迸發生命的無限熾熱——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的赤子之歌

2021-01-09 澎湃新聞

一個人對大地的情,可以有多深?

奔走世界屋脊近30年,他用雙腳丈量大地,行程超過8萬公裡。 最後的遺願,是骨灰撒葬青藏高原。

一個人對科學的夢,可以有多純粹?

為了對自然奧秘的探索,哪怕艱辛寂寥,哪怕鮮有名利,哪怕獻出生命,他也從未猶豫。

一個人對祖國的愛,可以有多熾熱?

以科學報國,他如同一盞燃燈,燃燒著生命,卻在56歲猝然熄滅。 彌留之際,他用最後的氣力寫下「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

他是構造地質學家、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李德威。

李德威在青海湖考察(2017年8月31日攝)。 新華社發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供圖]

從礦產找尋到構造假說,從地震預測到地熱勘探,李德威畢生的研究,無不深深紮根大地,無不緊緊圍繞國家和人民所需。 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一生寫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話語——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

一生大地行——「地質科學的任何重大理論創新都充滿艱辛坎坷,但相信最終對國家和人民有益。」

西藏定結,晌午烈日正毒。

「咚——鐺——」

李德威瘦削的身影,緊貼幾乎與地面垂直的巖壁,一手緊攀巖角,一手緊握地質錘敲擊著山巖。

往上,是斧劈刀砍的絕壁; 往下,是深不見底的深谷。

突然,一塊石頭從崖上滾落,砸中他的額角,鮮血立時流淌下來,與汗水混在一處。 他抬手抹了抹,繼續向上爬。

這攀登險峰的一幕,映襯出他相約大地的一生。

1990年,28歲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講師李德威初上青藏高原。 讓李德威如痴如醉的,不是高原美景,而是那些裸露的巖層、豐富的地貌。

因為構造獨特、演化過程複雜,青藏高原被公認為地質工作「最佳野外實驗室」。

當時,李德威正在參與西藏的一個成礦預測項目。 同時,他在青藏高原上發現了一些用主流的板塊構造學說難以解釋的地質現象。

他不諱言質疑: 權威學說也存在局限性,能不能挑戰?

非議撲面而來: 「板塊構造學說研究那麼多年了,是你一個年輕人說挑戰就挑戰的? 」

當時,已有外國學者提出以青藏高原為切入點,建立「超越」板塊構造學說的大陸動力學理論。

「青藏高原是開啟大陸動力學理論的『金鑰匙』。 」一團旺盛的火,在李德威心中升騰: 中國一定要先掌握這把「金鑰匙」,走在世界前列!

求證質疑,除了腳踏實地的科學研究,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2001年,李德威在喜馬拉雅進行區域地質調查(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供圖]

從那時起,李德威每年都要花2至3個月的時間,奔波在世界屋脊。 從羌塘到喜馬拉雅,從可可西裡到阿爾金山,從阿里班公錯到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他將地質考察坐標定在了中國乃至世界最艱苦的地方。

2012年,李德威在阿里地區進行野外調查(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供圖]

高原地質科考,甘苦自知。

氧氣稀薄的高原上,即使空手走路,人的心臟負荷也相當於在平原背幾十斤重物爬坡,更何況是攀爬崇山峻岭,進行體力消耗極大的地質勘測。

總跑在隊伍最前面,總把最險、最長的路線留給自己; 不僅能走下來,還經常背回沉甸甸一大包巖石標本; 更創下一天走70公裡的紀錄……李德威單薄的身軀,似乎藏著超乎常人的能量。

李德威生前收集的礦石標本(2019年3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吃凍硬的乾糧,喝冰冷的水,露宿巖縫下、羊圈中,忍著頭痛等高原反應入睡……人非鐵石,長期高原野外作業,同樣損耗著他的健康。

一次野外勘測時,李德威突然胃痛如絞。

「李老師,趕緊送你出去吧! 」同事和學生們心急如焚。

「調查耽誤不得! 」李德威咬牙忍痛,硬是繼續堅持每天走20多公裡,結果卻引發了胃出血。 但直到調查完成,他才肯離開野外到縣城治療。

學生李華亮說: 「在高原這種環境下,老師體力有限,很多時候是靠意志力在拼命地走。 」

高原地質科考,危險更難預料。

2003年7月,青海可可西裡野牛溝。

正忙著採樣的李德威,絲毫沒注意到,不遠處一群野犛牛停止了吃草,瞪眼怒視闖入領地的不速之客。

幾頭野犛牛朝李德威轉過來,粗大的前蹄猛力刨著地面,鋒利的犄角尖反射著刺眼的陽光。 李德威隨時會被攻擊!

遠處的嚮導急得大喊: 「李老師! 危險! 野犛牛! 」

李德威這才反應過來,拼命跑出老遠之後,回頭看躁怒的犛牛沒追上來,後怕地癱坐在地,大口喘氣……

躲過棕熊、野狼,遭遇過雪崩、塌方,卡在過江的溜索上命懸一線……十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都擋不住李德威每年如候鳥一般飛赴高原科考的執著。

有人問他: 為什麼要把自己弄得這麼苦?

李德威生前的考察記錄(2019年3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如果熱愛一樣東西,你會看到她的魅力,而不是艱苦。 」李德威更清楚: 如果只在實驗室裡測試數據,支持主流的觀點,易於發表文章,卻難出重大創新成果。

有人勸他: 少提那麼多質疑,多把心思用在發表SCI論文上; 少跟主流觀點較勁,多想想自己的前途……

「沒有爭論和質疑,就像地殼沒了碰撞,是產生不了能量的。 」認準目標,李德威話語始終堅定。

年復一年奔赴高原,驗證、完善自己的觀點,李德威就這樣行走在茫茫大地,跋涉在高寒缺氧的「無人區」,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斑白。

近30年來,李德威立足實證研究,提出以盆山耦合、下地殼流動為核心的「層流構造假說」,用簡潔的模式和合理的動力來源,解釋了青藏高原的地質現象。 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一系列創新理論,初步形成一套以青藏高原為基地的地學理論體系。

腳踏山川大地,方能仰望浩瀚星空。

「德威以實證研究挑戰傳統,在理論創新上很有建樹。 」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吉懂他: 「根據地質構造的實際情況和基本特徵,構建自己的認識和框架,而不是在國外已經形成的『籠子』裡走,這樣才有潛力和基礎實現重大理論的突破。 」

(來源: 新華社 記者鄒偉、陳聰、李偉)

相關焦點

  • 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骨灰今歸西藏,拉薩河水永淌科學忠魂
    今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的骨灰將被撒入西藏拉薩河。從武漢到青藏高原,迢迢數千公裡;從1990年到2015年,25年間,他年年都來做地質調查和研究。劉德民介紹,李老師的足跡遍及青藏高原,1994年他實地探訪研究並發表了其最有價值的文章,總結並預測了西藏的礦產; 多年來,他預測了岡底斯、墨竹工卡縣有礦產,舉雅魯藏布江之例質疑板塊構造學說,因喜馬拉雅特殊的地質構造,提出了不同於流行的「板塊構造假說」的「下地殼層流假說」……「要把李老師的研究成果都標註上,也許只有這條全長568公裡、流域面積31760平方公裡、雅魯藏布江的5大支流之一的拉薩河才能做到
  • 赤子李德威:科學蒼穹裡,有他的光亮
    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陳聰)12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赤子李德威:科學蒼穹裡,有他的光亮》的報導。採訪李德威,讓我難忘的是這一串數據——終年56歲;40年潛心地質學研究,發表論文100多篇;25年奔走在世界屋脊,用腳丈量冰原荒漠,行程8萬多公裡;臨終前留下10個大字:「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
  • 追記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教授
    親友拋灑李德威教授骨灰記者李子云攝親友拋灑李德威教授骨灰記者李子云攝李德威教授的骨灰同花瓣一起,隨拉薩河水流淌,魂歸青藏高原。記者李子云攝長江日報融媒體9月27日訊(記者楊佳峰張皓練)「李老師,我們把你帶到青藏高原了。
  • 中華民族的脊梁,致敬李德威教授,林俊德院士
    文/紀布「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李德威教授被總書記點讚李德威教授在病危的時候,已經說不出話了,他顫抖地拿起筆寫下來十個字:「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在2018年的9月14日,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德威教授病逝,年僅56歲(李德威教授1962年6月1日出生)。
  • 教育部追授李德威同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日前,教育部追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李德威教授「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號召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向李德威同志學習,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李德威同志生前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博士生導師,我國構造地質學家。
  • 真正的中國脊梁李德威教授走了:病危寫下「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
    據《科技日報》9月15日消息,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9月14日該校知名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教授因病逝世,享年56歲。他提出的地球系統動力學理論,已成為目前國際地學界的熱點。他在病床上仍然堅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李德威教授研究青藏高原近30年,行程超8萬公裡。
  • 榜樣| 地大追授李德威「新時代教師楷模」榮譽稱號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供圖李德威教授是構造地質學家,生前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8年9月14日,李德威教授因病逝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在重症監護室用顫抖的手寫下「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十個字,體現了他對偉大祖國的滿腔赤誠和對30餘年奮鬥事業的深情厚愛。長江日報連續6天大篇幅報導李德威事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
  • 學習李德威,無私貢獻譜寫青春華章
    9月15日中午,在武昌一居民小區,30多名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和學生擁擠在恩師李德威教授靈位前,重溫李德威生前留下的這10個字,心潮起伏,情難自已。「他是少有的為了單純的科學夢想而勇於探索的人。」李德威的導師、構造專家楊巍然教授說。(9月16日荊楚網)李德威32歲被破格提升為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提出「層流構造假說」,被譽為挑戰「板塊構造假說」的第一人。
  • 李德威生前身後巨大反差 是什麼擊中了大眾?
    很難揣摩李德威在寫下這十個字時的心境。但在生命盡頭,念茲在茲的東西,必是他畢生的牽掛和追求。新媒體傳播,是分享式傳播。李德威在網絡上的「信息爆炸」,表明人們願意把他的事跡以及從中感受到的心靈震撼,自發分享和傳遞給更多人。這種分享和傳遞,既是心靈共振、精神共鳴,也是價值的認同與播撒。
  • 聽了張韶涵版的《追夢赤子心》才明白原來歌可以這麼唱!
    《阿刁》《情人流浪記》《追夢人》《在人間》《追夢赤子心》,張韶涵在歌手舞臺獻唱的幾首勵志歌曲真的讓我每次都激勵著我,特別是《追夢赤子心》這首歌就像她一路走來的映照 ,不妥協一直到老,她對過去所經歷的一切心存感激,她代表了這個年代很多人的態度 ,甚至她也影響了一代人去勇敢的追逐自己心中所堅持的,
  • 雲上城之歌破解版真的是無限鑽石嗎?雲上城之歌哪裡有禮包嗎?
    雲上城之歌是一款開放世界的動作冒險題材遊戲,遊戲畫風清新唯美,玩家將在這夢幻美麗的世界開始冒險徵途。遊戲場景設計非常的精美,細膩,多種場景地圖,提供了極佳的視覺享受。但是許多平民玩家在遊戲中玩不轉就去找了雲上城之歌破解版,但據說找的都不能玩,那麼哪裡才能找到真正的雲上城之歌破解版呢?我們接著往下看看。雲上城之歌玩法上,主要是寵物養成戰鬥玩法,遊戲中擁有大量的不同職業、不同星級的寵物。
  • 地質學家鏡頭下的景色!
    拍攝地質地形是地質學家在勘探過程中的一項重要科學任務,久而久之幾乎每一位地質學家都擁有大量的地質美景照片。美國《Wired》(譯名「連線」)雜誌曾面向地質學家徵稿,舉辦了一場以奇巖、美石為主題的地質美景攝影大賽。這些圖片不僅僅具有科學研究的意義,在美學方面也極有特色。1、月谷
  • 北大地質學家劉瑞珣教授千古
    訃 告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北京大學原地質學系主任、著名顯微構造地質學家劉瑞珣教授,因病醫治無效
  • 詩意中國奮進歌——為新時代的中國朗讀(公益朗讀)
    作者:劉麗視頻編輯:劉麗寒冬大地詩意紅臘梅綻放生命燦榜樣力量無窮盡詩意中國奮進歌啊用生命朗讀,用心靈朗讀,用真情朗讀!這是繼2019年萊山區文化館《為新時代的中國朗讀》48場公益朗讀之後,2020年入秋的第六場公益朗讀,全國首屆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獲得者、煙臺市婦聯「巾幗紅誦」志願者劉麗老師再次與大家分享《為新時代的中國朗讀》「詩意中國奮進歌」主題公益朗讀!像優秀共產黨員那樣去奮鬥!
  • ​生命的物語——石中石
    《冰川遺物》是一件樹石組合盆景。該作品蘊藏著生命的物語,追逐著萬物的起源。它以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發現距今250萬年前,在地球新生代最後一個紀,既「第四紀冰川」地質年代足跡立意,來嘗試創作。以地球地質變遷為題材,以立體科普模擬場景的形式,展現了一個真實的地球知識側面。在表現手法上試著突破傳統的多石布局,謀求運用孤石布局點題,運用大尺度的樹與石的繁簡對比相融於一體,以以少勝多的點石手法,點化一個地球漫長演化的故事。
  • 電影<海外赤子>插曲<我愛你,中國>創作在興隆
    陳鴻遠說,1979年電影《海外赤子》在興隆拍攝,插曲《我愛你,中國》被選用給劇中人黃思華(陳衝飾演)來唱,製作組邀請鄭秋楓為這首歌譜曲。  在接到邀請後,鄭秋楓為了尋找靈感,便來到興隆,入住興隆招待所。他在興隆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體驗生活。傍晚,落霞滿天時,鄭秋楓和相熟的年輕人一起來到清凌凌的太陽河裡遊泳,聆聽兩岸傳來的充滿異國情調的歌曲,愜意之極。
  • 《經典詠流傳》「和詩以歌」 在今天照見生命之重
    被網友暱稱「央視boys」的四位主播合作《嶽陽樓記》,歌聲飛進「抗疫」一線,被病倒在前線的醫生曹麗蓉學唱成為「致戰友歌」。音頻傳到網上,沒人在意曹醫生沙啞的嗓音,所有人都為這條評價點讚,「她代表醫護人員唱出了傳世佳作的精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事實上,節目還有不少單曲也在網絡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