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1999年末總人口326.09萬人(現在人口遠不止此),少數民族人口約佔50%,其中白族人口108.53萬人,僅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他們漢化比較嚴重,白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除了節日和特殊場合也很少看到身穿民族服裝的白族人,除了在大理古城按政府要求所有建築都按民族風格建造,其他地方建築與內地並無兩樣。但人們也許不知道在這裡也曾誕生一個強大的古代王國——南詔國。如今,要找到這個古王國的蹤跡恐怕先要去州博物館。
南詔國(738年-902年)由白族先民蒙舍部落首領皮羅閣於738年建立。後先後改為大長和國(902年-928年)、大理國(937年—1253年)。南詔在西南歷史上起著重要作用,它是西南地區第一個統一的王朝,也是西南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南詔以洱海地區為根基與核心,東邊與爨區相連,東南達越南北部,西邊與印度接壤,西北部和吐蕃接界,南面抵寮國,北邊抵大渡河,東北與貴州、兩湖連接,地域範圍「東西三千裡,南北四千六百裡」,大大超過了今天雲南省的版圖。
我國古代對外商貿通道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還有海上絲綢之路(也叫海上瓷路。但蜀(四川)身毒(印度)道恐怕是最早的國際商道。我國於1950年代從古滇墓葬遺址中出土的文物中,發現部份來自西域遠至今阿富汗的地方。由此證明南方絲綢之路當年已存在。博物館中這塊梵文磚也是最好的證據。而大理則是多條「蜀身毒道」必經的重要樞紐。公元前126年,在外漂泊13年的張騫回到長安,向漢武帝匯報西域的情報,促使武帝大破匈奴。同時張騫還匯報說,在漢帝國西南可能有一條途經身毒(今印度)的秘道,通往大夏(今阿富汗、巴基斯坦)。這一消息引起了漢武帝高度重視,於是派出4路人馬前往探索,卻被藏在深山峻岭中的當地部族阻擋。其中一路幸運來到滇池。滇王熱情款待了遠方來客,並留他們一住就是十來年。其間幫助他們西行,卻為昆明人所阻,終未能完成對身毒的探險。
南詔國及後來的大理國最終都回歸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白族與傣族、納西族等雲南少數民族相比,由於沒有自己的文字,受漢族文化的影響更大。看來,古國的信息或許只能從這些留存下來的民族文化中尋找,先民的遺風或許只能從三月街那盛大的節日活動中窺見,南詔的密碼或許能從民族服飾、宗教習俗、建築遺蹟、祭祀器皿以及出土文物中破譯。白族服飾極具民族風格。白族崇尚白色,服飾以白色為主色。女子頭飾代表大理的「風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著扎染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白族姑娘頭上戴的頭飾有「風花雪月」的含義。因為在白族少女的頭飾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關的風;豔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因此,也就形成了她們的頭飾現在所呈現的模樣。
隨著現代文明和改革開放的推進,隨著中國城市化和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口流動、越來越多的高速公路、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融合迅速抹掉古文明和民族文化的痕跡。那些時尚消費和現代文化會不會遮蓋掉傳統的最後一抹亮色呢?
南詔和大理國在唐宋時期,金戈鐵馬,馳騁雲貴高原,新舊唐書和宋史都有光輝歷史的記載,然而南詔國和大理國王族的王陵至今無蹤影,他們的輝煌只停留在歷史文獻上,從實物中沒有找到證實的痕跡。當這個千古之謎破解之時,必然也會像1974年陝西臨潼發現秦始皇兵馬俑一樣轟動全世界。這些巧奪天工的大理石水墨畫會告訴我們密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