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網絡,現在,人們只需要通過對話框就可以實現關注、分享和互動,新零售模式正一步步形成,他有著「病毒」一般的傳播速度,能很快的通過裂變來開拓更多的「人際圈層」,形成經濟效益。
事實上,第一波參與分享社交電商「紅利」的正是那些從傳統電商平臺轉型的玩家,他們大都通過利用第三方通訊軟體和個人圈層影響力完成導購,並通過不同用戶需求形成無數個細分圈層。由此觸發了拼多多、雲集、團巴拉等社交電商平臺的崛起,這或許正是社交電商對於傳統電商的一次「洗牌」。
在過去十幾年中,電商行業的紅利劇增主要源於兩個方面,其一是實體經濟向網際網路經濟轉型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線上購物給予了消費者更大的生活滿足;其二則是網際網路的崛起,促使網民的數量一直在快速攀升,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風口上的流量紅利,手機支付的完善和小程序的逐漸完善也為社交電商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助力。再加上供應鏈、SaaS工具、集成服務等的不斷完善,社交電商已經萬事俱備。
同時,新零售市場的逐漸下沉,為社交電商創造了更多的機會,社交電商也由此成為了近兩年備受資本看好的重點領域。2018年,拼多多再次被傳出籌資30億美元;社交電商平臺雲集微店宣布,已完成1.2億美金B輪融資;2019年,中國三大直銷巨頭之一完美(中國)入局社交電商,戰略投資團巴拉社交電商平臺。
可以說,資本方看中的正是社交電商的多樣化營銷渠道,不僅能快速地拉近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讓產品為人所熟知,同時能大大縮短消費者挑選和對比產品的時間成本,更快捷、更高效、更便利地促成交易。
從社交電商的社交屬性上來說,拼多多並非是社交電商領域「第一個吃螃蟹」的平臺,最早一批不需要依靠平臺流量分配就能通過圈子實現分享的帶貨推手,是小紅書、微店、直銷從業者,以及朋友圈的面膜化妝品微商等。
角力中的社交圈層
隨著電商的更新和迭代,阿里巴巴的B2B模式、京東、唯品會、天貓的B2C模式,淘寶、直銷領域等C2C模式,已衍生出了綜合電商、垂直電商、內容電商和社交電商等更多新形態。
阿里系和騰訊系之間各自擁有鮮明的社交電商特色,基於基因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市場綜合反映,多元化的發展模式,為新零售創造了更多的空間和選擇。
2019年被譽為「社交電商元年」,社交電商的爆發可謂經過了野蠻生長階段。而如今,市場的紅利已經在各大資本的介入下被逐步地瓜分,消耗殆盡。消費者對精品好貨、個性化爆款等需求日益增強,迫使社交電商開始回歸本質,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選擇,提供能切實解決消費者需求的好產品。
透過社交電商的體系布局不難發現,目前底部、腰部、頂部流量正在角力獲取流量,與傳統電商形成「競爭」。
以拼多多為例,基於底部流量,拼多多以廠家直供、拼團購買、分享砍價的模式,直接從微信底部挖掘流量。
而在拼多多出現之前,社交電商更多是由KOL、網紅、直銷人員等通過自己的圈層名氣來進行商品推薦,這些人大都有自己的供應鏈或者自有工廠,但商品的「議價」空間卻是十分有限。拼多多出現之後,任何人都可以發起團購和分享,再與移動社交相結合,用拼團優惠來刺激消費,拼多多的「廉價」思路確實吸引了大批消費者加入,完成流量變現。
其次,騰訊的腰部流量聚集雲集、團巴拉等玩家,與底部的低價策略不同,雲集和團巴拉提供品質產品的同時講究性價比,對比的是天貓、京東、唯品會及「阿里大分銷體系」。
雲集微店採用S2b2C模式,最核心的是SaaS服務商和個人店主合作,共同服務消費者。當個人店主在平臺上獲得開店資格後,到商品庫選擇商品並進行上架,生成小店。通過分享的連結下單成交後,店主將獲得相關提成收益。
在腰部流量的另一位玩家團巴拉與雲集微店的模式相似。同樣採用S2b2C模式,團巴拉憑藉自身技術優勢,打通了天貓、京東、唯品會等頭部電商平臺的供應鏈埠,逐漸形成了集吃、住、行、遊、購、娛等全類目為一體的一站式服務平臺。真正做到把購物與用戶的日常社交、資訊融為一體,無縫對接。
縱觀傳統微商、KOC/KOL、代購,都無法規避兩大難題:大量囤貨和產品單一。微商是基於社交信任達成的交易,所以往往復購率很高,只要產品品類足夠多,能夠基本滿足受眾的需求,那麼就可以反覆地服務於受眾,但大量的囤貨需要的前期資本投入對許多微商而言是不堪重負的,如何實現「零囤貨、零投入、輕創業」,是帶貨達人期待實現的目標,而團巴拉的出現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從傳統電商到社交電商,從大量囤貨轉化為拿貨模式,對於帶貨達人來說,不僅可以減少固定資產投入,還能「自用省錢,服務賺錢」,消息是非常利好的。帶貨達人們只需要尋找一個靠譜的、正規的供應鏈渠道,源源不斷地為消費者提供精品好貨,就能在圈層中創造更大的價值。
如團巴拉,通過設置一鍵轉發降低了銷售門檻,幫助他們解決如何簡單高效工作,找到正品低價貨源。另外,團巴拉的思路不僅改良了微商銷售模式,也為品牌找到了一個既能快速推廣商品,又能保護品牌價格體系的關鍵渠道。
從業者的心態
短短兩年間,儘管社交電商的經營模式在不斷的迭代和出新,但其發展速度卻是十分的驚人。
據公開數據顯示,拼多多正式上線僅四個月,單日成交額就超過1000萬,用戶數破兩億;雲集僅上線兩年就達到了400%的增長,突破100億元交易額;團巴拉厚積薄發,自2020年1月上線後,在產品迭代、直播業績、社群運營、小程序應用等方面都實現了質的突破,成為社交電商領域的一匹「黑馬」。
目前,許多玩家紛紛加入社交電商搶佔市場份額,儘管他們在玩法上不盡相同,但面對公域流量還是保持穩紮穩打的方式,社交電商無法像傳統電商那樣簡單粗暴的獲取流量,更多需要通過品牌的運營建立信任體系,實現拉新、留存和復購。
但不論如何,產品品質和消費體驗一直都是傳統電商和社交電商最關鍵的一環,誰能在供應鏈、SaaS工具、集成服務、社群運營、商品品控、倉儲配送等服務上脫穎而出,誰就能獲得更多出線的機會。
百川納海,社交電商有望帶來零售增量市場,但發展軌跡仍然要遵循零售的本質,玩法各異,依然逃不脫對消費者的真心實意,電商的發展也是一個幹髒活、苦活的過程,在流量轉化、平臺下探,生態搭建層面,每個細節都值得細細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