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除了中國之外,世界上唯一一個華人佔主體的國家,華人佔了全國人口的約75%。儘管華人作為新加坡人口的主體,但在多數情況下,新加坡華人的常用語言(主要在商務及社交上)基本以英語為主,華語更多僅作為華人的家庭語言,甚至還有許多新加坡華人不能掌握流利的華語。
這種不精通華語的現象,在近幾十年來比較明顯的。那麼,為什麼新加坡華人的華語掌握程度不盡如人意呢?這和新加坡華人獨特的歷史,和新加坡近幾十年來的語言政策有關。
一、廣東人和福建人佔主體
新加坡在歷史上曾經是以馬來人為主體的地區,19世紀初期馬來半島逐漸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在當時,清朝國弱民窮,生活在廣東和福建沿海地區的中國人開始把目光轉向南洋。他們一些人逐漸發現了一些生機,把中國的茶葉出口到東南亞,轉賣給英國和印度的商人,從而賺取差價。因而很多中國人開始定居在英屬新加坡。
但在當時,中國還並沒有「普通話」這個概念,閩粵地區的方言也不大一樣,他們移居新加坡後,當地便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社團,以便於從家鄉到新加坡謀生的「老鄉」方便抱團取暖。由於以福建人數最多,其次是廣府人和潮汕人,因此福建話逐漸成為了新加坡華人的通用語言。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新加坡華人的語言並沒有統一,但福建話一直是華人民間最為通用的語言,不過各個民系依舊通行著各自的母語。因此可以說華人的語言是五花八樣的。
二、新加坡的「普通話」
新加坡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英國的因素不可忽視,新加坡作為大英帝國貿易鏈裡比較重要的一環,承擔著亞洲到歐洲貿易中轉站的作用。
而大英帝國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在新加坡做貿易,也就相當於在與全球做貿易,因此英語在新加坡社會的認可度大大增加。許多華人開始掌握了雙語,即母語和英語。
但新加坡始終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的社會,而且正是因為新加坡華人人口太多,最終被踢出了馬來西亞聯邦,被迫獨立建國。這就開始強化了「新加坡華人」身份認同。
但新加坡華人民系眾多,長期以來無法形成一個共同的「華語」,因此獨立後的新加坡開始決定要為華人選擇一個統一的「華語」,以便於消除華人各個民系的隔閡,促進新加坡華人文化的發展。
但選擇什麼語言作為「華語」呢?在當時,中國的「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但新加坡華人裡,以福建背景為最多,其次是廣府人和潮汕人,選擇福建話作為「華語」,不僅僅不能被其他民系認同,而且也不利於與中國的「普通話」進行對接。
最終為了緩解爭議,新加坡決定和中國一樣,以中國的北方方言為基礎,作為新加坡的「華語「,1979年在新加坡全國實行「講華語運動」,致力於讓新加坡的華人都掌握流利的華語。為了讓華人擁有純淨的學習華語的環境,新加坡政府甚至關閉了當地的福建話和廣府話的公共節目,禁止其他漢語方言進入公共領域。
三、推廣華語效果不佳
不過當時新加坡的產業發展方向和貿易夥伴主要是以歐美國家為主,從實用性上來說,新加坡人掌握英語更具有競爭力。而大多數華人的家庭用於又是福建話、廣府話、潮汕話,他們認為學習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華語」,其難度不一定比英語小。因此許多華人乾脆直接使用英語作為常用語言。
這就導致了「講華語運動」的效果不如預期,1990年,只有30%的華人使用華語作為家中常用語言,到了2010年,比例提升到了47.7%,儘管華語的流行程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但由於限制了漢語方言的流通,加上英語的實用性更強,有些放棄說漢語方言的人直接用英語,而不是使用華語。1990年英語為家中常用語言僅佔19.3%,但在2010年提升到了32.6%。
而這些比例僅僅還是在家中的通用程度。如果反應在社會的通用程度上,由於新加坡有25%的人口是馬來人和印度人等少數族裔,因此為了族群和諧統一,新加坡的社會總體上還是以英語為交流語言,華語的通用程度遠不如英文。
近年來,由於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再加上新加坡本地逐漸興起的「復興中華文化」的呼聲,越來越多新加坡人開始重視華語的學習。除此之外,新加坡政府也開始放鬆了對漢語方言的限制,福建話、粵語等方言再次回到公共領域。掌握華文和英文,也逐漸成為了新加坡華人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