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5月23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只是一個普通的周六,但是對於遼寧足球來說,這是值得永遠銘記的一天。在這一天,由於存在欠薪問題,曾經在國內乃至亞洲賽場風光一時的遼寧宏運足球俱樂部(遼足)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頭頂「十冠王」光環的遼足被中國足協取消了註冊資格。中國足壇從此再無遼足!
對於很多「90後」、「 00後」球迷來說,遼足的輝煌只能通過泛黃的歷史照片和幾張發黴的報紙回憶,這些新生代球迷更願意為恆大這種新貴班霸吶喊,遼足對他們來說只是一支不值一提的弱旅。
從某種角度上講,遼足也是新中國足球發展的一個縮影。遼寧作為共和國的長子,體育事業的發展曾經一直走在全國前列。1953年,遼寧省成立的第一支足球隊——東北體訓班隊,這便是遼足的前身,東北體訓班不僅在東北地區所向披靡,而且在首屆全國足球聯賽中就以不敗戰績奪得全國冠軍。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裡,遼足風光一時羨煞旁人。
1978年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遼河岸邊,彼時的遼足也走出歷史陰影。1984年,遼寧足球隊獲得首屆足協杯冠軍,在此後的十年內,遼足一直稱霸中國足壇。2個足協杯冠軍、6個全國甲級聯賽冠軍、1個亞俱杯冠軍和1個全運會冠軍,十座金光閃閃的獎盃見證了遼足的「黃金十年」,「十冠王」的名號也由此打響。
1992年不僅有春天的故事,也有屬於中國足球的故事。這一年,號稱中國足球「遵義會議」的紅山口會議召開,職業化改革成為中國足球發展的方向。紅山口會議結束2年後,首屆甲A聯賽開幕,中國足球邁著蹣跚的步伐進入職業化時代。遼足的甲A處子賽季雖然獲得了第4名,但是隨後的1995賽季由於多名主力球員出走,遼足無奈降級至甲B,這次降級似乎為後來的遼足悲情奠定了基調。
1998年對於中國人來說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對遼足來說也是值得銘記的一年。在傳奇主教練王洪禮的率領下,一支以年輕球員為班底的遼足衝破陰霾,重新回到甲A聯賽。他們雖然只拿到了足協杯的亞軍,但是「遼小虎」的威名已經傳遍大江南北。
「遼小虎」雖然成為遼寧足球的一張名片,但是危機已經悄然來臨。2002賽季遼足移師北京,並更名為北京三元隊,在部分球迷的謾罵和質疑聲中,這支球隊最終走向低谷,隨著李金羽等代表人物的紛紛出走,「遼小虎」最終土崩瓦解。
在夢斷京城之後,遼足又回到了熟悉的關東大地。在經歷了無數波折之後,彼時的遼足早已不復當年的霸氣,徹底淪為二流球隊,在中超和中甲之間沉浮。2008年,遼寧本土企業宏運集團注資遼足,遼足抱定了復興的決心。2009賽季,在「務必衝超」的氛圍下,遼足將士不負眾望,時隔一年重返頂級聯賽。2011賽季,在于漢超、秦升和于漢超等新一代年輕球員的努力之下,遼足獲得聯賽第三名,重返亞冠聯賽。與其說這是遼足的中興,不如說是迴光返照。
2017賽季,人員不整的遼足終於未能再度上演壓哨保級的好戲,雖然球隊傳奇肇俊哲出任主帥,但仍未挽狂瀾於既倒,在一番掙扎後,遼足提前兩輪降入中甲聯賽。很多遼寧球迷堅信遼足會再回來,但是事與願違。如今的中超已經不是當年的甲A,「遼小虎」也只能是美好的回憶。遼足在中甲的兩個賽季表現毫無出彩之處,甚至一度深陷降級區。對於這支遼足,離開或許是一種體面的選擇。
雖然遼足已成逝者,但不少人仍在追問究竟誰應該為此負責。筆者認為,足球在中國不僅僅是單純的足球,而是地區綜合實力特別是經濟實力的一種反映。中國本身的足球基礎就十分薄弱,發展職業足球必然要靠強大的財力支持,強隊往往集聚在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相對落後的區域發展職業足球簡直是天方夜譚。
遼寧所在的東北地區在由於受到種種歷史原因的制約,最近40年的經濟發展速度一直落後於全國其他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昔日共和國的長子今天已經顯現出疲態。1990年,遼寧省的國內生產總值約為1062.70億元,佔全國比例約為5.5%,2019年這一比例下降到2.5%。2016年,遼寧省經濟甚至一度負增長2.5%,此後連續17個季度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無論怎麼說,遼寧早已不再是當年的「遼老大」。站在破敗的重工業廠房裡,凋敝的景象使人難以釋懷。對於遼寧足球來說,遼足這個大旗已經倒下,復活遼足已經沒有任何希望。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從底層建築入手,抓好曾經引以為豪的青訓工資,說不定那個在青年大街上顛球的小孩子就是下一個肇俊哲,就是帶領遼寧足球復興的靈魂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