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香是一種珍稀蝴蝶在自然狀態下唯一的寄主植物,這種蝴蝶就是以秦嶺主峰太白山命名的太白虎鳳蝶(Luehdorfia taibai)。
虎鳳蝶隸屬於鱗翅目鳳蝶科,因其成蟲翅膀上有黑色和黃色交替的條帶猶如虎皮而得名,該屬全球共有4種,分別為太白虎鳳蝶、中華虎鳳蝶(L. chinensis)、日本虎鳳蝶(L. japonica)和烏蘇里虎鳳蝶(L. puziloi),其中秦嶺地區分布著太白虎鳳蝶和中華虎鳳蝶兩種。太白虎鳳蝶也叫長尾虎鳳蝶,和中華虎鳳蝶相比,它的成蟲黑色條帶更寬、尾突更長。此外,兩種蝶在秦嶺地區的棲息地海拔和寄主植物也有所不同:太白虎鳳蝶分布海拔相對較低,寄主植物為馬蹄香;而中華虎鳳蝶分布海拔相對較高,寄主植物為細辛。
太白虎鳳蝶在20世紀80年代才為人所知,是我國特有種,僅分布於陝西、湖北、四川和甘肅等省,中心分布區域為秦嶺太白山,因分布範圍狹小、數量稀少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和所有的蝴蝶一樣,太白虎鳳蝶要經歷卵、幼蟲、蛹以及成蟲的生命歷程,每年只發生一代,以蛹越冬。蛹在度過了寒冷的冬天后,於4月上旬開始羽化為成蟲。成蟲吸食早春薔薇科和堇菜科等植物的花蜜,並尋找寄主植物馬蹄香,在其葉背面產卵。卵為半圓球形,淡黃色,常多粒聚集在一起,十餘天后孵化為幼蟲。幼蟲白天休息,夜間取食馬蹄香葉片,在經歷一個多月的時間後長成老熟幼蟲,並在附近的枯枝落葉下或石縫中化蛹。此時約6月中下旬,蛹將進入滯育狀態,度過酷暑、寒秋和嚴冬後,再次迎來春天。
昆蟲的寄主植物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叫自然寄主,即在自然條件下取食的植物;第二類叫可接受的非自然寄主,即在自然條件下通常不取食,但在被迫或誘導條件下可以取食並能正常發育的植物;第三類叫不可接受植物,即在任何條件下都拒絕取食或取食後不能完成發育的植物。研究發現,太白虎鳳蝶的幼蟲在自然狀態僅以馬蹄香為食,只有在極度飢餓或者缺乏馬蹄香的狀態下才會食用細辛等近緣植物,因此馬蹄香是太白虎鳳蝶唯一的自然寄主。高度專一的食性對太白虎鳳蝶來說存在一定風險,因為馬蹄香的野外資源數量稀少,如果遭到大面積破壞,太白虎鳳蝶將面臨滅絕危險。
秦嶺的中華虎鳳蝶亦是如此。中華虎鳳蝶的自然寄主有杜衡和細辛2種,其分布於長江中下遊的低海拔地區(多為300米以下)的指名亞種,寄主為杜衡,而分布於秦嶺高海拔地區(1 100~2 000米左右)的華山亞種,寄主為細辛,這也是中華虎鳳蝶在秦嶺地區唯一的自然寄主。有研究人員用秦嶺分布的非自然寄主植物馬蹄香和毛細辛代替飼養進行對比試驗,發現取食細辛的中華虎鳳蝶幼蟲成活率最高達95%,取食毛細辛者成活率減半,取食馬蹄香者到3齡即全部死亡。細辛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又是一種香料,山民喜歡在烹飪肉類時添加,導致了過度採挖,數量越來越少,極大地威脅了中華虎鳳蝶的生存。目前,分布在秦嶺地區的中華虎鳳蝶(華山亞種)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