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李 迅 上海灘雜誌公眾號
楊令茀
藝術大師劉海粟為近代著名女畫家楊令茀寫下一首詩:
Look
旅美半生,愛國女儔。
博收文物,盡獻神州。
壽享期頤,詩畫清流。
天風萬裡,遺範千秋。
這首詩讚頌了她的愛國精神和高尚品德。她的生前及身後事,精彩紛呈且曲折離奇,值得回顧。
壹
一幅照片的機緣巧合
我最先接觸楊令茀的資料,源自一次誤會。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2015年舉辦了一場全市性的上海統一戰線歷史圖片展,作為工作人員,我參與了籌備工作。在搜集史料的過程中,有關單位提供了一張珍貴照片,照片中是著名愛國工商界人士、原國家副主席榮毅仁的胞姐榮漱仁與其夫上海交通大學楊通誼教授,坐在兩件精美的翡翠文物前。在布展時,請部裡歷任老領導審閱,有一位老同志說,似乎照片並非在說這件事,他依稀有印象見過這張照片,但又說不準,因存異議,故照片沒用。
1987年6月,楊通誼、榮漱仁夫婦攜楊令茀文物回國
圖片展結束後,為考證此事,我查閱了大量榮氏家族資料,最終在部裡的檔案室找到了一本1997年內部印行的書籍《榮漱仁、楊通誼夫婦愛國奉獻事跡回顧》,書名是原上海市長汪道涵題寫的。其中就收錄了這張照片,並介紹說1987年6月,楊通誼的姑姑楊令茀捐贈給故宮博物院的清乾隆所用的翡翠水盂、玉雕香爐。真相大白,楊令茀的名字也首次映入眼帘。
時間又過去了4年。最近我赴無錫療養,在太湖邊散步的時候,無意中走到了太湖、蠡湖、梁溪河交匯處的無錫名勝——管社山莊。山莊內尚有楊氏墓園及祠堂。由於已經過了開放時間,經人指點,我從後面一公廁旁邊繞到了祠堂後面的楊氏墓園。資料顯示,管社山莊最初是楊氏先人楊維寧(1674—1736)建造的。楊維寧,字紫淵,一生布衣,性愛山水,築別業於管社山,自號管社山人。民國年間,楊維寧後裔於此建立祠堂。祠堂為一組仿清代官式建築群,規制高而顯敞,共有二進和一座兩層小閣。祠堂後面的墓園中,最大的是北洋政府財政部次長、實業家楊味雲(1868-1948)夫婦墓,上刻章士釗「平生貫華閣,大隱釣璜溪」、劉海粟「雲在雙松」的題辭。看了楊味雲墓後,沒想到竟在其東側平臺意外發現楊令茀墓,墓前有劉海粟題「愛國女儔」刻石。還有楊景熥(字通誼)、榮漱仁夫婦墓。由此才恍然大悟,原來,楊味雲即楊通誼父親,而楊味雲八妹,即楊令茀。
因緣際會,歷史與現實的一再交織,激發了我追根溯源的濃厚興趣。
貳
曾與齊白石一起辦畫展
據《無錫文史資料選輯》《雙松百年》等有關資料記載,楊令茀19世紀80年代出生於無錫楊氏望族,5歲時作品參加畫展,8歲師從著名畫家吳觀岱學畫。後就讀於上海務本女子中學(現為上海市第二中學),在校品學兼優,曾獲上海市中學生聯合運動會跳欄冠軍及學校獎學金。畢業後執教於江蘇如皋小學和南京女子師範學校。
楊令茀
1911年,楊令茀隨在北洋政府擔任要職的長兄楊味雲去北京,得以拜文壇耆宿樊之山為師,並結識陳師曾、林琴南、廉泉等名家,得到他們的教誨和指點,畫藝及詩文日益精進。她在北京舉行過個人畫展,並與齊白石一起辦過畫展,不久,被推薦到故宮古物陳列所當畫師,得以觀賞臨摹歷代名作,尤致力於臨摹歷代帝王和皇后的畫像。當時她不僅畫名大噪,詩亦頗負盛譽。一些詩作彙編為《山遠水長詩集》2冊,故有「楊家小妹才氣高」的美譽。楊令茀還愛好建築藝術,曾製作大觀園模型及頤和園模型。大觀園模型在上海和美國展覽,獲得好評。
楊令茀在故宮武英殿作畫
1923年9月,日本關東發生大地震。楊令茀被推為藝術界代表東渡日本,向關東災民捐贈一批書畫。後去朝鮮舉行個人畫展。1925年又去美國參觀費城博覽會,1927年回國,應邀至瀋陽故宮博物館工作,並將自己臨摹的近百幅歷代帝王畫像在館中展出。後又應聘兼任東北特區美術學校校長。
叄
題「贈」希特勒:「戰爭販子」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派女間諜對楊令茀進行拉攏,她慨然寫下「關東輕棄千鍾祿,義不降日氣節堅」的詩句。1934年,為擺脫日軍糾纏,她通過駐哈爾濱德國領事館介紹,赴德舉辦畫展,行前將在瀋陽皇姑屯購置的600畝田產捐贈給當地基督教女青年會。之後一路旅行一路作畫,並將所得收入寄贈上海救國會作為抗日活動經費。
抵達柏林後,適逢希特勒主持的聯合畫展開幕,楊令茀被邀參加,不料一幅花鳥作品被希特勒看中,並要其在畫上題款。她用中文寫上「致戰爭販子」幾個字。事後希特勒看到譯文時勃然大怒,下令將其驅逐出境,此時她早已離開德境回國。
1936年楊令茀赴加拿大,參加在溫哥華舉辦的加拿大全國畫展。1937年到美國,從此在美國僑居40年。她先在加州大學學習,後至史丹福大學、蒙德萊國立軍官學校、太平洋大學、華盛頓大學任教。1965年退休後移居加州卡麥爾城,開設楊令茀畫院。
楊令茀畫冊
楊令茀終身未嫁。她珍藏著祖國一些極貴重的文物。臺灣方面曾派人與其聯繫,勸她到臺灣安度晚年。她寫詩明志:「我在海外作隱倫,每見葉落思歸根。小箕山下先塋在,歸去長依父母靈。」1972年,她曾寫信給周恩來總理,表達她思歸併欲將珍藏文物和她在故宮臨摹的帝後畫像獻給祖國的心願。當時中美尚未建交,因而由我國駐加拿大大使李文洲轉告,同意她回國定居。但當時國內正處於「文化大革命」期間,故遲遲未能成行。
1978年9月5日,楊令茀在美國逝世。在《榮漱仁、楊通誼夫婦愛國奉獻事跡回顧》一書中,其侄楊通誼教授回憶,楊令茀由於一直獨身,平時也無人照顧。當日,她跌倒在美國卡麥爾城寓所的廚房裡,離開了人世。直到第二天被人發現時,遺體早已冰涼。楊通誼感慨地說,姑母身體一直很好,就在逝世前不久,還有朋友去探望她,發現她行動自如。如果身邊有親人小輩照顧,也不至於落得個如此結局。
肆
身後終嘗夙願,珍貴文物歸故國
楊令茀生前曾多次表示,將珍藏文物和她在故宮臨摹的帝後畫像獻給祖國。上世紀80年代,楊通誼為實現姑母遺願,前後奔波近10年。
楊通誼,1930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曾獲電工科學學士及工業管理科學碩士學位,後為該院終身榮譽院士。1934年他與榮德生之女榮漱仁結婚。1950年為上海廣新銀行董事長,後長期在上海交通大學任教。改革開放後,楊教授和夫人榮漱仁鼓勵回國探親的三兒子楊世純,為上海引進生產電子手錶的技術設備,成為上海最早的補償貿易項目。他還支持女婿3次到交通大學講學,又鼓勵四子楊世緩為武漢市引進技術設備,開設塑料化工廠。同時他還促成堂兄榮輔仁將虹橋路上房產獻給上海科技協會,作為建造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基地,又促成堂兄榮鴻元捐助人民幣100萬元,給交通大學建立教師活動中心。
1972年尼克森訪華後,楊通誼與姑母取得聯繫,並時常書信往來,「姑母的每封信都表達了緬懷故國,思鄉心切的感情」。楊令茀在美國逝世後,楊通誼通過努力於1982年使其遺骨魂歸故裡,安葬於管社山莊。其後又四渡重洋,終於在五年後把姑母生前收藏的文物全部運回祖國。其中獻給故宮博物院的有乾隆御用的翡翠水盂、玉雕香爐等8件宮廷玉石珍品,15幅歷代書畫。獻給無錫市博物館的有130餘件書畫藝術作品。還將遺產10萬美元在美國設立楊令茀文教基金,用於文教事業。
無錫市博物館舉行楊令茀捐獻文物展覽
楊通誼回憶,由於楊令茀是突然逝世的,生前沒有可能辦妥遺產繼承事宜,這給楊通誼帶來了難以想像的麻煩。上海出具的公證書,美方不予承認,楊通誼不得不聘請在美開業華人律師徐華民來滬調查認定遺產繼承人的合法身份。關於此事,中央和有關部門也高度重視,時任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曾親自過問此事,國家文物局和無錫市文化局也分別出具委託書,請楊通誼夫婦出面與美國法院進行交涉。
1980年,楊通誼和夫人榮漱仁帶著國內的有關文書首次赴美。經交涉,美聯邦政府認為,楊令茀遺囑中雖已表明玉器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字畫送給無錫市,但沒有說明遺產回國後不會成為商品,因此必須徵收遺產稅。楊通誼隨即回國向故宮博物院辦理了不將楊令茀捐贈品作為商品的證明。這項證明文件由我國駐美大使館出具證明書並由徐華民律師遞交美國法院,申請免稅。半年之後,終於獲準免稅。
1982年,楊通誼夫婦二度赴美,希望這次能順利全數取回國寶。遺憾的是,前次免去的是聯邦稅,並不等於能免州稅。楊令茀生前居住的加利福尼亞州政府仍堅持徵收3萬美元的地方稅,才能讓國寶回國,而且稅金隨著利息增長,幾年後就達1倍之多。此間緣由是,與聯邦稅法不同,按照加州稅法,楊令茀對美國聯邦政府的捐贈可以免稅,但是關於向外國政府機構的捐贈卻無明確規定,所以堅持完稅後放行。雖然後來經過反覆溝通協調,對方部分讓步,但楊通誼第二次赴美帶回國的國寶中還是少了兩樣最重要的文物——翡翠水盂和玉雕香爐。楊通誼回滬後,對採訪他的《解放日報》記者曹玉和說:「這批文物,是她老人家費盡心機,分批運往美國的,寄存銀行保險達40餘年了。」他說無論如何,一定要全部拿回來,「要對祖國美好的未來作出貢獻。」
楊通誼、榮漱仁1982年在美國
1982年9月23日,在故宮博物院的漱芳齋內,國家文物局、故宮博物院隆重舉行了美籍華人楊令茀女士捐獻文物儀式。會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孫軼青高度讚揚楊令茀老人的愛國熱忱,同時向楊通誼和夫人榮漱仁頒發了獎狀和紀念品,表彰他們夫婦為實現姑母遺願所作的努力。楊通誼表示,乾隆御用的翡翠水盂、玉雕香爐還在美國,所以他還是感到不安和忐忑。
回到上海後,年近八旬的老人決心自己研究美國法律,拿起法律武器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他翻閱了大量的加州稅法材料,終於發現了一個有利條款,加州遺產及贈與稅法施行細則第13842條規定,由外國稅務機構具函說明對加州民間宗教、慈善或文教團體所作出的捐贈,外國政府如果不課收遺產稅或類似捐稅,可以換得加州贊同互惠免稅。楊通誼認為,這一點應能做到,所以他通過有關部門拿到了我國政府的相關證明文書,後又經過曠時5年之久的法律斡旋,最終他獲得了勝利。
1987年6月,歷經千辛萬苦,楊通誼夫婦終於拿回了原本就屬於祖國的翡翠水盂和玉雕香爐,多年的心血總算沒白費,流散在海外的國寶回歸,了卻了姑母一生夙願。欣喜之餘,楊通誼夫婦在文物捐贈前留下了珍貴的合影,這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照片。不幸的是,文物回歸後不久,榮漱仁女士猝然倒在滬港經濟協會理事會的一次會議上,與世長辭。2000年,楊通誼教授也以93歲高齡告別了這個世界。斯人雖已遠去,但他們共同為國家,為人民,也為歷史留下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永遠珍重。
END
原標題:《愛國女儔楊令茀的生前身後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