的諸侯國,開始代替周天子維持周朝的天下秩序,禮樂徵伐自天子出,成了禮樂徵伐自諸侯出。齊桓公以及之後陸續強大登場的四個霸主,外逐內侵的蠻夷,內懲不守周禮的諸侯,雖然周王室已經衰弱,但周朝的天下秩序,依然能維持有效運轉。
  • 大破大立的世界新秩序
    -2.軍事工業複合體南北戰爭後,美國已經有了向全球輸出文明的意識,後歷經一戰二戰的錘鍊,軍事工業複合體成為真正的主導政策走向的力量。Trump雖然語言出位,但是做事情還是在既有框架內對美國利益的最大化。
  • 沙特減少亞洲石油出口後,一個超級艦隊正在前往亞洲
    在冠狀病毒削減能源需求並引發石油工業數十年來最嚴重的危機之後,歐佩克最大的成員國沙特正在想盡一切辦法讓石油市復甦,這也讓沙特石油供應量降至18年來的最低水平。由於供應量減少,沙烏地阿拉伯將在6月削減向亞洲市場的石油運輸量,同時削減對歐洲和美國的出口。沙特出口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有益於支撐全球油價,間接讓處在崩潰邊緣的美國頁巖油有了得以喘息之機。川普自信地表示:「本周原油價格因沙特供應減少而上漲。
  • 衝突焦點是石油美元秩序之爭
    郭麗巖:衝突的焦點是石油美元秩序之爭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郭麗巖:衝突背後根源其實是石油美元秩序之爭,這幾年美國對伊朗的制裁不斷升級,伊朗也想繞過美元進行結算,跟需要中東石油的國家繼續保持石油貿易,但這是美國所不允許的,因為石油美元秩序是美國在當前最需要捍衛的一個主體利益,兩者在這方面存在明顯衝突。
  • 從繁榮走向崩潰,不到20年!委內瑞拉為何淪為經濟破產國?
    文:鐵狼 委內瑞拉的石油儲存量世界第一,作為石油輸出國的成員之一,與其他四個國家相比,經濟情況卻差強人,為何委內瑞拉會由石油儲量第一變"全球最慘經濟體"呢?
  • 同為石油大國,為什麼委內瑞拉經濟崩潰,而海灣國家依舊土豪?
    事實證明,並不是每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都能走向富裕,沙烏地阿拉伯也不僅僅是依靠石油美元才富得流油,更重要的是沙特堅持親美的對外政策,有美國老大照應沙特才能安享富貴,而委內瑞拉自從1999年進入查維茲時代之後,就站到了美國的對立面,它甚至是歐美選舉制度的對立者。
  • 中東-亞洲石油行業將塑造全球煉油革命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據石油新聞12月21日報導報導,全球煉油地圖正在重新繪製。簡單傳統的煉油廠正在被複雜的大型煉油廠所取代。與此同時,境況不佳的煉油廠(尤其是歐洲和美國的煉油廠)要麼被關閉,要麼被從生產傳統石油產品轉向生物精煉廠,而中間餾分油正在逐漸被石油化工產品取代。
  • 糧農組織首席經濟學家提醒:全球糧食供應鏈正在崩潰
    全球累計確診已突破300萬例,近日,糧農組織首席經濟學家託雷羅(Máximo Torero)在《自然》雜誌撰文透露全球糧食供應鏈正在崩潰,他呼籲各國應摒棄孤立主義,協同努力走出危機。託雷羅表示,如今多個國家面臨著無法將食物轉運至最需要的地方的困境,在印度,農民無法將草莓運至城市的市場,於是草莓成為了奶牛的飼料;秘魯的生廠商將成噸的可可粉倒進垃圾場,只因以往購買可可粉的餐廳和酒店處於歇業狀態;在美國和加拿大,農民不得不倒掉牛奶……供應鏈崩潰的同時,食品供應也在大量減少,原本,來自東歐和北非的農民應該正在法國
  • 有人預言,2020年美國會崩潰,沒有美國世界會怎麼樣
    世界股市將崩潰,這將比大蕭條還可怕,數萬億美元將從全球經濟中消失,數以萬計的中國工作崗位將失去。」美國不僅僅是全球第一經濟強國,目前也是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截止2018年,美國一國的GDP就佔全球的近25%,算上傳導性的因素作用之下,美國經濟崩潰最少影響到全球一半的GDP。美國經濟崩潰肯定會連累世界經濟墜入深淵,尤其是美國主導的全球化更是悽慘。
  • 委內瑞拉煉油網絡崩潰,汽油價格從全球最低飆升至最高
    長期以來,OPEC產油國委內瑞拉一直是全球汽油價格最低的國家。但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據路透社報導,由於燃料短缺,該國一躍成為汽油價格最高的國家之一,售價超過每升2美元(每加侖7.57美元)。上世紀70年代,在已故左派領袖烏戈查維茲(Hugo Chavez)和其得力助手尼古拉斯·馬杜羅 (Nicolas Maduro)的補貼下,委內瑞拉石油工業完全國有化,石油生產壟斷權被交給了國有企業委內瑞拉石油公司(PDVSA)。PDVSA出售的汽油基本稱得上是免費的。司機常常給加油站的工作人員提供小吃或幾百玻利瓦爾(不到10美分)作為小費,而不是直接付款。
  • ...油市第二波供應過剩或將到來】全球一些最大石油交易商正在為...
    文 / 夏洛特2020-09-12 00:30:31來源:FX168 【大型石油交易商搶租油輪 油市第二波供應過剩或將到來】全球一些最大石油交易商正在為原油和燃料油可能再次出現的供應過剩未雨綢繆,爭相與巨型油輪公司籤訂長達數月的租約,為必要時儲存過剩原油做準備
  • 如果美國經濟走向崩潰,對我國及其他國家經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美國經濟一旦崩潰,短期看,內需會降低,國際貿易會大損。長期看,有太多不確定性,但是亞洲會更團結。但是美國衰退,也會給全球經濟體系造成一波劇烈的震蕩,震蕩不會持續很久,經濟會在一段短時間的震蕩後快速穩定並上升。
  • 2020年全球石油供需格局分析 委內瑞拉石油儲量全球第一【組圖】
    原標題:2020年全球石油供需格局分析 委內瑞拉石油儲量全球第一【組圖】   全球石油儲量下降   石油作為非可再生資源
  • 石油儲量第一!卻成「全球最慘經濟體」,委內瑞拉如何由富變窮?
    只是歷史沒有忘記,堪稱「石油王國」的委內瑞拉也曾擁有過風光無限的黃金時期:早在1970年代,憑藉世界第一石油儲量的天然優勢,委內瑞拉靠出口石油,賺取大量外匯,一度獲得「南美沙特」的稱號,從而成為拉美首富並躋身全球最富有的20個經濟體之一。
  • 美國將在2020年崩潰?和平之父的預言已應驗兩個,另一個正在上演
    加爾通的主要代表作是《和平論》、《50年:100起和平與衝突事例透視》、《50年:25個智慧場景探究》、《美帝國的崩潰:過去、現在與未來》,現在最火熱的話題就是美帝國的崩潰了,他在書中提出美國將在2020年崩潰。
  • 蔡拓 汪家銳:全球世界主義秩序理論:吉登斯的世界主義思想探析
    不僅如此,他藉助於其所構建的時空理論將現代性與全球化緊密聯繫在一起,指出 「現代性正在內在地經歷著全球化的過程」,相應地全球化也應具有四重製度性維度,即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民族國家體系、世界軍事秩序以及國際勞動分工 (見圖2 )。
  • 速報丨金·卡戴珊與kanye正在離婚 傻黑甜與名媛的愛情走向終結?
    《紐約郵報》八卦版Page Six爆料:金·卡戴珊和坎耶·維斯特正在離婚 卡戴珊僱傭明星離婚律師在操辦此事早在之前兩人就因kanye患有雙相感情障礙而鬧過不愉快kanye在競選中聲稱自己差點因為墮胎殺死自己的女兒並且因此大哭崩潰 此舉讓金·卡戴珊找到meek醫生試圖將
  • 2020年全球石油供需格局分析 委內瑞拉石油儲量全球第一「組圖」
    全球石油儲量下降石油作為非可再生資源,其儲量十分有限。當前,全球石油開發能力不斷提高,根據BP公司發布的《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鑑》披露的數據,2015-2019年,全球石油探明儲量整體在16800-17400億桶範圍。2019年,全球石油探明儲量為17339億桶,同比下降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