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前身雷陽書院始建於明朝崇禎九年(1636年),清代雷州文化先賢陳璸、陳昌齊、陳喬森在我校校史上留下了厚重的精神文化遺產。「三陳」不僅是雷陽書院的導師、山長,更是雷陽文化的領軍人物。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推薦我校教師唐有伯教授撰寫的文章《陳璸的生前身後名》,跟隨唐教授的筆墨走近陳璸。
陳璸畫像
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珍藏的陳清端文集。
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看做人生三不朽。康熙皇帝稱陳璸清廉第一,他的品德、政績、文章,天下稱頌、敬仰,是所謂三不朽矣。
樹碑立傳,立廟祭祀,是古人對不朽者的肯定標誌。
陳 璸終於福建巡撫任上,康熙震悼惋惜,以最高禮節封贈,親自寫了情真意切御製祭文和御製碑文。雍正八年,雍正皇帝為「崇忠念舊」,敕建賢良祠。陳璸入選首批 開國十大功臣之一。乾隆十八年,大清國史館修輯首篇陳璸列傳。國家、各地方志、名流學者為陳璸撰寫的傳記有40篇之多。
過去,各地文廟內都有名宦祠,供奉政績卓著、百姓愛戴的賢臣能吏,本地官員率士紳春秋二祭。陳璸入祀其宦跡所在之古田、臺灣及四川、湖南、福建省城及許多府縣的名宦祠,成為當地官民學習紀念的名人。鄉賢祠亦在文廟內,祭祀品學端方、賢德服眾、造福鄉梓的地方名人。乾隆五年,海康地方士紳呈請,聖旨允準,陳璸入祀雷州府、縣兩學鄉賢祠,永享馨香。
這些,可說是大清王朝給予陳璸的最高榮耀、最充分的肯定。正如《賜入京師賢良祠致祭文》中所寫:「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樹範巖廊,允矣千秋之茂典」。
但是,這些都是陳璸歿後獲得的殊榮。而在陳璸生前,百姓的心田中,他的豐碑,早已高高豎起。陳璸無論在何地任職,都愛民如子,深受擁戴。較之於朝廷,百姓早就為其樹碑立傳,表達感恩之情;歿後又以各種形式寄託哀思,永誌不忘。這才是最誠摯、最可寶貴的。
陳璸的首任是古田縣。他調任臺灣的消息傳開,古田全縣百姓即發布《古田闔邑紳士子民公啟》,倡議為其建生祠。陳璸詳舉十條理由,苦口勸阻。但他走後,古田還是矗立起了五座「陳公祠」,有的一直存留到當代。
任臺灣縣令屆滿,陳璸將調職京城。臺灣民眾選派數位德高年劭老者,不避驚濤,拄杖渡海,到省城上書,懇請陳璸留任;又到漳州府龍溪縣,找到福建名人張雄,請他撰寫碑文,「頌公之功、感公之德」。陳雄寫了《邑侯陳公功德碑》,並應父老之請,在碑文後列舉了陳璸治理臺灣縣的十大善政。
陳璸在四川視學不滿一年,被薦以臺廈道重任。四川士子痛感失去嚴師,寫了《季考留試呈詞》,深情挽留。陳璸對川南偏僻山區文教的重視關懷,尤其令當地人士感激,敘州府城(宜賓)建陳宗師祠,春秋祭祀。每臨考試,士子們也都去焚香禱拜。
陳璸到臺廈道上任,臺灣人民聞其再來,歡聲沸騰,男女老少傾城出迎。三年任滿,臺灣人民又四處奔走,到各上級衙門懇求留任,得到朝廷批准。康熙五十三年底,陳璸破格提升湖南巡撫,臺灣人知道再也挽留不住,豎起一塊「去思碑」,都說:「此碑可裂,陳公恩德不朽!」
福州越山書院有一塊「報功祠堂碑」,碑文開頭一句:「報功祠者,報贈禮部尚書大中丞清端陳公振興越山書院之功而祀之也。」越山書院歷史悠久,毀於大火。康熙 五十七年議論重修,但缺經費。此時陳璸已重病在床,聞之後,立即籌措了五百餘兩經費,並表示修好後去學院講學,士子無不歡欣鼓舞。不料尚未竣工,陳璸溘然長逝,當地士林感懷不已。書院原有「六賢堂」,祭祀程朱等六位宋代理學大儒。為報答陳璸對越山書院起死回生的功德,便把陳璸的牌位供奉在六賢之左,春秋祭祀。但士子們總是覺得這遠不足表達他們的感恩戴德之情。雍正十一年,又在學院之旁修了一座報恩祠,專門祭祀陳璸。古田縣還有一塊感恩陳璸的「奎光閣碑」, 情形也與此類似。
康熙五十四(1715)年,陳璸在湖南任了半年巡撫。因時間短促,當地沒有留下碑傳。100多年後,道光九年 (1829),湖南懷化縣卻豎起了一塊「偏沅巡撫陳清端公碑」。原來高州府吳川縣有個才子詩人林聯桂,對陳璸極其崇敬,後來考中進士,到懷化做縣令,下車伊始,就在縣內為陳璸豎起了豐碑。林聯桂的碑文,論述古來所有的清官循吏,有六個方面遠遠不及陳璸。康熙曾說「朕亦見有清官,然如陳璸者,實罕見」。林聯 桂碑文,實為康熙此話的最好註解:「官以去時而徵愛戴,人以死後而薦馨香。」對陳璸的崇敬、感恩、懷念,不僅表現在碑文中,更常駐於百姓心中。
古田縣水口鎮的鄉親,直到現在,提到陳璸,還是一口一個「大恩人」。1968年,古田水口鎮建水電站,全民移址;當地的陳公祠淹沒在水中,百姓思念陳璸,在遺址連夜搶救出陳公祠碑石。
陳 璸去世的消息傳到臺灣,萬民悲悼。百姓把「去思碑」修繕一新,取名「尚書亭」。又塑了兩座陳璸像,栩栩如生,一座供奉於府城文昌閣,一座送到雷州。塑像時百姓環集,按陳璸生前鬍鬚的黑白長短,自鑷其須,交塑匠共成之。每年五月二十三日陳璸誕日,臺灣百姓都會張燈結彩、鼓樂以慶,焚香祭拜。臺灣臺南市北極殿,至今仍供奉著「陳璸爺」神像,懸掛著陳璸手書匾額《辰居星拱》。
發生在臺灣北部的「雷陽遺事」故事,尤其感人。
陳 璸初為臺灣道臺時,曾北巡淡水,往來千四百裡,僕從寥寥,不打擾地方官府,自備乾糧,夜宿百姓屋簷下,百姓感動嘆息,交口稱讚,傳頌四方。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此事漸漸被淡忘。嘉慶二十四年(1819),時任道臺的楊雙梧帶兵去蛤仔難平定海寇,仿效陳璸;一路不打擾百姓,不煩縣官一役,於是臺灣民眾又想起了 當年陳璸愛民之事,建起碑亭,請畫工繪為圖畫,並題詩於其旁。
陳璸的不朽,不僅表現在文人的碑傳和百姓心中的豐碑中,更體現在他對後世官吏的師範作用上。
上面提到的吳川林聯桂,就是一個矢志學習陳璸的清官廉吏。他在湖南懷化、綏寧等地做官,除暴安良、興利去害,建學校、廣教化,為地方做了許多好事。他學陳璸,一文不取,終於任上,窮得無錢歸葬,百姓募捐,把他的靈柩送回了故鄉。而當地各縣各鄉,紛紛建起了紀念他的祠堂。
乾隆十年,古田縣來了一位代理縣令,江蘇人陳學舉,字南坪,也是個詩人。在他留下的《南坪詩鈔》中,記載著:古田「為陳清端公筮仕之地,越今四五十年,仁聲雅化,規範猶存,南坪一一踵而行之。異日紀玉田治行者,固將與清端並埒(列)矣」。他到任之日,正值古田大旱,他如陳清端,烈日下步行禱雨;崇祀文昌的奎光閣為陳璸 所建,他捐奉大加修繕,並課士其中,人文遂雄諸邑。
當初,陳清端令古田時,經常深入崇山峻岭,訪貧問苦,寫下了許多關心民瘼、與百姓水乳交融的詩篇。
張學舉亦是如此。他帶病視察民情:扶病事行役,寧知偃仰安?山深常帶雨,秋淺已生寒。險阻民州處。崎嶇路百盤。循良何以稱,對食慾三嘆。
嚴寒的冬日,也去訪貧問苦:吏道紛多故,循良兩字難。為傳天語到,好俾遠人安。可愛唯冬日,親民是縣官,山深箐(jing)密處,停策每盤桓。
道光年間,廣東順德有個進士馬福安,作秀才時,讀陳璸的文集,勵志學習陳璸,別人都譏笑他。後來他署福建詔安縣,智擒十一個江洋大盜。因盜匪翻供,坐失入罪。邵安百姓在大街上放了十個柜子,為他募捐,一天就募得了五千貫。馬福安不要,強之,他就用來補貼育嬰堂、孤老院、書院等經費。昭雪後,他被保舉任(安徽)六安直隸州知州,詔安百姓香燭送行。他回家奔喪時,正值大水,田廬淹沒,窮民嗷嗷。他傾家蕩產籌集出千金救濟災民,六個月,救活不下萬人。服闕將回任上,行裝蕭然,猶分贈貧困的親友。馬福安做官,清正廉明。生活如陳璸般清苦,不帶妻子,十年不換一套衣服;每當貧乏,就朗誦孟子「動心忍性」、「飢者易為食」。去世時,幾乎無錢下葬。
林聯桂、張學舉、馬福安的精神,就是陳璸的精神。足見陳璸精神代代相傳。
德者必有言,文以立言,陳璸身後留下許多詩文。清代刊行的《陳清端公文集》、《陳清端公詩集》、《陳清端公年譜》等廣為傳播,現為海內外各大圖書館珍藏。民國時期,雷州本地翻刻和新出版了不少陳璸著作,對社會教化起到了良好作用。現代臺灣出版了許多陳璸著作,尤其重視對陳璸治臺事跡和思想的研究。陳璸的詩文還進了臺灣中小學課堂。
乾隆初編篡《四庫全書》,未收入已經流傳的《陳清端文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說「然璸居官以廉介稱其節,概足以自傳,亦不必以文章傳也」。四庫全書的編篡者對待陳璸的詩文是不公平的,真有點近視。陳清端精神得傳不朽,陳璸的詩文不可或缺!因為對後世官吏的教育作用,更多的是源自他的詩文。
清末的曾國藩、康有為等都讀過陳璸的書。曾國藩讀後感嘆唏噓。康有為說:「陳璸為巡撫廚僅瓜菜……雖苦行耶,而榮譽在焉,敬禮在焉」。
通過詩文,陳璸的精神一直傳到民國。廣東潮州有位陳光烈,民國初元得到《清端公詩文集》,未讀完,業已肅然起敬,恨自己生的太晚,未得到陳璸的親自教誨。但他以後做事做官,處處隨身帶著陳璸的書,作為「立身從政之師範」。他聲討某軍閥的罪行,被抓到監獄,不許探問,不許保釋,勢將不測,抑鬱憤懣不可終日。乃請獄卒向家人取來陳璸文集,晝夜諷誦,憤鬱漸去。久之神明暢爽,竟置死生於度外,幾乎忘了身處牢獄。後來因輿論逼迫,軍閥將他釋放。當獄門打開時,他只是夾著陳璸的書從容整衣而出,對自己日用的被服器物不屑一顧。候迎之親友以為他必定憔悴不堪,卻見他容光煥發,都驚呆了,問:你在獄中受盡折磨,為何精神狀貌這麼安詳?他舉著陳璸的文集說:「賴有此耳!」這就是陳璸詩文的巨大力量。
後來陳光烈應陳璸後人之請,著手編輯《陳璸全集》,可惜未竟其功。
陳璸的精神是超越時代的。他雖然身為封建王朝的循吏,但其清正廉明、克己奉公、絲毫不謀私利、勤政務實、親民、愛民的精神,永遠是從政者學習的榜樣。在當前反腐鬥爭如火如荼、廉政建設雷厲風行的形勢下,重溫陳璸廉能事跡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有很強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