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對大地的情,可以有多深?
奔走世界屋脊近30年,他用雙腳丈量大地,行程超過8萬公裡。 最後的遺願,是骨灰撒葬青藏高原。
一個人對科學的夢,可以有多純粹?
為了對自然奧秘的探索,哪怕艱辛寂寥,哪怕鮮有名利,哪怕獻出生命,他也從未猶豫。
一個人對祖國的愛,可以有多熾熱?
以科學報國,他如同一盞燃燈,燃燒著生命,卻在56歲猝然熄滅。 彌留之際,他用最後的氣力寫下「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
他是構造地質學家、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李德威。
李德威在青海湖考察(2017年8月31日攝)。 新華社發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供圖]
從礦產找尋到構造假說,從地震預測到地熱勘探,李德威畢生的研究,無不深深紮根大地,無不緊緊圍繞國家和人民所需。 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一生寫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話語——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
一生大地行——「地質科學的任何重大理論創新都充滿艱辛坎坷,但相信最終對國家和人民有益。」
西藏定結,晌午烈日正毒。
「咚——鐺——」
李德威瘦削的身影,緊貼幾乎與地面垂直的巖壁,一手緊攀巖角,一手緊握地質錘敲擊著山巖。
往上,是斧劈刀砍的絕壁; 往下,是深不見底的深谷。
突然,一塊石頭從崖上滾落,砸中他的額角,鮮血立時流淌下來,與汗水混在一處。 他抬手抹了抹,繼續向上爬。
這攀登險峰的一幕,映襯出他相約大地的一生。
1990年,28歲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講師李德威初上青藏高原。 讓李德威如痴如醉的,不是高原美景,而是那些裸露的巖層、豐富的地貌。
因為構造獨特、演化過程複雜,青藏高原被公認為地質工作「最佳野外實驗室」。
當時,李德威正在參與西藏的一個成礦預測項目。 同時,他在青藏高原上發現了一些用主流的板塊構造學說難以解釋的地質現象。
他不諱言質疑: 權威學說也存在局限性,能不能挑戰?
非議撲面而來: 「板塊構造學說研究那麼多年了,是你一個年輕人說挑戰就挑戰的? 」
當時,已有外國學者提出以青藏高原為切入點,建立「超越」板塊構造學說的大陸動力學理論。
「青藏高原是開啟大陸動力學理論的『金鑰匙』。 」一團旺盛的火,在李德威心中升騰: 中國一定要先掌握這把「金鑰匙」,走在世界前列!
求證質疑,除了腳踏實地的科學研究,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2001年,李德威在喜馬拉雅進行區域地質調查(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供圖]
從那時起,李德威每年都要花2至3個月的時間,奔波在世界屋脊。 從羌塘到喜馬拉雅,從可可西裡到阿爾金山,從阿里班公錯到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他將地質考察坐標定在了中國乃至世界最艱苦的地方。
2012年,李德威在阿里地區進行野外調查(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供圖]
高原地質科考,甘苦自知。
氧氣稀薄的高原上,即使空手走路,人的心臟負荷也相當於在平原背幾十斤重物爬坡,更何況是攀爬崇山峻岭,進行體力消耗極大的地質勘測。
總跑在隊伍最前面,總把最險、最長的路線留給自己; 不僅能走下來,還經常背回沉甸甸一大包巖石標本; 更創下一天走70公裡的紀錄……李德威單薄的身軀,似乎藏著超乎常人的能量。
李德威生前收集的礦石標本(2019年3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吃凍硬的乾糧,喝冰冷的水,露宿巖縫下、羊圈中,忍著頭痛等高原反應入睡……人非鐵石,長期高原野外作業,同樣損耗著他的健康。
一次野外勘測時,李德威突然胃痛如絞。
「李老師,趕緊送你出去吧! 」同事和學生們心急如焚。
「調查耽誤不得! 」李德威咬牙忍痛,硬是繼續堅持每天走20多公裡,結果卻引發了胃出血。 但直到調查完成,他才肯離開野外到縣城治療。
學生李華亮說: 「在高原這種環境下,老師體力有限,很多時候是靠意志力在拼命地走。 」
高原地質科考,危險更難預料。
2003年7月,青海可可西裡野牛溝。
正忙著採樣的李德威,絲毫沒注意到,不遠處一群野犛牛停止了吃草,瞪眼怒視闖入領地的不速之客。
幾頭野犛牛朝李德威轉過來,粗大的前蹄猛力刨著地面,鋒利的犄角尖反射著刺眼的陽光。 李德威隨時會被攻擊!
遠處的嚮導急得大喊: 「李老師! 危險! 野犛牛! 」
李德威這才反應過來,拼命跑出老遠之後,回頭看躁怒的犛牛沒追上來,後怕地癱坐在地,大口喘氣……
躲過棕熊、野狼,遭遇過雪崩、塌方,卡在過江的溜索上命懸一線……十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都擋不住李德威每年如候鳥一般飛赴高原科考的執著。
有人問他: 為什麼要把自己弄得這麼苦?
李德威生前的考察記錄(2019年3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如果熱愛一樣東西,你會看到她的魅力,而不是艱苦。 」李德威更清楚: 如果只在實驗室裡測試數據,支持主流的觀點,易於發表文章,卻難出重大創新成果。
有人勸他: 少提那麼多質疑,多把心思用在發表SCI論文上; 少跟主流觀點較勁,多想想自己的前途……
「沒有爭論和質疑,就像地殼沒了碰撞,是產生不了能量的。 」認準目標,李德威話語始終堅定。
年復一年奔赴高原,驗證、完善自己的觀點,李德威就這樣行走在茫茫大地,跋涉在高寒缺氧的「無人區」,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斑白。
近30年來,李德威立足實證研究,提出以盆山耦合、下地殼流動為核心的「層流構造假說」,用簡潔的模式和合理的動力來源,解釋了青藏高原的地質現象。 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一系列創新理論,初步形成一套以青藏高原為基地的地學理論體系。
腳踏山川大地,方能仰望浩瀚星空。
「德威以實證研究挑戰傳統,在理論創新上很有建樹。 」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吉懂他: 「根據地質構造的實際情況和基本特徵,構建自己的認識和框架,而不是在國外已經形成的『籠子』裡走,這樣才有潛力和基礎實現重大理論的突破。 」
(來源: 新華社 記者鄒偉、陳聰、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