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華人主體社會,但為什麼華文的通用程度卻不如英文?

2020-12-14 環球情報員

新加坡是除了中國之外,世界上唯一一個華人佔主體的國家,華人佔了全國人口的約75%。儘管華人作為新加坡人口的主體,但在多數情況下,新加坡華人的常用語言(主要在商務及社交上)基本以英語為主,華語更多僅作為華人的家庭語言,甚至還有許多新加坡華人不能掌握流利的華語。

這種不精通華語的現象,在近幾十年來比較明顯的。那麼,為什麼新加坡華人的華語掌握程度不盡如人意呢?這和新加坡華人獨特的歷史,和新加坡近幾十年來的語言政策有關。

▲新加坡唐人街

一、廣東人和福建人佔主體

新加坡在歷史上曾經是以馬來人為主體的地區,19世紀初期馬來半島逐漸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在當時,清朝國弱民窮,生活在廣東和福建沿海地區的中國人開始把目光轉向南洋。他們一些人逐漸發現了一些生機,把中國的茶葉出口到東南亞,轉賣給英國和印度的商人,從而賺取差價。因而很多中國人開始定居在英屬新加坡。

但在當時,中國還並沒有「普通話」這個概念,閩粵地區的方言也不大一樣,他們移居新加坡後,當地便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社團,以便於從家鄉到新加坡謀生的「老鄉」方便抱團取暖。由於以福建人數最多,其次是廣府人和潮汕人,因此福建話逐漸成為了新加坡華人的通用語言。

▲新加坡華人民系分布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新加坡華人的語言並沒有統一,但福建話一直是華人民間最為通用的語言,不過各個民系依舊通行著各自的母語。因此可以說華人的語言是五花八樣的。

▲1911年新加坡的中文課本

二、新加坡的「普通話」

新加坡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英國的因素不可忽視,新加坡作為大英帝國貿易鏈裡比較重要的一環,承擔著亞洲到歐洲貿易中轉站的作用。

▲新加坡,夾縫生存

而大英帝國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在新加坡做貿易,也就相當於在與全球做貿易,因此英語在新加坡社會的認可度大大增加。許多華人開始掌握了雙語,即母語和英語。

但新加坡始終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的社會,而且正是因為新加坡華人人口太多,最終被踢出了馬來西亞聯邦,被迫獨立建國。這就開始強化了「新加坡華人」身份認同。

但新加坡華人民系眾多,長期以來無法形成一個共同的「華語」,因此獨立後的新加坡開始決定要為華人選擇一個統一的「華語」,以便於消除華人各個民系的隔閡,促進新加坡華人文化的發展。

但選擇什麼語言作為「華語」呢?在當時,中國的「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但新加坡華人裡,以福建背景為最多,其次是廣府人和潮汕人,選擇福建話作為「華語」,不僅僅不能被其他民系認同,而且也不利於與中國的「普通話」進行對接。

最終為了緩解爭議,新加坡決定和中國一樣,以中國的北方方言為基礎,作為新加坡的「華語「,1979年在新加坡全國實行「講華語運動」,致力於讓新加坡的華人都掌握流利的華語。為了讓華人擁有純淨的學習華語的環境,新加坡政府甚至關閉了當地的福建話和廣府話的公共節目,禁止其他漢語方言進入公共領域。

▲講華語運動歷年的口號

三、推廣華語效果不佳

不過當時新加坡的產業發展方向和貿易夥伴主要是以歐美國家為主,從實用性上來說,新加坡人掌握英語更具有競爭力。而大多數華人的家庭用於又是福建話、廣府話、潮汕話,他們認為學習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華語」,其難度不一定比英語小。因此許多華人乾脆直接使用英語作為常用語言。

▲講華語運動的海報

這就導致了「講華語運動」的效果不如預期,1990年,只有30%的華人使用華語作為家中常用語言,到了2010年,比例提升到了47.7%,儘管華語的流行程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但由於限制了漢語方言的流通,加上英語的實用性更強,有些放棄說漢語方言的人直接用英語,而不是使用華語。1990年英語為家中常用語言僅佔19.3%,但在2010年提升到了32.6%。

▲說華語和英語的比例上升,說漢語方言

而這些比例僅僅還是在家中的通用程度。如果反應在社會的通用程度上,由於新加坡有25%的人口是馬來人和印度人等少數族裔,因此為了族群和諧統一,新加坡的社會總體上還是以英語為交流語言,華語的通用程度遠不如英文。

近年來,由於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再加上新加坡本地逐漸興起的「復興中華文化」的呼聲,越來越多新加坡人開始重視華語的學習。除此之外,新加坡政府也開始放鬆了對漢語方言的限制,福建話、粵語等方言再次回到公共領域。掌握華文和英文,也逐漸成為了新加坡華人的共識。

相關焦點

  • 新加坡是「華人社會」嗎?
    新加坡的務實姿態,導致她是一個「多元社會」更甚於「華人社會」。作者:許驥,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今日凌晨逝世,小國偉人與世長辭。李光耀作為華人後裔,建立了在世界上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新加坡。華人提起新加坡和李光耀,也每每覺得與有榮焉。但是,新加坡真的是「華人社會」嗎?這是個問題。
  • 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為何有四種官方語言?
    這樣,新加坡境內三大主體民族在新加坡開埠之初就已陸續聚齊,三種語言大類也在新加坡的土地上使用起來。20世紀30年代前,由於當地橡膠種植業的繁榮,許多華人勞工會前往新加坡謀生,極大提升了該地華人人口比例。到1957年左右,當地華人已經佔總人口數的75.4%。
  • 為啥新加坡的華文名字拼音一聽就想笑,看完這篇你就懂了
    2008年9月,中國臺灣地區確定中文譯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為採用「漢語拼音」,涉及中文英譯的部分,都要求採用漢語拼音,自2009年開始執行。 目前,電腦上的華文拼音錄入,基本上採用的都是漢語拼音錄入方法。其他五花八門的舊的拼音方法,基本上都淘汰了。所以推廣華文名稱轉寫時採用漢語拼音,也方便人們在電腦上華文錄入。
  • 新加坡教育特色-雙語教育:華文特選學校
    特別輔助計劃(Special Assistance Plan; 簡稱SAP)是新加坡政府自1979年起,為學術成績優異、精通母語及英語的學生設立的中學教育課程,讓學生除了英文之外可使用母語為第一語文。這項課程由指定學府推行,即稱為「特選」學校。
  • 南洋大學消亡背後,隱藏著新加坡的「英語夢」
    新加坡作為一個以華人為人口主體的國家,通用的語言卻是英語。這種局面的形成離不開新加坡前任領導人李光耀針對華語和中華文化的不斷圍剿。 此時殖民政府開始推行英文至上的政策,並對華文學校進行打壓,希望華人的後代接受英式教育,變成說只會英文,毫無中華文化認同感的"香蕉人"。英國殖民者企圖切斷華人與祖國文化聯繫的險惡用心讓新加坡華人憂心忡忡。
  • 李光耀:漢字影響雖大,但「缺陷」明顯,不可能成新加坡通用語言
    亞洲各國文字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漢字影響,新加坡這個華人人口數量佔據該國人口77%以上的國家就更是如此,漢字和漢語都是該國官方文字、語言之一,街上到處都是漢字寫的廣告牌。儘管漢字在新加坡的覆蓋率很高,但新加坡的總理李光耀說漢字有」缺陷,在新加坡不能成為通用語言。
  • 為什麼南洋的華人的姓名英文翻譯那麼奇怪?方言拼寫的姓氏和名字
    方言拼寫的姓氏和名字乃是東南來亞華人在地文化的一大特徵,隱約提醒著華人社群,即便在「五族共和」的現狀,仍不要忘了自己家鄉的文化。東南亞有2500萬華人,佔全球海外華人人口的一半。他們多是福建和廣東兩省的後裔,多在清末民初時期移居東南亞。東南亞華人以移工和商人居多,分布在東南亞各大城鎮,與當地主體民族和外來族群混居。
  • 為什麼我們要學中文?馬來西亞「國辯」,竟這樣觸痛了千萬海外華人
    讓所有觀眾為之動容那作為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之一,中文可能逐漸會被淘汰可是為什麼只佔馬來西亞人口約百分之二十幾的華人一代又一代堅持學習華語我們要努力學好華語那是因為華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圖騰是我們開啟中華文化典藏的鑰匙為了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身份
  • 新加坡以華僑為主體的新文化運動
    1881年,新加坡僑生薛有禮創辦了第一份由華人所創的報紙《叻報》。據資料顯示該報刊版式設計是仿照上海的《申報》,因而具有鮮明的中國近代所辦報紙的特點。上述這種意識的潛在作用無形地推動了"僑民思想"在英屬新馬兩地華僑社會的蔓延,而加速其意識流變的卻是"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在中國北京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掀起中國人反帝反封建運動的高潮,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這場愛國主義運動也隨著此時南來的中國人,以英屬新馬兩地華文報紙的宣傳報導而影響了英屬新馬兩地華僑社會。
  • 新加坡華人超400萬,是人數最多的民族,為何地位比印度還低?
    除中國外,世界上還有一個以中國人為主體的國家,也是一個由中國人撐起來的小國家,離中國也不算遠,那就是新加坡。儘管新加坡很小,但它很富有,它不僅扼守著馬六甲的黃金水道,而且它自己的發展戰略是非常正確地,使它成為一個發達國家。
  • 華人佔新加坡人口74%,為何李光耀拒絕將華語定為新加坡國語?
    如今除了中國人之外,越來越多的種族開始接觸漢語,甚至還成為某些國家的通用語言,比方說新加坡。記得在百度上有這樣的一個詞條,」新加坡可以說中文嗎?"從這個詞條當中也能夠感受的到,新加坡居民對漢語的了解程度之高。其實在新加坡,有將近75%的人是華人,就連這個國家的開國首腦李光耀也是中國人。
  • 馬來西亞華人政黨收購華文日報 引發新聞自由憂慮
    中新網吉隆坡五月二十八日消息:馬來西亞最大的華人政黨——馬華公會正計劃收購兩家馬來西亞華文日報,消息使得馬來西亞各界擔憂已受到政府嚴密監控的新聞自由將進一步遭到扼制。  馬華公會是組成大馬執政聯盟國陣的第二大政黨,也是多年來代表華人社群的主要政黨。該黨計劃收購《南洋商報》以及《中國報》這兩家馬來西亞暢銷華文報章的控制性股權。
  • 新加坡和馬來人的華語水平,我大寫的服
    公立中學對華文選修課的重視程度也不一致,想學好華語,除了要求學生自覺外,往往具有偶然性。吳小紅稱:「馬來西亞一些中學的校長對中文不太重視,有華文老師就開這門課,沒有的話就不管。」但很多華人都有一種使命感,他們就覺得一定要學好華語。」環境,對語文很重要在新加坡教華文時,吳小紅明顯感覺到當地的華裔小朋友對此興趣並不高,整體氛圍不如馬來西亞:「他們學習華語有一種學習外語的心態。
  • 東南亞華文文學創作的發展歷程:國族認同、本土意識與現代性追求
    直到2000年,瓦希德總統才開始準許華文、華語可以公開使用,華語電臺和電視開始恢復播映,華人社團和會館開始恢復。再如,泰國1951年開始執行同化政策,泰國華人融入泰國社會,精英分子將子女送進教會和泰文學校,其後裔也與泰人精英通婚,以成為或者鞏固自己泰國統治階層一員的地位。底層華人多選擇歸化,以求安居樂業,而華文教育方面,1976年華校完全泰化。
  • 新加坡華人居多,有4種官方語言,英語第一,漢語為何只排第三?
    新加坡華人佔70%以上,官方文字為何是英文?李光耀:為求發展!新加坡華人居多,漢語為何不是第一語言?大家都知道,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擁有4種官方語言,即英語,馬來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新加坡的第一語言是英語。所謂第一語言,就是政府公文寫作的通用語言。新加坡常駐人口有560多萬,其中華人佔了人口的74.2%,是個以華人為主導的國家,但是,作為華人的母語漢語,在新加坡仿佛成了「外語」。漢語在新加坡的地位為何如此尷尬呢?
  • 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搭建一帶一路傳播橋梁
    通過對馬來西亞當地三份典型且具有相當影響力的華文報紙《星洲日報》《南洋商報》和《東方日報》進行調研發現,在「一帶一路」倡議傳播的過程中,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以下簡稱「馬華社會」)並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和參與其中,而是主動根據當地的社情民意對該倡議進行解讀,並且試圖成為該倡議在當地的傳播載體和橋梁。與此同時,「馬華社會」對於「一帶一路」的參與實踐也塑造和再造著馬來西亞華人的集體身份和集體情感。
  • 新加坡華人這麼多,為什麼英語是第一通用語,而馬來語是國語?
    而說起海外華人哪裡最多,恐怕當屬東南亞地區。由於東南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東南亞各個國家才是海外華人主要的聚集地。像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等國華人數量都不少,不過並沒有成為該國人數最多的族群。在新加坡華人數量佔比最大,達到了總人口的74.2%,還有馬來人(13.3%)、印度裔(9.1%)。
  • 去新加坡工作是怎麼樣的一種體驗?
    新加坡是中國之外唯一以華族人口佔多數的國家,華人主要來自廣東、福建、海南等中國東南沿海省份。作為一個多文化族群的國家,其在社會平等、種族融合、以及宗教信仰、飲食、服飾等方面,形成了與眾不同、包羅萬象又獨具特色的文化。新加坡是中國人出國工作的首選之地。
  • 中國女教師與日籍丈夫在新加坡開發華文學前市場
    中國女教師與日籍丈夫在新加坡開發華文學前市場     高丹:對幼童教育而言,學習生活技能和知識的累積是個漸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