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一封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致福晟集團全體跟投員工的公開信》文件,再一次將世茂與福晟之間合作的問題,以一種戲劇性的衝突展現給外界。
該公開信的最後落款處雖署有「福晟集團有限公司」字樣,但由於沒蓋有福晟公章,真實性引起了各方的質疑。
隨後不出所料,當天晚間,福建福晟集團有限公司對此公開信做出聲明:「 福建福晟集團、福建六建集團與東方、信達、世茂四方合作,有關四方合作的情況須經四方確認。外界未經四方核實的信息,屬不實傳播。」
雖然雙方合作不暢的消息,被福晟的一紙聲明打破。但事實上,自今年1月份雙方達成的那場「世紀交易」以來,關於世茂、福晟雙方合作的問題與矛盾就常見諸報導。員工維權、項目延期、私募基金逾期、投資人報警等事件持續上演。
而剛過去的9月,由福晟前灘項目基金投資人、基金管理人鉅派、項目業主所組成的三方陣營,還曾在派出所上演了搶奪公章的「鬧劇」。期間,還傳出了世茂停掉福晟員工工資的傳聞。
曾經,潘偉明的福晟集團搖搖欲墜,許世壇率世茂以「白衣騎士」的身姿及時伸出援手,外界對這場價值超千億的「世紀合作」普遍看好。如今,雙方卻走上了相互爭持不下的局面,緣何如此?
一封被「當事人」否認的公開信
根據該公開信,問題的起源,是世茂方在未經使用福晟集團保管的覆核KEY 的情況下,於2020年11月18日凌晨,在恆豐銀行配合下,擅自將2.6493億元款項從其與福晟的共管帳戶中轉出。而該共管帳戶所涉及款項是專項用於解決福晟集團跟投職工跟投款債權。
公開信稱:「集團發現上述情況後,立即與世茂方進行了嚴正交涉,但世茂方拒絕將款項調回。」為此,福晟方面「已將上述情況緊急向市政府進行了匯報,並已立即著手通過法院提起訴訟,訴請判令世茂方、恆豐銀行晉安支行追回共管款項。」
並且公開信還羅列世茂在這場合作中的數宗罪,包括世茂集團「按股比享有並承擔福晟集團整體負債不超過719億元(債務包括員工跟投款) 」、「無償變更14家公司股權,無償取得福晟生活服務51%股權」等。
對此,世茂方面回應稱,共管帳戶確實存在,但對共管帳戶的使用是有明確約定的,關於共管帳戶的資金使用,嚴格按照約定來執行。而對於公開信中世茂「無償變更14家公司股權,無償取得福晟生活服務51%股權」的指責,世茂方面人士表示「不存在」。
「我們也不是對整個福晟承債收購。」該人士對樂居財經表示。事實上,外界關於世茂與福晟在今年1月份的那場「世紀交易」,到底是合作還是收併購,一直存在爭議。
這也是世茂和福晟之間債務問題的癥結所在。
如果僅是合作,世茂作為合作的參與方之一通過自身品牌與運營優勢,推動福晟旗下地產項目順利開發去化,不兜底福晟債務也理所當然。但如果這是一起涉及股權的收併購,世茂也少不了背負「只吃肉不救火」和「挑肥揀瘦」的罵名。
根據世茂方的回應,據了解,2019年12月,基於屬地政府支持,在國有金融機構積極推介下,世茂集團與福晟集團及金融機構開始接觸洽商福晟集團紓困事宜,並於2020年1月紓困合作四方共同成立有限合夥企業,組成福晟紓困平臺。
福晟紓困管理平臺仍以福建福晟集團與福建六建集團為經營主體,紓困平臺各方將想方設法利用各自優勢幫助福晟集團旗下的項目儘可能的陸續恢復正常經營秩序,並協助福晟進行債務重組。
世茂方表示,世茂只是福晟紓困參與方之一,福晟集團的債務承擔主體仍為福晟集團,通過對項目資產的盤活形成自身良性運轉以解決債務問題。紓困平臺並不對福晟集團相關債務承擔法律責任。
「從始至今,世茂集團未對福建福晟集團、福建六建集團進行整體收購,世茂集團基於紓困合作四方的共同委託輸出管理品牌及項目代管代建。」如果僅按世茂方的說辭,該公司的態度很明確,世茂從一開始就是福晟紓困的參與方之一,僅是合作關係,不對福晟集團的債務承擔責任。
但事情是否真的如此?
一起本應皆大歡喜的合作
2020年1月13日,潘偉明心事重重,站在臺上的他表情嚴肅,不發一語。在燈光強烈的聚焦下,那一刻,他心裡或許還在想著如何讓福晟擺脫眼前困境。
他把希望全部放在了一位比自己年輕13歲的企業家身上。
面對著近200家媒體,當時站在臺上的許世壇當說了兩點:「第一,我們是全方位戰略合作,不僅僅是地產板塊,還有建築、物業、舊改等方面;第二,不存在誰收購誰,我們強調1+1>2。」
因此也有人稱,許世壇在當時就已經與福晟的債務問題做了切割。
然而,從後續的「合作」來看,即使真如世茂如今所言,雙方僅是合作關係而非收併購。但在世茂與福晟之間的合作,世茂佔據著更大的話語權,卻是言之鑿鑿的事實。
在距離那場盛大的發布會4天後,1月17日,福建福晟的高管團隊發生了巨大的變更。
當時資料顯示,福建福晟董事由8名變更為7名,包括潘偉明、陳偉紅及林棟、譚文華、郭國強、陳育新、郭陽春和童文濤等在內的原班人馬盡數退出。而新進入人員,則包括許幼農、呂翼、林向魁、陳芳梅、翁敬明、趙嶸和餘竑等7人。當中,許幼農還擔任福建福晟董事長一職。
而許幼農、呂翼、陳芳梅、趙嶸均來自世茂,林向魁來自福晟,餘竑來自東方資產。不難看出,在新董事職位中,世茂方的人員佔據了一半以上,世茂實質已「接管」福建福晟。
也是在那時,廣州市徳耀鴻鼎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簡稱「徳耀鴻鼎」)成為福建福晟的股東,持股49%;原股東廣州錢隆投資持股比例降至51%。而除了入局福建福晟之外,徳耀鴻鼎還持有了福晟集團建築板塊的福建六建19%股權。福建六建董事長同樣由許幼農擔任。
徳耀鴻鼎成立於2018年12月,原來合伙人為深圳世紀景順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和深圳力誠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深圳力誠」),其中前者為執行事務合伙人。
入股福建福晟的同一天,深圳力誠退出了徳耀鴻鼎的股東行列,中國信達、中國東方、平潭臻顏、福晟建設和廣州錢隆,成為徳耀鴻鼎的新股東。當中,平潭臻顏是代表世茂入資的主體。
據了解,徳耀鴻鼎正是福晟與世茂、東方資產、信達資產合夥成立的一支私募基金,用於對福建福晟這個地產板塊的投資。
目前的持股結構中,潘偉明確實仍是福建福晟、福建六建的實際控制人,其在兩家公司最終受益股份為34.08%和19.13%。而世茂方的海峽建設最終受益股份為8.05%以及7.26%。
而在徳耀鴻鼎的股權結構中,該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指向了一位名為衛立的自然人,在該公司持有權益的福晟、世茂、東方資產、信達資產並非實際控制人。
IP Global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指出,這樣的持股設計是出資方在對福晟地產項目進行投資的同時,避免連累自身而進行了風險隔離,所以對實際控制人和受益人進行了分割。「這種做法在保險與信託領域十分成熟與常見。」
事實上,無論收購與否,如果這次合作成功,會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首先,福晟方面的債務問題得以解決,順利擺脫流動性危機;而對世茂方而言,憑藉自身的資金、品牌、運營的優勢,不僅拯救了同行,自身的業務也得以拓展,同樣一舉兩得。
而在股東周年大會上,許世壇就曾笑稱,對福晟的投入大概會投入五十到六十億左右,「而五六十億能夠拿到超千億的貨值,我覺得當然好好」。但根據如今的情況看,雙方的合作並非如此順利。
一場「遠水救不了近火」的贖救
上述的世茂方人士也表示:「現階段紓困平臺還是希望正常運轉的,探討新方式,發揮好金融機構和我們各家的優勢來幫助福晟怎麼解決流動性危機,慢慢恢復正常經營秩序。」
在該人士看來,世茂作為紓困參與方之一,之所以被委託來代管福晟,主要是因為紓困方中只有世茂是開發商。
「我們具備產品、運營、資金等方面的專業實力,可以更好地幫助福晟盤活資產,讓他們此前一些因為市場信心不足的項目恢復正常銷售,讓一些因為資金問題或糾紛停工的項目可以儘快復工復產實現供貨。」
通過幫助福晟盤活銷售端的資產,恢復正常經營、回血,實現資金回流,從而讓福晟解決自身的債務問題。這是世茂方對福晟實施「救援」的邏輯,也是世茂最願意看到的結果。但對於福晟本身而言,這樣的過程還是太慢了,積壓在其頭上的債務問題,已經不允許他長時間的等待。
這正是世茂和福晟雙方的矛盾點和問題所在。
除了此前已經爆出的員工集體維權、項目延期、私募基金逾期、投資人報警等情況,福晟近段時間以來也面臨著債券集中到期的問題,但公司債兌付希望渺茫。
剛過去的11月19日,福晟集團發布公告,未能按時支付「18福晟02」回售本金及債券利息。該公司債為福建福晟公開發行2018年公司債券(第一期)品種二,發行規模10億元。福晟集團稱,將積極籌措資金,爭取儘早完成債券本金及利息的支付。
隨後,大公國際將福建福晟集團主體信用等級由A+下調為C,「18福晟02」信用等級由A+調整為C、「18福晟03」、「19福晟01」及「19福晟02」的信用等級由A+調整為CC。目前,福晟上述四個公司債已經在固定收益證券綜合電子平臺停牌。
Wind數據顯示,當前福晟集團旗下共有12隻債券,總規模達100.3億元。其中,有5隻債券將於2021年到期,金額合計33.3億元,另有4隻將於2022年到期,金額合計50億元。
福建福晟旗下所持有公司股權近段時間也遭頻繁凍結。據樂居財經不完全統計,僅進入11月以來,福建福晟旗下持有的信泰錢隆、福晟東升房產、華威置業、錢隆榕晟投資、福州瑋隆投資等15家公司股權遭法院凍結,凍結權益數額合計達4.14億元。
另一方面,根據福建福晟集團早前公布的公司債券年度報告,該公司截至2019年的有息負債金額304.77億元,規模較大,資產負債率77.32%。此外,福建福晟還有12.05億元對外擔保金額。
在世茂福晟的這艘大船裡,暫時掌舵的世茂想要向左,但燃眉之急的船主人福晟,卻希望選擇更快到達目的地的右方。
誰的錯?
本文轉載來自:樂居財經 李奕和,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