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博士」尼瑪扎西妻子拉瓊:除了工作,他什麼也想不到

2020-12-26 和訊

尼瑪扎西的家位於農科院宿舍,是一幢有著藏式風格裝飾的二層小樓,10月22日下午,尼瑪扎西的妻子拉瓊,穿著一身黑色的棉外套,靜靜地坐在沙發上,憶起與丈夫的往昔歲月,淚水一滴滴掉下來。31歲的兒子阿旺次仁幫媽媽拿拭淚的紙巾,不多時就用了半包。

「他是無怨無悔、真心實意地去工作。除了工作,他什麼也想不到。」拉瓊說。

傍晚的陽光斜照進庭院,四周俱靜,與丈夫幾十年的感情生活,拉瓊娓娓道來。

「家裡整面牆都寫滿英語單詞」

我們一路走來很艱辛,但是感情很好,生活得特別開心

新京報:你們當初是怎麼相識的?

拉瓊:初中時,我和他就是同學,後來一起在鹹陽民族學院的西藏班讀書,又考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系。1986年7月,我分配到西藏農科院農業研究所工作,他分到質標所,一年後,他被調到青稞研究室,開始從事青稞研究。

新京報:他後來成為了西藏第一位農學博士。

拉瓊:1995年,他考上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碩博連讀。他經常說,他很幸運地趕上了新時代,在黨和國家的培養下,把他從家境貧困的孩子,培養成西藏農學的第一位博士,他感到非常自豪。

拉瓊和兒子阿旺次仁接受媒體採訪。新京報記者 呂文君攝

新京報:你們當時的生活怎麼樣?

拉瓊:在農科院工作的時候,他晚上下了班,騎著自行車到社科院聽英語課,家裡的整面牆都寫滿英語單詞。當時我們的工資低,仍然堅持買磁帶、英語書籍、錄音機。後來他決定考研,就關在辦公室學習,那時我每天過去給他送飯。我們一路走來很艱辛,但是感情很好,生活得特別開心。他考研究生那年,是個元月份,早上8點天還沒亮,他點著蠟燭起來參加考試。

新京報:2001年他在尼泊爾國際山地中心任職,當時待遇很高,他還是選擇了回國。

拉瓊:當時單位需要他,這邊缺乏相關的人才,他就放棄尼泊爾的薪酬,回來了。

「把家當成招待所」

他不回來,我也不吃飯,一直等他。他說,你心裡想什麼我都知道

新京報:2003年他成為農科院的副院長,之後的工作是怎樣的?

拉瓊:他工作特別忙,顧不上家裡,兒子也顧不上管。阿旺讀到三年級,成績總是不及格,沒有完成寒假作業,他爸爸生氣了,拿筷子打他的手。

他很少有假期,周末也待在辦公室。早晨從家裡走的時候有點不好意思,說材料沒整完,會早點回來,但他總是做不到。就算結束得比較早,他也是再去試驗地轉一下。他一心一意地工作,腦子裡除了工作什麼都忘了。他身體不好,我不知道怎麼去說他,就說你應該多保重。他說,我事情特別多,做不完的話,更安不下心,睡不好覺。

他從年輕時就愛喝咖啡,後來為了提神,一杯裡面衝三四袋速溶咖啡,一天喝十幾袋。對生活,他沒什麼要求。我做什麼飯,他就吃什麼飯,兒子上小學的時候,他還有空擀麵片、包餃子,他很會包餃子,但後來,他就忙的沒時間做飯。

新京報:他經常下鄉,對家裡照顧得很少?

拉瓊:他在辦公室待得時間長,出差下鄉的次數多。我有時候說他,你把家當成招待所一樣,他說,我心思確實沒在家裡。

每次出差回來,他把箱子放下,馬上跑到辦公室。我說,剛回來還沒休息,你怎麼對身體這麼不負責任?他說,我這算是好的,我還進來送東西,我的導師直接進辦公室,根本不會到家裡去。

因為他忙,裡裡外外的家務都是我幹的。2008年家裡房子裝修,他籤個字,就跑到賓館和同事寫申報項目的材料,其他都交給我。我讓他去看一下,他說有什麼好看的,裝修師傅會處理好的。

他對這些事根本不上心。他一心一意地工作,除了工作,他好像想不起其他的事情。

新京報:你會怪他嗎?

拉瓊:肯定會有怨氣。有一次我做好了晚飯,等他回來吃。當時他在院裡值班,使勁催也不回來,都快到晚上11點了,飯菜熱了兩三遍,顏色都變了。我當時真的生氣了,就吼他,你們農科院的人都跑哪裡去了,什麼事都讓你來幹!他說好好好,馬上回來了。好不容易見到人回來了,他一路上都在打電話,回到家跟我說對不起。

其實我的氣也消了。我看著心疼,又覺得特別的無奈。我們經常晚上10點才吃飯,有時到11點才吃。他不回來,我也不吃飯,一直等他。他說,你心裡想什麼我都知道。

兒子在北京工作,有時也打電話安慰我,說媽媽不要怪爸爸,我們北京這邊領導也是這麼辛苦,領導就應該這樣。

新京報:聽說他做了膽切除手術,還有糖尿病,一直到現在每天注射胰島素。

拉瓊:有次他去北京,當時沒帶厚衣服,就得了重感冒,在小診所裡臨時輸液,之後得了糖尿病,醫生說與輸入過量的葡萄糖有關。

在成都的華西醫院確診為糖尿病後,每天他都要空腹打兩針胰島素。我們回到拉薩後,人民醫院的醫生讓他本人過來辦理相關減免藥費手續,他一直沒時間,我實在沒辦法,就拿著華西醫院的檢查結果,對醫生說,求求你,他是農業科技人員,經常下鄉,你們通融一下。

後來都是我替他去拿藥,他從來沒有去過。他總是說,我的藥快用完了,我要去下鄉,你幫我跑一下醫院。他連藥都沒有時間去取,除了工作他什麼也想不到。

新京報:你了解他為什麼這麼急迫地工作嗎?

拉瓊:我覺得他是心懷感恩。他總是說,國家把他培養成一個領導幹部,還得到了那麼多的榮譽,他有義務和責任幹好工作,回報國家和社會。

「他非常愛我,我也是心甘情願地支持他」

他說,作為妻子你是合格的,兒子如果能找到像你這樣的妻子該有多好

新京報:工作之外,他有沒有彌補過對於家庭的虧欠?

拉瓊:以前我們窮慣了,直到現在看得都是減價、處理的商品,他喜歡優衣庫的衣服,一件純棉的襯衣破了好幾個洞,仍然穿在外套裡面。兒子說,別人看見會覺得寒酸,他說穿得舒服不捨得扔掉。

但他對我和兒子卻特別大方。每次出差,他都給我買禮物。我們偶爾去商店,我喜歡的東西,嫌貴不捨得買,他不眨眼買下來。跟我說,你到了這個年紀,想吃什麼就吃吧,想穿什麼就穿吧。

他對兒子愛得很深,阿旺有什麼要求我不同意,他都同意。只要阿旺喜歡的,他都買下來。他說有這樣的兒子感到非常的驕傲。

有時候我操心兒子的婚事,他說,作為妻子你是合格的,兒子如果能找到像你這樣的妻子該有多好。今年情人節,他給我打了2013塊錢,「我愛你一生」的意思,我的心都醉了。

我們出去吃飯的時間特別少,偶爾有機會,他說全部依你,你吃什麼我吃什麼,只要你開心高興就行了,你去哪兒我都陪你。

他在去吃飯的路上也用手機辦公。他既近視又遠視,手機的字體那麼小,我就提醒他這樣對眼睛不好。他曾說過,工作做不完,就算我回來陪你待在一個地方,我的心也不在那裡。他的心思全部在工作上。

新京報:他給兒子的未來提供過哪些建議和幫助?

拉瓊:實際上從小到大,兒子都很獨立,自己住校,自己報志願。包括畢業以後,都是憑自己考上了北京的公務員。我跟他抱怨,說把兒子放到那麼遠的地方,個人的問題什麼都沒操心過。他說,相信阿旺肯定會處理好自己的事。

新京報:他曾說過,每年只有藏曆的新年能休息一下。

拉瓊:他是個喜歡乾淨的人。每年藏曆除夕都把整棟房子打掃得乾乾淨淨。做起家務來,他比我能幹得多,但總是在除夕,或者我生病的時候,他才顧上幹家務。藏曆初一的時候,我們就穿著乾淨的新衣服,給科技人員拜年。

新京報:你們最後一次通話是什麼情景?

拉瓊:8月20號,我們上午一起散步,走到試驗地,他給我介紹正在培育的一個青稞新品種,我當時還拍了照片。那是我們最後一次散步,沒過幾天,他就下鄉了。

下鄉的時候,他會帶著一個小行李箱,裝著電腦、咖啡、煙和藥。隔幾天我就給他打個電話,聊得很簡短。他會說,今天挺好的,已經休息了,讓我放心。我也不多問,怕影響他。9月4號那天,我打他電話,問他何時回來,他說10號。他當時在工作,我不敢多打擾,就連聲說好,掛了電話。那是我們最後一次通話。

我心裡想,他很快就回來了。9月5號那天,我還多買了肉和大白菜,心想如果他提前回來,準備包餃子吃。

我身體不太好,身體發虛汗,爬樓梯時,身子一歪就倒下去。他此前說過,北京有個治內分泌的醫生,等到10月休假的時候,就帶我去看醫生,治好我的病。 我沒想到他就這麼走了。每天一睜眼,我還是不相信這個事實,還想著他會回來的。

新京報:他在你心中是什麼樣的?

拉瓊:他是一個非常正直的、特別善良的人,他經常說,做人、做事一定要真誠,善待每一個人。如果有人需要幫忙的話,我們儘量要提供幫助。

對我們來說,他是一個優秀的丈夫和父親。我和兒子都知道,雖然工作很忙,但他心裡裝著我們,深愛著我們。我也是心甘情願地支持他。

兒子阿旺次仁:「父親是個愛乾淨、性情溫和的人」

阿旺次仁和父親的合影。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小時候對父親的印象是什麼樣的?

阿旺次仁:我上小學的時候,我們一家三口住在農科所的一棟小平房裡,家裡的經濟條件不算好。上小學之前,我和表姐經常去撿牛糞當柴火,姐姐在家裡烤了洋芋,上面撒一層辣椒,我們就拿出去賣,補貼家裡的收入。

那時父母經常去內地出差學習,家裡的親戚開玩笑說,父親是「飛行員」,我還當了真,後來才明白過來。我對父母的工作都不太懂,只知道他們是做農業的。

印象中父親是個十分愛乾淨的人,經常穿西褲、襯衣,吃飯時總是在意地燙一下碗。他很節儉,一條牛仔褲穿了20多年。他的工作特別忙,周末幾乎沒空陪我。父親每次出國,回來就給我帶一些外國的硬幣和原子筆,還會偷偷檢查我的作業。他對我鼓勵比較多,從來不會強迫我做什麼。那時我的理想也是當科學家,覺得動畫片裡化學試劑倒來倒去的樣子特別酷。

我後來初中考上了上海的內地西藏班。因為火車沒有通,機票特別貴,四年間,父親除了送我去上學,借著出差的機會看過我一次,其他時間一直通過電話聯繫,高考也沒有來陪我。他經常告訴我,成績不重要,但是考試一定要誠實,不能作弊。

新京報:他對你有什麼建議嗎?比如是否有建議你選擇農業方面的專業?

阿旺次仁:他沒跟我說過,將來一定要成為什麼樣子,他期望我健康成長,支持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讀大學是在中山大學環境科學專業,這是我自己決定的。從小他會給我介紹青稞的歷史,但不會給我壓力,讓我去選擇農業。

我也沒有從事農業的想法,主要是看到父母下鄉太辛苦了,寒暑假回來,他們還在出差,每次是十幾天左右。我快高考的時候,父親做了膽切除手術,後來又得了糖尿病,都沒有告訴我。我無意間看到他身上的疤痕,他才開玩笑說,當時他差點挺不過去了,我心裡特別後怕。

新京報:平常在家你們父子怎麼相處?

阿旺次仁:平常我們都在家的時候,我們就聊天、看書,他偶爾會玩手機的消消樂。玩一會他就說,有個材料要去單位寫。我們生活中的儀式感很少,父母基本上不過生日,三個人靜靜地待在一起,那就是最美好的時光。

我和父親聊天就像朋友一樣,也會相互開玩笑,他經常用英語跟我打電話、發微信,特意讓我提高英語水平。父親幾乎沒對我發過火,他總是性情溫和,唯一一次發脾氣,就是小時候我弄壞了他聽英語的收音機。

新京報:在你看來父親是怎樣的人?

阿旺次仁:他是一個特別勤懇、做事認真、心地善良的人。他很愛管閒事。有一次我們去吃飯,下著大雨,路口被車輛堵住了,他就跑下去指揮交通。在街上看見有人提著重物,他就問需不需要幫忙。

他一直跟我說,要懂得感恩,對人要真誠。他會跟我講小時候家裡貧困,用陶器換青稞的故事,他這一生都是想為家鄉做一點貢獻。我個人覺得,他是特別愛這個工作,他覺得自己做的事是特別有意義的。

新京報:這幾年父親有什麼變化?

阿旺次仁:有一次吃飯,我抬頭看到父親兩邊鬢角的白頭髮,突然感到他是真的老了。他以前總是很有活力。

新京報:他向你吐露過工作的壓力嗎?

阿旺次仁:他幾乎沒給我講過他的壓力。他有時候會講,他有很多很多的工作沒做完,還有團隊裡有很多優秀的成員,他會向他們學習。

新京報:你和父親最後一次見面是什麼樣的場景?

阿旺次仁:我和父親的最後一面,是在今年7月26日,當天正好是我的生日。他來北京出差,我過去看他,我們一起吃了飯,聊了些家常的話題。父親在飯桌上錄了一個視頻,他說「阿旺,happy birthday」,發給我母親看。

新京報:現在會經常想起父親嗎?

阿旺次仁:有時候夜裡我真的想夢見父親,但最終我一次都沒有夢見過他。這一世跟父親的相處,有很多的遺憾,也有許多來不及去做的事情。我爸喜歡山。我倆曾一起去爬山,他認識好多的植物。我曾經很想帶他去旅遊。

新京報記者 王昱倩 編輯 胡杰 校對 盧茜

來閱讀我的更多文章吧

王昱倩

新京報記者

記者主頁

(責任編輯:冉笑宇 )

相關焦點

  • 「青稞王子」尼瑪扎西:每一粒青稞都凝結著他的心血
    於是,如何提高青稞產量、解決溫飽,成了他一生最執著的追求。1982年,尼瑪扎西考入西北農大農學系;1985年大學畢業後被選送到北京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進修;1992年,他以優異成績獲得前往加拿大沙斯克春恩大學進修深造一年的機會;1995年又考取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1999年,他成為西藏歷史上第一個農業博士。曾經,國內外科研機構高薪聘請尼瑪扎西任職,但他毅然選擇了回藏工作。
  • 追記國家青稞育種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尼瑪扎西
    他永遠忘不了,是尼瑪扎西院長個人掏腰包,資助當時未曾謀面的他完成碩士期間的學業。甚至有一次,尼瑪扎西生病住院期間,接到達瓦頓珠學校交費的通知,他立即囑咐妻子拉瓊去銀行轉帳。2015年,達瓦頓珠從中國農科院博士畢業後進入自治區農科院工作,為促進他儘快成長,尼瑪扎西專門安排他下鄉調研:「你博士剛畢業,不能飄起來,要去接觸老百姓,去下鄉。」
  • 從放羊娃到博士、青稞專家——紀念「中國青稞之父」尼瑪扎西
    尼瑪扎西沒有猶豫,毅然放棄了進一步深造的機會,決定完成進修任務後立即回國。尼瑪扎西的決定令導師驚訝,但導師還是理解了他的報國之志。回國後,尼瑪扎西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把在國外學到的知識都融入到工作中。之後他嫌自己學識不夠,科研能力不強,1995年又考取了中國科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9年他獲得自然地理學博士學位。2000年,博士畢業的尼瑪扎西受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之邀,前往尼泊爾加德滿都開展研究工作。兩年後的一天,尼瑪扎西再次面臨抉擇。
  • 「青稞王子」尼瑪扎西:青稞增產農牧民增收,是我最大的幸福
    受訪者供圖從山裡走出去的藏族農學博士對於上個世紀一些西部貧困山區的農戶來說,可能要耗費一家人一輩子的努力,才能將一個孩子培養成才,送他走出大山。尼瑪扎西院長的老家。除特別標註,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吳怡 拍攝尼瑪扎西出生於1966年,在西藏山南市扎囊縣扎塘鎮雜玉村一戶農牧民家庭長大,家裡有5個孩子,他排行第三。讀書對於那個年代的藏民來說是奢侈的。
  • 「青稞王子」世界屋脊種糧31年,最後照片主角還是青稞地
    △少年時的尼瑪扎西讀大學時尼瑪扎西選擇了農學方向後來成為西藏農牧科技界第一位藏族博士走出大山求學,博士畢業後他毅然放棄國外高薪工作" 博士畢業後,他有機會在國外機構工作,但是他放棄高薪回來,就是想把青稞做好。"
  • 彩雲深處 青稞碧浪,每一粒種子都凝結著他的心血
    在西藏,有一位被譽為「青稞之父」的育種專家,他選育的新品種「藏青2000」是西藏青稞主推品種,佔青稞種植總面積的一半以上。多年以來,他帶領團隊使青稞畝產從三四百斤,增加到六七百斤,帶動幾十萬農牧民脫貧增收。他就是中國科協常委,西藏歷史上第一個農業博士、國家青稞專項首席科學家、西藏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
  • 讀懂尼瑪扎西的四種「精神品格」---中國文明網
    寰宇微塵,人生當為何事來,山川留足跡,青稞弄身影,尼瑪扎西的事跡令人感動,他是幹部的標杆,他留下了人類推崇的永恆——大愛、為民、奉獻、奮鬥的精神品格,值得我們去讀懂、去學習。  讀懂大愛是什麼。尼瑪扎西作為國家青稞育種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放棄國外高薪許青稞一生深情的愛國情懷,需要的是一顆永恆的中國心,需要的是毅然放棄的決心和勇氣。
  • 「青稞王子」的一生
    1985年被選送到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進修一年;1992年,以優異成績獲得前往加拿大薩省大學進修深造一年的機會;1995年,考取中國科學院碩士研究生,僅用四年時間就獲得博士學位,成為西藏首個藏族農學博士。2000年,總部設在尼泊爾的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為尼瑪扎西提供高薪科研崗位和參與國際合作項目的機會。
  • 當你遠去,「青稞夢」的種子在發芽......
    然而,「青稞王子」尼瑪扎西卻沒等到這一刻。兩個月前,因為一場意外的車禍,他永遠地離開了雪域高原和他最愛的青稞。時光迴轉, 2011年7月20日,時值西藏自治區和平解放60周年,科技日報記者在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見到了時任副院長的尼瑪扎西。
  • 用31年為我們創造出麥浪滾滾的世界屋脊,可他卻走了……
    他總說,農業科技人員要做好三農工作,要把農民當成自家的親人,要把土地當成自家的土地,這樣才能有擔當,有責任感。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尼瑪扎西(右)從事青稞育種創新 30 多年剛開始進行調研時,尼瑪扎西對品種不熟悉,因此只能下苦功夫。
  • 一粒青稞的輪迴
    相傳,一隻在觀音菩薩處受了戒的獼猴在山洞中修行時,一名羅剎女進洞來誘惑獼猴,並說:「我前世註定降為妖魔,你若不同我結合,日後我必定成為妖魔的妻子,生下無數魔子魔孫。到那時,雪域高原將成為魔鬼的世界,萬千生靈將遭殘害」。獼猴請示上師觀世音菩薩,菩薩說:「你與她結合,在雪域高原繁衍後代,是莫大的善事,理當見善而勇為!」
  • 青稞、青稞饅頭、青稞麵包
    青稞、青稞饅頭、青稞麵包圖文發酵|中國 首席焙烤食品工程博士杜德春
  • 藏族大學生回鄉當上黑青稞王丨拉東·才索南
    我能做些什麼呢?」  他的家鄉囊謙縣是1984年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級貧困縣。在他看來,政府的幫扶力度很大,家鄉也不缺好資源,缺的是能帶頭創業致富的人。學到真本事,並讓鄉親們過上更好的日子,成為埋在拉東心裡的夢想。
  • 囊謙大學生回鄉當上黑青稞王丨拉東·才索南
    我能做些什麼呢?」他的家鄉囊謙縣是1984年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級貧困縣。在他看來,政府的幫扶力度很大,家鄉也不缺好資源,缺的是能帶頭創業致富的人。學到真本事,並讓鄉親們過上更好的日子,成為埋在拉東心裡的夢想。
  • 「青稞妹妹」點擊率爆增躥紅! 財大生藏族女孩創業賣青稞,除了直播...
    展柜上擺滿了青稞系列產品即食青稞片、青稞掛麵、青稞飲料、青稞肉粽……在展銷會上,來自江孜縣的青稞產品擺滿了展櫃。在展臺上忙碌的「青稞妹妹」尼瑪普尺說自己是個「農三代」,爸爸經營著一家黑青稞合作社,除了家庭的耳濡目染,上海援藏幹部對她的影響和幫助尤其重要。
  • 年楚河畔青稞香——扎西頓珠的赤子情
    新華社拉薩4月8日電 題:年楚河畔青稞香——扎西頓珠的赤子情新華社記者李鍵大學畢業前夕,藏族小夥兒扎西頓珠艱難作出選擇:放棄北京的生活,放棄年薪20萬元的工作,放棄公務員崗位,回到故鄉西藏「搞」起了青稞。
  • 妻子打工20年供丈夫讀博士,一畢業就要離婚?「她現在配不上我」
    妻子打工20年供丈夫讀博士,一畢業就要離婚?「她現在配不上我」為供養專科的丈夫讀博士,妻子打工賺錢20年,「昨天剛拿到博士畢業證書,怎麼今天就要離婚?」。事情發生被記錄在一段視頻中,視頻中的妻子帶眼鏡對著丈夫一頓質問:「怎麼回事?沒有小三,你不可能跟我離婚的。20年了,為什麼你今天跟我離婚呢」。質問下,這位妻子還用手拉著丈夫。從面相上看,這位丈夫的確比妻子年輕、充滿了文人氣息。但是面對妻子的追問,丈夫一度決定離開現場。「鬆手行不行?」
  • 西藏青稞高端白酒研製與產業化應用項目工作進展
    為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政府齊扎拉主席、堅參副主席2019年10月25日關於西藏青稞酒研發項目有關批示精神,區科技廳組織科研人員組成青稞白酒研發技術攻關團隊,重點以開發「具有西藏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青稞高端白酒」為目標,進行青稞白酒研發技術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