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飲馬長城窟行,這個題目在大多數詩詞愛好者的心目中,應當是有那麼點兒耳熟,但是仔細想其中的句子,又不太好想起,只是覺得各式各樣的句子都曾經在這個題目下出現過,所以腦海中關於它的記憶也就混亂了一些。
其實這個題目也簡單,是漢樂府時期的歌辭,最早有記載的詩,則應該是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寫徵夫思婦的生活與情感。
大概這個題目最初,就是用來形容戍卒和思婦之間的聯繫。飲馬長城窟,也就是長城邊上有戰事,長城的本質是防禦設施,也就是邊塞的代名詞了。與後來的邊塞詩,寫徵夫思婦並沒有很大的區別。
古詩十九首中流傳最廣的兩句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從此鯉魚也成為了傳遞情感和書信的工具,在中國文化中代表了特殊的含義。再其後,魏晉時期也有仿作,如建安七子之一陳琳所作《飲馬長城窟行》,他所寫的內容多是戰事,也沒有偏離飲馬長城的主題,這裡節選了前面兩句,有興趣的可以去搜搜全文看。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
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再後有隋煬帝,大概是御駕親徵時,為自己壯聲勢所作。不得不說,這20個字讀來條理清晰,氣勢雄渾,大有兵鋒所指,無往不勝的氣魄,只可惜耗空了國力,成果卻並不大。
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万旗動,飲馬長城窟。
【臨其詩境】
今天要說的是,是歷史上另一位帝王所做的《飲馬長城窟行》,這一位帝王與前文提到的隋煬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是亡國之君,一個則一手締造了唐朝的第一個盛世,貞觀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二十年時有一場北上的戰事,最終以唐朝的勝利而結束,唐太宗在戰爭結束之後意興橫發,賦詩以壯之,就有了今天的這首詩歌。
與隋煬帝相比,一個是出徵前的信心滿滿,一個是結束後的高視闊步,俯仰宇內,各有千秋。
唐朝還未建立時,李世民便隨著東徵西戰,「秦王李世民」是小時候看電視劇很喜歡的一個角色,甚至後來殺兄弟而奪權也沒有減少我對他的好感,他的人格魅力實在太大太大。掌權之後,他也沒有疏於戎馬,多次對邊作戰皆獲大勝,成為萬國朝拜的天可汗,一個男人做到這種地步,令人羨慕不已。
【經典原文】
飲馬長城窟行唐代:李世民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瀚海百重波,陰山千裡雪。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絕漠幹戈戢,車徒振原隰。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靈臺凱歌入。
【條分縷析】
詩有些長,不過內容並不複雜,就是對一場戰爭來龍去脈,發生及結束過程的描述。詩的結構也很清楚,我們可以分幾層來看。
第一句一直到「飲馬出長城」,寫的是戰爭之前。一路以來的邊塞風光,句句都是大場景和大氣魄。首先寫塞外的悲風與結冰的大河,凸顯出塞外苦寒之地的特徵。沙漠一望無際,一層一層永無盡頭,陰山之上,是萬年不化的千裡積雪。
寫塞外風景的詩,盛唐時期有太多太多,但是能超過這位初唐皇帝的作品並不多,九五之尊的身份,決定了他大氣而獨特的眼光。
後面的內容開始與戰爭相關,烽火臺和遠處的山峰都在為我們引路,帶領著我們走向勝利,於是大軍捲起旆旌,準備好一應事物,出長城作戰。
「出長城」也值得注意,其他的作品很少提到出長城,只有唐太宗真正的做到了走出長城,爭雄天下的事業。
後面兩句寫交戰,交雜了寒冷的天氣與胡塵、羌笛等等異族因素。
再後四句寫戰爭勝利,大漠上的幹戈都被收起,戰車也從這裡回去,將士們回返中原,凱旋而歸。
揮動天朝的旗子,大霧也為之而靜,勒碑刻銘,記下將士們的功名!
最後一句最為動人,這大荒之中,只要有一位身披戎衣的守護,剩下的人,皆可高奏凱歌回國慶祝了。
那位身披戎裝守護大荒的人是誰?
是李世民自己,想像著一代雄主,揮袖振衣,威臨大荒,身後是萬裡中原,凱歌高奏,這樣的場景真的是現代小說都寫不出來的氣魄,僅僅是讀一遍都讓人熱血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