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李德威去世近半月,有關他的輿論熱潮一直高漲。
幾天前,他的同事、中國地大智慧財產權與成果轉化處羅林波發表署名文章《李德威教授生前無名,死時信息爆炸,只因身上有種時代奇缺的東西》,再度刷屏。——誠如斯言,李德威生前身後聲名的巨大反差,值得觀察。
網絡爆紅不是刻意而為
是人們自發分享和傳播
這些天來,李德威事跡在網上廣泛傳播,許多機構媒體進行推送,每一條推送下面,跟帖評論都超過萬條。至今,在搜尋引擎裡輸入「李德威」三個關鍵字,得到的搜索結果為19萬多條。
在大眾層面,李德威生前默默無聞。用同事羅林波的話說,「李教授只是一千多名地大教師和全國數十萬地質工作者中的普通的一員」。
然而,正是這種「默默無聞」,人們雖然不認識李德威,卻會對他很眼熟。他就像我們身邊的老師、同事、熟人,像我們身邊常常看到的,懷抱理想,為事業而奮力的工作者。
然而為何身故近半個月,卻在網絡爆紅呢?擊中人心的,大約是這樣一個細節——
生命最後兩天,李德威在已經不能說話時,用筆寫下歪歪斜斜的十個字: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連寫了兩遍。不久就撒手人寰。
很難揣摩李德威在寫下這十個字時的心境。但在生命盡頭,念茲在茲的東西,必是他畢生的牽掛和追求。
新媒體傳播,是分享式傳播。李德威在網絡上的「信息爆炸」,表明人們願意把他的事跡以及從中感受到的心靈震撼,自發分享和傳遞給更多人。這種分享和傳遞,既是心靈共振、精神共鳴,也是價值的認同與播撒。
不浮躁不流俗
他活出了普通人的更高境界
隨著媒體報導的展開,一個科學家的精神世界呈現於人們面前。
它們一點兒也不高深,雖然板塊學說並沒有幾個普通人能懂,但這不妨礙人們讀懂他。
比如熱情。李德威30多年來,每年都要在青藏高原考察四五個月,歷經艱險,可謂九死一生。聽上去很艱辛,然而,在李德威眼裡,這些卻是幸福。李德威的遺言當中,要把一半骨灰撒向高原。
正如常識告訴我們,如果熱愛一樣東西,你會看到她的魅力,而不是艱辛。對科學的熱愛,探問真理的熱情,讓李德威作為科學家,獲得了超越尋常的快樂與滿足。
因為熱愛,他毫不在意論文和學術名聲,同樣因為熱愛,他年過半百,理想的光芒毫不減退。他雖然生前默默無聞,卻達到了職業的更高精神境界。能為摯愛事業付出一生的人,是幸福的人,也是值得尊敬的人。
再比如,勇氣。科學理論創新從來不是坦途,李德威敢於挑戰科學定見、敢於挑戰權威,不僅意味著將成為眾矢之的,還可能與師長背道而馳。李德威的挑戰並不高調,但從不妥協。
挑戰的勇氣,來自對真理的堅定。因為堅定,所以30年如一日去反覆求證。因此,這種勇氣,就不是意氣用事,而是嚴謹的科學精神。
「他是少有的為了單純的科學夢想而勇於探索的人。」李德威的導師、構造專家楊巍然教授這樣評價他。
李德威的職業境界,超出了科學共同體範圍,而對人們有普遍的啟示。
家國情懷是擊中人心的巨大力量
正如羅林波提出的,李德威身上有什麼是時代之缺?
如果有,那並不是一件新東西。熱情也好,勇氣也好,最終匯成一種擊中人心的力量,那就是深沉的家國情懷。這是一種超越個人的更高精神境界,正因為被更多人認同,所以有如此巨大共鳴。
開發和利用新型清潔能源,是每個國家的戰略問題,也一直是科學家們的重要研究課題。有一種能源,它清潔環保,且儲量巨大,它就是李德威一直致力研究,直到臨終仍然所惦記的「固熱能」。
他積極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積極為地熱基礎研究的產業化做工作,甚至他自己也申請了不少專利。就在他逝世前半年,他主持的項目在海南瓊北打出「中國東部第一井」,在地下深處獲得了高溫地熱,這是基礎研究向實際運用裡程碑式的事件。
此時再回頭來看他臨終前寫下的「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就會明白用生命寫成的情懷多麼動人。
中華傳統文化歷來有「為天下蒼生謀福祉」的理想情懷。新中國70年徵程中,從「百廢待興」到「新興強國」,上天入海,國家崛起,有多少科技工作者像李德威這樣,為國家富強嘔心瀝血、奉獻畢生?
「思問題所急,想國家所需」,這是李德威的QQ籤名。去年去世的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寫過「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這些並非大話,李德威、黃大年們,都在終生踐行。
他們並不是犧牲「小我」成全「大我」,他們的「小我」與「大我」水乳交融。家國情懷升華了他們的精神世界,他們的生命因此更幸福,更充實,更有意義。
是這樣生命的崇高性和豐富性,打動了人們,是李德威這樣的生動的人生,打動了人們。在社會劇烈轉型的時期,如果說時代有缺,缺的正是這些不因浮躁風氣沉浮的生命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