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愛國老人葬在臺北,生前盼祖國統一重回故土

2020-12-22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這位愛國老人葬在臺北,生前盼祖國統一重回故土

那次到臺北北投,順著溪邊小道,來到了梅庭。朋友說這裡是于右任先生當年的避暑之所。臺北乃盆地,夏天悶熱,而北投位於陽明山上,冬有溫泉療養,夏則能避酷熱,這棟日據時代的小樓便成了先生的另一個居所。

大陸的許多人,了解先生都是從那首《望大陸》的詩開始的。那近乎悲鳴的「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撥動了兩岸無數人的心弦。

順著先生遙望故土的目光,我們知道了先生原來是位多麼偉大的人物。先生是堅定的革命者,早期加入孫中山先生的同盟會誓死推翻腐朽的滿清政權。先生是優秀的教育家,參加創辦過中國公學、上海大學。先生是中國新聞工作先驅,有「一支筆抵十萬毛瑟槍」之譽。先生是負有盛名的書法家——中國「三百年來一草聖」。先生還是位詩人,《望大陸》便是他的代表之作。透過這些,我們發現先生更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你的一生都在為國家的統一,光復祖國山河而奮鬥。

1928年9月,于右任去蘇州木瀆看望友人,順道去靈巖山拜謁韓世忠墓。先生寫詩一首,「木瀆蘄王萬字碑,功名蓋世復何為。江南苦念家山破,我亦關西老健兒」。《宋史·韓世忠傳》中說「韓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風骨偉岸,目瞬如電」。許多人了解韓世忠,大概是他率水兵八千在鎮江黃天蕩大敗金軍完顏宗弼十萬人馬,成為南宋抗金戰爭中難得的大勝仗。韓世忠去世後,被封「蘄王」。我想,當年站在韓世忠墓前的于右任,看著這位當年誓死北伐光復國土的老鄉(于右任為陝西三原人),想到國家內有軍閥割據,外有列強環伺,一時豪氣勃發,「我亦關西老健兒」,能像你「蘄王」一樣上戰場呀。是的,先生雖一介書生,指揮千家萬馬的豪氣也從來沒缺過。1918年1月,革命黨人張義安等在陝西發動「三原起義」,推于右任為靖國軍總司令,與南方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護法之師遙相呼應。靖國軍孤立渭北,與北洋軍閥苦鬥了4年。

1941年,于右任瞻仰成吉思汗陵,作《越調·天淨沙》:「興隆山上高歌,曾瞻無敵金戈,遺詔焚香讀過。大王問我,幾時收復山河?」其時,抗日戰爭正進入相持階段,日寇佔領了我大半國土。站在陵前,于右任仿佛在問,你們什麼時候能趕走強盜收復國土?這是先生內心的吶喊:我們這代人必須收復家國山河!

中國人民終於趕走了日本侵略者,光復了臺灣。然而,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于右任先生也被困孤島。1962年,先生作《望故鄉》。這首泣血之作,既抒發了先生的思鄉之情,更是對兩岸不能統一的焦慮。兩岸分離,先生終不得落葉歸根,逝世後葬於新北觀音山上,面朝西北,遠方是他魂牽夢繞的故土。

先生逝世50多年了,遺憾的是他期盼的兩岸統一還沒有到來。現在,與先生一起到臺灣的那代人日漸凋零了,他們被稱為「外省人」。現在的臺灣很多人想在海峽造一垛牆,隔開大陸過自己的小日子。他們常常對主張統一的「外省人」說:滾回中國去!可笑的是,這些所謂的「本省人」,他們的祖宗哪個不是從中國福建省、廣東省去移民到當年的中國福建省臺灣府的,他們身上流著咱中國人的血呀。

更可笑的是,前幾天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發表就職演說,竟然把先生與孫中山一起創立的共和制度,縮減成了70年的歷史,「臺獨」借殼上市之心昭然若揭。可以告慰先生的是,你朝思暮想的大陸已經崛起,兩岸統一是大陸14億人民的堅定意,維護祖國統一,我們都是「關西老健兒」。

來源:解放日報

相關焦點

  • 在歌聲中告別——記臺灣中國統一聯盟原主席王津平追思會
    新華社臺北11月10日電(記者趙博、許雪毅)立冬後的臺北,陽光和煦,微風習習。10日下午,一場題為「春風化雨、愛滿人間」的追思會在仁愛路舉行。300多位親朋好友、同事學生及統派人士會聚一堂,用歌聲送別臺灣中國統一聯盟原主席、中華基金會原董事長王津平先生。
  • 市民紀念臺灣光復展留言:盼祖國早日統一
    【市民紀念臺灣光復展留言:盼祖國早日統一】《金甌無缺——紀念臺灣光復七十五周年主題展》自2020年10月25日開幕以來,受到廣泛關注,不少人在展覽留言簿和網上留言。有一位署名「三年級小學生」的觀眾,畫了三顆小愛心,寫了一句話,「希望臺灣早日回家」;還有人寫了一首詩,「曾經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遙。如今只爭朝夕,兩岸早日圓夢。
  • 十一當天,臺北街頭突現「我愛您中國」!臺灣的這群人祝福祖國
    臺灣統派團體「愛國同心會」成員在其臺北市總部頂樓懸掛寫有「我愛您中國」紅色條幅。今天,臺北街頭也飄起五星紅旗、掛起「我愛您中國」。據臺灣「東森新聞雲」、臺灣《聯合報》等多家臺媒報導,10月1日上午9時許,臺灣統派團體「愛國同心會」成員在其臺北市總部前集結,準備升旗儀式,並在總部頂樓懸掛寫有「我愛您中國」 紅色條幅。報導稱,有臺北警方一度要求他們將旗幟以及條幅收起來,但「愛國同心會」成員反嗆,「現在不是言論自由嗎?我們只是平和的升旗,為什麼不可以?」警方則未再阻止。
  • 十首愛國歌曲,願祖國越來越強大
    我們的祖國強大起來了,華夏子孫終於可以揚眉吐氣,驕傲的屹立在世界名族之林了。借著這個國慶節送大家十首愛國歌曲,願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
  • 愛國女儔楊令茀的生前身後事
    這首詩讚頌了她的愛國精神和高尚品德。她的生前及身後事,精彩紛呈且曲折離奇,值得回顧。壹一幅照片的機緣巧合我最先接觸楊令茀的資料,源自一次誤會。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2015年舉辦了一場全市性的上海統一戰線歷史圖片展,作為工作人員,我參與了籌備工作。
  • 紀念臺灣光復 共促祖國統一
    兩岸同胞在抗戰中展現出的偉大民族精神,是激勵我們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推進祖國完全統一的強大精神動力。臺灣光復的歷史證明,臺灣是中國一部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是不容改變的事實,也是國際共識。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 臺灣知名統派人士王曉波追思紀念會在臺北舉行
    中新社臺北9月3日電 臺灣中國統一聯盟原副主席、前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海峽評論》創辦人王曉波7月30日逝世,其家屬與臺灣大學哲學系、《海峽評論》雜誌3日在臺北為其舉行追思紀念會。綜合中時新聞網、聯合新聞網等報導,當日紀念會上,臺灣當局前領導人馬英九、中國國民黨前主席吳敦義、臺灣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朱雲鵬、臺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及多位王曉波生前好友出席並致辭。與會者一同觀看了王曉波生前的談話影片,並在致辭時回憶了與王曉波共事的時光。
  • 臺北秋祭白色恐怖死難者 呼籲推進兩岸和平統一
    新華社臺北10月24日電(記者吳濟海、傅雙琪)連續多天的綿綿陰雨過後,24日的臺北天空終於灑下陽光。當天下午,一年一度的「50年代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秋祭追思慰靈大會」在臺北馬場町紀念公園舉行,《安息歌》《青春戰鬥曲》等歌聲久久迴蕩。
  • 十首愛國詩詞,送給每一個熱愛祖國的中國人!
    嶽飛抗金、林則徐虎門銷煙……一個個英雄的愛國故事千古流傳。不論身處何地,都心念祖國。十首愛國詩詞,送給每一個熱愛祖國、奮勇拼搏的中國人。 嶽飛的這首抒懷之作,情調激昂,慷慨壯烈,顯示出一種浩然正氣和英雄氣質,表現了作者抗擊金兵、收復故土的愛國之情。 2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 「粘」聚家國情懷,統一中國杯為愛國正能量而生
    是濃濃的家國情懷,讓統一與「中國杯」賽事心意相通,走到了一起。  歌華中奧集團總裁王奇先生特別受邀來到現場,分享了「中國杯」賽事與愛國情感。  「中國杯」賽事的核心理念是「用腳步去丈量祖國的大好河山」。
  • 祖國統一勢不可擋
    臺灣光復,標誌著臺灣結束了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重回祖國版圖,這是中華民族團結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共同成果,是屬於兩岸人民的共同歷史記憶。為了紀念這個意義重大的時刻,臺灣舉辦了一場重要活動,而大陸方面也積極參與。
  • 五星紅旗飄揚在臺北!馬曉光:表示肯定和支持
    其中,臺灣「愛國同心會」就是島內的愛國者團體之一。島內愛國者受到多方掣肘根報導,臺灣「愛國同心會」近期在臺北萬華區舉行活動。「同心會」成員揮舞五星紅旗,並在房屋上懸掛紅色條幅,條幅上寫著「我愛您中國」。在集會時,成員們還高唱國歌,並公開表示與「臺獨」分子勢不兩立。不過「愛國同心會」成員的舉動引起了臺當局的關注。
  • NBA直播:湖人vs騎士 詹姆斯重回故土,湖人劍指三連勝
    騎士上場不敵綠軍無緣連勝之路,目前8勝8負排在東部第6。比賽看點詹姆斯重回故土距離詹姆斯上次重回克利夫蘭已經過去了兩年之久,上次詹姆斯以湖人球員身份重回故土時,騎士球迷用熱情的歡呼聲迎接他們的皇帝回家,詹姆斯全場砍下32分、14籃板、7助攻帶領湖人以
  • 維護祖國統一-試講稿-初中政治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將祖國放在自己的心呢?是只靠說的嗎?我聽到有的同學已經說了,熱愛祖國要付諸實際行動,同學們的思維非常的敏捷,非常棒。熱愛祖國的前提啊,是我們祖國首先是一個統一的大家庭,其次是我們每個人都要付出自己的力量,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促進民族團結,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如何維護祖國的統一。
  • 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共謀祖國和平統一——寫在臺灣光復75周年之際
    我們隆重紀念臺灣光復,緬懷先烈歷史功績,回顧共御外侮的英勇鬥爭,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對於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具有重要意義。圖為時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與時任外相陸奧宗光在《馬關條約》原件上的籤名。
  • 86歲女空降兵重回故土 最貴的鞋子15塊卻捐出千萬畢生積蓄
    時隔72年 86歲老兵重回故土走在家鄉木蘭縣松花江公路橋上,馬旭一直牽著老伴兒顏學庸的手。兩位老人一輩子生活清貧樸實,走到哪裡,穿著的都是這身舊軍裝。從14歲當兵離開故土,這是86歲的馬旭時隔72年第一次回到家鄉黑龍江省木蘭縣。
  • 與祖國同行丨 「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主題徵文火熱徵集中!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感情。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艱難見真心,磨練出意志,越是負重前行,砥礪奮進,越是需要激勵起強烈的愛國心。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未來生力軍、實踐者,是沐浴祖國的陽光成長的一代,愛國、報國、強國是新時代青年的人生追求和責任擔當。
  • 臺獨猖獗大陸同胞心寒,但祖國統一的意志和決心決不動搖(附統一時間表分析)
    9月25日,大陸選秀節目《中國新歌聲》在臺灣大學舉辦上海與臺北的音樂節活動,結果被砸了場子,臺獨學生聲稱這是TG搞統戰,號召拒當中國臺灣大學,最終造成了流血衝突。 蛋總覺得,第一鍋,非祖國統一大業上的豬隊友國民黨莫屬。 你看我們70後80後的一代,從小隻要提到臺灣就充滿了深情。三個關鍵詞如同烙印一樣,第一個詞「臺灣同胞」;第二個詞「寶島臺灣」;第三個詞「鄉愁」。
  • 臺北中山堂:見證臺灣從被侵略者佔領到回歸祖國
    新華社臺北12月4日電(記者付敏 李凱)位於臺北延平南路的中山堂是一座四層高的會堂式建築,鋼筋水泥結構,融入中西風格的設計,外表敦實堅固。臺北中山堂的由來和變遷,見證了臺灣從被侵略者佔領到回歸祖國懷抱的不平凡歷史,因而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近日,記者在研究臺灣抗日史的當地文史作家張健豐、鍾志正的陪同下,走訪了臺北中山堂,探尋那「不可被湮沒」的故事。據史料記載,中山堂原址上曾是1889年建成的清朝臺灣布政使司衙門。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戰敗被迫籤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