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人勤地不懶,稻粱蔬果著春衫
——君山區綠色高效農業生產見聞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徐亞平
通訊員 王瓊 馬如蘭
4月15日,春和景明,生機盎然。嶽陽市君山區「列兵式」排列的大棚,阡陌縱橫的溝渠,家庭農場的興起,折射出現代農業的繁榮與發展、農業科技的創新與進步,更折射出農民不斷富起來的成功與喜悅。
「君山的農業在嶽陽是什麼位置?」走在君山區廣興洲鎮的鄉間小道上,記者問該區農業農村局局長易俊良。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精緻農業!」
大戶+能手,百穀盈百室
「有了它,10多分鐘就完成一畝早稻的耕種,效率相當於人工拋秧的20餘倍。」當日,君山區錢糧湖鎮三角閘村種糧大戶馮燦,指著正在田間有序工作的拋秧機稱讚道。
「今年春耕以來,我們繼續推廣農業機械化,針對大面積連片田地,大力推廣機械拋秧技術,並對拋秧機實行以獎代投,像馮燦一樣,已有6個種糧大戶買了拋秧機,並服務周邊群眾。」易俊良說。
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除了大戶,田間也不乏「種田能手」。廣興洲鎮殷家鋪社區的聶建渠今年流轉了70畝水田,56歲的他種了一輩子的田。即便高薪的子女屢次勸他放棄勞作,他仍然樂此不疲。
「拋秧有插秧穩當嗎?」
「拋秧秧苗小,固根返青快,比插秧收成高。」
「收成如何?」
「早稻1370斤一畝,晚稻收成也差不多。每年可獲純利7萬元。」
「他呀,是『小袁隆平』。」正在田裡幫忙的村民汪雲娥打趣道。每年農忙時,聶建渠會請10來人幫忙,也會免費教大家「種田經」。
易俊良告訴記者,該區落實早稻專業化集中育秧面積2.8萬畝,計劃種植糧食41萬畝,確保完成糧食總產16萬噸。
勤勞+智慧,先富帶後富
如果說水稻是君山區的拳頭產品,蔬菜是品牌產品,水果則是智慧產品。
在殷家鋪社區恆富果業家庭農場,大棚裡的黃油桃樹已坐果。67歲的果農龔光炎正忙著疏果、剪枝。
記者看到有的桃樹枝上吊了磚頭,便問龔光炎:「這樣樹不累嗎?」
「氣溫高,陽光足,果樹抽條有趨光性。吊上磚頭,能抑制它繼續上長,把營養集中留在桃子上。」龔光炎作出專業解釋。
2016年,龔光炎聽說山東的油桃種得好,便去壽光學技術,使用套袋的辦法,讓油桃變成黃色,成為市面上更受歡迎的黃油桃。
「好賣嗎?」
「好賣!黃油桃比普通桃子上市早,既有黃桃的口感,又有油桃的『耐存』,價格也很可觀。」龔光炎告訴記者,「豐收的時候,我還會在58同城發布信息,就會有人到園子裡來採,可以賣到10至15元一斤呢!我去年種了16畝,掙了15萬元;今年種了30畝,預計會有30萬元收入!」
「要提高複種指數,找大棚要效益。」聯點幫扶的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監委主任李力之叮囑道,「先富要帶後富,大戶帶動貧困戶。」
「目前老龔的基地已有2個貧困戶入股,擴種30多畝黃油桃。」鎮黨委書記龍世友介紹說,「去年,他套種了西瓜,今年改成套種辣椒,秋後還會種上大白菜,相當於一年『三連作』。」
易俊良告訴記者,全區像這樣的優質水果基地有200多個。
大棚+水管,土地不閒著
在春暉蔬菜合作社基地,成片土地已完成翻耕,數十名農民正在栽種南瓜藤;數名工人正忙著為大棚安裝水管。
「可別小看這些水管,有了它,灌水施肥就同步了。」督導工程進度的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徐英才說,「這叫『水肥一體化』。每畝投資2000元,不用農民掏錢,全由政府買單。這個工程節肥、節水、節人工。」
「我們基地,蔬菜是『三連作』,秋冬種蔬菜,春夏種瓜菜,反正不讓土地閒著。預計每畝可盈利7000元,增收1000元以上。」合作社負責人龔麗娟道破天機。有了合作社統一的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如今合作社已經發展到102戶,種植面積拓展到2200畝。
徐英才告訴記者,君山區是綠色蔬菜大區,嶽陽中心城區的「菜籃子」和華東華南的菜源地。近年來,君山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蔬菜生產,蔬菜產品質量得到提升,蔬菜種植面積達8.63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