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䴉 夏永光攝
秦嶺深處佛坪縣大坪峪,攝影師將鏡頭對準金絲猴,猴兒將手搭在了相機上。 趙建強攝
近年來,隨著秦嶺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動物保護力度的加大,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秦嶺羚牛的種群數量穩中有增。 焦榮朝攝(新華社發)
科研人員在進行河流生物調查。 吳金明攝
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承擔著秦嶺大熊貓野外救助、疾病防控、種群繁育等任務,是秦嶺大熊貓的生活樂園。圖為工作人員與大熊貓互動。 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攝
靜美佛坪。 張軒瑜攝
今天,在秦嶺至大別山的重重山脈中,鷺鷥、中華白冠長尾雉、中華斷板龜、朱䴉、大熊貓、桃兒七、獨葉草、貓屎瓜……這些珍稀動物和植物一起構成了美輪美奐、神秘莫測的世界生物多樣性「寶庫」。而一群志願者正不辭勞苦行走在大山中,為保護秦嶺的生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人民教師護鳥路
行走在大別山北麓,忽見「一襲嫩白」略過水麵,優雅地飛過稻田,最後飄逸地落在枝頭,這就是大別山裡的「美人」朱䴉。懸崖邊傳來動聽的鳴啼,抬頭一看,「小孔雀」白冠長尾雉正在踏巖覓食。再往深處走,數不清的珍禽奇鳥不斷出現在眼前。
碧嶂插遙天的大別山,是一座罕見的鳥類基因庫,無數瀕臨滅絕的鳥類將這裡視為庇護地。這個鳥類樂園不僅僅是大自然的慷慨賜予,更是許多人前僕後繼,精心呵護的結果。
羅青松便是其中一員。作為陝西省羅山縣鷺鷥保護公益協會的會長,羅青松在保護大別山鳥類的路上已走過了十幾年。2004年,羅青松來到羅山高中新校區任教,鬱鬱蔥蔥的水杉林與學校隔水相望,每年三月,羅青松都會去欣賞翩躚起舞的鷺鷥。可好景不長,從2008年開始,隨著城建擴張與環境汙染,鷺鷥棲息地岌岌可危。
羅青松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他開始通過諸多網絡呼籲人們加強對杜堰河溼地和鷺鳥的保護。後來,羅青松參與組建了鷺鷥保護小組,在他們的呼籲下,數十棵珍貴的水杉樹逃過被砍伐的劫難。羅青松還帶領鷺保小組於2017年成功向中國綠髮會申請了中華鷺鷥保護地。
2017年,在一次戶外調研鷺鷥棲息地時,一名山民送給羅青松一根1米多長的雄性白冠長尾雉尾羽。第一次見到這麼漂亮的羽毛,羅青松非常震驚。他從山民處了解到,由於盜獵以及棲息地被破壞,大別山董寨僅剩近千隻白冠。這讓他意識到,大別山中除了鷺鷥,還有很多需要保護的珍稀鳥類。於是,羅青松利用寒暑假、節假日時間,每年多次組織鷺保成員進行大別山區珍稀物種野外生存分布狀況調研。經過多次調研,他撰寫了大量調研日誌,並整理發表了《羅山縣鷺群的分布現狀》調查報告。
身為人民教師,羅青松深知宣傳教育的作用,每年多次前往羅山南部山區向村民進行愛鳥護林生態保護宣傳,散發公益傳單。同時,羅青松也發展了一些當地鳥導、村醫、教師、鄉村幹部和村民參與保護,先後建立了羅山鷺保董寨聯絡站、定遠聯絡站、彭新聯絡站等站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如今,在秦嶺至大別山的重重大山中,以鷺鷥、白冠長尾雉、斷板龜和朱䴉為重點保護對象的社區保護地已相繼建立。而羅青松還會繼續行走在大山中,盡一己之力保護珍稀鳥類。
絕跡魚類再現
2012年冬天,原已在陝西和四川等歷史分布區域絕跡15年的珍稀瀕危魚類「川陝哲羅鮭」,因為一次洪水,在秦嶺山區漢江上遊的太白河中,重新闖入人們的視線。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人員進行形態學比對後,最終確認這19尾魚是川陝哲羅鮭。這個發現震驚了整個魚類保護學界,不亞於秦嶺另一種珍貴鳥類——朱䴉的再發現。作為川陝哲羅鮭的研究學者之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金明與同事們,利用這19尾倖存的川陝哲羅鮭開展野外種群復原工作。經過半年多辛勤研究,本著基因多樣性保護前提,2013年6月,川陝哲羅鮭的人工繁育首次取得成功。目前,人工繁殖的川陝哲羅鮭已近萬尾。下一步,吳金明打算將新繁育的川陝哲羅鮭,放流在秦嶺南坡的自然河流中,期待其野外資源量能恢復起來。
吳金明念大學時的專業是水產養殖,畢業後從事水生生物保護,至今已近18個年頭。這名質樸的學者說起秦嶺細鱗鮭和川陝哲羅鮭的人工繁育以及種群恢復,能滔滔不絕,從技術難題一直講到資金困境。
吳金明喜歡腳踏實地做事,取得眾多研究成果,但見報的不多,被刊登的大多還是因為成果重大引起了媒體的關注。用吳金明的話講,既然學了水生生物保護專業,總得做點什麼。
還有不少像吳金明這樣的生物保護學者持續紮根在秦嶺深處,為獲得每個小發現而驚喜,為成功繁育一尾新生命而歡欣落淚。
植物有了「避難所」
秦嶺是我國乃至世界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有世界性單種屬和少種屬植物98屬,中國特有39屬,特有種1428種,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有28種,陝西地方重點保護植物183種,其中不乏華山新麥草、太白紅杉等著名的具有科學意義和經濟價值的植物種類。陝西省植物學會理事長、西北大學生態學教授嶽明就是研究這些寶貴植物資源的學者之一。
嶽明開始關注秦嶺植物是在1996年,當時,他受邀考察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被,考察中,他發現秦嶺的植被並沒有想像的堅不可摧,旅遊項目的不規範行為、山區道路建設隨意開挖、自然資源過度利用等,都導致了秦嶺的森林植被資源減少和生態功能下降。
「不僅僅是秦嶺,中國有5000~6000種高等植物都處於瀕危或受威脅狀態,佔中國高等植物物種總數的15%~20%」,嶽明說。
為了使更多人了解秦嶺植物,2019年6月,在他的統籌規劃下,位於西安植物園的珍稀瀕危植物專類園開始籌建了。這個專類園將成為陝西所有受威脅植物的「安全避難所」和回歸引種的資源圃,真正實現秦嶺瀕危植物的遷地保護。該專類園的建立對陝西省乃至全國的植物保護、繁育、科研科普及應用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些年我們團隊的研究成果應用到了秦嶺生態系統的修復中,包括引漢濟渭重大引水工程生態修復等,總體的感受是破壞簡單,修復卻難上加難」,嶽明感慨道,「這也讓我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並且懂得對大自然做出退讓,儘量在規劃之初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那樣就可以實現生態保護與人類生存發展的統一」。
植物不似動物活靈活現、惹人注目,很多時候,許多植物直到滅絕都無人察覺。每當看到宣傳欄上掛著的「保護動物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的標語,這位終身為植物奔波的學者都不由地感慨萬千。但值得慶幸的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植物保護,也有越來越多的瀕危植物,如紅豆杉、華山新麥草等,恢復了生機。
大自然的「搬運工」
與其他志願者不一樣,身為作家的白忠德開展秦嶺生物多樣性保護靠的是一根「不屈不撓」的筆桿子。他手下的秦嶺總是極具人情味:為了愛情打群架的大熊貓,為了爭食推推嚷嚷的金絲猴,為愛情忠貞堅守的朱䴉……每個情節都展示著秦嶺深處令人動容的故事。
白忠德是土生土長的秦嶺人,從小在佛坪長大,即使後來考上大學、結婚生子留在西安,他生命的根依然在秦嶺。「我就好比一隻風箏,無論飄得多遠,都被那根長長的線維繫著。那根線,便是由對故鄉濃濃的愛擰結而成的。」白忠德深情地說。
從《回望農民》到《斯世佛坪》,從《我的秦嶺鄰居》到《大熊貓 我的秦嶺鄰居》,從《摘朵迎春花送你》到《風過餘家溝》,他為秦嶺寫了許多書,反映秦嶺的大美與神韻,表達對生命的尊重,呼喚人與自然和諧。
白忠德筆下展現出一個和科普網站上不一樣的秦嶺:這裡的動物都有靈氣,大熊貓的綿裡藏針、金絲猴的精靈敏銳、羚牛的剛健持重、朱䴉的矯捷高貴……一幕幕細緻的描寫,一個個活靈活現的秦嶺動物躍然紙上。
白忠德禮讚秦嶺的作品傳播到了海外,在國內也獲了不少獎,不過他並不是很看重這些獎項,認為這些獎應該頒給秦嶺——因為那裡孕育了無窮的智慧與生命,而他只是「自然的搬運工」。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一名業餘作家,白忠德深知手中這支筆的分量與擔當。他在生態文學創作中,極力倡導每個人的責任、擔當以及對自然萬物的愛。書寫的過程,就是對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動物與自然關係的思考和懺悔過程,啟發大家懂得以平等之心、真誠之意,與大自然中的生命個體進行交流對話,進而熱愛這些生命。
「能與秦嶺做鄰居,是我一生註定的緣分和幸運。這輩子,我要好好寫秦嶺!」採訪的最後,白忠德再次傳達出守望愛護秦嶺的虔誠。今年,他將出版兩本以秦嶺為主線的生態散文集,為大秦嶺的保護與發展發出自己的光和熱。(王 豁 唐 玲 黃 璡)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5月19日 第 08 版)
責編:張榮耀
31792940,.秦嶺深處守望者,.2020-05-19 04:56:00,.204441,.張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