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仁是誰?

2021-02-23 曾經

清 朱耷 雄鷹圖

《人民的名義》中有一處情節是這樣的,高玉良在設計陷害侯亮平後,天良一絲清明,慨嘆道,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接著硬傷來了,他那個號稱是歷史教授的妻子居然問了一句,伯仁是誰?作為一個教歷史的人,她不應該不知道。因為那段歷史實在太過著名、太過痛切。

公元三二二年,偏安江左的東晉朝廷大禍臨頭。手握重兵、坐鎮上遊的一代奸雄王敦以清君側為名起兵武昌,舳艫連天,大兵壓境。

建康,午門之外,此時跪滿了人。昨天,他們還權勢煊赫,炙手可熱,但現在他們卻已是待罪之身。於他們,命運在一夜之間鬥轉星移。因為他們都姓王,他們是王敦的親戚。

琅琊王氏,自東晉開國以來就成為了權力中樞裡最重要的拼圖。王家子弟遍布要津,關於這種重要,當時有一句民諺,叫做,「王與馬,共天下。」

曾經有多麼得意,如今就有多麼恐懼,在他們面前是緊閉的宮門和莫測的未來。

跪著的人中,領頭的叫王導,中興的名相,江左的幹城,王敦的堂弟。此刻的他憂心如焚,萬念俱灰。然後他看到了希望,那是一個匆匆走向宮門的人,周顗(音yi,字伯仁),當朝名士,王導的好朋友。此刻正走在王氏一門的生路和自己的不歸路上。

在宮門口,一臉慘然的王導叫住了自己的朋友,然後說了最英雄氣短的一句話——伯仁,我以王氏百口累卿。窮途末路,至少朋友還是可以相信和託付的吧。然而,王導看到了寒心的一幕,面對他的求助,他的朋友理也沒理,頭也不回就進宮了。「顗直入不顧」。

那一刻,周顗的表現像極了世態炎涼的小人。

但在見到晉元帝司馬睿後,周顗終於露出了正人君子急公好義的真面目。史書上說他「言導忠誠,申救甚至。」終於說得晉元帝回心轉意,雲開霧散。大功告成,皇帝特地為這個公忠體國的臣子設了酒宴。一生好酒的周顗開懷暢飲,酒入歡腸,終於大醉,然後踉踉蹌蹌地走出了宮門。此行對得起國家,更對得起朋友。接著他看到了仍然忐忑不安的朋友。王導還沒離開,他不死心,他仍然不相信一生相交的朋友會在危難的時刻拋棄他。我等著,只為了再問他一句。

伯仁,王導有點怯生生地叫著朋友。然而這次他得到的還是冷臉子。周顗沒理他,而是轉過頭來和自己的隨從說,今年一定大殺那些賊奴才,然後贏取一顆金印,掛在肘後。

所謂取侯封印,正在今日。豪氣幹雲,狂氣凌人,寒氣逼人。再次被無視的王導如墮冰窟,這次徹底死心了。仇恨就此深種,大錯就此鑄成。

我來試著解釋一下,周顗看似詭異表現的背後邏輯。《朱子家訓》裡有句話是這樣的——善欲人見,不是真善。那是我們古人的道德圭臬。在那些時代,正人君子更講究做好事不留名,施恩不望報。然而,這一次,周顗做得太過了。孔子說過,過猶不及。

惡果在誤會的土壤裡正在生根發芽。

回到家中的周顗,生怕晉元帝改了主意,傷害了王導,於是連夜寫了一封上書,力證王導無辜。最終,這封上奏成了未來真相大白的關鍵。

那場叛亂很快就結束了,政治上的正義最終敵不過軍事上的強橫,兵強馬壯的王敦殺進了東晉的都城建康。反攻倒算開始了。

王敦首先便把矛頭指向了當朝的兩大名士周顗和戴淵。不過,在收買還是殺戮上,一代奸雄突然有點舉棋不定了。於是他決定問一下那個他十分敬重的堂弟,王導——

周顗、戴淵,一時人望,應該讓他們成為三司吧。

這是第一個關於收買的試探。所謂三司,就是前世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官職的頂峰。

王導沒回答。

如果不讓他們當三司,那讓他們擔任中書令或者僕射如何呢?

收買的價碼在降低,但仍然還是收買。王導依然沒有回答。

圖窮終於匕見。王敦冷冷地問了最後一句——如果都不妥,那就只有把他們殺掉了!

這次,王導還是沒說話。

在這場三問三不答中,王導啥也沒說,然而在他的沉默中,王敦的善意逐漸冷卻,殺意則慢慢堅定。很多時候,你不救人,其實就是在殺人。若干時日後,王導將深切地悟到這一點。愧悔無地。

周顗是慷慨赴死的,在被押赴南門刑場的道路上,他表現得像一條漢子,極口痛罵王敦之後,從容就義。我以我血薦軒轅。

又過了些日子,王導在中書省料檢過往的奏章,翻著翻著,終於看到了那篇上書,周顗拼命救他的上書,那一刻,王導悲不自勝,淚流滿面——

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追悔莫及。莫及。

讚賞專用二維碼

(關注本號請長按下面二維碼)

曾經 heiyundu

所謂歷史就是把因果完成給你看


往期部分內容:


別嘚瑟


知足不辱


別拿夢想說事兒


以德報德


有用的笨蛋和救命的敗家子


背叛者的被叛


以彼之道  還施彼身



版權申明

《曾經》文字內容均為原創

版權歸《曾經》所有 

如需轉載,請發送郵件至:1754040551@qq.com

授權轉載的內容,請註明內容來自:

曾經(ID:heiyundu)

相關焦點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後來王導從文庫中找到了周伯仁以前的奏摺,才恍然大悟,痛哭流涕,「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這個故事流傳良久,如今已經成為人們承認「無心之過」的代名詞。其實,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也許有的時候我們充當就是王導的角色!歷史上王導與伯仁是同朝為臣。但是現實生活中王導與伯仁,可能是同事,可能是朋友,可能是親人,也可能是父子。下面我給大家講個父子的故事。
  • 伯仁是誰,為什麼被殺?,因「我」而死,我是誰?
    這個故事涉及三個人物,王敦、王導 ,在一個就是主人公周顗 字伯仁。故事發生在東晉晉元帝時期。
  • 東晉大電影——伯仁之死
    這時候已經襲封琅琊王,真是會投胎的主,一出生就達到了人生的巔峰,誰讓人家命好呢。 不過有小道消息說,司馬睿睿並不是司馬家的子孫。 04、周伯仁 最後該這位後來突然爆紅的流量影星隆重出場了,他就是周伯仁,那個到現在都經常有人聖母心爆發,自責內疚的人經常說的口頭語就是這部片子的名字:「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伯仁因此聲名大噪。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什麼典故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殺死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   「伯仁」,指周顗Zhōu yǐ,字伯仁,兩晉名士、大臣,西晉安東將軍周浚之子,曾任荊州刺史、尚書左僕射。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具體是什麼樣的誤會,可能跟你想的不...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句話,背後的典故,可能還沒有人詳盡了解過。 根據《晉書》的記載,東晉元帝時期,周顗(yǐ),字伯仁,是晉朝的名士、大臣,乃西晉大將軍周浚之子,在官場上曾經煊赫一時。而在講這位周伯仁之前,我們首先來講一講說出這句名言的名人——王導。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來自哪個典故,你怎麼看這個典故?
    (周伯仁)伯仁,姓周名顗,字伯仁。認識這名字,大多數人因為那句諺語: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諺語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典故,又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這是一句諺語,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背後有什麼意思?
    成語「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背後,蘊含著一個讓人深思的故事。這個故事,要從西晉末年說起。
  • 吾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王導不發一言,也能害了好友
    晉元帝聽說後,也召集大臣商議如何處置王氏族人,這其中就有王導的同事和好友,時任尚書僕射的周顗(字伯仁)。正跪的腿發麻的王導一見周顗來上朝,如見了救星一般,也顧不上丞相的顏面了,大聲喊道:"伯仁,我們一家百口性命,都託給你了!"誰知那平日可以酒後枕腿睡覺的朋友周伯仁,連眼也沒抬就過去了。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典故的由來
    這句話是當時東晉大臣王導說的,伯仁指的是周顗(yǐ),也是東晉的一位大臣。至於為什麼會有「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句典故,那就要說說東晉王室司馬氏和琅琊王氏之間的事情。後來王導在整理中書省文件時,翻到了周顗當時極力為自己辯白的奏章,知道是錯怪了周顗,痛苦萬分,於是就說了那句「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敦既得志,問導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
  • 「我無心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什麼意思?
    「我無心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出自哪個典故,意義何在?「我無心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出自《資治通鑑》。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哪裡,你怎麼看這個典故?
    五千年的歷史底蘊深厚,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們古代歷史上,誕生了很多著名的成語和典故,很多即便到了今天還在被提及和使用,比如著名的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一天,王導領著族人再次等在了臺閣處,看到東晉名士周顗被召見進宮,王導對經過身邊的周顗說:「伯仁,以百口累卿!」伯仁正是周顗的字,兩人平時關係極好,所以王導希望周顗在司馬睿面前能為琅琊王氏說點好話。但不知道周顗沒有聽到還是故意裝作沒有聽到,總之他目不斜視的、不為所動的進了宮殿。
  • 涼得最快手遊之《我的英雄學院》,我不殺伯仁,伯仁自己暴斃
    可謂是出師未捷身先死、我不殺伯仁,伯仁自己暴斃、公測近在眼前卻涼在了公路上。誰能夠感受到這款遊戲的工作組,內心會有多麼的鬱悶。但無可奈何,涉及到了不應觸碰的底線,惡意挑事者必定會受到制裁。而另一款《我的英雄學院·入學季》就更尷尬了。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到底什麼意思?看完讓人深思!
    在書裡,在影視劇裡和在生活中,估計我們都曾聽過標題上的那句話,」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聽起來是不是挺複雜的呢?可能我們都會產生好奇心,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呀?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講這一句話背後的故事和意思吧。其實呀,這句話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我們按照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就行了,就是說,有一個人叫伯仁,這個人死了,但是可不是我殺的他。
  • 子不殺伯仁,伯仁卻因你而死
    (沒原則、沒公信、沒能力、沒底線)伯仁之死,王導不語,以致其死。知其真象後,方悔終生。
  • 新亭「故」事,伯仁到底因何而死?
    該劇講述東晉時,元帝偏安江左,為牽制王氏士族勢力,重用劉隗,王敦以清君側之名起兵叛亂,其兄丞相王導為避嫌詣闕長跪,並請老友周伯仁上疏求情;王敦大軍攻入都城,元帝令劉隗搬兵勤王,劉隗卻棄君而逃,王敦逼宮,周伯仁為止內亂,替君頂罪;王敦欲殺周伯仁,問於王導,王導不置可否,伯仁被殺,王導才見其當初力保自己的奏章,追悔莫及,痛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 AppStore遭遇鎖榜,到底會動誰的奶酪?
    鑑於此,不知點入、力美、多盟、有米和1006tv等積分牆廣告服務商,是有「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無奈,還是有「出來混,早晚要還「的心理準備。近期,點入、力美、多盟、有米四家廣告公司發布了《綠色積分牆聯盟公約》,這或許是行業自律的一個態度,也許是企業自救的一種手段。無論如何,積分牆式的服務以及提供該項服務的公司,都需要邁出改變的第一步,否則,迎接他們的也許就是來自蘋果的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