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針灸是唯一一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中醫藥項目,講到針刺或艾灸,就得說說被稱作「天然藥房」的「穴位」——「哼哼哈嘿,我打開任督二脈」
狄仁傑還是針灸大師
大家對穴位似乎都很熟悉。這大概是因為諸多文藝作品的「加持」。周杰倫在《雙截棍》裡唱「哼哼哈嘿,我打開任督二脈」,《武林外傳》中的白展堂使出「指如疾風、勢如閃電」的葵花點穴手。而武俠小說中,往往更將點穴神功描寫得出神入化,大俠們只需要輕輕一點身上的某個穴位,就能使對方堵塞經脈,忽而大哭,忽而大笑,忽而動彈不得,失去或減少戰鬥力。可認真探究起來,這些穴位和點穴術並不是作者的任意杜撰,大都可以在中醫經絡理論中找到依據,只是沒有小說和武俠劇中渲染得那樣神奇和誇張罷了。
把飛走的思路再往回拉拉,還得正兒八經地聊聊這中醫藥世界的穴位,一樣萬分奇妙。
山東省中醫藥研究院針灸研究所所長、主任醫師牛鳳菊告訴記者,穴位,學名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中醫理論認為,位於體表的穴位是與內部的五臟六腑有著密切聯繫、互相輸通的特殊部位。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它是「元氣聚會之所」,具有濡養臟腑,平衡陰陽以及調節臟腑功能的作用;在病理狀態下,穴位變成病邪侵入機體的門戶,同時又是內臟病變反應於體表的「反應點」。「醫生依據這些特殊的反應點來治療疾病,通過針刺或艾灸等療法來刺激這些穴位,可以達到治療疾病或者減輕病痛的目的。」牛鳳菊說。
關於穴位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黃帝內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其中介紹了人體160個穴位的名稱。到了晉代,醫學家皇甫謐在前人的基礎上發現並論述了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位置和功效,編纂了《針灸甲乙經》這一我國針灸專科的開山之作。之後,又有無數先人根據自己在實踐中獲得的經驗來對前人的理論進行修改和補充,最終才形成了我們今天可見的完整的穴位理論體系。據統計,目前有名稱的穴位已經超過700個。另外,先人通過對眾多穴位進行歸納整理,發現它們往往有規律地分布成線,進而逐漸形成了經絡和經穴的概念。
歷代醫家都非常重視對經絡穴位的觀察,更通過針推、艾灸等手法救治病人。其中,很多故事流傳至今。比如神醫扁鵲,曾經借此治好許多疑難雜症。他除了善於用燙熨、按摩、湯藥治療內、婦、兒科的疾病外,還擅長針灸療法。
唐代政治家、武周時期的宰相狄仁傑,也是位針灸高手。時人稱譽他「金針在手,無枉死之人」。唐代薛用弱《集異記》和明代徐應秋《玉芝堂談薈》都載有這樣一個故事:高宗顯慶年間,狄仁傑奉命應制入京,遇到路邊臥倒的一男孩,面目不清,一動不動,鼻端生一瘤,大如拳,根蒂如箸,觸之酸痛刺骨,兩眼為瘤所累,目睛翻白。狄仁傑惻然良久,說,此病我能治。將患兒扶起,於腦後下針寸許,邊行氣,邊問患兒,酸麻脹腫感覺到患處了嗎?患兒點頭,狄仁傑立即拔針,鼻瘤應手而落。這時,男孩兒雙目如初,疼痛立解。其父母、親屬感激涕零,將酬絹奉上。狄仁傑婉拒,上馬而去……良相便是良醫,元芳,你跟對了人。
穴位名好聽「講究」多
「神奇」的穴位,名字還好聽。有人曾在「知乎」上詢問「哪些穴位名字可以用作人名?」引來了熱議——風池、承山、曲澤、天樞、璇璣、太淵、清冷淵、消濼、天鼎、青靈、隱白、太白……它們或清麗、或磅礴、或雅致、或玄妙,讀起來頗有意境。
定名其實大有講究。有直接描述穴位所處的解剖位置和作用的,比如身柱、大椎、後頂、百會、前頂、囟會等;有應用天人相應的思維方式,把穴位與自然現象類比的,如以日月星辰命名的日月、上星、華蓋、太白、天樞等,以海澤池泉命名的尺澤、曲澤、陽池、曲泉等;還有根據動物命名的鳩尾、伏兔、鶴頂、犢鼻,以及根據植物名稱命名的攢竹、禾繆等;另外有的穴位還源自建築物的名稱,如天井、巨闕、庫房、府舍、天窗、紫宮……
其間,信息量可謂巨大。牛鳳菊給記者舉例,「比如,主治休克、高血壓、昏厥的湧泉,比喻的是脈氣從足底出來的情況;主治慢性咽炎、眩暈、失眠的太溪,『太』為盛大的意思,『溪』為溪流,是足少陰腎經的原穴,經氣從湧泉出來後,到這裡已匯聚成大溪,因此得名;魚際,『魚』是指拇指球肌群隆起形如魚肚腹,『際』即邊緣,穴在肌群隆起部之邊緣,故得此名,可治療咽乾咽痛、喑啞失聲;治療鼻炎、鼻竇炎的迎香穴,因主治不聞香臭的病症,得以定名;還有絲竹空,『絲』指纖細的眉毛,『竹』指竹葉,『空』是孔穴,連起來講,就是纖細的眉毛聚集在一起形成如竹葉樣子的眉,該穴在眉梢凹陷處,主治頭痛、眼病等。」
另外得講講足三裡。有人稱其為「健身養生的第一大穴」。所謂「三裡」,因其有「理上、理中、理下」的作用,這也足見其重要性。《靈樞》裡講,「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足三裡。」而民間甚至有「常按足三裡,勝吃老母雞」的說法。「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裡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扶正祛邪的作用。現代該穴位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十二指腸潰瘍、闌尾炎、腸梗阻、肝炎、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絞痛、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腎炎、休克、失眠等疾病。」牛鳳菊說。
最有「意思」的「阿是穴」。這是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來的。千金方載:「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裡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說『阿是』,灸刺皆驗。」元代、明代又稱阿是穴為「不定穴」。王國瑞著的《玉龍歌》中寫到「渾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細審詳,有筋有骨須淺刺,灼艾臨時要度量」。你看,其實阿是穴可以在全身任何地方出現,當疾病發生的時候,氣血就會在人體的某一部分阻滯,造成局部性、臨時性的氣血聚集,阿是穴即是治病的最佳刺激點,因此被廣泛應用於診斷和治療。這不就是「哪兒痛醫哪兒」的思路嗎,想來也是乾脆。
冬季重視「穴位養生」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這裡講這句話,再恰當不過了。立足於經絡和穴位文化基礎上的針灸,在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幾位國醫大師,更是將傳統醫學的相關理論發揚光大,並創新手法施治病人,還成為了非遺項目的傳承人。郭誠傑將針嵌入表層皮膚的對應穴位,成功地降服了困擾很多女性的乳房腫塊,成為皮肉針治乳腺增生的第一人;張縉用最簡單的毫針妙手回春,極短的時間內進針出針,用穴巧,擅長飛經走氣、氣至病所以及用針取熱取涼等手法,臨床效果極佳;程莘農善於治療內科、婦科疾病及各種疑難雜症,特別對偏癱、高血壓、面癱、坐骨神經痛、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疾病的研究和治療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
針灸推拿等傳統中醫療法,如今在國外也很受歡迎。記者曾採訪過一位在山東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學習漢語的德國留學生拉斐爾,小夥子用一口流利的漢語告訴記者:「中醫在德國很流行,我和家人都在醫院裡接受過針灸、刮痧、拔火罐等治療,效果很好,我們稱之為『東方的神奇醫術』。」在德國,一些大學已對針灸的科學性作過詳盡的研究,驗證了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現在針灸已經被納入德國醫療保險的範圍。德國曾經進行過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七成的病人願意接受針灸治療。不少國外的高等學府也開設了針灸、中醫課程,並相繼制定了相關政策法令,對中醫醫師進行資格認證考核。
「很多人親身體驗過,就能體會到中醫療法見效快、無毒副作用、標本兼治且方法簡便。」慧遠堂中醫館大夫苑海雷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傳統醫學亟待更廣泛的認可和理解。」作為山東省第五批名中醫帶徒學術傳承人,山東省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推拿主治醫師李志遠感慨:「中醫思想、認知、精神還有標準和制度,均應形成獨特的體系,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中醫的文化價值深入民心,也是增強人們對自身的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
行文到這裡,專家表示,冬季可用按摩或艾灸穴位的方法養生。牛鳳菊便給大家支了不少妙招——
神闕穴即肚臍。神闕是任脈上的穴位,有培元固本、回陽救脫、調和腸胃的功用,該穴位於人體中下焦交接部位,可溝通上下。可自我按摩,也可以施灸。於每晚睡覺前按摩,將雙手焐熱,疊置於肚臍,力度適中,順時針和逆時針各100下。可用艾灸盒在家灸,也可以去醫療機構做臍灸。冬季按揉或艾灸神闕穴,能使人體精力旺盛、精神飽滿、面色紅潤。
關元穴位於神闕下方,在腹中線上,神闕穴與恥骨聯合上緣連線上五分之三與下五分之二交界處。關元穴有補益元氣的功用。可用按摩或震顫法。按摩可用掌摩,即有節律地輕輕做環形摩動,順時針和逆時針各按摩50次。震顫法是雙手交叉疊置於關元穴上,以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震動。艾灸可用艾灸盒灸。按揉或艾灸該穴,可增強體質、延長壽命,對怕冷、尿頻、腹痛、陽痿、遺精等症均具有調理作用。
命門位於人體督脈上,在第二、三腰椎棘突間,和臍部前後對應,腎俞在命門穴旁開1.5寸處。命門和腎俞穴是培元固本、強健腰膝的要穴。可五指併攏,用掌根擦揉腎俞穴,感覺發熱為止,然後用發熱的手掌貼在命門的位置,使命門穴溫暖。每天可重複數次。艾灸可以用艾灸盒在家施灸,也可到醫療機構做督灸。經常按摩或艾灸腎俞和關元穴,可以緩解腰膝酸軟、頭暈耳鳴。
(文章來源:大眾日報)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