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2018年2月3日,禪宗曹洞宗第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第五十七代傳人、臺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圓寂紀念日。
聖嚴法師,1930年出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在狼山廣教禪寺出家,1949年從軍跟隨國民政府到了臺灣,服役十年後,於東初老人座下再度披剃出家。
閉關與留學
小沙彌時期的聖嚴法師,已深深體會到:「佛法是這麼好,可是誤解它的人是那麼多,而真正了解和接受的人是那麼少。」其中的根本原因,在於弘揚佛法的人才太少,因此前往高雄美濃山區閉關六年,之後更遠赴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深造,於1975年獲得了文學博士學位。
從東方到西方
隨後,聖嚴法師應邀赴美弘化,先後擔任美國佛教會董事、副會長,紐約大覺寺住持及駐臺譯經院院長。東初老人於1978年圓寂後,聖嚴法師自美返臺承繼法務,來年並應聘為中國文化學院佛學研究所所長及哲學研究所教授,此外也在東吳大學及輔仁大學任教,至此展開了推動佛教高等教育的理想。
因為有感於美國弟子們的求法熱誠,所以於1979年在美國紐約創立「禪中心」,後來擴大遷址更名為「東初禪寺」。此後,聖嚴法師便固定往返美國與臺灣兩地弘化,經常在亞洲、美洲、歐洲等地著名學府及佛教社團宣揚佛法,不遺餘力。
籌建法鼓山
1989年,由於中華佛學研究所及農禪寺的各項教育事業、弘法事業以及文化事業推展迅速,場地已經不敷使用,聖嚴法師於是在臺北縣金山鄉興建了一座世界性的教育園區——「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具體實踐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以作為實現「提升人的質量,建設人間淨土」理念的基地。2005年,園區第一期建設工程完工,並舉辦落成開山大典。
普濟的宗教本懷
聖嚴法師以其深厚的禪修經驗、正確的禪修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每年在亞、美、歐洲等地主持禪七、佛七,為國際知名禪師,尤其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提供現代人具體可行的人生觀念與方法。
聖嚴法師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除了1989年創建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之外,又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僧伽大學」、「法鼓佛教學院」,更積極籌建「法鼓大學」,目前第一階段「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已於2014年5月正式成立,並於2014年8月與「法鼓佛教學院」完成合併,命名為「法鼓文理學院」。
此外,聖嚴法師也是國際佛教學術界知名學者,經常應邀出席各項有關的國際學術會議。自1990年起,每二至三年召開一次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以「佛教傳統與現代社會」為永久主題,集合世界各國傑出的佛學學者集思廣益,務求將佛法應用在現代社會中。
聖嚴法師除了是備受推崇的宗教家,更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至今已有中、英、日文著作百餘種,其中部分禪修著作已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通行國際。
2009年2月3日下午16時,聖嚴法師於臺北臺大醫院圓寂,享壽79歲。聖嚴法師圓寂前留下遺言:
一、出生於1930年的中國大陸江蘇省,俗家姓張。在我身後,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禮請一至三位長老大德法師,分別主持封棺、告別、荼毘、植葬等儀式。務必以簡約為莊嚴,切勿浪費鋪張,靈堂只掛一幅書家寫的挽額「寂滅為樂」以作鼓勵;懇辭花及輓聯,唯念「南無阿彌陀佛」,同結蓮邦淨緣。
二、身後若有信施供養現金及在國內外的版稅收入,贈與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及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我生前無任何私產,一切財物,涓滴來自十方布施,故悉歸屬道場,依佛制及本人經法院公證之遺囑。
三、凡由我創立及負責之道場,均隸屬法鼓山的法脈,除了經濟獨立運作,舉凡道風的確保、人才的教育、互動的關懷及人事的安排,宜納入統一的機制。唯在國外的分支道場,當以禪風一致化、人事本土化為原則,以利純粹禪法之不墮,並期禪修在異文化社會的生根推廣。
四、法鼓山總本山方丈一職,不論是由內部推舉,或從體系外敦聘大德比丘、比丘尼擔任,接位之時亦接法統,承繼並延續法鼓山的禪宗法脈,亦不得廢止法鼓山的理念及方向,是為永式。佛說:「我不領眾,我在僧中」,方丈是僧團精神中心,督策僧團寺務法務僧斷僧行,依法、依律、依規制,和樂、精進、清淨。
五、我的著作,除了已經出版刊行發表者,可收入全集之外,凡未經我覆閱的文稿,為免蕪濫,不再藉手後人整理成書。
六、在我身後,請林其賢教授夫婦,將我的「年譜」,補至我舍壽為止,用供作為史料,並助後賢進德參考。故請勿再編印紀念集之類的出版物了。
七、我的遺言囑託,請由僧團執行。我的身後事,不可辦成喪事,乃是一場莊嚴的佛事。
八、僧俗四眾弟子之間,沒有產業、財務及權力、名位之意見可爭,但有悲智、和敬及四種環保的教育功能可期。諸賢各自珍惜,我們有這番同學菩薩道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曾在無量諸佛座下同結善緣,並將仍在無量諸佛會中同修無上菩提,同在正法門中互為眷屬。
九、在這之前本人所立遺言,可佐參考,但以此份為準。
末後說偈:「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