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換著 | 《南詔德化碑》「瑟瑟」研究

2021-02-26 西南邊疆歷史文化

《南詔德化碑》明代已見著錄,今存大理太和村西,由於碑文殘缺太多,本文所研究的碑文系據《滇南古金石錄》錄文。此碑碑文敘事止於765年(唐永泰元年),南詔德化碑立於南詔贊普鍾(閣羅鳳)十年,即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一般認為立於766年。南詔立的德化碑,距南詔北臣吐蕃已14年。碑文中有兩處提到瑟瑟,分別是「授長男鳳伽異大瑟瑟告身都知兵馬大將」「北接陽山,會川收瑟瑟之寶」。本文將從歷史文獻與考古資料方面來分析此兩處的瑟瑟是否為同物以及兩者間的關係。

「瑟瑟」一詞自唐朝以來多見於文人作品之中。杜甫《石筍行》詩中云:「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難明論。」查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六引趙清獻《蜀郡故事》言:「石筍在衙西門外,二株雙蹲,雲真珠樓基也。昔有胡人於此立寺為大秦寺,其門樓十間,皆以真珠翠碧貫之為簾,後摧毀墜地,至今基腳在。每有大雨,其前後人多拾得真珠瑟瑟金翠異物。今謂石算非為樓設,而樓之建,適當石筍附近耳。蓋大秦國多琳琅、琅玕、明珠、夜光璧。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多出異物,則此寺大秦國人所建也。」與史籍所載唐代「瑟瑟」出於域外且與珍珠、金翠等同為極其珍貴的寶石的內容相符合。「瑟瑟」為碧色珠寶,典籍中多有記載,《錢注杜詩》《杜詩詳註》《讀杜心解》等多本注釋皆引《博雅》謂「瑟瑟,碧珠也」。明人著述中《本草綱目》《通雅》《天工開物》《博物要覽》等皆載明「瑟瑟」為碧色。最早記錄者有許慎的「碧」者為「石之青美者」。珍寶名之曰「瑟瑟」者,其字本作「璱璱」。「杜詩」、《博雅》與《史通》以「璱」作「瑟」。孫雍長認為:「言珍寶或狀碧色便一定要寫作『璱璱』,則非通達之見。」由瑟瑟的顏色又延伸出別的含義,孫雍長在文中指出:「今按。『瑟瑟』之為詞實有二:所指為碧色之珍寶,又由碧色之珍寶引申而形容顏色之碧綠,此為一詞;形容風聲或氣象之蕭瑟,又由風聲引申而狀草木之隕落,此又為一詞。」本文要研究的瑟瑟便是原初的物質所指了,即瑟瑟應是珍寶玉石之類。

《緯略》云:程氏《繁露》援《唐語林》盧昂主福建鹽鐵,有瑟瑟枕,大如鬥……或雲美石,非瑟瑟。案李肇《唐國史補》稱瑟瑟枕大如半鬥,以金床承之。今世所謂瑟瑟,或皆鍊石為之也。案《明皇雜錄》云:上幸華清宮……又於湯中壘瑟瑟。其言壘者,當是珠類,非石也。又案虢國夫人奪韋氏宅,造中堂既成……復賞以金杯二,瑟瑟三鬥,其以鬥計,為珠明矣。由此可見,瑟瑟的形狀或實質有兩種:一為鍊石為之,貌似玉石之類;一為天然珠類,形如珍珠之屬。

有學者認為唐以前言瑟瑟出波斯康國,唐以後並及吐蕃、于闐、南詔,《唐書》言出石國東南,而亦言出中國。《唐書•地理志》平陸縣有瑟瑟穴;《元和郡縣誌》謂瑟瑟窟在平陸縣西北四十裡;《舊唐書•德宗紀》:陝州觀察使李泌奏盧氏山冶出瑟瑟。案平陸今屬山西,盧氏屬河南,其地未聞有產瑟瑟者,當時德宗亦言不產中土,則謂之瑟瑟者,必諛辭耳。另有德宗遣內給事朱如玉得「瑟瑟百斤」,以及高仙芝討石國,獲瑟瑟十餘斛等。中土不產瑟瑟且有學者撰文指出史籍上並無藩國進貢瑟瑟的記載,但據《新唐書•南蠻列傳》載:「夏六月,冊異牟尋為南詔王……復譴清平官尹輔酋等七人謝天子,獻鐸鞘、浪劍、鬱刃、生金、瑟瑟、牛黃……」那麼史籍上並無藩國進貢瑟瑟的記載便不成立了。在《魏書》《周書》《隋書》《北史》上對西域諸國出產「瑟瑟」情況多有記載。據歷史文獻可知西域的瑟瑟可能有兩種形式:鍊石為之或天然珠類。唐朝曾設置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對歸附的西域地區進行系統管轄,又況唐朝時對外實行開放包容的政策,當時的唐都長安是國際化大都市,商業貿易亦十分興盛。葉舒憲等學者也認為溝通西域的北方絲綢之路應被認為是玉石之路,對此,筆者認為唐朝中土的瑟瑟大部分可能來自於與西域商人的貿易流通。有文獻指出鑑於古代中國(尤其是漢唐時期的中國)與中亞綠洲地區的文化、經濟交流更多一些,所以當時出現在中國內地的瑟瑟,可能更多地來自中亞的阿姆河、錫爾河流域等地。康國、石國都是十分重要的中亞綠洲國家,與安國、曹國、米國等史稱「昭武九姓」。生活在這些地區的粟特人,他們是絲綢之路貿易的重要承擔者,在漢唐之際,頻繁出入中國內地,所以唐五代之際的瑟瑟可能大多來自中亞以及波斯。

綜上可知,唐朝的瑟瑟只有很少一部分是藩國進貢之寶,更多的是唐與西域地區進行貿易的舶來品,於唐而言進口的性質居多。

西域各國中以吐蕃最重瑟瑟,當時吐蕃有以瑟瑟為飾物或章飾的風俗。「(吐蕃)其官章飾,最尚瑟瑟;瑟瑟者,綠珠也」,瑟瑟珠「一珠易一良馬焉」,價在黃金之上,故有「馬價珠」之稱。《冊府元龜》云:「唐太宗貞觀後吞併諸蕃,地方千裡,每十節度置一上相統之,自號吐蕃為寶髻,爵位則以寶珠、大瑟瑟、小瑟瑟、大銀、小銀、大鍮石、小鍮石、大銅、小銅等為告身,以別高下。」另據《冊府元龜》卷九六一《外臣部•土風三》記載:「大略其官章飾有五等:一謂瑟瑟,二謂金,三謂金飾銀上,四謂銀,五謂熟銅。各以方圓三寸褐上裝之,安膊前以別貴賤。」關於吐蕃以珠寶、金銀等珍品來區別爵位高下,在敦煌文書中也有反映。吐蕃告身最上等的是瑟瑟告身,且是方圓三寸的章飾,那麼吐蕃的瑟瑟是鍊石為之還是天然珠類呢?在筆者有關吐蕃告身研究的文章中看來,筆者認為吐蕃的瑟瑟告身質地應是鍊石為之。然而吐蕃婦人佩戴的瑟瑟珠是天然珠類還是鍊石為之的人工加工珠類呢?吐蕃瑟瑟與《南詔德化碑》會川收的「瑟瑟之寶」又有何關聯呢?由於歷史上的吐蕃王朝曾掠奪唐朝及西域諸地,也有人認為吐蕃的瑟瑟來自絲綢之路。對此,筆者認為吐蕃瑟瑟除來自於西域,也從唐朝的越嶲等地區掠奪過瑟瑟資源。

唐時的越嶲地區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因為其與吐蕃、南詔相接,可以說是唐朝的西南軍事門戶了。晉張勃《吳錄》雲越嶲雲南河中出碧珠,須祭而取之,有縹碧綠碧,此即碧色寶石也。可知越嶲地區在晉朝就已出產瑟瑟了,而且是出自河中的珠類寶石。越嶲今為四川省西昌地區,至德元年(756年)被南詔佔領,後陷入吐蕃,788年歸唐,860年又被南詔佔領。《太平寰宇記》云:「劍南西道維州,婦人多戴金花,串以瑟瑟,而穿懸為飾。」維州今四川理縣,位於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東緣,唐時曾被吐蕃攻陷後稱無憂城,後來又歸附唐朝。無論是唐朝的越嶲還是維州,都曾先後被吐蕃或南詔所佔領,由此筆者推測吐蕃與南詔的瑟瑟可能來自於臨近南詔、吐蕃的唐朝疆界越嶲地區。

由《新唐書•南蠻列傳》載:「夏六月,冊異牟尋為南詔王……復譴清平官尹輔酋等七人謝天子,獻鐸鞘、浪劍、鬱刃、生金、瑟瑟、牛黃……」可知異牟尋時代瑟瑟是南詔比較貴重的產品,還與浪劍等南詔特有產品一起進貢給唐廷。另有李公「瑟瑟」即美玉,是南詔向唐朝朝貢和賞賜高級官員的寶物的說法。那麼南詔何處生產瑟瑟呢?據樊綽《蠻書》即《雲南志》卷七說:「銀,會同銀山出。錫、瑟瑟,山中出。」有學者認為是唐時今雲南地方已有山名瑟瑟者,其非南蠻方言乎?今亦未能遽詳也……筆者認為這是對《蠻書》所載文獻的誤解。會同當時又名會川,即今四川省會理地區。至德元年(756年),被南詔蒙氏所據。即《南詔德化碑》所載「會川收瑟瑟之寶」。那麼異牟尋時代進貢唐朝廷的瑟瑟有可能出自原本是唐朝西南門戶後被南詔佔領的會川地區嗎?這就涉及南詔的疆域問題了。

「北接陽山,會川收瑟瑟之寶。」會川當時又名會同,即今四川省會理地區。「陽山」則是今四川省會理、西昌南北交界處的陽蓬嶺。據碑文可知南詔北臣吐蕃後,南詔疆域北達今四川會理、西昌一帶。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即南詔贊普鍾四年冬,安祿山叛亂。次年,安祿山稱帝,叛軍入長安,唐玄宗逃往劍南。碑文載贊普鍾五年,贊普差御史贊郎羅於恙結齎敕書曰:『樹德務滋長,去惡務除本,越嶲會同,謀多在我,圖之此為美也。』……會同請降無害……」此段碑文中的越嶲、會同,即今四川省西昌、會理。這些地區,本為唐的統治區域,也是唐經營雲南的重要戰略支撐地區。《資治通鑑》記載中,稱南詔「陷越嶲會同軍,據清溪關」是在至德元年(756年)九月。趙心愚分析碑文認為南詔與吐蕃在756年攻破越嶲及逼降會同之後,並沒有派兵駐守,主要行動是掠走這兩地的人口和財物。趙心愚分析碑文及其他史籍記載,與第一次奪嶲州、取會同之後不同,南詔與吐蕃在757年再奪嶲州、取臺登之後,在嶲州、臺登、會同一帶駐有軍隊據守,控制了大渡河以南地區,西川因此直接面臨南詔、吐蕃的聯合進攻。方國瑜先生分析了此碑文和史籍記載後認為,公元757年後,南詔與吐蕃「得大渡河以南之地,南詔佔嶲州南部,吐蕃佔嶲州北部」。由此,筆者認為唐廷冊封異牟尋時代所獻瑟瑟並非直接出自於四川越嶲、會同地區,由於南詔與吐蕃素有往來,筆者推測南詔此時的瑟瑟也應是絲綢之路上的舶來品。但自南詔佔領會同之地後,其地所產的瑟瑟才是南詔本土所有的特產。但若此解釋,越嶲地區若唐時就已盛產瑟瑟,此地又屬唐朝管轄,為何有唐朝本土不產瑟瑟的說法呢?據此,筆者認為這與唐朝對疆域的統治政策有關,唐時的越嶲是唐廷西南軍事要塞,唐朝對於南詔歷來以羈縻政策統治,政權之間利益的膨脹使得越嶲之地成了吐蕃、南詔與唐之間的軍事必爭之地,但除了唯利是圖的商人有此開發瑟瑟資源的良機,南詔與吐蕃通過不斷徵伐掠奪來佔有資源。《南詔德化碑》碑文中也記載「會同請降無害。子女玉帛,百裡塞途……」以及「碧海效祉,金穴薦珍」,此處的「玉」和「珍」很可能指的就是瑟瑟了。據史料記載蜀地之人善於經商,從秦時中央王朝修五尺道,到漢武帝開拓西南夷,又有一些學者提出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據此,筆者認為,唐時越嶲所產的瑟瑟可能經北方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以及網絡狀的茶馬古道貿易進而流通到唐廷、吐蕃、南詔甚至西域等更廣大的區域。

據前文所引晉張勃《吳錄》《太平寰宇記》的記載,筆者認為南詔佔領越嶲之地後所掠奪的瑟瑟應是珠狀寶石,會川收瑟瑟之寶,獨一「收」字,筆者認為此處的瑟瑟也應是河中所產的天然珠狀物。據樊綽《蠻書》《新唐書•南蠻列傳》以及明方以智《通雅》卷四十八云:「今寶石出西番回鶻諸坑井內,雲南、遼東亦有之……碧者唐人謂之『瑟瑟』,紅者宋人謂之『靺鞨』。」可知南詔的瑟瑟又應是出自山中的鍊石為之,明朝時雲南的瑟瑟是出自坑井中的一類寶石。依據《南詔德化碑》碑文「金穴薦珍」,筆者認為南詔收穫的瑟瑟也有可能是出自礦山中的珠類寶石。據筆者查閱資料,礦山中的玉石會隨流水進入河床,那麼,南詔收穫的瑟瑟一說出自礦坑,又說出自河中,可知南詔的瑟瑟無論出自山還是川,瑟瑟的本質是一樣的。

綜上所述,瑟瑟曾經遍見於南亞、西亞、小亞、中亞,以及中國的西藏、雲南,分布範圍不可謂不廣。然而,瑟瑟作為一種寶石,為何盛行於唐朝而後便稀見於文史記載了呢?即瑟瑟在唐以後是否有別的名稱將其取而代之了呢?據上文分析可知,無論是唐朝、吐蕃還是南詔,在史籍記載中瑟瑟的產地或採於山或取於河,瑟瑟的形狀或鍊石為之或天然珠類。那麼,瑟瑟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寶石呢?現在還有瑟瑟資源可供開發嗎?

現代學者在研究中發現,「瑟瑟」應為土耳其語或波斯語重譯而出,或是伊朗字的譯音。據《穆天子傳》卷四雲,天子抵達巨蒐,其人貢獻枝斯之石四十。「巨蒐」即是「渠搜」,亦即漢代所稱「大宛」以及唐代所稱「拔漢那」等,其相當於今中亞的費幹納盆地,與古石國毗鄰,就「枝斯」之讀音,頗與「瑟瑟」接近。"枝斯石當即青金石。由於青金石與藍寶石的顏色最為相近,因此當中亞古居民發現藍寶石時,便以青金石之名「枝斯」命名之。「瑟瑟」乃是「枝斯」的同音異譯名,遂作為藍寶石的稱號而傳入了中國內地。也有文獻認為西域的瑟瑟是藍寶石:六朝之際出於西域的瑟瑟,大致即今日所稱的藍寶石。藍寶石色藍,瑟瑟色碧,藍與碧顏色相近。古訓瑟瑟為「碧珠」,而其計量又常用「斛」,與珍珠的計量相同,所以瑟瑟的形狀似珠,當可肯定。至於藍寶石,往往出於河流沙礫間,水石蝕磨日久,其稜角殆盡,故狀亦似珠。因此可以認為瑟瑟與藍寶石同是一物。據此筆者認為史籍記載的唐廷、吐蕃、南詔的天然珠類瑟瑟是取之於河流沙礫之中的藍寶石。

洛烏弗爾氏《東方綠松石考》記瑟瑟特詳,蓋以赫爾芝氏及沙畹氏等均嘗以瑟瑟為綠松石今日本人謂之土耳其玉也。瑟瑟既非綠松石,則將以何者為瑟瑟乎?洛氏謂足以當此者有三:一即巴㻝,即巴拉斯㻝。如波斯康國等之瑟瑟是也;二即祖母綠,如吐蕃南詔之瑟瑟是也;三為纏絲瑪瑙之類。洛氏認為吐蕃南詔的瑟瑟是祖母綠,其說法如下:中國語之瑟瑟,當即藏語之瑟。梵語中有幾個祖母綠的稱呼,那麼藏人原本就認識祖母綠了。又說南詔今雲南地,R.Purnpelly謂其地似產綠松石。《元史》及《續文獻通考》,均稱會川出碧甸子,然碧甸子始聞於元,其出雲南者亦當去元不遠。南詔瑟瑟,唐時已入貢,則謂瑟瑟即碧甸子者,殊未敢信。考紀元第8世紀時,南詔民族,與吐蕃邦交彌篤,吐蕃由是愈得展其勢力,則唐時南詔之瑟瑟,當即自吐蕃得之,而亦必為祖母綠也。章鴻釗案洛氏此說似仍難信。章鴻釗認為吐蕃雖有祖母綠,固不得謂祖母綠即瑟瑟也。若是根據《梵藏字典》說藏語也稱瑟,和瑟瑟音近,但中國瑟瑟之名,五代以前已有了,不能說五代時瑟瑟,獨為吐蕃語也。況南詔瑟瑟,已見《唐書》,則其唐以前之瑟瑟,如得之于波斯康石于闐諸國者,亦皆為吐蕃語乎?那麼吐蕃南詔的瑟瑟,究竟是什麼呢?章氏舉洛氏見解來反證,說是藍寶石。

洛氏根據藏史,把古代寶石曾經分為二等,每等有五種。第一等是神之寶。它的第一種為藍寶石,第二種是紅㻝之屬,第三種是藍寶石的通稱,第四種是藍寶石之最優者,第五種是Skongmdzes,其物未詳。另一等是人之寶,即金、銀、真珠、青金石與珊瑚是也。章氏認為據此則彼所謂神之寶者,唯其二屬紅㻝,餘皆為藍寶石。考《唐書•吐蕃傳》,官之章飾,最上瑟瑟,金銀銅次第以差。夫金銀為人之寶,而金稱首,乃其官之章飾,以瑟瑟居金之上,則必與神寶相接近。瑟瑟之色與藍寶石同,則亦即藍寶石明矣。《博物要覽》謂吐蕃產青寶石,石色淡青如天晴色,亦正指此。南詔今雲南地,其地固自有藍寶石。G.Soulié謂雲南之西及西南,寶石嘗雜出河流沙礫間,紫石英、藍寶石及紅㻝尤有名。《吳錄》謂越嶲雲南出碧珠,有縹碧綠碧。《後漢書•郡國志•遂久縣》注引《廣志》略同,《雲南通志》謂遂久縣今永北廳永寧土府,西連中甸廳。《博物要覽》記載青寶石五種,其第四第五,皆出雲南寶井,一石色嫩青如翠藍,一淡青如月下白。又雲,雲南寶井產青寶石,名鴉鶻青,綠寶石三種,即祖母綠,皆出默德那回回國。然則南詔之地,固有藍寶石而無祖母綠者。《蠻書》雲:「錫瑟瑟山中出。」案錫每出沙土中,且恆與寶石倶,瑟瑟山必以產瑟瑟得名,而亦唯藍寶石庶足當之。又韜契氏《印度地質地文學提要》亦屢言上緬甸藍寶石與紅寶石同出結晶石灰巖中,唯不及祖母綠。故南詔之瑟瑟,仍當與藍寶石為近。據此,筆者認為唐廷、吐蕃、南詔的瑟瑟鍊石為之者,均是採自於寶井的藍寶石。

據文獻記載崑崙和田玉採玉常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開山採玉,採出的稱「山料」,也叫「渣滓玉」,質量較差;二是河中撈玉,也叫「踏玉」,即憑腳在河水中的感覺判斷是否是玉石。河中撈到的玉石一般都裹著一層石質,叫「山流水」;有的玉石在河水中經過多年的衝刷摩擦,石質完全剝離,成為純潔的玉石,叫「好玉」,是玉中的上品。由此,筆者認為瑟瑟的開發也與崑崙和田玉類似。但無論是採自寶井還是取之於河流沙礫,瑟瑟的本質均是藍寶石。

綜覽全文,筆者認為瑟瑟一詞雖盛行於唐王朝,而瑟瑟最早的開發利用卻源於西域。瑟瑟循著北方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以及大大小小的茶馬古道而流通中土、吐蕃、南詔而至西域更廣的區域。從中也可揣知唐朝時人們的採玉、制玉技術已經達到一定先進水平了。而唐時越嶲地區的瑟瑟開採:一是依靠吐蕃、南詔的掠奪,一是依靠南方絲綢之路以及茶馬古道上貿易的往來,而非唐王廷統治者官方壟斷的資源。這一方面表明唐朝羈縻政策的弱點,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各地區經濟、政治、文化上的交往。筆者有理由認為吐蕃「授長男鳳伽異大瑟瑟告身都知兵馬大將」中的瑟瑟告身質地應是採自礦井中的藍寶石而鍊石為之,而「北接陽山,會川收瑟瑟之寶」中的瑟瑟應是取自河流沙礫間的天然珠類藍寶石。

相關焦點

  • 南詔對中華民族的六個貢獻
    那時正值唐玄宗在位,唐玄宗年輕是很有作為的,他制定了一個大戰略,他聽說吐蕃有個計劃,即佔領雲南,通過雲南往東邊進攻唐朝,知道這個計劃後,唐玄宗就打算在雲南扶持一個對中央王朝非常忠心的部落,於是就選中了南詔,想依靠南詔來阻擋吐蕃的進攻。在唐朝扶持下,南詔得以逐步強大起來。大家知道,後來的元朝統一全國的時候,他們也渡國大渡河後從雲南往東邊進攻,把全國打下來的。
  • 唐朝與南詔之戰,彰顯唐朝兩個突出問題,成為安史之亂的前奏
    沒有被強大的突厥和吐蕃打倒,反倒敗給了不起眼的南詔。這事說起來容易讓人笑話,但卻是不爭的事實。 天寶十三載,大唐帝國打了一場有史以來最窩囊的仗,這一仗發生在大唐和南詔之間,兩軍的主帥分別是劍南節度後李宓和南詔王閣邏鳳。 南詔是雲南的一個小國。
  • 作為讓唐朝頭疼的南詔國,為何一夜之間徹底滅亡?
    因此,唐玄宗十分欣慰,助其統一了各部,建立了南詔國。然而,南詔國正式建立後存在的百餘年間,卻多次作出過背叛唐朝的舉動。唐昭宗時期,原本繁榮的南詔國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就突然消失了,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正如上文所說,南詔國本是雲南六個小國中的蒙舍詔,因為其地處最南端,所以人們才又叫它南詔。
  • 你知雲南湖光十色,卻不曾知它叫「南詔」
    國號「南詔」的由來是因為其前身「蒙舍詔」位於六詔之南。794年,異牟尋被唐朝封為南詔王,自此世稱南詔國。此外,南詔又有「鶴拓」,「龍尾」、「苴咩」,「陽劍」等別稱。而在南詔國內,其國號則數次更變。疆域南詔在今雲南一帶,洱海地區是南詔的首府所在地,以大釐城(今大理)為中心的十瞼(賧)是南詔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的中心。
  • 古老神秘的大理城:揭秘南詔國與大理國的興衰
    其中的蒙舍詔,因在其他五詔之南,又稱南詔。唐王朝為了削弱吐蕃在這一地區的勢力,支持實力最強,「率種誠歸,累代如此」的南詔王皮羅閣,於公元738年前後,兼併了其他五詔,滅了西洱稱為「河蠻」的許多小部落,佔領了整個洱海地區。此時,唐王朝封南詔王皮羅閣為雲南王,賜名歸義。南詔於次年遷都太和城,建立了南詔奴隸制政權。
  • 歷史上存在了一百多年的南詔國,為什麼突然之間消失無蹤了?
    此外,南詔對中原唐王朝一向採取親附策略,第一代南詔王細奴邏創建蒙舍王國之初,便曾多次派使者到長安朝覲唐朝皇帝。同樣,南詔使者每次都會受到大唐皇帝的禮遇,根據史籍記載,公元653年,細奴邏為了得到唐朝皇帝的支持,親派其子邏盛炎出使唐朝,之後,唐高宗將細奴邏封為了巍州刺史。
  • 博什瓦黑石刻巖畫,與南詔文化緊密相連,證明川滇古驛道經過昭覺
    隨著州、縣兩級政府的重視,加之旅遊項目打造的需要,昭覺博什瓦黑石刻巖畫得到了尊重和保護,考古專家認為:博什瓦黑巖畫與南詔腹地(雲南大理)的南詔重要文物「南詔德化碑」、「崇勝寺三塔」、「劍川石窟」具有同等的歷史地位。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博什瓦黑巖畫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 通過碑刻銘文美學,探究宋朝與南詔大理國文化的關係!
    據《南詔仁化求碑》記載:「南詔大臣鳳迦異以貞觀入朝,受封鴻臚對南詔統治階級而言,受制於當時本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相較於滯後於唐王朝內地的現狀,要想鞏固自身統治地位,需要借鑑唐王朝的治國理政理念與文化思想。而被唐朝統治者視為正統的儒家文化自然而然地成為南詔學習吸收的首選。
  • 楊海青 | 南詔白蠻語詞彙集釋
    作者:楊海青,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白族語言文化研究。原文載殷群主編《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論叢》(第八輯),民族出版社,2020年4月,注釋從略。圖片來源於網絡。南詔通用語為白蠻語或古白語已為學界廣泛接受,然面筆者在最近出版的梁曉強著《南詔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中仍見到南詔通用語為漢語,《雲南志》記載的十六個詞為烏蠻語的觀點(見510、511、512頁)。
  • 揭穿「老泰先民建立南詔說」的謊言,守護彝族或將被「竊取」的輝煌
    對於南詔王室和主體統治民族的族屬,漢史所言:「自言本是哀牢夷」不過是一種牽強附會,沒有史實支撐,南詔王所命立的《南詔德化碑》對於「哀牢」隻字未提,追述南詔王室創功立業的《南詔圖傳》有沒有任何關於「哀牢」的記載,因此可以看出南詔王室並不認為自己源於哀牢,而是巍山原住民。
  • 神秘消失的古國之南詔國
    南詔距離吐蕃最遠,受威脅較小,因此仍依附於唐朝。唐朝為了抵禦吐蓄,大力支持南詔進行統一戰爭。公元713年(開元元年),玄宗封南詔皮羅閣為臺登郡王。公元729年(開元十七年)2月,唐打敗吐蕃,攻下昆明鹽城(今鹽源)。六詔中的鄧賧詔、浪穹詔、施浪詔依附於吐蕃,而越析詔、蒙崔詔及蒙舍詔(南詔)歸附唐王朝。到南詔王皮羅閣時,南詔實力最強,打算一統六詔。
  • 德化陶瓷產業轉型正當時,瞭望周刊報導
    談起今年市場形勢,公司負責人蘇建堆愁眉不展:「已積壓了50個貨櫃的貨物,倉庫爆滿。」更為嚴重的是,這家以出口為主的陶瓷工藝品生產企業從今年3、4月份起基本上沒有新訂單,現有的訂單客戶也普遍要求推遲兩個月發貨,延期付款。
  • 德化:如夢如幻戴雲山,走進人間仙境
    帶著7月的尾巴,8月的來臨,在德化的導遊帶領下,我們一行人去了戴雲山自然風景區的一隅:黑鷹談瀑布和大小險。德化縣赤水鎮戴雲村);我們車隊從德化經國道到雷鋒鎮,隨後在雷鋒鎮小叉路口開進去,前前後後花了一個小時,有一個問題:雷鋒到黑鷹談瀑布的路實在是太小了,第一次走這麼狹窄的路,兩腿瑟瑟發抖。
  • 南詔古城「陽苴咩」地名譯音考
    *趙雲 王育珊以大理作為多民族文化交融之地為背景,結合佛教法典梵漢對音規律及古漢語音韻研究,從語源、語義、語音三方面論證了南詔古城地名「陽苴咩」是一個由梵語、孟高棉語等多種民族語言混合的地名,其釋義為「緬桂花城」。
  • 賈巴阿叄-《夢回南詔》
    而總決賽和吉克雋逸合唱的那首也不過是一首老歌串聯的Remix版,當然我也知道,也和賈巴阿叄聊到過,第三季「燦星」背後操控的太多了,感覺節目都有點變味了!知道節目結束後賈巴阿叄會發行這張《夢回南詔》,這也成了唯一能期待的事了!
  • 南詔:葬送20萬鼎盛唐軍的小霸王,如今東南亞各國爭相認祖歸宗
    面對閣羅鳳的威脅,仲通只是笑了笑接著,向西進軍的唐朝洱海南朝與滅亡的主力決戰還因為不服,8王唐被殺後,是2王爺,僅鮮于仲通則身免後來,閣羅鳳唐自覺一定會再次討伐朝兵,於是他一面築屍京唐觀,一面聯絡吐蕃,被封為「東帝」但閣羅鳳心知,寄生吐蕃害多利少因為瑣事,以後再唐閣羅鳳專門,立在兩國的一塊碑前,自己的背叛說明唐朝是不得已的
  • 「南詔牌」圖案是頂王冠?
    下關茶廠曾使用過的商標(部分) 118年來,下關沱茶有很多經典商標沿用至今,「南詔牌」就是其中一個商標,它跟大理南詔古國有什麼淵源和聯繫嗎?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下關沱茶「南詔牌」商標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