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康定青稞黑穗病防治技術
李 健
青稞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糧食作物,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播種面積約為 3.33 萬公頃,年產量為 9 萬噸左右。黑穗病是甘孜藏族自治州青稞主產區的主要病害之一,分為散黑穗病和堅黑穗病。目前,散黑穗病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發病率較高。青稞散黑穗病由病原菌 Ustilago nuda(Jens.) Rostr 引起,該菌屬擔菌亞門黑粉菌目黑粉菌屬,厚垣孢子單胞,球形或近球形,棕褐色,半邊顏色較淡,表面有微刺。孢子直徑為 5 ~ 9 μm。厚垣孢子萌發後形成擔子,不產生擔孢子,而是由擔子的 4 個細胞分別長出絲狀的分支,不同性別的分支交配產生雙核的侵染絲。青稞堅黑穗病的病原菌為大麥堅黑粉菌 [Ustilagohordei (Pers.) Lagerh.],屬垣子菌亞門、黑粉菌屬。厚垣孢子略呈球形或橢圓形,深褐色,表面平滑無刺,大小(6 ~ 7)μm×(6 ~ 8)μm。厚垣孢子萌發時,先長出擔子(先菌絲),一般有 3 個隔膜,分隔處及頂端產生4個卵形或橢圓形的擔孢子。擔孢子用芽殖法再生次生擔孢子,也可直接發芽 。
1青稞黑穗病的發病症狀
1.1青稞散黑穗病
在發病初期,被侵染的穗部外層有灰白色薄膜,病穗在未抽出旗葉時,其內部已經完全變成黑粉。抽穗後,附著在病穗上的黑粉會隨風飄散,留下裸露的穗軸。與健壯植株相比,被侵染的病株抽穗時間較早,分櫱較少,株高有所下降。病株所有分櫱穗都會發病,但部分抗性品種的少數分櫱穗仍能部分結實,但籽粒較小。
1.2青稞堅黑穗病
病株較正常植株矮小,抽穗較遲。病穗可能被旗葉葉鞘包裹,呈不完全抽出狀。種皮及內外穎粘結成很緊的黑粉狀物,即為厚垣孢子堆。外包一層較堅硬的銀灰色半透明薄膜,是由內外穎一層組織構成,初呈青灰色,成熟時變為銀灰色,較堅硬,風吹不散。病粒內部的厚垣孢子之間因有油脂類物質相互粘結,不易破裂。
2影響黑穗病發病的因素
2.1溫度
厚坦孢子抵抗乾熱的能力很強,如在幹空氣中加熱至 75 ℃保持 15 min,仍有 5% 的厚坦孢子可以發芽;該孢子對溼熱的抵抗力較弱,如將孢子浸於 52 ℃的溫水中,5 min 後僅有 2.5% 的孢子能萌發。一般在乾燥條件下,孢子經 2 ~ 3 年都不會死亡,但在溼土內不能存活很久。厚坦孢子在 5 ~ 35 ℃的溫度條件下均能發芽,20 ℃左右是其生長的最適溫度。
2.2溼度
實驗表明,空氣過於乾燥限制孢子的萌發;當大氣相對溼度為 56% ~ 85% 時,人工接種的發病率為 91%,相對溼度為 11% ~ 30% 時發病率只有 22% 。
3青稞黑穗病的侵染循環
3.1散黑穗病的主要侵染循環
該病是幼苗侵染型病害,每年只在苗期侵染一次。孢子粘附在青稞籽粒上,播種後,孢子萌發,產生先菌絲從青稞幼芽鞘侵入,然後進入生長點,菌絲體隨青稞幼苗生長向上擴展。青稞抽穗前,病菌為害花器或種子,又形成大量孢子;病穗抽出後,孢子隨風飄散。此時,如果溼度適宜,部分孢子很快萌發,用先菌絲侵入穎殼及種皮內,以休眠狀態越夏或越冬。青稞成熟時,病株與健康植株混收、混脫,大量青稞籽粒被孢子汙染。由於青稞是常規種,翌年,被汙染的青稞籽粒被用作種子播種,導致致病菌繼續擴散。
3.2堅黑穗病的主要侵染循環
青稞播種後,粘附在種子表面或土壤中的孢子萌發,產生小孢子,小孢子產生菌絲,鑽入青稞嫩芽到達生長點,後隨植株發育,侵入穗部,形成厚垣孢子。病株與正常植株混收、混脫,孢子飛散並汙染正常籽粒,導致致病菌進一步擴散。
4青稞黑穗病的發生現狀
黑穗病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分布非常廣泛,在甘孜、爐霍、道孚等青稞主產區,黑穗病的為害相對較重,對青稞豐產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近年來,隨著青稞規模化、機械化種植在當地的推廣,人均管理的青稞播種面積極大增加,很難依靠人工在黑穗病發生時,及時拔出發病病株,增加了病原菌在青稞灌漿期的傳播概率。全機械化收割、脫離常常出現病株與正常植株混收、混脫的現象。在機械脫粒過程中,病原菌飛散,大量正常籽粒被汙染。次年,被汙染的青稞籽粒一旦用於播種,必將進一步增加黑穗病病原菌的傳播概率。為了及時應對耕作方式的變化,有必要調整防治措施,避免黑穗病對青稞豐產和土壤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5黑穗病防治方法
5.1建立種源基地,為市場提供優質青稞生產種
種子攜帶病原菌是黑穗病傳播的主要途徑。因此,在黑穗病高發區,建議青稞種植業者使用優良青稞生產種是防治黑穗病發生的重要途徑。選擇在沒有黑穗病發生的地區建立青稞種源基地,在專業技術人員的參與下,進行優質青稞生產種的生產和加工,阻斷黑穗病的主要傳播途徑。
5.2及時拔出病株並焚毀或深埋
在青稞抽穗期,人工拔出病株,及時密封,帶出地塊後深埋或焚毀是控制黑穗病發生的有效途徑。但是當前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該防治方法所需的勞動力很難得到滿足,適用範圍有限。
5.3變溫浸種
對於黑穗病發病率很低的地塊,可以使用變溫浸種的綠色防治方法。先將青稞種子放在冷水中預浸 4 ~ 6 h,然後放入 49 ℃的熱水中預熱 1 min,最後放入 54 ℃的熱水中浸種 10 min 後撈出,再迅速放入冷水中冷卻,撈出晾乾後播種。
5.4石灰水浸種
對於黑穗病發病較輕的地塊,可以使用石灰水浸種的防治方法。用1%石灰水浸種,氣溫在30 ℃時浸種24 h,氣溫在 27 ~ 28 ℃時浸種 48 h,氣溫在 24 ℃以下時浸種72 h。浸種過程中避免攪動。
5.5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
黑穗病主要是因為種子或土壤被病原菌汙染,在青稞籽粒發芽過程中侵入植株。因此,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也是防治黑穗病的主要手段。從 20 世紀 80 年代至今,多種藥劑用於青稞種子包衣或拌種。三唑酮、福美雙、多菌靈等藥劑是藏區長期使用的防治藥劑,但可能由於長期使用等原因,其防效較差;同時,三唑酮的濃度過大將對青稞出苗造成不利影響。當前,王愛玲等 的研究表明,24% 福·醇(濃縮型)懸浮種衣劑對青稞黑穗病的防效達到 90% 以上;張海娟等的研究發現適樂時、敵萎丹對青稞黑穗病的防效較好。2018 年,白瑪旺扎的研究表明,「滅菌唑種衣懸浮劑+寡糖·噻·氟蟲種衣懸浮劑」和「唑醚·滅菌唑種子處理懸浮劑+寡糖·噻·氟蟲種衣懸浮劑」處理青稞種子後,青稞出苗率高,出苗整齊,長勢旺盛,對黑穗病的抗性強,顯著優於當地常年使用的戊唑醇種衣懸浮劑種子包衣劑 。
5.6使用淨肥
青稞秸稈是甘孜藏族自治州重要的牲畜越冬飼料 。黑粉菌厚垣孢子生命力很強,經牲畜消化後仍能存活,在土壤中仍能存活 3 年。因此,將農家肥覆膜,悶 30 d以上,促使其高溫發酵,殺死病菌孢子後再回田施用。
5.7合理輪作或休耕
病田與非麥類作物實行3年輪作,使土壤中的病菌找不到寄主而死亡。
5.8選育、推廣抗病青稞品種
利用藏區豐富的青稞種質資源,篩選抗性種質、挖掘抗性基因、選育抗性品種是防控青稞黑穗病的綠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