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千年古城泉州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鯉城。福建泉州是閩南文化源頭,至今有1750多年的歷史。到了這裡,就開始聽不懂周圍人的熱鬧聲調,掉進一個閩南話的世界。雖聽不懂閩南話,但慕名來到泉州,也準備好好走走看看。
閩南話是發源在泉州的,我有個好友是閩南人,但他從和我聊天都是說普通話。直到有一天他第一次跟我說閩南話,我現在還記得他說的第一個詞是「吃芒果」,發音聽起來像是「夾蒙個」,我也終於知道為什麼他的普通話為什麼總是說不標準了。也知道為什麼說「黑化肥發灰會揮發」這種繞口令是難死福建人了。當時是在廈門的海灘上,笑的一陣又一陣的停不下來。
其實,簡而言之就是,泉州的歷史悠久,很值得來。泉州的老城區保留完好,街上有人不算多,西街上賣小吃的很多,賣旅行周邊商品的很少。所以說泉州市井文化的原生態保留比較好,深得我心。泉州曾名鯉城,如今的鯉城區也是泉州的老城區。
開元寺
從我住的青旅走路大約二十分鐘,就到達了開元寺。開元寺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始建於唐代,在宋代極為興盛的開元寺歷史悠久,規模也很大,不收門票,在市區卻環境清幽古樸,在天王寺後面的院落裡桑樹、菩提在這個季節依舊綠得繁茂。樹下也有人在拾撿著菩提子。
南方和北方的文化、建築風格都差異不小。開元寺也像是我常在電影中看到的寺廟建築,和北方的寺廟建築有些不同。開元寺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有:紫雲屏、山門、拜亭、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山門與天王殿合二為一,現存建築建於民國十四年。殿內石柱為梭柱,石柱上有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是朱熹所撰,由弘一法師所書。
開元寺東西兩側各有一塔,與大雄寶殿成「品」字形布局,兩塔均為仿木構八角五層樓閣式石塔。開元寺雙塔是中國最高的一對石塔,經明萬曆年間泉州八級地震以及多次颱風的考驗,仍屹立不倒。雙塔塔身浮雕精美。
西街逛吃
在泉州文化名街西街上逛遊,走近還在住的宅子,嘗人人吃的小吃,是比在博物館鮮活不知多少的感受和體驗。西街是泉州市區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想要感受泉州的傳統,朋友推薦我到西街去走走。泉州民居特色鮮明,有紅磚白石雙坡曲燕尾脊的大厝,有「手巾寮」的縱向住宅也有騎樓。
一路吃,在西街首先要吃的是面線糊,配料有很多種,葷素、海鮮都有可以自己選擇,根據選擇的種類算錢。我選了搭配鮮蝦、海蠣、香菇,又和同伴一起點了一份滷肉,咬一口著實是香噴噴油汪汪。南北小吃差異大,面線糊、蒜蓉枝這些小吃北方都沒有,石花膏也是這邊的特色。
配上芋泥、紅豆沙、山楂、仙草的石花膏只要六塊錢一份。石花膏是用石花草熬製或石花粉煮成,是福建閩南一帶有名的特色小吃,尤其是在泉州、廈門比較多見,我在北方也是沒吃過的。鹹豆沙餅,包裹了蒜蓉的麻花(本地人好像是叫「蒜蓉枝」)、肉燕、魚卷……還有很多用閩南語說的小吃。要不是肚子沒地方了,真不能辜負這些美味!
【遊玩指南】
遊玩:西街,開元寺,東西塔
美食:面線糊、石花膏、鮮榨甘蔗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