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以歷史悠久與宏偉壯麗而著稱。要問華夏歷史之名城,就看平城大同之底蘊。山西大同,古稱「雲州」、「代京」,遼金時代成為遼國的陪都,稱為西京大同府,後簡稱「大同」,沿用至今。大同有著眾多的歷史遺蹟,是一個探究中國歷史,遊覽古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好地方。
「遊山西讀歷史」【大同篇】
千年一窟看雲岡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城西約16公裡的武周山南麓,是佛教藝術東傳中國後第一次由一個民族用一個朝代雕鑿成皇家風範的佛教藝術寶庫,是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豐碑。
千年前的古人們以刀、錘、斧、鑿的尖利馴服粗礪的巖石,曾經的堅硬頑固就那麼自然而又神奇地化作了一片法相莊嚴。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裡,現存大小窟龕254個,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餘尊,代表了五世紀世界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
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中國營造學社成員首次山西之行即選定雲岡石窟為考察對象,並稱讚雲岡石窟是「中國美術史上一個極重要時期中難得的大宗實物遺證」。
「遊山西讀歷史」【大同篇】
千年古剎華嚴寺
華嚴寺始建於遼代的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遼代華嚴宗盛行,華嚴寺的名字來自《華嚴經》「慈悲之華,必結莊嚴之果」的大乘教義。
華嚴寺是我國現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築群。寺院坐西向東,山門、普光明殿、大雄寶殿、薄伽教藏殿、華嚴寶塔等30餘座單體建築分別排列在南北兩條主軸線上,布局嚴謹,規模宏大。
主殿大雄寶殿始建於遼清寧八年(公元1062年),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依舊址重修,面闊九間,單體建築面積達1559平方米,是我國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1961年,華嚴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嚴寺殿宇嵯峨,氣勢雄偉壯觀。因寺內曾奉安諸帝石像、銅像,當時還具有遼皇室祖廟性質。遼保大二年(1122年),寺內部分建築毀於兵火,後重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為雲中巨剎。明宣德、景泰年間大事重修,補塑佛像,勃然中興。
明中葉以後分上下兩寺,各開山門,自成格局。清初寺院復遭摧折,康熙初年曾事修補,但風光難現。2008年,大同市啟動名城復興工程,對華嚴寺進行了大規模整修,恢復了遼金時期大華嚴寺的鼎盛格局。
「遊山西讀歷史」【大同篇】
奇險巧珍懸空寺
懸空寺位於大同市渾源縣,建在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素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著稱。據記載,懸空寺始建於公元前491年,起初名「玄空閣」,後來因為「懸」和「玄」諧音,寺廟建在懸崖的半山腰處,就像懸掛在懸崖之上,故改稱「懸空寺」。建成後,歷經屢次修繕,現在主體建築為明、清時重修。
整座建築的最高處,是供奉了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三尊塑像的三教殿,儒、釋、道「三教歸一」,是中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也是我們中國現存時間最早,保護最完好的高空木質結構的摩崖建築。
懸空寺不像普通廟宇一樣建立在平地上,懸空寺搭在半山腰,建在懸崖絕壁間的巖石凹陷處。寺廟的建造者選擇了恆山腳下的一處山谷,山谷東側是主峰天峰嶺,西側是海拔1600餘米的翠屏峰,中間是桑乾河的二級支流唐峪河,山景、水景營造出仙境福地;
連接國都與華北平原的棧道又從山谷穿過,南北行人往來穿梭,既是「仙界」,又接近紅塵,堪稱寺廟的絕佳選址。最令人震撼的是,全寺建築依靠插入山體中的橫梁和託巖承重,更像一座空中樓閣。由此帶來的奇特險峻,歷來為人稱道。
更多美麗風景盡在大同
我們在大同等你來哦
來源:黃河新聞網大同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