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位於中國雲南大理劍川東南部,地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併流自然保護區域東南部,位於大理風景名勝區與麗江古城之間,遠近聞名的石寶山就在這裡。
沙溪古鎮一個真正的古鎮,古色古香,今仍然保持著最古老的建築特色。古寺廟,古戲臺,古商鋪,馬店,古老的紅砂石板街道,百年古樹、古巷道、古寨門。
沙溪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鎮,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鰲峰山古墓葬群、沙溪東面華叢山銅礦遺址無聲地告訴我們,公元前400多年,沙溪就形成了以黑潓江為中心的青銅冶煉製作基地,沙溪先人在那時就擁有了較高的青銅冶煉技術,成為雲南青銅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唐宋時期,沙溪作為南詔、大理國當時古道上的一個古鎮,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眾所周知佛教對南詔、大理國影響很深,使南詔、大理國文化帶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而沙溪是當時佛教文化傳播的見證之一,境內沙登菁、石鐘山沿線留下南詔、大理國時期開鑿的石窟就是最好的說明。也就是說在唐宋時期,沙溪因其處在南詔、大理國通往沙登菁、石鐘山石窟的必經這地,是唐和吐蕃經濟、文化交流古道上的一個陸路碼頭而盛極一時。
興教寺文化
白族文化學者,南詔、大理國歷史文化與宗教藝術研究專家董增旭介紹說,沙溪古鎮以寺登街為中心展開四方街等布局,興教寺是寺登街的核心。
興教寺建於明永樂十三年,已有近600年的歷史。它是我國目前保存規模最大、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密宗"阿吒力"寺院。興教寺內保存的明代壁畫深受中原繪畫風格影響,又具有濃鬱的地方民族特色,是我國西南邊疆古代白族繪畫藝術的瑰寶。興教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高超的明代建築藝術令人嘆為觀止。
興教寺大殿的建築結構特點:南北順深長18米,東西進深14.5米,高19米。梁柱肥碩,雄渾凝重,鬥拱渾厚大方,12根立柱微微傾斜,中間用兩架過梁、穿枋支撐屋頂,建築物的重力被合理地分解到了鬥拱和立柱牆體上,形成大殿如此巨大開闊的空間,而中間沒有一根柱子。而且,這種建築結構的抗震性能極強。大家知道,雲南是地震多發區,但是,歷經600年間多次地震的破壞,它巍然屹立,絲毫不變形。
這些建築的梁柱銜接手法精巧複雜,做工大氣,既保留了宋、元時期的古建築大殿式樣遺風,又深受白族建築風格和藏密寺院建築風範的影響,屬國內罕見。
茶馬古道交會
茶馬古道經四川、雲南,北連西藏、印度,南通東南亞。古道過雲南大理、麗江、香格裡拉等地,在這幾處名鎮之間,有著一個古集市——沙溪寺登街。
千年集市寺
寺登四方街是沙溪的靈魂與核心,是沙溪商貿交易的地方。它位於沙溪壩子中央鰲峰山鰲頭位置,黑惠江"S"型大彎環的頂端,依山傍水,是一個地理位置極佳的風水寶地。是一個集寺廟,古戲臺,商鋪,馬店,開闊的紅砂石板街面,百年古樹、古巷道、寨門於一身、功能齊備的千年古集市。被世界紀念性建築基金會專家們譽為"茶馬古道上唯一倖存的古集市"!
漫步古街紅砂石板,登上古戲臺,看一看四方街鋪面和馬店,走一走黑潓江上玉津橋,到興教寺感受各種流派佛教合而為一的寺廟,聽一聽沙溪洞經古樂,體會古老民族的古音樂的韻味,看一次白族傳統的霸王鞭,跳一曲白族傳統的肖拉者舞,聽沙溪姑娘唱一曲白族調,嘗一嘗沙溪土特產地參子、松茸、羊乳餅,我們為茶馬古道上能保存下一個完整的古集市而慶幸。
沙溪是雲南地區非常著名的古鎮,喜歡雲南風景的人們可以多去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