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詔牌」圖案是頂王冠?

2020-12-15 騰訊網

下關茶廠曾使用過的商標(部分)

118年來,下關沱茶有很多經典商標沿用至今,「南詔牌」就是其中一個商標,它跟大理南詔古國有什麼淵源和聯繫嗎?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下關沱茶「南詔牌」商標背後的故事。

「南詔牌」圖案形狀

「南詔牌」圖案

想必不少茶友在看到「南詔牌」LOGO之後的第一反應也許是它長得像一個寶瓶,左右兩邊還各有一個把手,要不就是一個帶把兒的香爐等等。殊不知,南詔牌的圖形,原型也許是緣於一頂王冠!

「南詔牌」圖案的來源

《張勝溫畫卷》(局部)

上面這幅畫作是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張勝溫畫卷》。畫面講述的是大理國國王利貞皇帝率文武群臣虔誠禮佛的盛況。這幅與同時代的《清明上河圖》被一起譽為「南北雙絕」的畫作,當中就藏有「南詔牌」商標的原型。

想必睿智的你已經看到了畫面中左起第四個人物頭上戴著的王冠了!

也許就是「南詔牌」圖案的來源。

儘管畫作裡頭頂王冠的大理國國王利貞皇帝在位時間為公元1172年-1175年,畫作反應的也是大理國時期的事,似乎這與「南詔」聯繫甚少。

那麼我們再把時間往前推幾百年,回到大理國與之一脈相承的南詔國時期。

南詔國王閣羅鳳

南詔國王閣羅鳳出巡圖(石窟造像)

從以上這幅石窟造像圖中各位茶友也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畫面正中的南詔國國王閣羅鳳(748-779年在位)頭頂的王冠,造型不比張勝溫畫卷裡晚了近400年的王冠造型差,甚至更加精美。

而這頂名副其實的南詔國時期的王冠,與下關沱茶的「南詔牌」商標形象也極其相似。

無獨有偶,同樣另有一個石窟造像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示出南詔王的王冠形象。

南詔國王異牟尋

南詔國王異牟尋議政圖(石窟造像)

如果說「南詔牌」圖案的來源,和南詔王頭上的王冠確有聯繫的話,那麼上面有關南詔國國王異牟尋(779-808年在位)議政的石窟造像體現的王冠應該說和商標圖樣最接近!造像體現出的王冠沒有繁複的花紋,但卻又不失作為南詔國王的尊榮。

再看看上面這張圖,「南詔牌」圖案的創意來源已經很清楚了,睿智的你再次看穿了這一切。沒錯,這就是「南詔牌」,這就是「南詔牌」圖案形象的來源。

當然,無論「南詔牌」商標圖案來源為何,如果從這個商標,看到其背後是一個充滿了傳奇色彩而又令人神往的歷史歲月的話,是大理這個地方提供了源源不絕的故事素材以及孕育了下關沱茶這張名片。

文化符號的魅力傳承

也許有人問,為什麼「南詔牌」會是這個形象?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的設計靈感源於南詔王的王冠。但也許還有人會追問,為什麼「南詔牌」要用南詔王的王冠當做形象?只能說,因為站在祖先留下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夯實基礎上生活,有必要將千百年前的文化符號繼續在今天傳遞。

(來源:下關沱茶訂閱號)

相關焦點

  • 神秘消失的古國之南詔國
    南詔距離吐蕃最遠,受威脅較小,因此仍依附於唐朝。唐朝為了抵禦吐蓄,大力支持南詔進行統一戰爭。公元713年(開元元年),玄宗封南詔皮羅閣為臺登郡王。公元729年(開元十七年)2月,唐打敗吐蕃,攻下昆明鹽城(今鹽源)。六詔中的鄧賧詔、浪穹詔、施浪詔依附於吐蕃,而越析詔、蒙崔詔及蒙舍詔(南詔)歸附唐王朝。到南詔王皮羅閣時,南詔實力最強,打算一統六詔。
  • 南詔對中華民族的六個貢獻
    那時正值唐玄宗在位,唐玄宗年輕是很有作為的,他制定了一個大戰略,他聽說吐蕃有個計劃,即佔領雲南,通過雲南往東邊進攻唐朝,知道這個計劃後,唐玄宗就打算在雲南扶持一個對中央王朝非常忠心的部落,於是就選中了南詔,想依靠南詔來阻擋吐蕃的進攻。在唐朝扶持下,南詔得以逐步強大起來。大家知道,後來的元朝統一全國的時候,他們也渡國大渡河後從雲南往東邊進攻,把全國打下來的。
  • 【隨筆】尋找南詔國
    而且他們漢化比較嚴重,白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除了節日和特殊場合也很少看到身穿民族服裝的白族人,除了在大理古城按政府要求所有建築都按民族風格建造,其他地方建築與內地並無兩樣。但人們也許不知道在這裡也曾誕生一個強大的古代王國——南詔國。如今,要找到這個古王國的蹤跡恐怕先要去州博物館。
  • 賈巴阿叄-《夢回南詔》
    而總決賽和吉克雋逸合唱的那首也不過是一首老歌串聯的Remix版,當然我也知道,也和賈巴阿叄聊到過,第三季「燦星」背後操控的太多了,感覺節目都有點變味了!知道節目結束後賈巴阿叄會發行這張《夢回南詔》,這也成了唯一能期待的事了!
  • 印花圖案的包包都有哪些品牌?奢侈品牌和國牌你怎麼選?
    印花圖案的包包都有哪些品牌今天幻幻就主要介紹這三款印花圖案的包包:奢侈品牌LV、和Gucci,國牌Queen Fantas。Gucci印花圖案的包包3、印花圖案的包包:Queen FantasQueen Fantas作為一個國牌包包,也不是奢侈品牌。
  • 南詔史海鉤沉:火燒松明樓
    南詔古國雄峙南天,功業豐碩,而這些,都與一個叫蒙細奴邏的人有關,都與這片叫巍山的土地有關。因蒙舍詔位於這些「詔」的南面,也被漢史稱作「南詔」。南詔的「詔」字為彝語的音譯,意為「王」;南詔即是南面的王,或者南面的國家。是時,這「六詔」上面還有一個大的部落聯盟,叫「白子國」,它的首領叫張樂進求,曾被唐王朝冊封為「雲南大將軍」,為拉攏舍龍一族,將女兒嫁予蒙細奴邏,決定遜國於蒙細奴邏,並在修築南詔鐵柱當天舉行盛大的儀式,「舉國遜之」。
  • 蘇換著 | 《南詔德化碑》「瑟瑟」研究
    《南詔德化碑》明代已見著錄,今存大理太和村西,由於碑文殘缺太多,本文所研究的碑文系據《滇南古金石錄》錄文。此碑碑文敘事止於765年(唐永泰元年),南詔德化碑立於南詔贊普鍾(閣羅鳳)十年,即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一般認為立於766年。南詔立的德化碑,距南詔北臣吐蕃已14年。碑文中有兩處提到瑟瑟,分別是「授長男鳳伽異大瑟瑟告身都知兵馬大將」「北接陽山,會川收瑟瑟之寶」。
  • 盛唐過後,竟連南詔都解決不了?
    南詔國是八世紀崛起於雲南一帶的古代王國,由蒙舍部落首領皮羅閣於738年建立。902年唐朝人鄭回的後裔鄭買嗣滅亡南詔,自立為王,建立「大長和」國。南詔與唐朝的關係徹底破裂。隨後南詔向吐蕃稱臣,吐蕃也封其為「贊普鍾」,號「東帝」,還賜給金印。這下子唐朝的火氣算是徹底壓不住了,李隆基任命楊國忠兼領劍南節度使,徵討伐南詔。但此時大唐的府兵制早已崩潰,便強徵百姓,把國內搞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到了大和城下,卻被閣羅鳳打得近乎全軍覆沒。
  • 仙俠小說中經常出現的南詔,原來真實存在過
    南詔地處雲南,大概在公元8世紀,彝族和白族的先民共同締造了這個國家。南詔立國200餘年,在公元10世紀滅國。在八世紀之初,與南詔同時並存的還有五個小國,這六個國家被統稱為「六詔」。為什麼南詔知名度會最大,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這個小國的勢力最大。
  • 古老神秘的大理城:揭秘南詔國與大理國的興衰
    其中的蒙舍詔,因在其他五詔之南,又稱南詔。唐王朝為了削弱吐蕃在這一地區的勢力,支持實力最強,「率種誠歸,累代如此」的南詔王皮羅閣,於公元738年前後,兼併了其他五詔,滅了西洱稱為「河蠻」的許多小部落,佔領了整個洱海地區。此時,唐王朝封南詔王皮羅閣為雲南王,賜名歸義。南詔於次年遷都太和城,建立了南詔奴隸制政權。
  • 每月一講——南詔的窯及窯業生產
    窯內出土的蓮花紋瓦當、捲雲紋滴水均為南詔時期,有字瓦上發現的「十年」「十一」「十四年」「十五年」等紀年應為南詔贊普鍾紀年,推測其年代為南詔早期。磚瓦窯的四個煙道開口於窯床底部,將窯室內的火焰下吸形成高溫,採用半倒焰式窯的燒造技術。窯室內出土兩件大型鴟吻,一件長123、寬46、高52釐米,一件長96、寬37釐米,說明了該磚瓦窯具備較強的燒造能力。
  • 南詔國的族屬問題——是彝族?白族?傣族?
    2、信仰佛教(南詔時期傾全國之力花費十餘年修築的崇聖寺其當時有房屋800多間,大小佛像一萬一千多尊,為當時南中國及其中南半島最大的佛教建築群,這足以說明當時南詔佛教的興盛。白族為傳統佛教民族,且南詔大理時期信奉的密宗阿吒力教派只有白族地區有所保留;而彝族不是佛教民族)。
  • 什麼是南詔國?一個與大唐相始終的老對手
    異牟尋男尋閣勸,特敕召對延英殿……前方記者白居易還描寫了唐德宗接見南詔使者的場景。來的都有誰呢?手持赤藤的南詔清平官(相當於宰相),腰系金帶的南詔大將軍,還有南詔王之子尋閣勸,才能出眾的他有幸得到了皇帝的單獨召見。
  • 指引牌圖案「隨性」、「有頭沒尾」……北京各區公廁「面子」問題多
    不同胡同裡,公廁外部標識不一;相距一公裡,指引牌英文不統一;夜間指引牌不亮,只能「借」機動車反射的光才夠顯眼……2019年12月,本報刊發了《公廁「體檢」報告 這些「小病」要治》的報導引發討論。有市民反映,公廁還有一些細節需要進一步完善。
  • 中原有三山五嶽,眾所周知,南詔國五嶽四瀆,知之甚少
    南詔時期的五嶽四瀆,就知之甚少了。「南詔是以烏蠻蒙姓為國王,白蠻大姓為輔佐,集合境內各族(含漢族)共同組成的統一國家。」在歷史上存在了160多年之久(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南詔第六代王異牟尋,仿中原道統,對境內山川封禪,產生了有別於中原的「五嶽四瀆」。
  • 通過碑刻銘文美學,探究宋朝與南詔大理國文化的關係!
    南詔大理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達到了當時雲南地區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其民族文化深受唐宋朝內地文化的影響,呈現出兼容與和諧的特徵。南詔大理國文化與唐宋朝內地文化的碰撞、融合和適應,其過程最終為南詔大理國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使得南詔大理文化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思想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 作為讓唐朝頭疼的南詔國,為何一夜之間徹底滅亡?
    因此,唐玄宗十分欣慰,助其統一了各部,建立了南詔國。然而,南詔國正式建立後存在的百餘年間,卻多次作出過背叛唐朝的舉動。唐昭宗時期,原本繁榮的南詔國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就突然消失了,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正如上文所說,南詔國本是雲南六個小國中的蒙舍詔,因為其地處最南端,所以人們才又叫它南詔。
  • 你知雲南湖光十色,卻不曾知它叫「南詔」
    國號「南詔」的由來是因為其前身「蒙舍詔」位於六詔之南。794年,異牟尋被唐朝封為南詔王,自此世稱南詔國。此外,南詔又有「鶴拓」,「龍尾」、「苴咩」,「陽劍」等別稱。而在南詔國內,其國號則數次更變。疆域南詔在今雲南一帶,洱海地區是南詔的首府所在地,以大釐城(今大理)為中心的十瞼(賧)是南詔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的中心。
  • 楊海青 | 南詔白蠻語詞彙集釋
    對於南詔的通用語言為哪個民族的語言,研究者很多,也取得很多成果,如顏曉雲、陸家瑞的《史載白語叢考》,王元輔《南詔和白族的幾個問題》,段伶《南語語考:試釋〈蠻書〉中「白蠻最正」一語》,等等。南詔通用語為白蠻語或古白語已為學界廣泛接受,然面筆者在最近出版的梁曉強著《南詔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中仍見到南詔通用語為漢語,《雲南志》記載的十六個詞為烏蠻語的觀點(見510、511、512頁)。
  • 南詔國是傣族古國,並不是所謂的彝族白族政權
    製造出「南詔國族屬之爭」、「南詔國學術公案」等輿論話題,將南詔國歷史詭辯成族屬模糊的「烏蠻」、「白蠻」,扭曲傣族在雲南高原建立南詔國這段歷史事實。如今,傣族國家自知收復祖先故土無望、已無人提及南詔國故土問題,中國也沒必要讓南詔國歷史繼續蒙塵,恢復南詔國歷史真相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