訃 告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北京大學原地質學系主任、著名顯微構造地質學家劉瑞珣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 2020 年 12 月 22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82 歲。
劉瑞珣教授 1938 年 2 月生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市,1957 年考入北京大學地質地理學系,1963 年畢業留校任教,直至 2001 年退休,期間曾赴瑞士進修 2 年。
劉瑞珣教授為中國的地質教育和科研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是國內較早從事巖石脆-韌性變形微觀過程研究的著 名學者之一,並成功將微裂隙擴展理論應用於工程地質、石油地質、地震地質和金屬礦床預測等領域;發表論文六十餘篇,曾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劉瑞珣教授在我國高校首開《顯微構造》課程,並出版相關教材 4 部,其中《顯微構造地質學》榮獲建國四十年優秀圖書獎;他和其他學者共同翻譯的《現代構造地質學方法》系列教材,對提升國內構造地質學教學和科研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
劉瑞珣教授在教學方面銳意改革,早在 90 年代就承擔了國家教委《面向 21 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劉瑞珣教授在科研教學管理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於 1987-1995 任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副主任、主任,曾任國家教委理科地質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教委科技委地學部成員、全國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科普委員會副秘書長、國際地質史研究會會員,北京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委會副主任等職。
劉瑞珣教授的逝世,不僅是北京大學地空學院的重大損失,也是中國構造地質學界的重大損失。
我們沉痛悼念劉瑞珣老師,劉瑞珣老師千古!劉瑞珣老師遺體告別儀式將於 2020 年 12 月 28 日上午 10 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竹廳舉行。欲送花圈、輓聯或致唁電的單位或個人請與北京大學地空學院聯繫。
聯繫電話:62751150, 6276702
電子郵箱:sunrongshuang0108@pku.edu.cn
參加遺體告別儀式的老師和親友,請於當日上午 8 點 30,在北京大學逸夫貳樓西側停車場上車。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2020 年 12 月 24 日
天地人訪談 | 劉瑞珣:要學,會學,多學為了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二十周年,展示我們地空人獨有的精神風貌,地空學院團委於2018年4月至5月主辦第八屆天地人文化節,旨在通過優秀院友報告會、世界地球日活動、天地人論壇,以及天地人訪談等系列活動,進一步弘揚「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的地空精神,塑造高品質的地空文化。本次天地人訪談第一期活動,通過採訪近十位老教授老領導,記錄他們對學校學院建設發展歷史的珍貴回憶,並將老前輩們的難忘經歷和銘心感悟付諸筆端,為北大百廿校慶獻禮,為地空青年學子明燈。本次記者團隊以團委、研究生會和學生會的宣傳骨幹為主,並面向全校招募學生志願者。感謝老師們的真情分享,感謝學生記者們的辛勤付出!讓我們一起聆聽前輩們的故事,重溫北大和地空的歷史,從老師們的人生經歷中受到感召和啟迪,真正繼承好北大和地空的精神傳統。
劉瑞珣,1938年2月生,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地球化學專業,曾留學瑞士兩年,訪問過英、德、奧、意、蒙等國。論著有:《顯微構造地質學》(1988)、《現代構造地質學方法》(1991.主譯)、《微生物地球化學》(1990,合譯)等。另有論文六十餘篇,曾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嶽中琦(香港大學),李曉波(信息中心),鄭孟林 ,祁民(中冶地質總局),譚靜強(中南大學),胡敏和郭建(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李榮西,焦建剛和楊興科(長安大學),呂國(陽光創譯),周永勝(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何碧竹(中國地質科學院),張寶林(科學院地質所),王翠芝(福州大學紫金學院),代立東(科學院地化所),周國發(廣西地調院),付長偉(大慶石油勘查院),許亞青(貴州第六地質勘查院),許德如(東華理工大學),許普林(南昌核工業地質隊),高偉利(內蒙古自然博物館) ,何昌成(重慶煤炭局),楊人毅(桂林有色院) ,羅毅甜(雲南地礦局),任建成(地質力學研究所) ,彭欣(中冶地質總局),苗強軍(中化地質礦山總局雲南院),任宏(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呂承訓(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王殿良(華北地質勘查局第四地質大隊),薛長軍(青海有色),王世峰,郭濤,王紅才,鄭光高和劉貴(地質力學所),孔華,李歡(中南大學)等
沉痛哀悼劉瑞珣先生!
耿 力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17級本科生
楊可欣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17級本科生
張君曼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17級本科生
初見時,劉瑞珣教授雙眼有神,步履矯健,談吐清晰,令人難以相信他已年滿八旬。事實上,劉瑞珣教授見證了北大57年的歷史,也切身經歷了那一段起伏的歲月。從先生口中,我們聽到了北大曾經的故事。
北大變化 : 從不開放走向開放
當問及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北京大學有何變化時,劉教授第一句提到的就是「開放」二字,「我57年入學,(北大)給我的感覺就是政治運動太多,其中不必要的也太多,要不然北大發展得更快一些。」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剛剛改革開放,就提出出國學習。我是第三批。全國選了五十個人,北大學生佔了很大比例。也就是說北京大學,雖然在不久前受到一些影響,但是北大的學子,在關鍵時刻,還是拿出了氣勢,能夠考出去。
你看西門那兒有個抗日將士名錄,這些抗日將士,基本是國民黨,而且是翻譯官。那時候他們參軍,就是貢獻自己的外語能力,解放之後其中很多人都接受了審查。改革開放以後,這個碑要不要立起來?北大是率先(行動)的。所以北大的思想在很多地方是率先的,這一點是很寶貴的。」
地質學習經歷 : 堅持,勤奮,愛國
「我上大學的時候,身體非常糟糕。全身最主要的兩個膝關節,有嚴重的關節炎。大一大二的野外實習,我是咬牙堅持下來的。大三,那時候是困難時期,也不上體育課,我就學著打太極拳,我很認真地去做,慢慢就好了。其實我就會個最簡單的24式,就這麼堅持過來了。所以人年輕的時候,要把自己塑造一下,只要堅持,只要有信心,什麼都是有可能的。」
劉老曾在瑞士蘇黎世高工留學兩年,談起自己在蘇黎世的經歷,劉老頗有感觸。「2005年我去羅馬,繞到蘇黎世高工地質研究所。研究所對面,有一個報亭,一個老太太在那兒賣報,我以前每天晚上都要去研究所學習。她晚上能看著燈亮,早上我在她門前路過。她看著我,想起了我,她說現在的中國人多了,他們比你們有錢,但是沒有你們用功——這是原話。」
而後,劉老又鄭重囑咐:「國外的東西,我們不能全部照搬,但是我們必須醒悟,知道我們自己的位子,然後好好去建設自己的國家。那個時候,人們都說『去留學的人沒有不回來的』。」
地質學習體悟:講求本質
「學習上,我不算主動,但是我不被動。每個方面我就往裡面鑽一鑽,怎麼鑽呢?鑽它的基礎和最本質的地方,而不是看最新的概念。從最根本往上看,這樣才最容易懂,容易自己想東西。我們提倡學會學習,learn how to learn。你把本質的東西弄明白了,尖端的東西你就能明白,而且還能看出其中的毛病來。會數理化地來看問題,比只會物理地,就要更深刻。」
北大地質印象:活躍,多才
「地質系在北大是很活躍的一個系。地質系的學生呀,數理化生都要學一點。除了這些,體育音樂美術,都是人類寶貴的文明財富。第一首中國小提琴標題性作品,是誰作的呢?李四光在法國留學時作的。所以地質學家是很豐富的。你們看中國很多老地質學家,詩詞是做得很好的,他們有大自然的薰陶。這個層面上來說,地質學的學生,應該很活躍,應該對不同學科的知識都充滿興趣。我就經常對我的學生們講,你要是有能力,你就多學一些,你的知識會很全的。
我們學地質的,書畫的天才也很多,他們有這個機會。大自然的美,你學了地質以後更能體會。我還是個學生的時候,經常看老一輩地質學家提供的文章裡面的圖片,都是他們自己的素描。到現在,我也畫了六十年了。」
希望同學們不要放過最基礎的東西,不明白的東西要弄明白。不管什麼學科,有興趣就往裡面鑽。鑽研進去以後,感覺不是太累,也不算太花時間,興趣就算有了。
北大建立之時,中國設立了許多學堂,這些學堂後來變成大學。北大始設則為大學,而且校長管著全國的教育。所以,北大的重要性毋須宣之於口,事實如此。這120年,北大人努力奮鬥,將自己的事兒做好,才能得到大眾的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