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陳璸的生前身後名

2021-02-13 嶺南師範學院

我校前身雷陽書院始建於明朝崇禎九年(1636年),清代雷州文化先賢陳璸、陳昌齊、陳喬森在我校校史上留下了厚重的精神文化遺產。「三陳」不僅是雷陽書院的導師、山長,更是雷陽文化的領軍人物。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推薦我校教師唐有伯教授撰寫的文章《陳璸的生前身後名》,跟隨唐教授的筆墨走近陳璸。


陳璸畫像

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珍藏的陳清端文集。

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看做人生三不朽。康熙皇帝稱陳璸清廉第一,他的品德、政績、文章,天下稱頌、敬仰,是所謂三不朽矣。

樹碑立傳,立廟祭祀,是古人對不朽者的肯定標誌。

陳 璸終於福建巡撫任上,康熙震悼惋惜,以最高禮節封贈,親自寫了情真意切御製祭文和御製碑文。雍正八年,雍正皇帝為「崇忠念舊」,敕建賢良祠。陳璸入選首批 開國十大功臣之一。乾隆十八年,大清國史館修輯首篇陳璸列傳。國家、各地方志、名流學者為陳璸撰寫的傳記有40篇之多。

過去,各地文廟內都有名宦祠,供奉政績卓著、百姓愛戴的賢臣能吏,本地官員率士紳春秋二祭。陳璸入祀其宦跡所在之古田、臺灣及四川、湖南、福建省城及許多府縣的名宦祠,成為當地官民學習紀念的名人。鄉賢祠亦在文廟內,祭祀品學端方、賢德服眾、造福鄉梓的地方名人。乾隆五年,海康地方士紳呈請,聖旨允準,陳璸入祀雷州府、縣兩學鄉賢祠,永享馨香。

這些,可說是大清王朝給予陳璸的最高榮耀、最充分的肯定。正如《賜入京師賢良祠致祭文》中所寫:「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樹範巖廊,允矣千秋之茂典」。

但是,這些都是陳璸歿後獲得的殊榮。而在陳璸生前,百姓的心田中,他的豐碑,早已高高豎起。陳璸無論在何地任職,都愛民如子,深受擁戴。較之於朝廷,百姓早就為其樹碑立傳,表達感恩之情;歿後又以各種形式寄託哀思,永誌不忘。這才是最誠摯、最可寶貴的。

陳璸的首任是古田縣。他調任臺灣的消息傳開,古田全縣百姓即發布《古田闔邑紳士子民公啟》,倡議為其建生祠。陳璸詳舉十條理由,苦口勸阻。但他走後,古田還是矗立起了五座「陳公祠」,有的一直存留到當代。

任臺灣縣令屆滿,陳璸將調職京城。臺灣民眾選派數位德高年劭老者,不避驚濤,拄杖渡海,到省城上書,懇請陳璸留任;又到漳州府龍溪縣,找到福建名人張雄,請他撰寫碑文,「頌公之功、感公之德」。陳雄寫了《邑侯陳公功德碑》,並應父老之請,在碑文後列舉了陳璸治理臺灣縣的十大善政。

陳璸在四川視學不滿一年,被薦以臺廈道重任。四川士子痛感失去嚴師,寫了《季考留試呈詞》,深情挽留。陳璸對川南偏僻山區文教的重視關懷,尤其令當地人士感激,敘州府城(宜賓)建陳宗師祠,春秋祭祀。每臨考試,士子們也都去焚香禱拜。

陳璸到臺廈道上任,臺灣人民聞其再來,歡聲沸騰,男女老少傾城出迎。三年任滿,臺灣人民又四處奔走,到各上級衙門懇求留任,得到朝廷批准。康熙五十三年底,陳璸破格提升湖南巡撫,臺灣人知道再也挽留不住,豎起一塊「去思碑」,都說:「此碑可裂,陳公恩德不朽!」

福州越山書院有一塊「報功祠堂碑」,碑文開頭一句:「報功祠者,報贈禮部尚書大中丞清端陳公振興越山書院之功而祀之也。」越山書院歷史悠久,毀於大火。康熙 五十七年議論重修,但缺經費。此時陳璸已重病在床,聞之後,立即籌措了五百餘兩經費,並表示修好後去學院講學,士子無不歡欣鼓舞。不料尚未竣工,陳璸溘然長逝,當地士林感懷不已。書院原有「六賢堂」,祭祀程朱等六位宋代理學大儒。為報答陳璸對越山書院起死回生的功德,便把陳璸的牌位供奉在六賢之左,春秋祭祀。但士子們總是覺得這遠不足表達他們的感恩戴德之情。雍正十一年,又在學院之旁修了一座報恩祠,專門祭祀陳璸。古田縣還有一塊感恩陳璸的「奎光閣碑」, 情形也與此類似。

康熙五十四(1715)年,陳璸在湖南任了半年巡撫。因時間短促,當地沒有留下碑傳。100多年後,道光九年 (1829),湖南懷化縣卻豎起了一塊「偏沅巡撫陳清端公碑」。原來高州府吳川縣有個才子詩人林聯桂,對陳璸極其崇敬,後來考中進士,到懷化做縣令,下車伊始,就在縣內為陳璸豎起了豐碑。林聯桂的碑文,論述古來所有的清官循吏,有六個方面遠遠不及陳璸。康熙曾說「朕亦見有清官,然如陳璸者,實罕見」。林聯 桂碑文,實為康熙此話的最好註解:「官以去時而徵愛戴,人以死後而薦馨香。」對陳璸的崇敬、感恩、懷念,不僅表現在碑文中,更常駐於百姓心中。

古田縣水口鎮的鄉親,直到現在,提到陳璸,還是一口一個「大恩人」。1968年,古田水口鎮建水電站,全民移址;當地的陳公祠淹沒在水中,百姓思念陳璸,在遺址連夜搶救出陳公祠碑石。

陳 璸去世的消息傳到臺灣,萬民悲悼。百姓把「去思碑」修繕一新,取名「尚書亭」。又塑了兩座陳璸像,栩栩如生,一座供奉於府城文昌閣,一座送到雷州。塑像時百姓環集,按陳璸生前鬍鬚的黑白長短,自鑷其須,交塑匠共成之。每年五月二十三日陳璸誕日,臺灣百姓都會張燈結彩、鼓樂以慶,焚香祭拜。臺灣臺南市北極殿,至今仍供奉著「陳璸爺」神像,懸掛著陳璸手書匾額《辰居星拱》。

發生在臺灣北部的「雷陽遺事」故事,尤其感人。

陳 璸初為臺灣道臺時,曾北巡淡水,往來千四百裡,僕從寥寥,不打擾地方官府,自備乾糧,夜宿百姓屋簷下,百姓感動嘆息,交口稱讚,傳頌四方。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此事漸漸被淡忘。嘉慶二十四年(1819),時任道臺的楊雙梧帶兵去蛤仔難平定海寇,仿效陳璸;一路不打擾百姓,不煩縣官一役,於是臺灣民眾又想起了 當年陳璸愛民之事,建起碑亭,請畫工繪為圖畫,並題詩於其旁。

陳璸的不朽,不僅表現在文人的碑傳和百姓心中的豐碑中,更體現在他對後世官吏的師範作用上。

上面提到的吳川林聯桂,就是一個矢志學習陳璸的清官廉吏。他在湖南懷化、綏寧等地做官,除暴安良、興利去害,建學校、廣教化,為地方做了許多好事。他學陳璸,一文不取,終於任上,窮得無錢歸葬,百姓募捐,把他的靈柩送回了故鄉。而當地各縣各鄉,紛紛建起了紀念他的祠堂。

乾隆十年,古田縣來了一位代理縣令,江蘇人陳學舉,字南坪,也是個詩人。在他留下的《南坪詩鈔》中,記載著:古田「為陳清端公筮仕之地,越今四五十年,仁聲雅化,規範猶存,南坪一一踵而行之。異日紀玉田治行者,固將與清端並埒(列)矣」。他到任之日,正值古田大旱,他如陳清端,烈日下步行禱雨;崇祀文昌的奎光閣為陳璸 所建,他捐奉大加修繕,並課士其中,人文遂雄諸邑。

當初,陳清端令古田時,經常深入崇山峻岭,訪貧問苦,寫下了許多關心民瘼、與百姓水乳交融的詩篇。

張學舉亦是如此。他帶病視察民情:扶病事行役,寧知偃仰安?山深常帶雨,秋淺已生寒。險阻民州處。崎嶇路百盤。循良何以稱,對食慾三嘆。

嚴寒的冬日,也去訪貧問苦:吏道紛多故,循良兩字難。為傳天語到,好俾遠人安。可愛唯冬日,親民是縣官,山深箐(jing)密處,停策每盤桓。

道光年間,廣東順德有個進士馬福安,作秀才時,讀陳璸的文集,勵志學習陳璸,別人都譏笑他。後來他署福建詔安縣,智擒十一個江洋大盜。因盜匪翻供,坐失入罪。邵安百姓在大街上放了十個柜子,為他募捐,一天就募得了五千貫。馬福安不要,強之,他就用來補貼育嬰堂、孤老院、書院等經費。昭雪後,他被保舉任(安徽)六安直隸州知州,詔安百姓香燭送行。他回家奔喪時,正值大水,田廬淹沒,窮民嗷嗷。他傾家蕩產籌集出千金救濟災民,六個月,救活不下萬人。服闕將回任上,行裝蕭然,猶分贈貧困的親友。馬福安做官,清正廉明。生活如陳璸般清苦,不帶妻子,十年不換一套衣服;每當貧乏,就朗誦孟子「動心忍性」、「飢者易為食」。去世時,幾乎無錢下葬。

林聯桂、張學舉、馬福安的精神,就是陳璸的精神。足見陳璸精神代代相傳。

德者必有言,文以立言,陳璸身後留下許多詩文。清代刊行的《陳清端公文集》、《陳清端公詩集》、《陳清端公年譜》等廣為傳播,現為海內外各大圖書館珍藏。民國時期,雷州本地翻刻和新出版了不少陳璸著作,對社會教化起到了良好作用。現代臺灣出版了許多陳璸著作,尤其重視對陳璸治臺事跡和思想的研究。陳璸的詩文還進了臺灣中小學課堂。

乾隆初編篡《四庫全書》,未收入已經流傳的《陳清端文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說「然璸居官以廉介稱其節,概足以自傳,亦不必以文章傳也」。四庫全書的編篡者對待陳璸的詩文是不公平的,真有點近視。陳清端精神得傳不朽,陳璸的詩文不可或缺!因為對後世官吏的教育作用,更多的是源自他的詩文。

清末的曾國藩、康有為等都讀過陳璸的書。曾國藩讀後感嘆唏噓。康有為說:「陳璸為巡撫廚僅瓜菜……雖苦行耶,而榮譽在焉,敬禮在焉」。

通過詩文,陳璸的精神一直傳到民國。廣東潮州有位陳光烈,民國初元得到《清端公詩文集》,未讀完,業已肅然起敬,恨自己生的太晚,未得到陳璸的親自教誨。但他以後做事做官,處處隨身帶著陳璸的書,作為「立身從政之師範」。他聲討某軍閥的罪行,被抓到監獄,不許探問,不許保釋,勢將不測,抑鬱憤懣不可終日。乃請獄卒向家人取來陳璸文集,晝夜諷誦,憤鬱漸去。久之神明暢爽,竟置死生於度外,幾乎忘了身處牢獄。後來因輿論逼迫,軍閥將他釋放。當獄門打開時,他只是夾著陳璸的書從容整衣而出,對自己日用的被服器物不屑一顧。候迎之親友以為他必定憔悴不堪,卻見他容光煥發,都驚呆了,問:你在獄中受盡折磨,為何精神狀貌這麼安詳?他舉著陳璸的文集說:「賴有此耳!」這就是陳璸詩文的巨大力量。

後來陳光烈應陳璸後人之請,著手編輯《陳璸全集》,可惜未竟其功。

  陳璸的精神是超越時代的。他雖然身為封建王朝的循吏,但其清正廉明、克己奉公、絲毫不謀私利、勤政務實、親民、愛民的精神,永遠是從政者學習的榜樣。在當前反腐鬥爭如火如荼、廉政建設雷厲風行的形勢下,重溫陳璸廉能事跡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相關焦點

  • 講好陳璸故事,傳承清端文化
    陳璸與總督滿保、布政使沙木哈一起捐出自己的俸祿修建澎湖軍事設施,顯示出他的清官本色。四、身後馨香康熙五十七年十月初三日辰時,陳璸在其官衙去世。臨終時,只穿一件棉袍,上蓋一個布單,靜靜地躺在床上。前來弔唁官員見其四壁蕭然,別無長物,不勝唏噓。當人們得知他捐銀巨萬時,都不禁熱淚盈眶。
  • 陳璸在古田
    面對古田這樣的仕途起點,陳璸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古田素稱難治,汝父猶未之信,從來無不可化之人。所難者,仍在己爾。已若端正,人必不難於治,此聖賢鐵板道理,汝父信之有素方將行之今日,汝可無慮也。」這就是陳璸!他心有理想,心懷坦落對古田人民充滿了信心陳知道,面對頑疾,忌用急藥。他沒有用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威嚴,沒有召集會議發表施政演說。
  • 關於雷州,陳璸寫出了詩意
    44歲(康熙三十八年)前,陳璸生活於雷州,詩歌以描繪雷州為主。關於雷州,他寫出了詩意。(附註:海南與雷州隔海相望,陳璸對明代大清官海瑞是「高山仰止,心鄉往之」)。可見,陳璸以唐代雷祖、漢代楊震和明代海瑞為榜樣,要當「名宦又鄉賢」。他相信神能明白自己(「盟衷惟有神知我」),因此在神前立志:自己出宰(到邊疆為官),會以各位仙(先)人為榜樣,續寫好當官為民的歷史。用典較多的另一首詩是《義館述懷》。
  • 康熙皇帝召見陳璸,這是為什麼呢?
    由大成門進入孔廟,沿途設有名宦祠與鄉賢祠,又有明倫堂、文昌閣,基本上依循古制。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為其捐俸重修的一名廣東人——陳璸,他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至四十三年(1704)任臺灣縣令時,按標準建制修繕了這座孔廟。陳璸(1656—1718),字文煥,號眉川,廣東海康(今廣東雷州)人。
  • 陳璸:千古罕見的清官,康熙譽之「卓然一代完人」
    康熙三十九年,陳璸任古田縣令,巡察至水口,見此間背山面水,民眾清苦,無以為業。及至陳璸升巡撫,行文閩省:凡上遊木排至水口,應由水口人接運省城。民賴以為生,感其德,建祠春秋致祭。1986年建水口水電站,全民搬遷,碑文移至新址,又碑刻其事,供人瞻仰。再索閱《清史陳璸傳》,不禁拍案驚絕,真乃千古奇人也!
  • ​瓜蔬總督陳璸
    閩浙總督、福建巡撫陳璸,雷州人,官至一方大員,為官廉潔,與于成龍、施世綸同稱康熙朝三大廉吏。
  • 每日詩詞 | 宋·辛棄疾《​破陣子》: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醉夢裡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中回到了當年的各個營壘,接連響起號角聲。把烤牛肉分給部下,樂隊演奏北疆歌曲。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戰馬像的盧馬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可憐已成了白髮人!
  • 透過在電白旅館牆上留下的一首詩,讀懂陳璸的情慾
    【康熙皇帝讚譽為「天下第一清官」的湛江清代進士陳璸,正值盛年去廣州參加鄉試。途徑茂名市,和幾位兄弟、學生住在電白縣一家旅舍,這是陳璸第三次入住這裡了。其他學子都藉機放縱一番,在那用銀打造出煙柳繁華、溫柔挑逗的地方,面對頗有姿色老闆的格外殷勤,陳璸是什麼樣的思想動態呢?陳璸在那旅舍的牆壁上留下了一首詩:慚予素性不貪花,三過徵途宿此家。也解主人添妖媚,那堪旅舍競繁華。
  • 李杜的生前身後名,詩仙是生前的,詩聖卻在明朝
    可是,這並不影響李白的詩名已然照耀了整個大唐。所有為人熟知的故事,比如天子呼來不上船,比如醉草答番書,再比如貴妃研磨,力士脫靴,還有龍巾拭吐,御手調羹,都發生在這短短的一年多裡。天寶三載李白出宮之後,到洛陽組上了當時聲明不顯的鐵粉杜甫,開始了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的旅程。自此以後,李白大多數時候,都處於身騎白鹿,五嶽尋仙的旅途之中。
  •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夢裡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中回到了當年的各個營壘,接連響起號角聲。把烤牛肉分給部下,樂隊演奏北疆歌曲。《世說新語·汰侈》「晉王愷有良牛,名『八百裡駁』」。後詩詞多以「八百裡」指牛。麾:軍旗。麾下:指部下。炙:烤肉。五十弦:本指瑟,泛指樂器。 翻:演奏。 塞外聲:以邊塞作為題材的雄壯悲涼的軍歌。沙場:戰場點兵:檢閱軍隊。馬作的盧( dí lú)飛快:戰馬像的盧馬那樣跑得飛快;作,像…一樣;的盧,馬名。
  • 愛國女儔楊令茀的生前身後事
    她的生前及身後事,精彩紛呈且曲折離奇,值得回顧。壹一幅照片的機緣巧合我最先接觸楊令茀的資料,源自一次誤會。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2015年舉辦了一場全市性的上海統一戰線歷史圖片展,作為工作人員,我參與了籌備工作。
  • 李德威生前身後巨大反差 是什麼擊中了大眾?
    幾天前,他的同事、中國地大智慧財產權與成果轉化處羅林波發表署名文章《李德威教授生前無名,死時信息爆炸,只因身上有種時代奇缺的東西》,再度刷屏。——誠如斯言,李德威生前身後聲名的巨大反差,值得觀察。網絡爆紅不是刻意而為是人們自發分享和傳播這些天來,李德威事跡在網上廣泛傳播,許多機構媒體進行推送,每一條推送下面,跟帖評論都超過萬條。
  • 宋詞裡的俠客夢:4首詞從書劍飄零到劍嘯長虹,贏得生前身後名
    最近有個熱搜,說的是範仲淹的後人中除了800名以上的進士,範家的家風確實不是蓋的。出身就是孤兒的範仲淹,在繼父家中度過了童年,當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後更加發奮圖強,心無旁騖的讀書治學。後來考中進士,再協助晏殊辦理應天書院,再到戍守西北邊關,成為了敵人心中的「小範老子」,成為了北宋在西北最牢固的屏障。
  • 南宋洪邁知婺州 容齋隨筆傳後世
    洪邁一生留下了40多種經典著作,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容齋隨筆》和《夷堅志》。《夷堅志》原有420卷,收錄夢幻雜藝、冤對報應、仙鬼神怪、醫卜妖巫、忠臣孝子、釋道淫祀、貪謀詐騙、詩詞雜著、風俗習尚等內容,神奇詭異,虛誕荒幻。《夷堅志》收錄的婺州掌故有赤松觀丹、婺州王石穴、養皮袋、婺州雷、婺州兩會首、婺州富家犬、永康倡、義烏古甕、蘭溪獄、段宰者、妙靖鍊師、倪太博金帶、李姥告虎等。
  • 黃寬重:人際關係與南宋士人的生前身後名
    除部分顯宦名儒無視榮辱、堅持己意之外;一般隨從者則會在既有的人際關係外,尋求庇蔭的途徑,或轉換心態依附新貴,以趨吉避兇。不過,此一作法,在傳統社會容易招致批判;因此在記錄個人的傳記中,對此種心態乃至行動上的改變,多略而不談,或是委婉辯解。這種現象可以在孫應時的生涯中,明顯呈現。
  • 身後造句和解釋_身後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身後在教材中的例句:1、再往狐狸身後一看,呀,一隻大老虎!(出自:統編版二年級上冊-課文7-21、狐假虎威)2、忽然,我發現媽媽就站在我們身後,微笑著望著我們。(出自:統編版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11、十六年前的回憶)身後參考例句:1、我們總是奔跑,卻讓身後追隨的人跟丟。2、兒女以及其他身後事,而是在背一些東西。3、他粲然一笑,晚霞如血在他身後掩映生姿。
  • 蒙田的遺產:現代隨筆四百年
    作為現代隨筆的創立者(隨筆的源頭可以追溯至柏拉圖的蘇格拉底),蒙田的地位就如塞萬提斯之於現代小說。著名文學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就說過類似的話:「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塞萬提斯)是蒙田再世,不過是在另一種文體中。」事實上,相較塞萬提斯之於小說,蒙田對於隨筆的影響更為深遠。甚至可以說,他是現代隨筆的立法者,1580年蒙田《隨筆》前兩卷的出版,標誌著現代隨筆元年的確立。
  •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淺論辛棄疾豪放詞的美學意涵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這首作品共有六十二字,其中平聲之用字雖有三十三字,然似乎作品的聲調並非傾向於和諧、舒徐的,究其原因,霍松林認為「上下兩片各有兩個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對的,即上句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為『平平仄仄平平』,這就構成了和諧的、舒徐的音節。
  • 喬大壯篆刻身後影響不顯平議
    因為他主觀上不以印人自命,不以印章流傳為重,加之客觀上喬氏印譜流布不廣及對喬氏篆刻研究的薄弱,又致其篆刻在身後之影響漸晦,與「北齊南喬」之譽不稱。喬氏篆刻生前身後影響之反差,亦折射出當代篆刻印內求印過甚之弊端,印學史上印從書出、印外求印的創作方法,應當被全面深入地傳承,當代篆刻才能產生更多喬大壯篆刻那樣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