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四大女詩人之一的李冶,年少時便展露出了極高的詩歌才華。在六歲那年,她的父親抱著她在花園玩耍,見院中薔薇便讓她寫首詩,李冶張口就來,其中兩句是「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她的父親一聽,這還得了,小小年紀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緒縱橫,這長大後可怎麼辦,豈不可能成為失行婦人。於是在她11歲時便被家人送到了道觀出家,這也拉開了她頗為悲劇化的一生。
其實除了李冶在唐代還有一位小時候便能詩會文的女子,而且她寫詩的經歷和李冶很像,不過結局卻比李冶要幸運得多,她就是唐代才女徐惠。徐惠小的時候便表現得很是聰慧,五個月大就能說話,四歲時已經能熟讀《詩經》、《論語》。八歲的時候徐惠的父親出題考其文採,讓她嘗試模仿《離騷》寫詩,小小年紀的徐惠毫不怯場,即興便寫了一首妙詩。
《擬小山篇》
仰幽巖而流盼,撫桂枝以凝想。
將千齡兮此遇,荃何為兮獨往?
這首詩模仿的是淮南小山的《招隱士》,所以名為《擬小山篇》。內容上主要是表達了對於先賢屈原的追憶和仰慕。這首詩中,「幽巖」「桂枝」「荃」都是和屈原有關係的意象,詩人通過對於這些意象的描寫刻畫,表達出了對於屈原高潔情操的嚮往之情。
前兩句表達了詩人對於屈原的崇敬。仰視著幽靜的山巖,內心滿滿的都是對屈原的景仰,撫弄著桂樹的枝條,不由追憶起屈原的高潔。後兩句則是詩人的感慨,像屈原這樣的先賢,真的是世間少有千載難逢,但為什麼像蘭草一樣的屈原卻會悲憤而死呢?
這首詩明面上寫的是對先賢屈原的追憶和嚮往。其實又何嘗不是描寫詩人內心的渴望,她也希望自己能夠成為這樣具有高尚情操的人,這也顯示了詩人遠大的志向。
當讀完這首詩,徐惠父親驚嘆於女兒的才華,小小年紀便能寫出這般深刻有內涵的詩作。所以徐父對於這個女兒很是自豪,時常拿她的這首詩作在親友面前顯擺,因為確實寫得好,這首詩也就很快就傳開了,不久便傳遍了全城。後來這首詩也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耳朵裡,讀完後便將她召入後宮中做了才人。
同樣是被父親考文採,李冶因為一首詩被送去做了道姑,徐惠卻因為一首詩得了皇帝寵愛,不得不讓人感嘆真的是同事不同命。
入宮以後的徐惠,並沒有放下對於文學的追求,依舊遍覽群書,才華也越來越高,寫起詩文來更是信手拈來。這也讓李世民對於她更是禮待,連帶著她的父親也被升官。
而且徐惠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初心,對於李世民並不是阿諛奉承,而是有什麼說什麼,就像她推崇的先賢屈原一樣。貞觀末年,李世民多次興兵打仗,而且大肆修建宮殿,不僅勞民傷財,也讓百姓怨聲載道。面對這樣的局面,作為後宮中人的徐惠本不應多嘴,但她依舊選擇了直言進諫,陳清利弊。而她有理有據的分析也讓李世民很是贊同,不僅沒有因為這件事責怪於她,相反對她更是寵愛有加,還給不少賞賜。
一直到這個時候,徐惠的一生都是美滿幸福的,基本沒有經歷什麼挫折變故,比起李冶來說簡直不要太幸福。直到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這對於徐惠來說無異於天塌地陷,在悲傷和思念中她鬱郁成疾,面對醫治她也都一一拒絕,還對身邊的人說,先帝待她優厚,她希望自己也能早點死去,繼續陪伴著先帝。就這樣,這位痴情的才女在隔年終於追隨著李世民的腳步而逝去,終年24歲,只留給後世之人無限的悵惘。
不得不說,徐惠在歷朝歷代才女中,人設堪稱完美。不僅容顏嬌麗,而且才華斐然,同時在感情上她也備受呵護,而且痴情一片。可謂是滿足了世人對於「才女」的無限遐想。唯一讓人覺得哀婉的,是她生得太遲,和李世民沒能長長久久,最終還因思念成疾鬱鬱而終,實在令人惋惜。
對於徐惠和她八歲寫的這首小詩,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