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過後,竟連南詔都解決不了?

2020-12-18 請不要絕望

唐朝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享國289年.。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更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唐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盛唐疆域

只有一個朝代似乎是個例外,那就是唐朝。後世常把「強漢盛唐」相提並論,李世民、李治父子確實把盛唐之「盛」推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幾乎是中國兩千多年王朝史的最巔峰。到了武則天時,唐朝的疆土已經開始收縮。在安史之亂之後,「盛唐」開始凋零。

南詔國是八世紀崛起於雲南一帶的古代王國,由蒙舍部落首領皮羅閣於738年建立。902年唐朝人鄭回的後裔鄭買嗣滅亡南詔,自立為王,建立「大長和」國。

南詔疆域

最初隋末唐初洱海地區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所以被稱為六詔,其分別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蒙舍詔在諸詔之南,稱為「南詔」。而南詔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統一了洱海地區。

不過,早在戰國時代莊蹻入滇,中原與雲南有了一次大規模接觸,漢武帝開夜郎道,更是將雲南納入了中央的版圖。但是自南梁侯景之亂開始,寧州刺史徐文盛率兵返回中原,中原對於雲南的統治就開始鬆弛。到了唐朝時,雲南依舊紛爭不斷。唐玄宗時開始通過支持親唐的部落以穩固西南,而在六詔之中,南詔一直比較親唐,隨後在唐朝的支持下兼併五詔。並且合六詔為一建立南詔國。

莊蹻

公元748年雲南王皮邏閣死後,其子繼承雲南王之位。而當時的雲南太守張虔陀卻處處與他作對。南詔王經常與妻子、孩子謁見都督,張虔陀卻趁機姦淫了閣羅鳳的妻子與孩子。還多次向閣羅鳳索取,閣羅鳳大多數情況下不答應。於是不僅派人辱罵閣羅鳳,還密奏狀告閣羅鳳。《舊唐書》記載「鮮于仲通為劍南節度使,張虔陀為雲南太守。仲通褊急寡謀,虔陀矯詐,待之不以禮。舊事,南詔常與其妻子謁見都督,虔陀皆私之。有所徵求,閣羅鳳多不應,虔陀遣人罵辱之,仍密奏其罪惡。閣羅鳳忿怨,因發兵反攻,圍虔陀,殺之。」

皮邏閣

751年,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發兵前來報復,閣羅鳳隨之謝罪請和,但在謝罪書寫道「吐蕃大兵壓境,若不許,當歸命吐蕃,雲南之地,非唐所有也。」這讓鮮于仲通十分生氣,但卻在大和城下慘敗。

南詔與唐朝的關係徹底破裂。隨後南詔向吐蕃稱臣,吐蕃也封其為「贊普鍾」,號「東帝」,還賜給金印。

這下子唐朝的火氣算是徹底壓不住了,李隆基任命楊國忠兼領劍南節度使,徵討伐南詔。但此時大唐的府兵制早已崩潰,便強徵百姓,把國內搞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到了大和城下,卻被閣羅鳳打得近乎全軍覆沒。而天寶戰爭的失敗,讓姚州都督府及所屬羈縻府州全部淪陷,嶲州後被吐蕃攻佔。

在天寶戰爭後不久,安史之亂爆發,後面的僕固懷恩之亂以及吐蕃大規模的入寇,加上河朔構亂,在德宗即位後,又趕上了建中之亂。在這段時間內,吐蕃將青海河曲和西山保寧都護府佔領,隨後隴右道淪陷,河西走廊又被掐斷。而南詔也在這段時間中北取嶲州,西收尋傳、裸形諸蠻,並降標國,東置拓東城,佔據步頭。不過在其中,他們還活捉了一個唐人縣令鄭回,而他當上了南詔的世襲宰相,他的七世孫鄭買嗣則滅掉南詔。建立大長和。

在閣羅鳳死後,他的孫子異牟尋即位,在吐蕃人的欺壓和鄭回的遊說下。南詔起了歸唐之心。公元793年,在劍南節度使韋皋遣人招撫南詔後,異牟尋也致信道:「異牟尋願竭誠日新,歸款天子。請加戍劍南、西山、涇原等州,安西鎮守,揚兵四臨,委回鶻諸國,所在侵掠,使吐蕃勢分力散,不能為強,此西南隅不煩天兵,可以立功雲。」至此南詔正式回歸大唐。

韋皋

在之後南詔有數次叛亂,最後還是脫離了大唐,在唐朝末期,酋龍任南詔國主幾乎無日不戰,讓本就不堪的大唐搖搖欲墜。但「酋龍年少嗜殺戮,親戚異己者皆斬。兵出無寧歲,諸國更讎忿,屢覆眾,國耗虛。蜀之役,男子十五以下悉發,婦耕以餉軍。」在他死後,雙方罷兵言和。

公元897年,鄭回的七世孫鄭買嗣殺死南詔王隆舜,立其子舜化貞為傀儡。5年後,鄭買嗣又殺了舜化貞及南詔王族800多人,篡其國為「大長和國」。又在5年後,大唐跟著南詔雙雙亡國。

鄭買嗣

雖然南詔在我們看來並不強大,但是它懂得審時度勢。先後周旋於大唐和吐蕃之間。從側面也可以看出大唐幾乎每個時期的有多麼羸弱。

相關焦點

  • 唐朝與南詔戰爭頻頻,為何宋朝和大理卻能相安無事?
    公元751年,大唐玄宗皇帝命鮮于仲通領兵八萬徵討南詔,結果六萬軍馬覆滅於西洱河畔;公元754年,唐將李宓再領七萬大軍復攻南詔,竟無一生還
  • 盛唐氣象的一種:不去邊塞遛一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盛唐詩人
    黃河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表達了戍邊將士不獲勝利,誓不還家的堅定誓言。高適的《薊門五首》:「黯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歌頌了將士們奮不顧身的戰鬥精神。在邊塞詩人的筆下,唐軍出徵殺敵的場面威武雄壯,氣勢磅礴。
  • 神秘消失的古國之南詔國
    史書中記載說太和城的街區巷陌都是用石頭壘砌而成,高有一丈多。這種以石頭壘砌成的城牆、街區曾經連沿數裡不斷。這樣一種用石頭作為建築原材料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今天,如果你在大理古城漫步,依然可以看到那些極具個性的建築。這樣的建築風格樸實無華,以石頭的本色構建出一種自然之美,和諧之美。  南詔統一後使用過的第二座都城就是大釐城。大釐城又名史城、喜州城、喜洲等。
  • 「南詔牌」圖案是頂王冠?
    殊不知,南詔牌的圖形,原型也許是緣於一頂王冠! 「南詔牌」圖案的來源 而這頂名副其實的南詔國時期的王冠,與下關沱茶的「南詔牌」商標形象也極其相似。 無獨有偶,同樣另有一個石窟造像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示出南詔王的王冠形象。 南詔國王異牟尋
  • 南詔:葬送20萬鼎盛唐軍的小霸王,如今東南亞各國爭相認祖歸宗
    ,唐玄宗在南守的國王皮邏閣扶植,並幫助唐南大門的看守之後,南朝滅亡了唐朝,統一了六國,成為雲南王但是,隨著南朝的滅亡國家日益強大,其與唐朝也逐漸產生了離心力另外,唐朝認為南詔是自己「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僱傭軍,因此唐朝邊境的官吏都欺侮南詔公元745年,雲南太守張虔連公然侮辱南朝滅亡閣羅鳳的妻子後來,只有張虔知道一個人想做惡徒告狀,閣羅鳳謀反閣羅鳳大怒,親自率兵攻打張虔陀
  • 南詔史海鉤沉:火燒松明樓
    南詔古國雄峙南天,功業豐碩,而這些,都與一個叫蒙細奴邏的人有關,都與這片叫巍山的土地有關。再說蒙細奴邏繼位後,即回到蒙舍詔(今巍山),改國號「大蒙國」,於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定壠圩圖山城為國都,自立為南詔國第一代詔王,稱奇嘉王。元代李京《雲南志略》記載:「蒙氏名細奴邏,城蒙舍壠圩圖而都之,國號大蒙,自稱奇嘉王,雲南建國稱王始此。」至此,王宮居地邪龍部從牧遊之部,漸進入農耕繁華之區,南詔國十三代王近300年的漫漫徵程正式啟航了。
  • 什麼是南詔國?一個與大唐相始終的老對手
    一幅南詔使臣朝見圖躍然紙上,背後的歷史卻充滿曲折。白居易看到了過去與現在,卻看不到,大唐與南詔那註定走向滅亡的未來。1白居易在《蠻子朝》一詩中還寫道:「臣聞雲南六詔蠻,東連牂牁西連蕃。六詔星居初瑣碎,合為一詔漸強大。」
  • 安南都護府作為唐朝六個重要的都護府之一,為何南詔國也想來爭?
    唐朝的安南都護府做為唐朝六個重要的都護府之一,是唐朝管理南部邊疆地區的主要機構,屬嶺南道。唐高宗調露元年(679)以交州都督府改置安南都護府,為嶺南五管之一。所以安南本來就是屬於大唐的地盤。事件的經過是這樣的,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唐安南都護李涿為政貪暴,向土人強買牛馬,一頭只與鹽一鬥。土人怨怒,引導南詔兵,騷擾安南境。懿宗鹹通元年(公元860年),安南土人又引南詔兵合三萬人,攻破交趾。鹹通四年,南詔再度攻破交趾,殺掠十五萬人。
  • 【隨筆】尋找南詔國
    而且他們漢化比較嚴重,白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除了節日和特殊場合也很少看到身穿民族服裝的白族人,除了在大理古城按政府要求所有建築都按民族風格建造,其他地方建築與內地並無兩樣。但人們也許不知道在這裡也曾誕生一個強大的古代王國——南詔國。如今,要找到這個古王國的蹤跡恐怕先要去州博物館。
  • 南詔對中華民族的六個貢獻
    我們國家的統一,是由局部的統一走向全國的統一,各民族在局部的統一乃至全國的統一過程中,都作出了各自特殊的貢獻,而彝族則對西南地區的統一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歷史上中央王朝對西南地區的管理,實際上是很鬆散的,直到漢代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回來後告訴漢武帝說『在現在的阿富汗』,看到了一些中國內地運出去的商品。這些東西是從哪裡來的呢?是通過印度運過去的。
  • 揭穿「老泰先民建立南詔說」的謊言,守護彝族或將被「竊取」的輝煌
    泰族人形成了一種認為大理是故都,雲南是故土,南詔是故國的主觀意識。這一情況也同樣出現在寮國老族中,他們把南詔認為是老族故國,皮羅閣是坤武隆,洱海即並載入史冊,還進入了大學國史課堂,乃至於國內的部分傣族學者也接受了這種說法。論證南詔與彝族及老泰族群三者之間的歷史關係,有利於明確歷史文化歸屬,解決民族、國家間的世紀之爭。
  • 賈巴阿叄-《夢回南詔》
    知道賈巴阿叄時,他還未上「中國好歌曲」,當時和我非常欣賞的一位手風琴手&音樂人滿馨蔚聊天而得知,滿馨蔚也向我推薦了賈巴阿叄的音樂,我個人非常喜歡民族音樂
  • 蘇換著 | 《南詔德化碑》「瑟瑟」研究
    《南詔德化碑》明代已見著錄,今存大理太和村西,由於碑文殘缺太多,本文所研究的碑文系據《滇南古金石錄》錄文。此碑碑文敘事止於765年(唐永泰元年),南詔德化碑立於南詔贊普鍾(閣羅鳳)十年,即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一般認為立於766年。南詔立的德化碑,距南詔北臣吐蕃已14年。碑文中有兩處提到瑟瑟,分別是「授長男鳳伽異大瑟瑟告身都知兵馬大將」「北接陽山,會川收瑟瑟之寶」。
  • 每月一講——南詔的窯及窯業生產
    南詔時期的窯址發現數量並不多,迄今僅發現有大理天井村窯址、大理苗圃山窯址、太和城南窯址及五指山窯址,且大多為磚瓦窯。
  • 南詔國的族屬問題——是彝族?白族?傣族?
    彝族人口現在也有一千萬左右,其實傈僳、拉祜、阿昌、哈尼等一些民族與彝族也同根同源,現在在巍山縣境內有每一代南詔國王的土主廟。土主廟周邊的人都認為自己是彝族,所以我相信是彝族人建立了南詔國。彝文古典書籍在貴州、涼山、楚雄等地都有存在,記載了大量的歷史,大家可以繼續討論。——吉乃
  • 唐朝與南詔之戰,彰顯唐朝兩個突出問題,成為安史之亂的前奏
    第一條,唐朝打算聯合吐蕃共同消滅南詔。這裡應該是莫須有,如果真的想滅了南詔,根本不需要大唐和吐蕃聯合。 第四條則是南詔赤裸裸的表達不滿。凡是和我關係不好的,你老人家都給他榮華富貴,凡是和我關係好的都受到打壓,這明顯是打擊我,排斥我,我是你大唐扶持起來的,但也不能這樣對我吧。
  • 歷史上存在了一百多年的南詔國,為什麼突然之間消失無蹤了?
    「詔」是少數民族對「王」的稱呼,從這六詔後來的發展脈絡上來看,南詔隨後不斷地發展壯大,並接連消滅了其它五詔,成為了雲南地區名符其實的「詔」——也就是這一地區的「王」。作為南詔的前身,蒙舍詔這個部族可謂從始至終都野心勃勃,這一點尤為體現在其政治嗅覺方面。
  • 仙俠小說中經常出現的南詔,原來真實存在過
    南詔地處雲南,大概在公元8世紀,彝族和白族的先民共同締造了這個國家。南詔立國200餘年,在公元10世紀滅國。在八世紀之初,與南詔同時並存的還有五個小國,這六個國家被統稱為「六詔」。為什麼南詔知名度會最大,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這個小國的勢力最大。
  • 歷史上的南詔國和大理國(七)
    佛教傳入大理地區,起始於西漢時代,到南詔國時,在豐佑時大盛,到大理國時,極盛,段思平立國後就「歲歲建寺,鑄佛萬尊」,不僅他兒子出家為僧,像段譽和他父親段正淳、伯父段正明後來都是出家為僧了的。說到他們三人,有個情況大家要知道,大理國到段正明的時候,曾經皇權中斷過,也就是說段正明曾經被國內的重臣高升泰取而代之,立了個國叫「大中國」的,時間不久,內部權力鬥爭之後,又還位給了段正淳。
  • 古老神秘的大理城:揭秘南詔國與大理國的興衰
    南詔在經濟方面的發展很不平衡。在其統治中心的洱海,以及滇池大部分地區,以農業為主。同時,手工業和商業也有較大的發展,二牛三夫的新耕作方法的使用,精美的幢華布的生產,鋒利的浪劍和鬱刀的出口,還有馳名的南詔馬和新興的商業城市一羊苴咩城等,這一切構成了南詔的經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