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位愛國老人葬在臺北,生前盼祖國統一重回故土
那次到臺北北投,順著溪邊小道,來到了梅庭。朋友說這裡是于右任先生當年的避暑之所。臺北乃盆地,夏天悶熱,而北投位於陽明山上,冬有溫泉療養,夏則能避酷熱,這棟日據時代的小樓便成了先生的另一個居所。
大陸的許多人,了解先生都是從那首《望大陸》的詩開始的。那近乎悲鳴的「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撥動了兩岸無數人的心弦。
順著先生遙望故土的目光,我們知道了先生原來是位多麼偉大的人物。先生是堅定的革命者,早期加入孫中山先生的同盟會誓死推翻腐朽的滿清政權。先生是優秀的教育家,參加創辦過中國公學、上海大學。先生是中國新聞工作先驅,有「一支筆抵十萬毛瑟槍」之譽。先生是負有盛名的書法家——中國「三百年來一草聖」。先生還是位詩人,《望大陸》便是他的代表之作。透過這些,我們發現先生更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你的一生都在為國家的統一,光復祖國山河而奮鬥。
1928年9月,于右任去蘇州木瀆看望友人,順道去靈巖山拜謁韓世忠墓。先生寫詩一首,「木瀆蘄王萬字碑,功名蓋世復何為。江南苦念家山破,我亦關西老健兒」。《宋史·韓世忠傳》中說「韓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風骨偉岸,目瞬如電」。許多人了解韓世忠,大概是他率水兵八千在鎮江黃天蕩大敗金軍完顏宗弼十萬人馬,成為南宋抗金戰爭中難得的大勝仗。韓世忠去世後,被封「蘄王」。我想,當年站在韓世忠墓前的于右任,看著這位當年誓死北伐光復國土的老鄉(于右任為陝西三原人),想到國家內有軍閥割據,外有列強環伺,一時豪氣勃發,「我亦關西老健兒」,能像你「蘄王」一樣上戰場呀。是的,先生雖一介書生,指揮千家萬馬的豪氣也從來沒缺過。1918年1月,革命黨人張義安等在陝西發動「三原起義」,推于右任為靖國軍總司令,與南方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護法之師遙相呼應。靖國軍孤立渭北,與北洋軍閥苦鬥了4年。
1941年,于右任瞻仰成吉思汗陵,作《越調·天淨沙》:「興隆山上高歌,曾瞻無敵金戈,遺詔焚香讀過。大王問我,幾時收復山河?」其時,抗日戰爭正進入相持階段,日寇佔領了我大半國土。站在陵前,于右任仿佛在問,你們什麼時候能趕走強盜收復國土?這是先生內心的吶喊:我們這代人必須收復家國山河!
中國人民終於趕走了日本侵略者,光復了臺灣。然而,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于右任先生也被困孤島。1962年,先生作《望故鄉》。這首泣血之作,既抒發了先生的思鄉之情,更是對兩岸不能統一的焦慮。兩岸分離,先生終不得落葉歸根,逝世後葬於新北觀音山上,面朝西北,遠方是他魂牽夢繞的故土。
先生逝世50多年了,遺憾的是他期盼的兩岸統一還沒有到來。現在,與先生一起到臺灣的那代人日漸凋零了,他們被稱為「外省人」。現在的臺灣很多人想在海峽造一垛牆,隔開大陸過自己的小日子。他們常常對主張統一的「外省人」說:滾回中國去!可笑的是,這些所謂的「本省人」,他們的祖宗哪個不是從中國福建省、廣東省去移民到當年的中國福建省臺灣府的,他們身上流著咱中國人的血呀。
更可笑的是,前幾天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發表就職演說,竟然把先生與孫中山一起創立的共和制度,縮減成了70年的歷史,「臺獨」借殼上市之心昭然若揭。可以告慰先生的是,你朝思暮想的大陸已經崛起,兩岸統一是大陸14億人民的堅定意,維護祖國統一,我們都是「關西老健兒」。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