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實相丨石虎漢字藝術

2021-02-16 藝術野瘋狂

丨泊菰

泊菰於海 朝來澴汀 鄉懐泥芳 鞦韆潮庸 將近又返 俄耳聆聲 肢媻其歡 翠脈永情 塘風不鹽 根海無冤 牽手環湃 任爾撈桿 明明雲立 漁荃在澤 煙淼其穹 天虹走車 霓必瓊魂 盈誘瑤煌 蕩之在遠 係律而行 樂沐於淵 普渡不疆 興來銀潑 雨扶風張 禮下百礁 甘採萬方 青本無羈 納炎存涼 怒隨嘯巔 卒琗央泱 悲也妳奧 懮也妳俏 由由去菰 緣緣來漂 道之海之 惟我心焦

一、漢字的神覺

 

《聖經•創世紀》第一章曰「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這句話,何其霸悍雄強,不講道理;也何其噴薄舒展,張揚大氣。混沌未分時,無形無象,也無所謂美醜。亙古造物,正是憑藉了一口生命的元氣,故無不盡善盡美。文字的出現,是初民造物的大事因緣。神的光是天地之始,人類的光便是文字的誕生了。根據全息理論,世界的每個局部都包含了整個世界,而我們身體裡面的每一個細胞都是整個身體的全息。人的受精卵和它發育成的各種細胞相比較,其DNA是相同的,人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包含了這個人全部的遺傳信息。如同生活在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之偉大燦爛一樣,生活在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自文字肇始便具備了所有漢文化的優秀基因。漢字是維繫漢文化的唯一紐帶,是龍人血脈的根。《易經•系傳下》云:「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倉頡雖未必存在,但天人感應必有其本,可見漢字在元初階段已被賦予了神性。所謂神性,就是漢字中的天機和道性所在,是漢人宗教感的表現。根據考古發現,早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文明彩陶上的刻畫符號就可視為漢字的濫觴。距今4500年的大汶口文化時期的陶尊上甚至出現了接近甲骨文的象形字符號。殷墟的甲骨,起初被稱為龍骨,可見其血統之高貴。《禮記•表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希臘的雕像,起初也是為了敬神,故而虔誠莊重,一切偉大文明的發端無不如此。民智初開之時,先人迫切希望與天地神明溝通,所以甲骨文字形樸素生動,而氣質肅穆持重。「殷人重鬼,周人重禮」,到了青銅時代,吉金鑄字,同樣莊嚴寶相,與後世只為悅目賞心者不可同日而語。此時的文字,是天機洩露,真氣流衍,敬謹中充滿著活活潑潑的朝氣。在結體尚無法則約束的時代,同一個部首,忽而在左,時而在右,上下挪移,隨類賦形,不可端倪。隨著漢字這棵大樹的枝葉生發,隨後生長出隸書、章草、行書,程式規範和工藝美感不斷增強,對天機的感應和親近卻不斷模糊。到了盛唐,楷書形態逐漸穩固,法度精嚴。加上「獨尊二王」的審美意識形態,天趣漸失。此時的漢字,任何一個偏旁部首,間架結構都不能有絲毫的錯位和失衡,如同一臺設計精巧的機器,些許的變化都會影響整體美觀。《莊子•天地》云:「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即便如此,自宋代直到民國,各類佛經、諺語以至筆記小說都有勸諭惜字紙的故事,老輩人哪怕是山野村夫也知道「敬惜字紙」,天機雖泯,神性猶存。到了當代,看似歌舞昇平,文化也「繁榮」到成了產業。書展林立、書家遍地,骨子裡的氣質卻是假大空怯。通俗美學的追隨者大行於市,以製造幾件工藝美感的模仿品沾沾自喜。再者,漢字的濫用令人髮指,充斥耳目的是所謂高檔樓盤的中文洋名和街頭牛皮癬式的廣告,流行文化甚至創造了所謂「火星文」。漢字道性的傳承命如遊絲,漢字早已走下神壇,危矣!

 

初讀石虎,心中既驚且懼,那種對漢字的陌生感和詭異感從未如此強烈。回想獲觀三代篆籀時,因為有著古人本來就這麼寫字的想當然的感覺,也未嘗有過這樣的驚詫。但一個現代人在活生生造字時,我們顯得不知所措了。徐冰亦曾造「天書」,他的造字思維是解構英文字母,其「地書」是對文明之文明的詰難和幽默,創造的終點指向通俗文化,是造字的終結。而石虎造字,卻讓人想到了造字之初,是對自然物象的質問,他的目的,卻是指向天空的神祗。《說文解字序》有「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石虎曾說過:「漢字有道,以道生象,象生音義,象象並置,萬物皆寓其間。」細觀石虎造字,結體消息多方,其選取的符號,即來自甲骨、籀書、隸楷,也有巖畫、圖騰、符篆。體勢亂石鋪階,不斤斤於橫平豎直,行氣貫穿的則是草書的筆意。筆筆皆有所本,字字離經叛道。每一個漢字,像打出去的一拳,中心向外輻射的墨線散發著精奇弔詭的氣息,讓人血脈賁張。一時間,我很難用簡單的美醜來衡量其作品的深度。就像我們可以說一朵花美、一個人美,卻無法言說山河大地、宇宙虛空的美醜。當面對一個自己知識體系完全沒有的造物時,經驗、意識簡直沒有用武之地,你能利用的,只有自己的直覺和本能。讀者被作者感應,進入某種神聖的宗教感,這一剎那,便是天機勃發之時。歌德曾如此評論巴赫音樂:「就如永恆的和諧自身的對話,就如上帝創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動,我好想沒有了耳,更沒有了眼,沒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們,內在自有一股律動,源源而出。」拿來形容石虎帶給我的感覺,也很貼切。藝術是純粹主觀的,它的觀眾只有創作者心中的神。一味地討好讀者,強調「為大眾服務」,正是淺薄的表現。天地不言,而大美存焉,好的藝術如同宗教,自有其感召力。即便巴赫譜曲,歌德制文,布魯諾、牛頓、愛因斯坦研究天體理論,無不是為了探尋心中的神。石虎造字,字字具備神性,因他下筆,目無二王,心期三代。他的創造力始終和初民造物的原始動力有著內在的聯繫。在這之外,我還看到了某種撕裂的痛苦,我想應是來自於作者獨特的人生閱歷,這其中飽含著熱情和哀傷的漩渦。當下的時代,超級市場、連鎖餐廳徵服了世界,我們的心靈變得越發單一遲鈍,現代人與自然隔斷了聯繫,也就與道體斷絕。石虎也曾嘆道:「禮崩體,樂絕魂,大江空餘黃鶴恨,磐名漢字忍辱存。」要想走上藝術的聖壇,唯有和浮華輕佻背道而馳,對一個高傲而獨立的天才來說,這個過程無疑是痛苦的。但風狂雨驟之後,曲終人散,那神性的光輝終將撥雲見日。

丨《額其》

 金盤十五宴齊額 其其格 蕪珊曼帳蔽踏歌 來雲朵話鹿羊說 斟燈酌燭醉人合 其其格

二、線條有靈

 

達摩見梁武帝時,帝問:「對朕者何人?」答曰「不識!」好一個「不識」,現代人的書寫工具早已被西方的鋼筆、原子筆替代,漢字差一點就拉丁文化。本心早已蕩盡,國民們卻個個以為「識得」,竭力否認自己對於漢字的無知和陌生,輕易賦予藝術以美醜之名。連毛筆都未必會握,何談發現漢字、認識漢文。上古本無文字,結繩以紀事。如果是心思敏感的人,也許這個結也比別人打得精細、美觀一些。在我看來,筆不過是人想要表達自己感情、交流意願的工具。就好像先人手中的繩結,只是因為工具的簡陋,能夠傳達的信息也相當有限。在繪製巖畫、契刻甲骨的初民手中,利器和刀斧就是他們的筆。到了文人開始稱之為「中書令」、「管城子」的時候,毛筆的形態已基本完善,其作為書寫漢字所能表達的範疇,已到達了相當於小提琴之於音樂家般傳遞感情細膩性所能達到的極致。加上墨汁的層次變化,其豐富性甚至拓展到三維空間。漢字的進化,應該說是對漢字結構的標準化與館閣化,其功利目的非常明顯。而毛筆的進化卻恰恰與之相反,從刀筆木棍到長鋒柔翰,毛筆的線條從明確到迷離,從穩定到失衡。變數的產生,恰恰是為了彌補字體漸趨單調的缺失,這是中國禮樂文明傳統的自覺內在調整。

 

我以為,近乎教堂建築般莊嚴周致的造型傳遞的是漢字不可逾越的神性。而由於毛筆的不可控制,筆墨的隨機生發,將漢字的巫性傳達得淋漓盡致。上古時代,民智蒙昧,初民與天地溝通的唯一渠道便是貞人巫史,他們或舞或歌,在迷醉狀態下向人們傳達著若有似無的訊息。石虎的墨線,鋒芒畢露,舞之蹈之,就是貞人巫祝的再現。「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中耕倚,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面對石虎的作品,我能感覺的作者創作時的呼吸和運筆的軌跡。字裡行間的跳躍和擠壓,有著不可知的奧秘。它深邃、迷離、抽象,使人迷醉。從字形角度看,你可以從石虎的文字中讀到造字之初的訊息;從筆觸角度看,則完全沒有對這些文字字義進行解讀的必要,因為謎面即是謎底。石虎要表現的已躍然紙上,字象成為唯一的答案。如果長久凝視石虎書法,我甚至有種不寒而慄的感覺,發覺我不會寫字了!線條的指向不是確定明白,而是空濛虛幻。當線條被升騰到極限時,器官的感知力也變得模糊,進而有了近似於巫的通感。舒曼在提到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時說:「儘管你時常聽到它,它對你始終有一股不變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現象,雖然時時發生,總教人充滿著恐懼和驚訝」石虎的線條也是這樣,驚電走蛇,應接不暇。原始的力量與自然的交戰之下,產生了史詩般的壯觀。儘管其氣象無比宏大,但其筆姿卻頗見嫵媚,仿佛石虎畫中的裸女靜姝。動靜間的極大反差,需要對毛筆的足夠控制力。顏真卿的線條令人屏氣肅然,董其昌的線條使人靜默幽思,八大的線條拒人千裡之外,金農的線條則有著玩世者的幽默和老成。而石虎的線條,就如他雄獅一般的長髮,「老羆當道,百獸震恐」。如果說,有人初見石虎書法有了惶恐乃至震驚的感覺,也是毫不奇怪的,因為這本來就是石虎期待給你的。他給的不是溫情的問候,而是一記棒喝;不是甜膩膩的一杯糖水,而是滾燙的巖漿!溫吞水般地書寫唐詩宋詞,帶來的只有美感的麻木和凋敝。如同獅子吼般的一悚,令人警醒造筆之初,天人之際,我是如何面目,漢字是如何面目。如果你無法放下對皮相的執著,你便無法理解石虎拈花微笑的機鋒和深沉。這一切,正是石虎如禪師般的點破,一如李白所言:「援彼造化力,恃我為神通」。字之實相,人之實境,構成了漢字無止境的生生不息之美。

三、漢聲之魅

 

石虎的詩言,就是一樁公案!

 

天才有著小孩子般的認真和執著,對於普通人認為想當然的東西也覺得不對,仿佛連山河大地也不本應該是那樣似的,他不時為這個發現驚詫、歡喜、懊惱、委屈,旁人無從感應。「陰陽三合,何本何化?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所以到了屈原,其情惟可問天。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從士從心,表示停在心上。文字產生以後,志就是詩。《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清代學者陳灃在《東塾讀書記?小學》中說:「蓋天下之象,人目見之則心有意,意欲達之則口有聲。意者,象乎事物而構之者也;聲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如果說漢字的構成和線條是漢字藝術的雙翼,那麼詩言便是使之升騰的雲氣。通過康定斯基對點線面的幾何分析,結體和點畫線條的組合都是有限的,而漢字的組合卻如同圍棋般有無窮解。世界上大多數語言都是邏輯的、線性的,唯有漢字以單字單韻為核心,是非線性的。無解與多義,充分體現著漢字的魔性。

 

格物之後,更須致知。石虎漢字藝術之所以動人心魄,除了作為本體的漢字與作為載體的線條,離開了內容也無法稱為合作,他的線條惟有書寫他自己心中的歌才來得徹底。石虎的詩言,同樣給人其開天闢地之驚嘆。如司空圖所言:「採採流水,蓬蓬遠春,窈窕幽谷,時見美人。」若說石虎的書法還在大氣中流露出些許靈動,到了詩中,石虎作為藝術家所具備的敏感、細膩全然表露無遺。音節的律動與用字的裝飾手法,是石虎詩言的最大特色。其代表作《玄雀》:「不父而誰?虛徐穎影異市。棕衣而蔽,無言陌地儜至。溶溶花青,耿耿立樹,親親忽我熱目;不父而誰?蕪網壹面,知年赤魯藍澱。胛背不逾絮零,馬井磐車鬥灌;不父而誰?籲籲言風,呵呵訴霧,飛紅窗闌頻注。剪羽花鑽,拳拳啄可見;不父而誰?悉北兩袖清。今南天玄翠,欲擁驚去羽,空對天障類。知醒兩界驚,咫尺囑辰星,道是峇里魂,父言龍潭青。」虛虛實實,意象飄渺,深情脈脈,極具有吟詠抑揚之美。讀石虎的詩,會發現其韻律和節奏和中國的禮樂有著驚人的相似。它們都是非線性、非邏輯的,未必在你期待的地方出現高潮,卻總在意想不到之時峰迴路轉,萬象叢生。翟小松在《音樂雜記》說:「《幽蘭》一類的古琴曲,或如煙的印度古典。這二者皆有一種特殊的時間態。無所謂來去,無所謂始終,隨意向四周瀰漫飄溢,自在自為不念表現。無有固定方向,無有因意中目標而設計的緊張,其中只有空闊天地,任生靈般的音靈們自在漫遊。」石虎詩言上口而又拗口,在音節語調的反覆中升華,如「帕花荃秀青心予,廣廈紅展丁香季……」,有著上古童謠的荒誕和奇異之美。所謂「照花前後鏡,花面相交映」,漢字的相互照應和嬉戲,真箇是妖嬈嫵媚,汪洋縱橫。我以為,石虎造詩的手法源於易經象數,態度則是實修而不是口頭禪。他的詩文結合繁體豎排欣賞才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因其創作的角度是多重和多向的,在創作的時候也考慮到了字形之美。在他面前,漢字不是技巧的炫耀,而是紙上的修行;不是矯情的呻吟,而是無解的啞謎。例如他的《口嬰》一詩「墨讀蛛思,網辰寒。顆朱枝翠,漏痕天籟構限……」,顏色與音義,皆深入人心,走向徹底;本無關聯的字詞親密無間,仿佛這幾個字本來就是這麼組合似的,這實實在在又和我們的常識開了一個大玩笑。普通藝術家的靈感多是驚鴻一瞥,而到了石虎這裡,簡直是山陰道上,應接不暇。面對浩瀚的漢字之海,石虎信手拈來,不加解釋的傲慢,營造了不折不扣的漢字烏託邦。

四、「字思維」之於東方繪畫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西方藝術家發現了遠東,梵谷、高更這些印象派畫家先是從浮世繪中找到了表現之美,由此演進的西方現代藝術對意趣的把握,讓我們看到東西方的殊途同歸。但用線造型、以線傳神,是中國繪畫之根。從這點上講,本質意義上的中國藝術並未被西方發現。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娛樂至死,同時充斥著謊言和禁錮的年代,我們正在被自己所迷戀和憎恨的東西毀滅。當代藝術,要的不是偉大,而是成功,這樣的土壤是無法產生大師的。但如同石縫中長出的黃山松,天才總是出乎意料,石虎就是一個變數。他既處於中心,同時又很邊緣。即便是藝壇中人,提到石虎也有種神秘感,因為他很少把時間放在世俗的應酬炒作上。很多人在介紹石虎時,總是提到畢卡索,我認為這是一種誤讀。儘管石虎早年的《非洲寫生》和重彩油畫都能看到依稀畢卡索和立體主義的影響,但看過了永樂宮壁畫、敦煌彩繪和戰國漆器,我更願意相信石虎的布本賦彩是從中國繪畫藝術這棵大樹的根上長出來的。因為立體主義的造型是符合邏輯的,幾何式的,是固態的;石虎的繪畫是詩性的,冥想式的,是液態近於氣態的。我將石虎對西方繪畫的採擷比之為旅行,長途跋涉後仍要回到原點。對一個遊子來說,「旅行」的最大收穫就是「做減法」。經歷了家國顛沛,回到故土的石虎因為色彩的洗禮,水墨線條畫變得愈發澄清,這才是他繪畫的核心。石虎作畫,首重造線,造線的思維原本就是造字的思維。回到元初狀態,感受天心的啟示是石虎不變的追求。不同於當下現代藝術流行的陰鬱、反諷、戲謔,石虎的繪畫背後始終有一種反西方意識,氣質同其漢字藝術一樣,響亮、開張、放逸。燦爛就燦爛得韶華盛極,空寂就空寂得心月孤圓。八五新潮後,現代藝術多少解放了四九年以來基本停滯不前的審美品味和繪畫模式,讓人們對體制的束縛和精神的壓抑有了反思。發展到今天,我們看到的所謂現代藝術,其實是在商業主業裹挾下隱藏著的美國近現代藝術的再次翻版,你完全可以在中國找到小杜尚、小沃霍爾或者小傑夫•昆斯……。中國需要這樣的藝術家,市場也需要!但站在畫史高度,我很難想像,與世界一流大家並肩,他們是否還有平起平坐的底氣。我們的畫史如果由他們書寫,是否愧對徐渭、八大這些在人類藝術星空中俯視眾生的歷代大師。平心而論,任何一個成名、成功的畫家其代表作多少都凝聚了他們探索與思考的精華。可我們遺憾的看到,當代藝術家總是將他們成熟的創意一再複製,直到爛熟。翻開當代藝術品圖錄,滿篇冒著一股子味精味和小家子氣。我可以接受用小清新、卡通化、小資情調形容我們周邊一些島國的氣質;也可以想像怪誕、瘋狂、叛逆成為大洋彼岸一些國家當代藝術的關鍵詞;但我無法相信,這些消費主義的形容詞竟會作為中國藝術氣質的代言大書特書。當然,我們都面臨同樣的問題——人心的異化與畸變。所幸,石虎沒有跟風。清唐岱《繪畫發微》有:「自天地一闔一闢而成萬物製成形成象,無不由氣之摩蕩自然而成,畫之作也亦然。」如果說石虎早年畫作還能看得到模仿的痕跡,現在他完全師心自用。特別是近年佳作,創意迭出,靈心四射,妙趣橫生。觀其素描草圖,線條繁複出格,幾無雷同。由於有著線條的支撐,看似滿懷激情的畫面背後卻有著老僧入定般的沉靜。這種深沉,有如霍去病墓前守候千年的巨人石獸。石虎能做到絢爛之後的超然,我想也許和他的性格有關,盛大士在《溪山臥遊錄》中提到過這種人——「顛而迂且痴者,其性情於畫最近。利名心急者,其畫必不工,雖工必不能雅也。」我不知道石虎是否顛而迂,從驚人的創作量來看,他絕對是個畫痴。看著這些草圖,我甚至不知道他在沉醉時能否分清現實和繪畫的界限。他是繁華看盡的大才子,也是踏殺天下的大禪師。有了這樣的認識,在石虎的水墨線條面前,我們更需要的,是從過多的藝術理論、過多的經驗中解放出來,體露金風。什麼都不要說,靜靜地先看畫吧!

 

就在我下筆之刻的五百年前,米開朗基羅正在為羅馬教廷繪製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創世紀》,工作持續了4年,即將接近尾聲。差不多10年後,徐渭在中國浙江紹興府山陰城大雲坊出生,當他在用心頭血和墨畫出的葡萄藤上題「筆底明珠無出賣,閒拋閒擲野藤中」的時候,米開朗基羅的生命也即將走到盡頭。我把這兩個毫不相干的名字排列在一起的時候,心中有一口熱氣升騰上來——此刻的東方和西方,竟有過這樣孤寂而偉大的相互交錯。縱觀藝術史,類似的驚奇比比皆是,人類的星空因為他們的輝煌而榮耀。徐渭沒想到,他的子孫們會在五百年後,因為西方文明在物質上的空前成功與繁榮,徹底喪失了自信,走上了所謂現代之路,割裂中國藝術背後與天與心的聯繫;徐渭應該料到的是,總會有那麼一個痴人,他出生在中國,他稟賦著龍人血脈、漢字道統,以如入無人之境般的執著和迷狂,甘心做一個線條的苦行者。「天何我志,地何我土,誰世蒼蒼劫漢史,名我昆侖子。」一路儘管風雨交加,這人卻也足夠自信,因為背後支撐著他的,正是那個五百年前叫做天池道人的痴漢子。與他並行,顛而迂且痴者,不乏其人,同行者誰?曰雪個、曰道濟、曰虹廬、曰木人……。這個痴人,並不孤獨,他的名字,叫做石虎!

後記

石虎的作品是少數讓我覺得創造力持續湧現不竭的當代畫家之一,當絕大多數的藝術家已經在其藝術符號形成之時死亡,他的創意和靈思仍讓你覺得是和一個兼具兒童天趣和老者心境的智者對話,我想說點什麼的發心也緣於此。隨著閱讀的深入,才發現石虎先生作品蘊含的知識系統之龐雜,令我的庫存顯得捉襟見肘。我對繪畫的了解有限,但竊以為石虎最具備畫史意義的是他的水墨線條作品和漢字藝術。當面對石虎的漢字藝術,才知道我自以為熟悉的書法史知識儲備也非常有限。因為在此之前,書法的終極審美理想大多都指向「二王」。高山仰止,為了更加親近這位大師,我認真閱讀了數月的三代文字、巖畫陶文,重新回顧了書法史,以壯其氣。雖在門外,總算得窺一斑。因為石虎漢字的啟示,我甚至認為,中國書法史應該重寫,因為我們把中國文字樹的重心過多地放在了文人書畫這其中一個枝幹,以至於對這棵參天大樹的認識,顯得有些畸形。二王以下,不乏銘心絕品,但像顏真卿這樣的參天大樹屈指可數,更多的是人工培植的盆景,生命力越發萎縮。而重振龍人文明的燦爛、響亮、大氣,只有回到源頭,回到根本。唯有回到「元初時刻」,找回生命的元氣,我們才能拋掉陳陳相因的酸腐、繁瑣、陰暗,明心見性。因為就如我所說,文字在被創造出來的那一刻,就具備了所有中華文明的優秀基因。實事求是地講,當代中國已經逐漸顯示出了一個大國應具備的氣象,無論他的子孫如何數典忘祖,也無論當下國情如何被人詬病,骨子裡的浩然之氣和光明氣象,是周邊的一些島國,永遠無法夢見的。其文人傳統,也不是大洋彼岸掌握話語權的西方國家所曾體會過的。這種氣象,更是那些玩弄政治波普、簡單搬弄中國符號、黃皮白心的藝術家們力不從心的軟肋。假設在同一間世界頂級美術館,一邊是印象派以來的西方近現代藝術,一邊是中國當代當代藝術包括書法,我們可以想像其氣場之高下立判。中國在近30年創造了經濟奇蹟,但物質極大發展後需要與之匹配的文化和藝術,這條路很長,石虎正是先行者之一。唯一的缺憾是,他的作品純度太高,對尚未經歷藝術啟蒙的中國大眾來說,仍然屬於烈酒和猛藥。常有人說500年出一個大師之類的讖語,如此精確的時間維度實屬妄言,但大師的產生遵循天道循環,確有周期性,並非人力所及。我未能免俗,作此文時突發靈感,順勢倒推,卻有奇妙的發現。500年前正是西方文藝復興盛期,中國也剛經歷過強盛的頂峰,揭起晚明的序幕。米開朗基羅生於公元1475年,卒於1564年。1508年,他奉命回到羅馬,用了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所以我推斷,500年前的1512年8月末,他正處於施工的收尾階段。徐渭生於公元1521年,卒於1593年,在時間上他們有四十年的交集。同時代的大師還有很多,之所以這樣隨機比較,是我以為他們的宏大和激情都曾感染過石虎並有暗合之處,靈光閃現,一笑而已。這幾個月,除了石虎畫集和歷代書法資料,我沒怎麼看西方畫家的圖冊,但卻聽了巴赫,聽了貝多芬,聽了西貝柳斯……我以為,如果真要拿西方藝術來比附中國的書畫高度,只有音樂或可並駕齊驅。8月28日晚聽琴曲突有所省,次日匆匆草就,直至深夜,是為記。

 

二〇一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凌晨於長安暫止樓

丨誰弄筆墨幾疊磐,估且綿白做江山,天驕縱馬九萬裡,未盡此幀一角天。2014

丨凸凹丘壑覓緡蠻,交破雀羽啟眸顏,芳心命筆琢玉樹,臨風麗人勻脂胭。2014

丨有夢幻之無羈,有心性之自由,有自然之無盡玄秘。2014

丨房前的那個大路親親你不走,房後邊一條哎、親親一條小路…2014

丨相蝶

爾木貞貞 樸樸不音 勻勻疊面 帆語舟心 有女名蝶 月樂舞鄉 手扇之邀 應而魂惶 魅盼仙娜 風沁火襲 若朵晴舟 倩魂永繫 放舟隨魚 懐雁逑山 簷客裙裳 蠋蛾毛丹 山泳泉沐 但擁無言 千島鷗悲 雙我逺躭 冥冥煌鏘 別手東廂 後此刀木 刻夢永傷

丨月你瀟瀟,星我條條,頭你花髻,足我丫鞋  2014

丨《不而》

翠彼橫舟 不口而詩 娜彼囬雪 不足而舞 艶彼扶蓉 不杯而醉 盈彼蟾月 不雙而福

 

石虎

1942年,出生於河北徐水縣1958年,就讀於北京工藝美術學校1960年,就讀於浙江美術學院

1962年,應徵入伍

1977年,任職於人民美術出版社

1978年,代表中國遠赴非洲13國寫生訪問1979年,出版《非洲寫生》畫冊

1982年,在南京博物院舉辦個展

1987年,香港集古齋舉辦個展

1991年,在澳門市政廳舉辦「石虎心象」個展,同年在香港多次舉辦個人畫展

1992年,在新加坡、雅加達舉辦「天命年展」

1994年,參加廣州中國藝術博覽會,同年成立「石虎詩會」並多次舉辦「石虎論字思維」詩歌研討會

1995年,應邀出任世界華人藝術家協會主席

1999年,在香港大學博物館舉辦個展

2003年,中國畫研究院、香港、澳門、新加坡、雅加達巡迴展

2004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石虎藝術大展」

2013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石虎藝術大展」

特別推薦

周春芽 仿夏圭溪山清遠 

絲網版畫 180x54cm 外195x60cm 

版次可選

周春芽 狗戲桃林 

絲網版畫 80x100cm 外 92x111cm 

版次可選 


相關焦點

  • 部首虎的漢字、偏旁部首為虎的漢字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1、虎(hǔ),8畫,左上包圍結構,部首:虎組詞:狼吞虎咽(láng tūn hǔ yàn) | 如虎添翼(rú hǔ tiān yì) | 爬山虎(pá shān hǔ) | 虎視眈眈(hǔ shì dān dān) | 壁虎(bì hǔ)
  • 除了漢字,其他文字有書法藝術嗎?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作為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書法」一直散發著獨特的魅力。那麼,在其他非漢字語境下,有書法之說嗎?如果將書法定義為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除了漢字書法(包括日本和韓國的漢字書法),還有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書法和越南書法等。
  • 漢字為何能令外國人痴迷?與英語相比漢字有什麼魔力?
    #近日西方某論壇上討論起東亞的虎文化,並談到了老虎額頭上的花紋與漢字「王」的關係,外國人感到很神奇,中國人居然能從老虎身上獲得靈感創造出「王」這個字,這個漢字造的太好了,老虎是力量的象徵,用它額頭上最明顯的符號作為文字,如同西方的家族紋章,這簡直是天才的創造!
  • 《從漢字到平假名》「師古妙創」師村妙石篆刻書法展開展
    為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促進中日文化交流,8月8日上午,《從漢字到平假名》「師古妙創」師村妙石篆刻書法展在中國文字博物館開幕
  • 輕輕鬆鬆學漢字:含部件「馬」 的漢字
    【馬】獨體漢字,讀音:mǎ【ㄇㄚˇ】。繁體的 「馬」字結構,採用部件:」一「表義馬頭、「丨」表義馬頸部、「二」&「丨」表義馬的鬃毛、「ㄅ「表義馬體部、」灬「表義的四蹄。上述表義馬的體形特徵的構字部件組合,以抽象畫的形式勾勒出站立著回頭張望的駿馬姿態:即漢字「馬「。所以,」馬「字,被稱為象形字。「馬」字現簡化寫成「馬」
  • 漢字,LOGO設計也是一種藝術!
    在標誌設計中,巧妙的運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傳統元素,常常能能創造出具有獨特東方藝術魅力的視覺元素。但是對中國元素的繼承與發展,並不只是對傳統圖形的照搬,而是在對民族傳統文化內涵深刻理解的基礎上,與現代的設計理念巧妙地結合,才能設計出符合世界潮流的經典作品。
  • 新春特輯丨盤點漢字文化圈的元宵節
    丨  周末愉快  丨丨  元宵節到  丨丨  拜晚年咯  丨丨  百事順意  丨
  • 花式「玩」漢字、潛心探字源,他說:每個漢字都蘊藏著中華文明的...
    徐州學者武利華曾在《徐州漢碑刻石通論》後記中感謝劉志賢等學者的熱情賜教令他「一字之教,茅塞頓開,恍然大悟」。探究字源,是劉志賢從少年時就埋下的情結,雖然經歷了40多年非研究領域的職場磨礪,依然沒有讓他停止對漢字的痴迷。
  • 〇、丨、丅、彐、亖……這些真的是漢字,不是亂碼!
    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1995年12月1日頒布的GBK《漢字內碼擴展規範》中以「漢字數字」的名分收入了「〇」;國家標準GB18030-2000《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  基本集的擴充》中也增補了漢字數字「〇」。由此可見,「〇」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漢字!漢字中,除了「〇」,還有很多長得不像漢字的漢字。
  • 書法丨原來小篆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由國家規定的標準漢字形態!
    中國書法在古代已經是一門成熟的藝術,有豐富、完整、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很多理論著作是書法家藝術實踐的總結,極大地影響了後人的書法學習和創作。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採。
  • 借音補義是漢字產生的理論之一
    使用漢字是為了表示事物的意義,用於信息的記錄和傳遞。每個漢字都有形和音,有形無音那是圖畫,有音無形那是歌曲。漢字是形音的綜合體,漢字的意義也是形和音的會意。現在很多「文字專家」都片面依據古文字(甲骨文、金文)去研究漢字的形義,而忽視漢字的音意,這樣就對漢字的本義造成了「一知半解」。尤為突出的是拿古文字的「新六書」和「舊六書」套用現在所使用的漢字。
  • 解讀丨漢字載體的人文特質
    在漢字產生之前,人們只能通過一些出土的文物了解中國文化。但如果我們要真正詳盡地去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化,還是只能依靠文字。漢字作為中國文化歷史傳承的載體,跟其他文明的語言文字載體具有質的差異。世界上的文字到目前為止可分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 《漢字小學堂》:一本書中藏著漢字學習的三種方法
    閱讀這本書,就像在聽高詩佳講故事,講古今中外、臺灣原住民的神話和傳說,同時觀賞陳世憲先生寫毛筆字,隸、草、行、楷書,用豐富的肢體語言表現漢字藝術之美。漢字是先民們"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見鳥獸蹄遠之跡","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創造的,通過學習漢字能使我們了解豐富的歷史文化。
  • "漢字慧"開創漢字書寫國際化時代
    中國經濟網6月29日訊 重慶字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今日正式發布「漢字慧」形體結構字母化教學體系與高氏漢字字母化系統。這一教育科技創新項目的運用,將顛覆外國人學習漢字的傳統方法,開創漢字書寫的國際化、彩色化時代,讓外國人用母語方式輕鬆學習中文,是跨越漢字難學的最後一道難關。
  • 「華文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在湖南省宋旦漢字藝術博物館舉行
    12月11日,湖南省宋旦漢字藝術博物館舉行「華文教育基地」授牌儀式。活動現場,為湖南省宋旦漢字藝術博物館授予「華文教育基地」稱號。湖南省宋旦漢字藝術博物館自成立以來,在推廣漢字文化藝術上開展了大量工作。紅網時刻12月11日訊(記者 胡邦建)12月11日,湖南省宋旦漢字藝術博物館舉行「華文教育基地」授牌儀式,該博物館榮獲「華文教育基地」稱號。
  • 漢字設計創意思路!打造個性字體風格
    文/劉宣琳 藉助漢字的形和體以及設計元素點、線、面、體,在字體形態上演化出圖形創意空間,通過漢字部分形態或整體轉換形象,給漢字注入圖形化因素。漢字字體的設計是漢字創造過程的一部分,用符號形式表現思維中已經形成的文字方案。
  • 知識丨漢字常識50條,5分鐘愛上漢字!
    這一發現將原始漢字的形成過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 6.山東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幾何符號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階段的表現。 7.甲骨文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其中,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失傳,僅有中國的漢字沿用至今。
  • 石哉玉哉話漢字
    歷史上日本背靠的大山就是中國,日本從中國拿來的「石頭」太多了,其中最大的「石頭」就是漢字。日本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漢字,讓初來日本時的我很是感到親切。老早年日本島上的先民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便直接拿來了中國的漢字來表記日語,結果日語中的漢字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最少兩個發音,一個日語原有的發音,稱作「訓讀」, 一個漢語帶來的發音,稱作「音讀」。比如:山。
  • 中日韓常用漢字表 808字
    漢字表發起者、中國人民大學前校長紀寶成介紹說。  這一提議是2010年由紀寶成在奈良舉行的第五屆東北亞名人會上首次提出的。此後四年間,中日韓三方最終於2013年10月編製成總共808個繁體漢字的《中日韓共用常見八百漢字表》,按繁體漢字的 unicode編碼排序。  字表選定根據中國《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日本《常用漢字表》和韓國《教育用基礎漢字》三種資料編制。
  • 「密」字評選為2020年日本年度漢字,盤點歷年日本年度漢字
    作者丨張育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12月14日,日本2020年年度漢字出爐,「密」字被選為能夠反映日本2020年世態民情的年度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