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仁是誰,為什麼被殺?,因「我」而死,我是誰?

2021-03-05 民間歷史故事

這個故事涉及三個人物,王敦、王導 ,在一個就是主人公周顗 字伯仁。故事發生在東晉晉元帝時期。

周顗 字伯仁,時任尚書,相當於部委一把手。

王導時任司空,王氏是當時的一個豪門大族,王敦為王導的親兄弟,時任江州牧、荊州刺史。祖逖死後,對,就是聞雞起舞的祖逖王敦自恃文韜武略無人能敵,不服朝廷管束,對朝廷的命令陽奉陰違,甚至牴觸。晉元帝很是惱火。此時晉元帝寵信劉隗刁協二人,對此二人言聽計從。王敦看不起劉隗刁協,卻又不為元帝重用,大為光火,於是起兩萬精兵,自武漢直撲南京,晉朝中央大驚。

此時劉隗向晉元帝建議,殺光在南京的王氏家族成員,晉元帝未答應。如此,王導聽聞後仍大為驚恐。於是王導帶領有官職的宗族子弟二十幾人,親自到晉元帝前哭訴,說家門不幸,出了王敦這個叛臣逆子,但我們一心為公,絕對忠於陛下。不僅如此,此後每天,王導都帶著這二十幾人,到殿外門口站著,以示清白,沒有通敵。

一天早晨,王導正在殿外門口,晉元帝宣周伯仁進見,周伯仁大搖大擺從王導面前經過。王導見了,大聲叫道:「伯仁,我家幾百口人,請您多關心啊!」誰知周伯仁並不理睬,抬頭挺胸就進去了。周伯仁見了晉元帝,極力為王導開脫,說王導一向忠心,絕對不會跟王敦一起造反。晉元帝覺得有理,就留周伯仁陪自己吃飯。周伯仁好酒,當即喝得稀裡糊塗才告辭出來。此時王導不知裡面情況如何,一直在外面站著,見周伯仁出來,又低聲下氣,連叫「伯仁,伯仁」,結果周伯仁沒正眼瞧他們,搖搖晃晃就回家了。但到了家,又連忙寫了一篇奏摺,詞語懇切,替王導他們求情。

王導見周伯仁這樣,便很生氣,不僅如此,他懷疑周伯仁向晉元帝說自己的壞話了,於是暗恨周伯仁。

卻說王敦確實有兩下子,二萬精兵打得劉隗幾萬大軍潰不成軍。一路直逼,很快攻佔了南京外城。晉元帝一看不好,連忙打發劉隗刁協逃跑,一邊又忙著對王敦封官許願。王敦做了大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至此,王敦便要大開殺戮了,對平時同自己關係不好的,一律殺的殺貶的貶,周伯仁也不例外。但周伯仁是當時兩大才子之一,很有名望,王敦的堂弟王彬痛哭流涕,勸王敦不要殺周伯仁,王敦看了王導一眼,王導一聲不吭。於是王敦大手一揮,殺!於是周伯仁人頭落地。

第二天,王導當然可以直入朝庭了,於是王導神氣活現地去中直機關轉了一圈,突然在臺子上發現了周伯仁給晉元帝的上書,這才發現周伯仁原來是外示無情,內裡很是為王導開脫罪名的。於是王導拿著周伯仁的表書,痛哭道:「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殺,幽冥中負此良友了。」

搜索<minjianlishigushi>

立即關注商務合作qq:3286623970

閒聊歷史個人微信號:lsgs2016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你若喜歡,請點「在看」

相關焦點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後來王敦握有大權,詢問王導要不要殺掉周伯仁,王導一言不發,最後導致了周伯仁被殺。後來王導從文庫中找到了周伯仁以前的奏摺,才恍然大悟,痛哭流涕,「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這個故事流傳良久,如今已經成為人們承認「無心之過」的代名詞。其實,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也許有的時候我們充當就是王導的角色!歷史上王導與伯仁是同朝為臣。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什麼典故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殺死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   「伯仁」,指周顗Zhōu yǐ,字伯仁,兩晉名士、大臣,西晉安東將軍周浚之子,曾任荊州刺史、尚書左僕射。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典故的由來
    這句話是當時東晉大臣王導說的,伯仁指的是周顗(yǐ),也是東晉的一位大臣。至於為什麼會有「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句典故,那就要說說東晉王室司馬氏和琅琊王氏之間的事情。而周顗這時候醉醺醺的還是沒有理王導,還說了句:"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鬥大系肘。"其實周顗回去後又上奏摺替王導求情。王導一看周顗對他這種態度,覺得是看不起他,反而對周顗恨之入骨。顗直入不顧。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帝納其言。顗喜飲酒,致醉而出。導猶在門,又呼顗。顗不與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鬥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導,言甚切至。導不知救己,而甚銜之。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背後有什麼意思?
    成語「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背後,蘊含著一個讓人深思的故事。這個故事,要從西晉末年說起。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來自哪個典故,你怎麼看這個典故?
    (周伯仁)伯仁,姓周名顗,字伯仁。認識這名字,大多數人因為那句諺語: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諺語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典故,又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這是一句諺語,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具體是什麼樣的誤會,可能跟你想的不...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句話,背後的典故,可能還沒有人詳盡了解過。 根據《晉書》的記載,東晉元帝時期,周顗(yǐ),字伯仁,是晉朝的名士、大臣,乃西晉大將軍周浚之子,在官場上曾經煊赫一時。而在講這位周伯仁之前,我們首先來講一講說出這句名言的名人——王導。
  • 「我無心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什麼意思?
    「我無心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出自哪個典故,意義何在?「我無心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出自《資治通鑑》。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到底什麼意思?看完讓人深思!
    在書裡,在影視劇裡和在生活中,估計我們都曾聽過標題上的那句話,」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聽起來是不是挺複雜的呢?可能我們都會產生好奇心,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呀?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講這一句話背後的故事和意思吧。其實呀,這句話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我們按照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就行了,就是說,有一個人叫伯仁,這個人死了,但是可不是我殺的他。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哪裡,你怎麼看這個典故?
    五千年的歷史底蘊深厚,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們古代歷史上,誕生了很多著名的成語和典故,很多即便到了今天還在被提及和使用,比如著名的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一天,王導領著族人再次等在了臺閣處,看到東晉名士周顗被召見進宮,王導對經過身邊的周顗說:「伯仁,以百口累卿!」伯仁正是周顗的字,兩人平時關係極好,所以王導希望周顗在司馬睿面前能為琅琊王氏說點好話。但不知道周顗沒有聽到還是故意裝作沒有聽到,總之他目不斜視的、不為所動的進了宮殿。
  • 吾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王導不發一言,也能害了好友
    晉元帝聽說後,也召集大臣商議如何處置王氏族人,這其中就有王導的同事和好友,時任尚書僕射的周顗(字伯仁)。正跪的腿發麻的王導一見周顗來上朝,如見了救星一般,也顧不上丞相的顏面了,大聲喊道:"伯仁,我們一家百口性命,都託給你了!"誰知那平日可以酒後枕腿睡覺的朋友周伯仁,連眼也沒抬就過去了。
  • 伯仁是誰?
    清 朱耷 雄鷹圖《人民的名義》中有一處情節是這樣的,高玉良在設計陷害侯亮平後,天良一絲清明,慨嘆道,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然後他看到了希望,那是一個匆匆走向宮門的人,周顗(音yi,字伯仁),當朝名士,王導的好朋友。此刻正走在王氏一門的生路和自己的不歸路上。在宮門口,一臉慘然的王導叫住了自己的朋友,然後說了最英雄氣短的一句話——伯仁,我以王氏百口累卿。窮途末路,至少朋友還是可以相信和託付的吧。然而,王導看到了寒心的一幕,面對他的求助,他的朋友理也沒理,頭也不回就進宮了。「顗直入不顧」。
  • 東晉大電影——伯仁之死
    文:山青河(讀史專欄作者)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如果這是一部電影片名的話,那麼片名中的「我」必是這部偶像劇的男主角,可是男配周伯仁卻因這片名一炮而紅
  • 涼得最快手遊之《我的英雄學院》,我不殺伯仁,伯仁自己暴斃
    近日《我的英雄學院》手遊,便遇到的這樣的一個情況。1、起因整個事情的起因其實並不複雜,高人氣漫畫《我的英雄學院》的原作者,堀越耕平,在最新連載的漫畫中,為一名反派人物命名,帶有「丸太」二字,而且好巧不巧偏偏刻意發音為maruta(有兩個發音,卻偏偏選這個)。
  • 子不殺伯仁,伯仁卻因你而死
    (沒原則、沒公信、沒能力、沒底線)伯仁之死,王導不語,以致其死。知其真象後,方悔終生。
  • 新亭「故」事,伯仁到底因何而死?
    該劇講述東晉時,元帝偏安江左,為牽制王氏士族勢力,重用劉隗,王敦以清君側之名起兵叛亂,其兄丞相王導為避嫌詣闕長跪,並請老友周伯仁上疏求情;王敦大軍攻入都城,元帝令劉隗搬兵勤王,劉隗卻棄君而逃,王敦逼宮,周伯仁為止內亂,替君頂罪;王敦欲殺周伯仁,問於王導,王導不置可否,伯仁被殺,王導才見其當初力保自己的奏章,追悔莫及,痛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 心理學:是誰殺了我,而我又殺了誰!上
    是誰殺了我,而我又殺了誰 !是我殺了我死亡 ,這一個似乎只能在宗教裡才能夠暢所欲言的東西 ,在日常生活中卻是令人唯恐不及 ,諱莫如深 。我在百度裡都找不到 與之相關的一些文章 。這個小話劇的作家也因長期受抑鬱症的折磨,在寫完後一周自殺身亡 ,年僅28。可能是天妒英才 ,國內還有好多詩人也是如此,比如海子。我始終不明白 ,他在寫出「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這種溫暖的詩句後,又為何以臥軌自殺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呢?
  • 誰敢殺我
    《三國演義》諸葛亮死前,料定自己死後,魏延必反,給了楊儀一個錦囊。
  • 張玉環無罪後受害者家屬苦澀離開:是誰殺了我兒子?誰給我個交代
    她說,這麼多年,自己一直在恨著張玉環,現在突然說人不是他殺的,接受不了。孩子遇害後,劉荷花身體一直不好,孩子遇害的第二年,劉荷花的另一個孩子掉到水裡淹死。"我現在連恨誰都不知道,真兇是誰?誰能給我們一個交代",這個經歷了連續失子之痛的女人,心裡填滿了心酸和苦澀,"我能有什麼辦法?我一點辦法都沒有。"
  • 魏延大喊3聲「誰敢殺我」,被馬岱一刀斬死,前面1句才是關鍵
    魏延是五虎上將後的又一員猛將,但因其一身本領,且性情高傲,因此常常感嘆懷才不遇,並且自認高人一等。而楊儀就偏偏不服他。楊儀是文將,自古以來文武不合看似常態,可也埋下了隱患。而魏延更看不上楊儀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魏延他自幼習武,武藝高強,後來幸得劉備這個伯樂相中納入到蜀漢王朝陣列當中。從那時起,魏延就開始走上了戎馬一生的路程。
  • 是誰殺了我,而我,又殺了誰?新《武林外傳手遊》等你攜手對敵
    我和宇宙之間有必然的聯繫嗎?宇宙是否有盡頭?時間是否有長短?過去的時間在哪裡消失?未來的時間又在何處停止?我在這一刻提出的問題,還是你剛才聽到的問題嗎?是誰殺了誰?是我殺了我!(狗頭保命)子曾經曰過:知識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