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尋找南詔國

2021-03-05 譚天論道

 大理白族自治州1999年末總人口326.09萬人(現在人口遠不止此),少數民族人口約佔50%,其中白族人口108.53萬人,僅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他們漢化比較嚴重,白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除了節日和特殊場合也很少看到身穿民族服裝的白族人,除了在大理古城按政府要求所有建築都按民族風格建造,其他地方建築與內地並無兩樣。但人們也許不知道在這裡也曾誕生一個強大的古代王國——南詔國。如今,要找到這個古王國的蹤跡恐怕先要去州博物館。



南詔國(738年-902年)由白族先民蒙舍部落首領皮羅閣於738年建立。後先後改為大長和國(902年-928年)、大理國(937年—1253年)。南詔在西南歷史上起著重要作用,它是西南地區第一個統一的王朝,也是西南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南詔以洱海地區為根基與核心,東邊與爨區相連,東南達越南北部,西邊與印度接壤,西北部和吐蕃接界,南面抵寮國,北邊抵大渡河,東北與貴州、兩湖連接,地域範圍「東西三千裡,南北四千六百裡」,大大超過了今天雲南省的版圖。



我國古代對外商貿通道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還有海上絲綢之路(也叫海上瓷路。但蜀(四川)身毒(印度)道恐怕是最早的國際商道。我國於1950年代從古滇墓葬遺址中出土的文物中,發現部份來自西域遠至今阿富汗的地方。由此證明南方絲綢之路當年已存在。博物館中這塊梵文磚也是最好的證據。而大理則是多條「蜀身毒道」必經的重要樞紐。公元前126年,在外漂泊13年的張騫回到長安,向漢武帝匯報西域的情報,促使武帝大破匈奴。同時張騫還匯報說,在漢帝國西南可能有一條途經身毒(今印度)的秘道,通往大夏(今阿富汗、巴基斯坦)。這一消息引起了漢武帝高度重視,於是派出4路人馬前往探索,卻被藏在深山峻岭中的當地部族阻擋。其中一路幸運來到滇池。滇王熱情款待了遠方來客,並留他們一住就是十來年。其間幫助他們西行,卻為昆明人所阻,終未能完成對身毒的探險。



南詔國及後來的大理國最終都回歸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白族與傣族、納西族等雲南少數民族相比,由於沒有自己的文字,受漢族文化的影響更大。看來,古國的信息或許只能從這些留存下來的民族文化中尋找,先民的遺風或許只能從三月街那盛大的節日活動中窺見,南詔的密碼或許能從民族服飾、宗教習俗、建築遺蹟、祭祀器皿以及出土文物中破譯。白族服飾極具民族風格。白族崇尚白色,服飾以白色為主色。女子頭飾代表大理的「風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著扎染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白族姑娘頭上戴的頭飾有「風花雪月」的含義。因為在白族少女的頭飾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關的風;豔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因此,也就形成了她們的頭飾現在所呈現的模樣。



隨著現代文明和改革開放的推進,隨著中國城市化和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口流動、越來越多的高速公路、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融合迅速抹掉古文明和民族文化的痕跡。那些時尚消費和現代文化會不會遮蓋掉傳統的最後一抹亮色呢?



 
南詔和大理國在唐宋時期,金戈鐵馬,馳騁雲貴高原,新舊唐書和宋史都有光輝歷史的記載,然而南詔國和大理國王族的王陵至今無蹤影,他們的輝煌只停留在歷史文獻上,從實物中沒有找到證實的痕跡。當這個千古之謎破解之時,必然也會像1974年陝西臨潼發現秦始皇兵馬俑一樣轟動全世界。這些巧奪天工的大理石水墨畫會告訴我們密碼嗎?



相關焦點

  • 神秘消失的古國之南詔國
    唐王朝為減輕與吐蕃接壤的邊患,鼎力支持南詔統一各部落。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詔先後徵服了西洱河地區的白蠻諸部,取代了「白子國」,並滅了其他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統一的南詔國,定都太和城(大理市南)。南詔統一洱海地區,無疑是唐朝統一天下的一個重要步驟,既為漢族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在雲南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也為白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 古老神秘的大理城:揭秘南詔國與大理國的興衰
    秦漢以後,尤其是在漢武帝的強盛時期,為尋找通往身毒國的道路,西漢使者曾不斷進入四川和雲南地區。公元前109年,為了開發祖國的西南邊疆,西漢政府又在大理地區設置了益州郡管轄的葉榆等縣。東漢時期,葉榆縣改屬永昌郡。三國時代,又改屬蜀漢新設的雲南郡。唐朝初年,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較大的少數民族部落,他們的酋長叫做「詔」,故史書上稱為「六詔」。
  • 南詔國的族屬問題——是彝族?白族?傣族?
    南詔王 圖片來自網絡南詔國的族屬問題傣族文化一、南詔國族屬爭論的根本       南詔國大致與中土唐國處在同一時期,其統治中心位於洱海壩,疆域包括今中國雲南全境、四川南部南詔國故地的雲南境內,無明確記載是否為同類、按文化相近原則進行歸併的民族,多把南詔國時期的「白蠻」、「烏蠻」追認成自己的祖先,還都聲稱是自己的祖先建立了南詔國;南詔國族屬問題成了爭論不休的問題。二、解決南詔國族屬爭論的方法        南詔國族屬問題根本不是問題,幾乎所有的典籍都記載是哀牢人所建,只要搞清楚哀牢人對應當今哪個民族,就能搞清楚南詔國的族屬問題。
  • 南詔國是傣族古國,並不是所謂的彝族白族政權
    製造出「南詔國族屬之爭」、「南詔國學術公案」等輿論話題,將南詔國歷史詭辯成族屬模糊的「烏蠻」、「白蠻」,扭曲傣族在雲南高原建立南詔國這段歷史事實。如今,傣族國家自知收復祖先故土無望、已無人提及南詔國故土問題,中國也沒必要讓南詔國歷史繼續蒙塵,恢復南詔國歷史真相是大勢所趨。
  • 趙靈兒出身的南詔國,真實歷史上是怎樣的一個國度?
    趙靈兒的父親也就是巫王,作為南詔國的國王,遊戲和電視劇裡面都說他是苗族人,這和歷史上的南詔國王所屬民族是一樣的嗎? 南詔國是八世紀崛起於雲貴高原的古代王國,由蒙舍部落首領皮羅閣於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天復二年(902年)漢人權臣鄭買嗣滅亡南詔,自立為王,建立「大長和」國。
  • 作為讓唐朝頭疼的南詔國,為何一夜之間徹底滅亡?
    因此,唐玄宗十分欣慰,助其統一了各部,建立了南詔國。然而,南詔國正式建立後存在的百餘年間,卻多次作出過背叛唐朝的舉動。唐昭宗時期,原本繁榮的南詔國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就突然消失了,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正如上文所說,南詔國本是雲南六個小國中的蒙舍詔,因為其地處最南端,所以人們才又叫它南詔。
  • 歷史上的南詔國和大理國(八)
    南詔國和大理國在發展的過程中,社會形態實際上是介乎於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之間的,但隨著漢文化的不斷進入,社會治理結構和民眾心理基礎都在短時間內發生了質的飛躍,也可以說是大理地區的人民不論是統治階層還是勞苦大眾,都很快地體會了先進文化的巨大力量,所以,對文化的尊崇就成了一種習慣。
  • 什麼是南詔國?一個與大唐相始終的老對手
    他們詩中的「蠻子」,指的是遠在蒼山洱海之邊的南詔國。這一年,南詔再次接受唐朝冊封,並派使者朝見,時隔四十多年後重歸大唐,史稱「蒼山會盟」。白居易的《蠻子朝》,是一首以詩證史的傑作,不僅吟詠這一事件,還講述了西南邊疆的風土人情,以及南詔與唐朝的恩怨情仇。
  • 歷史上存在了一百多年的南詔國,為什麼突然之間消失無蹤了?
    雖然,這六個小國各自為政,但是,蒙舍詔無疑是其中勢力最大的,因地處六詔的最南端,故其也被稱作「南詔」。在各類史籍中,對「南詔國」的記載屈指可數。那麼,歷史上真的存在過「南詔」這個國家嗎?它的真實面目又是怎樣的呢?
  • 歷史上的南詔國和大理國(七)
    朗讀者:楊若蘭大理國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呈現了與南詔國時期的完全不同景象
  • 「南詔牌」圖案是頂王冠?
    儘管畫作裡頭頂王冠的大理國國王利貞皇帝在位時間為公元1172年-1175年,畫作反應的也是大理國時期的事,似乎這與「南詔」聯繫甚少。 那麼我們再把時間往前推幾百年,回到大理國與之一脈相承的南詔國時期。
  • 南詔國和大理國有什麼聯繫?搬好小板凳,我們挨你款
    掌上春城訊你還記得《天龍八部》裡的主人公大理國第十六代國王段譽,和電視劇《仙劍奇俠傳》中古老神秘的南詔國嗎?這兩個國度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故事?朝代的先後順序又如何排列的呢?近日,掌上春城記者對雲南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趙雲進行了獨家專訪,為網友介紹南詔國和大理國的不同之處。「從公元六世紀初開始,隨著南中大姓的衰亡,滇西的大理地區逐漸走上了雲南歷史舞臺的中心。
  • 航拍大理:南詔國古剎,弘聖寺一塔
    航拍大理:南詔國古剎
  • 中原有三山五嶽,眾所周知,南詔國五嶽四瀆,知之甚少
    南詔時期的五嶽四瀆,就知之甚少了。「南詔是以烏蠻蒙姓為國王,白蠻大姓為輔佐,集合境內各族(含漢族)共同組成的統一國家。」在歷史上存在了160多年之久(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南詔第六代王異牟尋,仿中原道統,對境內山川封禪,產生了有別於中原的「五嶽四瀆」。
  • 安南都護府作為唐朝六個重要的都護府之一,為何南詔國也想來爭?
    土人怨怒,引導南詔兵,騷擾安南境。懿宗鹹通元年(公元860年),安南土人又引南詔兵合三萬人,攻破交趾。鹹通四年,南詔再度攻破交趾,殺掠十五萬人。下面我就說說南詔國以及與唐朝的恩怨。一、南詔國的前世今生周之季世,楚威王曾遣將軍莊蹻到達滇池,遂王其地,子孫相繼稱王。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年),取滇王國置益州郡,東漢明帝增置永昌郡(治不韋,今雲南保山北)。
  • 仙俠小說中經常出現的南詔,原來真實存在過
    南詔地處雲南,大概在公元8世紀,彝族和白族的先民共同締造了這個國家。南詔立國200餘年,在公元10世紀滅國。在八世紀之初,與南詔同時並存的還有五個小國,這六個國家被統稱為「六詔」。為什麼南詔知名度會最大,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這個小國的勢力最大。
  • 南詔史海鉤沉:火燒松明樓
    在蒙細奴邏時期,蒙舍詔的疆域還很小,在那座雄偉的王城,蒙細奴邏站立在壠圩圖山的最高頂,心中洶湧著未來南詔國的宏偉藍圖。追述歷史淵源,舍龍(意為「大老虎」)本屬哀牢王族一族,為避難遷居至邪龍(原哀牢國領土、今雲南巍山)。邪龍本是哀牢國領土,被漢朝強行設置為邪龍縣,劃歸益州郡管轄,漢朝勢力退出後被豪酋佔據。舍龍一族的到來,很快得到哀牢人的支持,勢力不斷擴充壯大,逐漸形成以舍龍一族為中心的部落聯盟,這個部落聯盟開始被稱作「蒙舍龍」或「蒙舍」。
  • 盛唐過後,竟連南詔都解決不了?
    南詔國是八世紀崛起於雲南一帶的古代王國,由蒙舍部落首領皮羅閣於738年建立。902年唐朝人鄭回的後裔鄭買嗣滅亡南詔,自立為王,建立「大長和」國。莊蹻公元748年雲南王皮邏閣死後,其子繼承雲南王之位。而當時的雲南太守張虔陀卻處處與他作對。
  • 你知雲南湖光十色,卻不曾知它叫「南詔」
    看過《仙劍奇俠傳》的朋友都知道,裡面有個南詔國,那裡是靈兒的故鄉,女媧後人居住的地方。這裡有巫王統治,電視劇的確增添了更多的神話色彩,然而「南詔國」是真實存在的,就在當今的雲南。國號「南詔」的由來是因為其前身「蒙舍詔」位於六詔之南。794年,異牟尋被唐朝封為南詔王,自此世稱南詔國。此外,南詔又有「鶴拓」,「龍尾」、「苴咩」,「陽劍」等別稱。而在南詔國內,其國號則數次更變。
  • 南詔對中華民族的六個貢獻
    那時正值唐玄宗在位,唐玄宗年輕是很有作為的,他制定了一個大戰略,他聽說吐蕃有個計劃,即佔領雲南,通過雲南往東邊進攻唐朝,知道這個計劃後,唐玄宗就打算在雲南扶持一個對中央王朝非常忠心的部落,於是就選中了南詔,想依靠南詔來阻擋吐蕃的進攻。在唐朝扶持下,南詔得以逐步強大起來。大家知道,後來的元朝統一全國的時候,他們也渡國大渡河後從雲南往東邊進攻,把全國打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