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放羊娃到博士、青稞專家——紀念「中國青稞之父」尼瑪扎西

2020-12-16 農民日報

尼瑪扎西(右三)在田間給農民講解青稞種植技術。 資料圖

青稞熟了,他卻走了。

他一米六幾的個頭,清瘦幹練,臉龐黝黑,常戴一頂鴨舌帽,聲音富有磁性,溫文爾雅讓人如沐春風。

他創立西藏第一個青稞分子生物學遺傳育種實驗室,每年下鄉100多天,行程兩萬多公裡,協同上百位科學家並肩奮鬥。

他謀劃建設了西藏唯一的區外科學試驗基地——青稞育種加代與擴繁(元謀)基地,將青稞育種年限從12-15年縮短至7-8年。

他通過新品種培育,累計推廣青稞良種818萬畝,實現青稞增產19.06萬噸、增加秸稈草產量22.87萬噸、社會經濟效益達27.37億元,惠及上百萬農牧民。

他牽頭組織了4次農牧科技領域的國際學術會議,一點點地讓我國青稞基礎研究進入國際視野。

他忠於黨、忠於人民,立志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戶家。

他像一粒青稞種子,無怨無悔地紮根在世界屋脊的土壤中。2020年9月5日,在西藏阿里日土縣調研途中,車禍奪走了他55歲的生命。

他就是共產黨員、被西藏農牧科技界譽為「中國青稞之父」「青稞王子」「青稞領域的袁隆平」的原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

尼瑪扎西(左二)在阿里地區札達縣調研青稞種植情況。 資料圖

報國之志融入奮鬥

「是黨的政策讓我從一個放羊娃一步步成長為西藏農業界的第一位藏族博士。西藏需要我,我應該回國!」尼瑪扎西說。

故事還得從1966年說起。當年4月25日,尼瑪扎西出生在西藏扎囊縣扎唐鎮雜玉村一個農牧民家庭,兄妹5人,他排行老三。

小時候,尼瑪扎西同其他小夥伴一樣,都要幫家裡幹農活,他做起了放羊娃。每次放羊,他都把羊群趕得很遠,因為山的那一邊有所學校,未入學的他可以蹲在教室外聽老師講課,沒紙沒筆,他就用樹枝在地上寫。

母親得知此事後,就對尼瑪扎西說:「既然這麼愛學習,你就去上學吧。」就這樣,9歲的尼瑪扎西正式踏入了夢寐以求的校門。

次仁貢覺是尼瑪扎西的小學同學,他說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學校離家十多公裡,往返學校需要很長時間,很多同學都沒堅持下來,而尼瑪扎西卻風雨無阻。當時他是班裡的尖子生,連跳兩級後以優異成績考上扎囊中學。

讀了兩年初中,1981年,尼瑪扎西再次跳級考上西藏民族學院預科班。1983年,17歲的他金榜題名,順利考入西北農學院,專修農學。

這個抉擇源於尼瑪扎西幼年時的一個心願。

雜玉村地少貧瘠且缺水。「青稞稈矮,穗粒也癟,有時只能餵牲口,畝產只有75公斤。」尼瑪扎西曾說,因為青稞收成不好,家人就只能靠製作陶器,用毛驢馱著它到相鄰的瓊結縣換糧食,以解決口糧問題。

「我很小就盼望青稞能長得好、產量高,好讓父親和哥哥不用再為口糧四處奔波。」尼瑪扎西心裡也產生過疑惑,「家鄉為何無法種好青稞?」

這最初的疑問指引著尼瑪扎西走上青稞科研之路。

在大學期間,尼瑪扎西的勤奮是出了名的。即便生病住院,他依然保持原有的作息時間,克服病痛,刻苦學習英語。他說:「改革開放了,要想和世界接軌,英語是少不了的,多學會一種語言,總會有用處的。」

機遇來了。1985年,尼瑪扎西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當年,他被選送到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進修一年;1991年,到北京師範大學學習;1992年,獲得前往加拿大進修深造一年的機會。

在加拿大學習期間,尼瑪扎西仍是一個佼佼者。導師通知他留下來攻讀碩士研究生,尼瑪扎西格外欣喜。正在這時,單位來信要求他學成回國。

尼瑪扎西沒有猶豫,毅然放棄了進一步深造的機會,決定完成進修任務後立即回國。尼瑪扎西的決定令導師驚訝,但導師還是理解了他的報國之志。

回國後,尼瑪扎西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把在國外學到的知識都融入到工作中。之後他嫌自己學識不夠,科研能力不強,1995年又考取了中國科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9年他獲得自然地理學博士學位。

2000年,博士畢業的尼瑪扎西受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之邀,前往尼泊爾加德滿都開展研究工作。

兩年後的一天,尼瑪扎西再次面臨抉擇。在山地中心,已經取得不俗成績的尼瑪扎西,突然接到時任西藏農牧科學院黨委書記洛桑旦達的電話:「尼瑪,現在西藏缺乏高端農業科技人才,我特別希望你回來,你能不能考慮一下……」

當時,西藏的科研基礎條件比不上國外,而且工資收入只有國外的1/10。然而,尼瑪扎西卻回答得很乾脆:「書記,我願意回去。等我把這邊手頭的科研項目處理完,馬上回國!」

2002年冬天,尼瑪扎西回到了西藏農牧科學院。

這些年,時常有人問起尼瑪扎西:「回國你後不後悔?」但他總是微笑著搖搖頭:「單位需要我,祖國需要我,我從不後悔自己的決定!」

尼瑪扎西的大學同學歐珠說:「尼瑪扎西總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本來一分錢學費也拿不出,直到碰上這麼好的時代,能夠在學校免費學習,將來我們一定要懷著感恩的心回報國家。他做到了,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尼瑪扎西(中)在崗巴縣收集青稞種質資源。 資料圖

潛心育種端牢飯碗

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戰士們在拉薩河畔開墾出一片農業試驗田,播下了包括青稞在內的各類高原作物種子,標誌著西藏農業掀開嶄新一頁。

青稞是西藏種植較為普遍的農作物,是西藏農牧民的主要糧食來源之一,但長期以來青稞產量一直不高,鄉親們的口糧都成了問題。

「餓肚子的滋味不好受。」尼瑪扎西暗下決心要為鄉親們培育出優質高產的青稞新品種。從1985年開始,他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青稞育種研究上,組織實施了春青稞優良品種選育和冬青稞優良品種選育項目研究。

青稞育種是一項非常枯燥乏味的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尼瑪扎西與田野為伴,與青稞為友,矢志不渝。

主攻青稞莖稈彈性與抗倒伏品種選育的那幾年,尼瑪扎西和他帶領的科研團隊長年累月奮戰在試驗田,對成千上萬的育種資源和後代材料進行詳細觀察鑑定,記錄哪個品系在什麼生育期長勢優異以及其他值得關注的重點。

「今年一看有希望,明年一種又不行,在希望和惋惜的交織中度過一年又一年。育種工作在於紮實的付出,同時又有偶然性,這也正是科研的魅力所在。」尼瑪扎西說。

2006年是關鍵的一年。在日喀則市白朗縣青稞試驗田,尼瑪扎西發現了理想中的青稞品系:「籽粒、顏色、株高都非常好,一見鍾情。」

後來,尼瑪扎西以這株青稞苗為基礎,反覆進行各種試驗,最終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具有突破性的青稞新品種「藏青2000」。

「藏青2000」具有產量高、產草多、籽粒白等優點,2013年通過自治區級品種審定,當年就推廣種植逾10萬畝,平均畝產增加26公斤。

尼瑪扎西的家鄉雜玉村,也從這一新品種中受益。村幹部介紹,過去雜玉是個缺糧村,現在村裡發生了巨變,家家糧滿倉,不僅不缺糧,還能增收致富。

尼瑪扎西深知,新培育的品種在種植幾年後,一般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品種退化現象,這就倒逼科學家不斷培育新的良種進行更換。

而今,在西藏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3號試驗田裡,尼瑪扎西培育的青稞新品系「13-5171-7」金黃璀璨,稈高、穗大、抗倒伏,適應機械化收穫。

在尼瑪扎西眼裡,「13-5171-7」猶如自己的孩子。他預測,它的產量潛力每畝在400公斤左右。不出意外,未來幾年「13-5171-7」將替換「藏青2000」,成為西藏青稞的第4代主栽品種,在全區及周邊藏區大面積推廣應用。

實踐反覆告訴我們,種業是農業的「晶片」,精準研發和品種創新是農業競爭的核心所在。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

「今後要選育好品種,需在基因層面深度研究,挖掘優良功能基因。」尼瑪扎西說,每個基因控制每個性狀,技術上必須先定位,這是現代糧食育種的方向。

基於此,尼瑪扎西將目光鎖定在青稞基因組學研究,牽頭啟動了西藏青稞全基因組測序、西藏青稞起源與進化以及青稞高原適應性研究。

2012年,尼瑪扎西帶領團隊從1500多個地方品種中,篩選出最古老的青稞品種「拉薩勾芒」,以此為重點開展西藏青稞全基因組測序與重測序。

令人驚喜的是,2015年,尼瑪扎西團隊繪製出全球首個青稞全基因組精細圖譜;2018年明確了青稞起源於東方大麥,並通過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尼泊爾傳入西藏東南部,確定了青稞的原產地和進化路徑;2020年首次明確了青稞耐低氧、抗寒和抗旱等360個高原綜合適應性的特異基因。

專家認為,這些研究成果不僅推動西藏農業科技創新進入國內領先行列,其中高原適應性生物學機制研究更是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讓世界上更多人認識了青稞。尼瑪扎西像一塊巨型磁鐵,吸引著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科技英才。

人才集聚後,尼瑪扎西幹了一件大事: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經過多方協調努力,2016年12月,西藏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青稞和犛牛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尼瑪扎西擔任實驗室主任。

「在尼瑪院長的指導下,我主攻方向是冬青稞,要在西藏大範圍區域性實現一年兩季,一季青稞、一季飼草。這對西藏農牧民來說現實意義巨大。多年研究下來,目前已在海拔4100米試驗。在不久的將來,我將實現尼瑪院長的願望。」尼瑪扎西的學生、西藏農牧科學院副研究員達瓦頓珠說。

「尼瑪扎西了不起!」西藏農牧科學院研究員禹代林說,從事青稞育種35年,尼瑪扎西帶領團隊先後培育出適合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地區的青稞新品種16個,研製了12項西藏農作物標準化栽培技術,為西藏農牧業轉型升級、農牧民增收致富作出了重要貢獻,更讓我國增加了青稞育種創新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由於業績突出,尼瑪扎西獲得何梁何利基金區域科技創新獎、「三區三州」事業單位脫貧攻堅專項獎勵記大功個人、全國出國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被授予「全國農業傑出人才」稱號。

以尼瑪扎西的專業學識和對西藏農業的貢獻,參評院士是眾望所歸。今年初,按照有關部門要求,院裡幫尼瑪扎西準備好了材料,可他婉拒了:「在青稞育種方面,我還有很多事要做,申報院士的事先擱一擱吧,今後有的是機會。」

「在我看來,個人的榮譽、金錢、權力都比不上西藏各族人民的幸福,我要把自己的夢繼續做下去,不斷選育出被農牧民說好的青稞優良品種,帶領團隊創造新的育種奇蹟,造福西藏各族人民。」尼瑪扎西道出了樸實的心裡話。

尼瑪扎西(左)在海拔最高的青稞種植區周圍調研披鹼草。 資料圖

青稞富民彪炳史冊

「農牧民是我們科技工作者的老師,誰要是說農牧民接受新事物能力差、農牧民不喜歡新技術,我就要罵這人愚蠢!」尼瑪扎西不止一次說過,「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貢獻大小,不是看發表了多少論文,而是看有多少成果造福百姓。」

此話並非空穴來風,緣於「藏青2000」的推廣。

2013年4月初,尼瑪扎西來到日喀則市白朗縣巴扎鄉金嘎村,見到村黨支部書記普瓊的第一句話就是:「書記啊,我給你提供一個新的青稞品種,你有沒有信心把它種好呀?」對此,普瓊心裡犯起了嘀咕。

「這個新品種產量高,種好了每畝可增產25公斤以上;抗病蟲能力強,使用農藥少;抗倒伏,籽粒較白,做成糌粑或麵條品相很好。」尼瑪扎西解釋說。

思慮再三,普瓊決定試種。作為推廣「藏青2000」的重點村,當年5月初,在尼瑪扎西的精心指導下,金嘎村試種了50畝。

「望果節」後收割時,村民發現「藏青2000」完全具備尼瑪扎西所說的優良品質,從中嘗到了增收的甜頭、增強了生產的勁頭。

2014年,「藏青2000」在金嘎村的種植面積增至500畝。2015年,「藏青2000」在全鄉推廣。現在,「藏青2000」平均畝產390公斤左右,大幅增加了農牧民收入。

「在尼瑪院長的幫助下,這幾年全村累計銷售『藏青2000』良種57萬公斤,帶來現金收入345萬元。我們村的5戶貧困戶通過種植『藏青2000』實現脫貧致富。」普瓊說,「全村百姓的生活,因為青稞種植而發生了變化,幾乎家家買車、買農機、住新房,就連村裡婦女戴的飾品也明顯多了起來。」

「2019年8月,院長帶我去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試驗田看了青稞新品系『13-5171-7』,他說『13-5171-7』具有顯著優勢,讓我們試種50畝看看。就這樣,去年全村試種了50畝,很成功,今年又試種了500畝。」普瓊說。

今年8月11日,為了切實掌握新品系的收成情況,尼瑪扎西帶領團隊成員,前往日喀則市白朗縣、江孜縣「13-5171-7」原良種種子擴繁點現場測產,在金嘎村特別叮囑技術人員:「糧食收穫時,一定要做好標記,切記收好良種。」

「尼瑪院長的話我銘記在心。現在我的測產數據出來了,每畝實際產量857斤。『13-5171-7』糧草雙高,且飼草品質好。我很想向尼瑪院長報告這些好消息,但再也見不到他了。」巴扎鄉科技人員索珍哽咽著說。

金嘎村只是個縮影。在推廣「藏青2000」的那些年,凡是種植「藏青2000」的地方,尼瑪扎西都親自到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從未缺席。他常對團隊的人說:「咱們有了好品種,也得有好技術,更要把好技術挨家挨戶傳給農牧民。」

「他把農牧民當作自己的親人,只要有時間就撲在農田裡給大伙兒講技術;他把青稞富民事業當作自己的畢生追求,任勞任怨。」禹代林說。

事實證明,尼瑪扎西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西藏自治區科技廳廳長赤列旺傑表示,自2013年在全區示範推廣「藏青2000」以來,累計種植面積330多萬畝,綜合估算,農牧民增收7億多元,有效促進了西藏糧食產量突破100萬噸、青稞產量突破80萬噸,成為西藏農牧業科技發展史上一座新的裡程碑。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後,尼瑪扎西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既要研究青稞增產的問題,又要研究青稞助農脫貧增收的問題。要想二者兼顧,就得延長產業鏈。

然而現實情況是,西藏農產品加工業起步晚、底子薄。長期以來,青稞加工轉化率僅10%左右,存在產業鏈條短、市場競爭力弱等短板。

怎麼辦?經過多次到重點產區、龍頭企業調研後,尼瑪扎西牽頭成立了農產品開發與食品科學研究所,建立國內首個青稞加工技術創新平臺,研發青稞酒等特色產品,研製提高青稞出酒率和保質期等關鍵技術,促進青稞產業鏈提質增效。

在推介青稞方面,尼瑪扎西可謂與時俱進。在今年6月13日的消費扶貧直播活動中,西藏德琴陽光莊園請到尼瑪扎西直播帶貨,當天銷售青稞產品260萬元。該莊園負責人劉學婷回憶說:「當時尼瑪院長非常高興,他還告訴我宣傳青稞,只要能助農增收,別說講兩三個小時,就是講三天三夜都行。」

眾人拾柴火焰高。目前,西藏農牧科研機構已研製出100餘種青稞深加工產品,全區青稞生產加工企業達30餘家,青稞產業鏈延長大大造福了高原農牧民。

精彩不止於此。2020年8月30日一早,尼瑪扎西帶隊前往阿里無人區,開啟西藏新一輪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次日,尼瑪扎西一行人途經崗巴縣吉汝村時,遠處刻著「祖國萬歲」標語的山坡下,滿目金黃的青稞吸引了他的目光。4600米,這幾乎是西藏全區種植青稞海拔最高的地方。尼瑪扎西當即拍下照片並編輯一條信息發給助理劉秀群:「將來在『祖國萬歲』的下面寫一排『西藏極高海拔邊境地區農業綜合試驗站』,為守護好神聖國土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

斯人已逝,風範長存。在西藏農牧民心裡,他們的尼瑪院長沒有走!那一粒粒植入中國「芯」的青稞良種,那一片片鬱鬱蔥蔥的青稞地,那一張張農牧民豐收的喜悅笑臉,都滿浸著尼瑪扎西的智慧和汗水,誰說不是一座座無言的豐碑!

短評:

新時代需要尼瑪扎西式幹部

尼瑪扎西的事跡讓人們看到了一位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看到了一位傑出農業科學家的崇高人生追求,看到了一位優秀少數民族幹部的責任擔當。

尼瑪扎西始終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他從小就有個「青稞夢」,是黨的好政策把他從一個放羊娃培養成西藏農業界第一位藏族博士、國內外知名的青稞專家。他飲水思源,長懷感恩之心。當國家需要時,他沒有任何遲疑,毫不猶豫地回到西藏,將全部心血投入到青稞育種事業,將報國之志融入偉大奮鬥中。

尼瑪扎西始終心繫人民。他立志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戶家。35年來,他堅持深入基層一線,從事青稞起源進化、功能基因挖掘、青稞品種培育、栽培技術和特色產品研發等全產業鏈技術創新與應用,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他強化青稞育種成果轉化,推動科技惠農富民,為保障糧食安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作出貢獻。

尼瑪扎西始終淡泊名利。利,他不看在眼裡;名,他也不放在心上。唯獨讓他念茲在茲的是不斷選育出被農牧民說好的青稞優良品種,帶領團隊創造新的育種奇蹟,造福西藏各族人民。在這個物質豐富容易使人迷失方向的時代,科學家尼瑪扎西的自我價值實現,並不是奢華的生活、顯赫的名氣,而是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創造更大的價值,彌足珍貴。

尼瑪扎西的一生,是忠於黨、忠於人民的一生,是為西藏農牧業發展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一生,是用篤行詮釋共產黨人初心的一生。

富民青稞種子彰顯了科技的力量,尼瑪扎西樹起了一座矗立高原之上的精神豐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中,時代需要更多尼瑪扎西式的好幹部。

來源:農民日報

監製:王澎

編輯:李鵬

相關焦點

  • 追記國家青稞育種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尼瑪扎西
    「青稞王子」;他是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國家青稞育種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尼瑪扎西。1985年,被選送到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進修一年;1992年,以優異成績獲得前往加拿大薩省大學進修深造一年的機會;1995年,考取中國科學院碩士研究生,僅用4年時間就獲得博士學位,成為西藏首位藏族農學博士。
  • 「青稞王子」尼瑪扎西:每一粒青稞都凝結著他的心血
    尼瑪扎西,西藏歷史上第一個農業博士、國家青稞專項首席科學家、被譽為「青稞王子」、西藏農牧科學院院長……清瘦的身材,紫外線長年照曬下臉龐略顯黝黑,嘴角留著很有個性的小鬍子。性格隨和,謙虛、低調。於是,如何提高青稞產量、解決溫飽,成了他一生最執著的追求。1982年,尼瑪扎西考入西北農大農學系;1985年大學畢業後被選送到北京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進修;1992年,他以優異成績獲得前往加拿大沙斯克春恩大學進修深造一年的機會;1995年又考取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1999年,他成為西藏歷史上第一個農業博士。曾經,國內外科研機構高薪聘請尼瑪扎西任職,但他毅然選擇了回藏工作。
  • 「青稞王子」尼瑪扎西:青稞增產農牧民增收,是我最大的幸福
    他帶領團隊主持選育出了16個青稞新品種(系),其中「藏青2000」成為西藏青稞主推品種,佔青稞種植面積70%以上,從2014年至今給農牧民增收了7個億左右,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達到27.36億,為西藏自治區年糧食總產量突破100萬噸做出了重要貢獻。尼瑪扎西,被西藏農牧科技界譽為「青稞領域的袁隆平」、「青稞之父」、「青稞王子」,他的辦公室被喻為「門檻最低的廳級幹部辦公室」。
  • 「青稞王子」的一生
    專修農學,緣起是尼瑪扎西幼年時一個心願。尼瑪扎西家所在的扎玉村,土地貧瘠。「青稞穗粒空癟,有時只能餵牲口,畝產只有75公斤左右。」尼瑪扎西生前接受採訪時曾回憶說。因為青稞產量低,家人只能靠製作陶罐到臨近的瓊結縣換糧食。「所以我總盼望著青稞能長得好、產量高,又能產糧、又能產草,好讓父親和哥哥不用再為口糧四處奔波。」
  • 「青稞王子」世界屋脊種糧31年,最後照片主角還是青稞地
    尼瑪扎西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西藏青稞領域首席科學家被人們親切稱呼為「青稞王子」從農家娃成長為農學博士、科學家>生前最後6天尼瑪扎西還帶領團隊輾轉10地到最偏遠的山村做農作物種質資源考察發的最後照片主角還是青稞地
  • 彩雲深處 青稞碧浪,每一粒種子都凝結著他的心血
    在西藏,有一位被譽為「青稞之父」的育種專家,他選育的新品種「藏青2000」是西藏青稞主推品種,佔青稞種植總面積的一半以上。多年以來,他帶領團隊使青稞畝產從三四百斤,增加到六七百斤,帶動幾十萬農牧民脫貧增收。他就是中國科協常委,西藏歷史上第一個農業博士、國家青稞專項首席科學家、西藏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
  • 當你遠去,「青稞夢」的種子在發芽......
    然而,「青稞王子」尼瑪扎西卻沒等到這一刻。兩個月前,因為一場意外的車禍,他永遠地離開了雪域高原和他最愛的青稞。時光迴轉, 2011年7月20日,時值西藏自治區和平解放60周年,科技日報記者在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見到了時任副院長的尼瑪扎西。
  • 讀懂尼瑪扎西的四種「精神品格」---中國文明網
    尼瑪扎西作為國家青稞育種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放棄國外高薪許青稞一生深情的愛國情懷,需要的是一顆永恆的中國心,需要的是毅然放棄的決心和勇氣。報效祖國需要的是實際行動,為國為家為了兒時的夢想,為了青稞的夢想,加拿大留不住,10倍的薪酬也留不住,因為尼瑪扎西心中有國,胸懷「大家」,揣著「青稞粒飽、青稞高產」的夢想,一個電話就為了紮根家鄉、報效祖國,就為了那團為民造福的堅實夢想,為了心中永恆而深情的愛國情懷。  讀懂為民幹什麼。
  • 青稞、青稞饅頭、青稞麵包
    青稞、青稞饅頭、青稞麵包圖文發酵|中國 首席焙烤食品工程博士杜德春
  • 「青稞博士」尼瑪扎西妻子拉瓊:除了工作,他什麼也想不到
    尼瑪扎西的家位於農科院宿舍,是一幢有著藏式風格裝飾的二層小樓,10月22日下午,尼瑪扎西的妻子拉瓊,穿著一身黑色的棉外套,靜靜地坐在沙發上,憶起與丈夫的往昔歲月,淚水一滴滴掉下來。31歲的兒子阿旺次仁幫媽媽拿拭淚的紙巾,不多時就用了半包。「他是無怨無悔、真心實意地去工作。除了工作,他什麼也想不到。」拉瓊說。
  • 青稞薺菜餅
    【青稞】這是第二次嘗試做關於青稞的食物。
  • 一粒青稞的輪迴
    獼猴再次向觀世音菩薩求救,菩薩便從須彌山的縫隙中取來青稞、小麥、豆類、蕎麥、大麥的種子撒到大地上,大地頃刻間長出不種自收的五穀,從此猴子們飽食五穀。這一故事被描繪在布達拉宮和羅布林卡等處的壁畫上。當青稞快要消失的時候,一隻黑頭鳥飛到天神面前,祈求天神留給自己一點食物,天神動容,留下現今的青稞供鳥兒食用。鳥和青稞之間有特殊的關聯,這也是藏族不傷害鳥類的原因之一。在藏地青稞起源的傳說,還有王子從魔王處盜青稞變成狗等的傳說,但每種傳說中,藏地的青稞都是來之不易的,並寓意我們要珍愛糧食,感謝自然的恩賜。
  • 德琴3900青稞麵粉
    德琴3900公司自成立以來,堅持秉承以「打造中國青稞第一品牌,助力青稞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為目標,現已是西藏和四省藏區青稞加工技術最高、加工規模最大、研發實力最強,帶貧機制最全的青稞精深加工企業。德琴3900青稞麵粉選用生長於海拔3900米以上的優質青稞為原料,採用河北蘋樂麵粉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的麵粉設備,根據青稞的物理性質及特有屬性,經過反覆試驗調整各種技術參數量身訂做的青稞麵粉加工設備。青稞原糧經過分揀、加工、磨麵、滅菌等全自動加工生產流程,採用國內先進的防酸敗工藝,極大地保留了青稞中原有的營養價值,磨出來的青稞麵粉色澤自然,粉質細膩,口感醇正。
  • 跟晚報GO開通「面面俱到」專題:奇正青稞掛麵、纖維面率先亮相!
    12月1日,2020中國麵食博覽會在萬達文華酒店開幕,大家與蘭州的「一面之緣」演繹成「面面俱到」。武漢熱乾麵、北京炸醬麵、崑山奧灶面、延吉冷麵等數十種享譽全國的「中國名面」匯聚一堂,上演了一場中國麵食文化與餐飲品牌的饕餮盛宴。但因為活動只有一天時間,又恰逢工作日,很多市民沒能走進現場品味不同城市的美食,深感遺憾。
  • 「青稞妹妹」點擊率爆增躥紅! 財大生藏族女孩創業賣青稞,除了直播...
    展柜上擺滿了青稞系列產品即食青稞片、青稞掛麵、青稞飲料、青稞肉粽……在展銷會上,來自江孜縣的青稞產品擺滿了展櫃。而從帶動家鄉農戶種植青稞,到研發銷售青稞系列產品,「青稞妹妹」不僅積極為家鄉特產努力推廣,還曾作為扶貧代表登上熱門綜藝《極限挑戰》,教嶽雲鵬、任嘉倫、俞灝明等一群明星做起了青稞麵包。
  • 西藏農民田間話農事:今年青稞豐收了
    中新社拉薩9月10日電 題:西藏農民田間話農事:今年青稞豐收了作者 江飛波「今年風調雨順,天氣特別好,青稞也比往年長得更好一些,這會兒收割,再等一個月,青稞炒熟後就能磨出糌粑了。」9月9日,在西藏拉薩堆龍德慶區古榮鎮古榮村,當地農民朗嘎說,她家有10餘畝土地,其中大部分都種植了青稞,今年是豐年,預計總產量能超過5000斤。古榮村位於拉薩河支流堆龍曲上遊,相較於拉薩周邊的曲水、林周、達孜等地海拔更高,青稞成熟也稍晚一些,目前溝內青稞地一片金黃,正是豐收時節。
  • 首屆「青稞文學獎」頒獎典禮舉行 7位作家執「青稞」芬芳 書藏地傳奇
    12月18日,在冬日童話世界九寨溝,首屆「青稞文學獎」頒獎典禮以文學的力量,予人以無窮溫暖。7部(篇)獲獎作品展示了深受青稞文化影響的西藏、青海、四川、雲南、甘肅等五省區獨具特色的民族個性,以真誠質樸、奇幻靈動的文字為這片神奇的土地講述了一個個豐滿的故事。
  • 見證中國文學西部書寫的大美與芬芳首屆青稞文學獎在九寨溝頒出
    12月18日,首屆青稞文學獎頒獎盛典,在「童話世界」九寨溝順利舉行。來自北京、吉林、甘肅、青海、四川等全國多地的作家、翻譯家們,現場見證了這一盛典,也見證了中國文學西部書寫的大美與芬芳。中國作協黨組原副書記、中國散文協會會長王巨才,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阿壩州委副書記、州長楊克寧,四川省作協黨組書記侯志明,《民族文學》雜誌社主編石一寧,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副局長金英鎬,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廣西民族出版社社長石朝雄,阿壩州人大常委會主任谷運龍,《民族文學》雜誌社副主編陳亞軍,阿壩州委常委、九寨溝縣委書記羅智波等,參加了此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