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最早期的中國貨車,可能很多卡友會想到解放牌的CA10,但是實際上CA10卻不是中國研製出的第一輛卡車。
民生牌貨車
中國製造的第一輛貨車離不開愛國將領張學良的大力支持,而負責造車的是瀋陽迫擊炮廠附屬民生工廠。
1928年,國內關係緩和,南北趨於和平,對軍械需求減少,瀋陽迫擊炮長廠長李宜春等人提出化兵為工,利用兵工廠設備製造汽車的建議。
建議得到批准後,張學良撥款80萬元作為造車經費,聘請了幾名外國人作為工程師。還從美國進口了一輛「瑞雷號」汽車進行裝配和試驗,然後拆卸、測繪,並對部分零件進行設計。
當時計劃製造的貨車分為兩個型號,75型和100型。75型用於道路狀況較好的城鎮,載重2t,4輪,發動機為水冷直列6缸汽油機,功率65hp(一說61.5hp),平常車速為40km/h,最大車速為65km/h。
100型用於路況較差的地方,載重3t,4輪,功率86hp,平常車速32km/h,最大車速45km/h。
在技術人員的日夜趕工和共同努力之下,在1931年5月製成了中國第一輛貨車,第一輛貨車是75型。除發動機曲軸等少數部件是委託國外廠家依照本廠圖樣代制外,其餘部件均為自製。
張學良為其取名為「民生牌」貨車,寓意為中國民族工業的新生。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1931年7月民生卡車受邀參加上海博覽會,引起轟動,蔣介石全權代表張群和孔祥熙親自道賀。
展會結束沒多久,918事變,日軍侵佔瀋陽,工廠也未能倖免,即將完成的首批幾十餘輛汽車及零部件被日軍全部拖走。
△北京汽車博物館收藏的民生牌75型貨車模型
後來日本一家做紡織機械的公司接手了這批貨車,在他們手裡這些車變成了31型卡車,這家紡織機械公司的老闆叫做豐田喜一郎。1934年,豐田喜一郎成立了豐田汽車工業株式會社,就是現在知名汽車品牌豐田汽車的前身。
雖然民生牌貨車最終沒有投放市場,但給了國人很大的信心,在這之後,還有其他款式的貨車被製造出來。
山西牌貨車
20年代,軍閥閻錫山在太原創辦兵工廠,並已初具規模。
1932年,閻錫山令姜壽亭在山西汽車修理廠試製汽車,12月製成貨車一輛,取名「山西牌」,還在商場進行展覽,成為山西的特大新聞。
山西牌貨車是仿製美國Federal牌汽車製造的,載重1.5噸,4輪,車速約35km/h,發動機為水冷直列4缸汽油機。
據報導,除火花塞、喇叭、電動機及滾動軸承是外購,車胎、皮帶是產自陳嘉慶公司,發動機、變速箱、水箱、車架、門窗、輪軸等全部由山西汽車修理廠製造。
汽車製成後試用,行駛1.7萬km,各部零件完好。1933年7月加以改造,又製成汽車2輛,8月又製成一輛爐煤汽車。用來做短途運輸,性能良好。
後來因資金短缺、工業基礎薄弱,時局動蕩,閻錫山本人亦無興趣就沒有再繼續試製下去了。
中華牌貨車
1936年,上海人黃漢忠製成「中華牌」貨車一輛.6輪、載重3t,用水冷6缸汽油機,車速72——80km/h.。這還被刊登在報紙上。
關於這輛車的記載很少,具體廠址和生產過程都不知道。
湯仲明木炭汽車
20世紀30年代初,全國共有大約4萬多輛汽車,但汽油、柴油完全靠進口,且價格昂貴。為了擺脫洋油壟斷,一位名叫湯仲明的愛國工程師研製出用木炭和代替洋油的辦法。
經過三年時間和無數次失敗,湯仲明才試製成功了第一輛汽車。
湯仲明的做法是:在汽車上加裝一個代燃爐,爐裡放木炭或木柴,爐上面掛一個儲水器,木炭點燃以後,儲水器裡的水滴進爐子裡,木炭就會不完全燃燒而產生一氧化碳。爐子側面鑽兩個孔,一孔連鼓風機,另一孔把煤氣(一氧化碳)送出去,經過兩個過濾罐,濾掉爐渣和粉塵,最後再經過化油器輸入汽缸。打火後煤氣在汽缸裡燃燒起來,發動機即可運轉。轎車和客車都把代燃爐等設備放在汽車背後,貨車則佔據車廂前面一截靠駕駛室的地方。汽車啟動前,需要提前二三十分鐘生火,司機先到車子背後,添加木炭,點燃並手搖鼓風機助燃,等到木炭燒到適當火候,產生足夠的煤氣,司機才可以坐到駕駛室上去點火發動發動機。
試車效果良好,觀看的群眾人頭湧動,時速達到40km/h,每公裡僅耗木炭一市斤,當時木炭的價格是汽油的十分之一。
後湯仲明經過改良又製得一輛,上海至南京車速在52km/h,貨車載重2.5噸,4輪,發動機為水冷立式4缸4衝程煤氣機,60馬力,使用1937年仲明式化油爐。
淞滬會戰後,湯仲明的工廠也毀於一旦,造車的事情也擱置了。
當時時局動蕩,民族汽車工業也難以繼續,在這樣的背景下,國產貨車也就無法做到量產和投入市場。
而新中國建立後,經過無數人夜以繼日的努力才使得解放CA10試製成功,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生產的第一輛貨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