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今年,我們迎來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而立之年的浦東早已「脫胎換骨」——從蛙聲一片的浦東稻田,到高聳雲天的「大廈森林」,再到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跑出的「上海速度」,令人驚豔的巨變,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今天起,人民網上海攜手浦東檔案館推出系列稿件#30年·浦東故事#,隨小編一起來感受浦東三十年的巨變。
1990年5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和浦東開發規劃研究設計院在浦東大道141號舉行掛牌儀式,標誌著浦東開發開放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
當時為什麼會選取路旁一幢牆壁斑駁的小樓作為浦東開發辦?門牌號「141」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寓意?
「三天之內落實地點!」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開發和開發浦東問題的批覆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宣布浦東開發開放後,上海緊鑼密鼓地開始了緊張的籌備工作。時隔六日,時任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的夏克強同志接到了一項「十萬火急」的任務:三天之內落實浦東開發辦的辦公地點。
夏克強回憶說,「整個籌備工作我都參加了。記得1990年4月30日市領導找我和市委組織部領導布置任務,要求市委組織部三天之內要搞好浦東開發辦的班子,要求我三天落實浦東開發辦的辦公室地點,保證開發辦正式掛牌開張。」
浦東開發辦公室原貌展示
他接到任務後,馬上找來有關部門領導進行認真研究,第二天就到候選的幾個地方進行查看。一行人首先來到地處浦東南路、塘橋路的由由飯店,這裡交通方便,但樓內不少商戶已入駐,且每天有數量眾多的各類人員進進出出,不利於政府部門辦公,當場否定了。隨後,他們又來到浦東洋涇鄉政府大院內一幢新建的樓旁,看到辦公樓位置不錯,適宜用於辦公,但對外聯繫及交通不便,也被否定了。
預先準備的幾處地點全看了,結果都未看中。當車子經過地處浦東大道的黃浦區浦東文化館時,無意中看到緊挨著馬路有一幢牆壁斑駁的小樓,儘管樓房有些破舊,但地段、位置都不錯。大家當機立斷,拍板定了下來。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後來,市委、市政府同意「浦東開發辦」就設在這棟小樓裡,這便是後來著名的「141號2號樓」。原本一幢極為普通且破舊的小樓,就這樣成為浦東開發的「前線指揮部」,成為最繁忙的辦公場所,成為國內外關注和參與浦東開發人士光顧的地方。
一是一,「141」
上海市浦東開發辦公室
1990年4月27日,浦東開發辦最終辦公地點確定後,小樓隨即展開了緊張的改造工程。因為時間緊迫,僅對小樓破損的地方進行了簡單修補,對樓體內外牆進行了重新粉刷。到4月29日上午,浦東開發辦幾位同志來到小樓時,展現在他們眼前的已是一幢簡樸大方、煥然一新的小黃樓。
修補後的小黃樓具備了基本的浦東開發辦公室對外辦公的條件,但是,如何為新址選擇一個體現浦東開發精神的門牌號碼?
當時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著,有同志提議用「8」、「6」、「9」等寓意美好的數字。後來,現場一位同志經過認真思索後說:「浦東開發一是一、二是二,一步一個腳印,要實事求是,何不就用『一是一』的諧音,定為浦東大道141號?」對這一提議,大家一致贊同。4月30日,在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第一次浦東開發新聞發布會上,第一次公開使用了「浦東大道141號」這一地址。
當時浦東開發辦的指路牌
一是一,「141」。時至今日,「141號」已經成為浦東開發的歷史圖騰和精神信仰,激發著一代代浦東人民前赴後繼、開拓創新的勇氣和力量。
(來源:浦東檔案館)
(責編:嚴遠、軒召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