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尿澆機槍,捷克式不只是用來突突,看過團長:別的劇都是神劇!

2020-12-14 靚仔帶你看影視

抗日題材的影視劇大家都比較喜歡看,比如《亮劍》《歷史的天空》等等,而也有很多神劇被大家討厭,比如《抗日奇俠》等等,縱觀所有的抗日劇,唯獨《我的團長我的團》是最為經典的,為什麼呢?

樹堡一戰是非常艱難的,在間歇之計,迷龍到處找人要尿,大家不要笑,用他的話說:「我要用尿澆機槍」,原來,他用的重機槍是馬克沁,不是風冷而是水冷,若長時間工作不冷卻必然「爆缸」,而看別的影視劇中,卻從未有過這樣的畫面!

使用重機槍之前,迷龍大部分都是一位「輕機槍手」,他使用的是一把捷克式輕機槍,原本一直以為這把槍是用來「突突」的,可到了這部劇才明白,這把槍除了用來「突突」,還可以用來「點射」和「短點」,而由於彈夾數量限制,一般都會為主機槍手復配副射手,負責裝配彈夾和輔助工作!

試問這樣的細節在哪一部抗日劇中能夠看得到呢?《團長》之後再無看到這樣精彩的影片,即使《亮劍》都無法與之媲美,大家認為呢?

相關焦點

  • 捷克式輕機槍有多少子彈?按照「抗日神劇」的敗家打法,夠打兩秒
    3:捷克式輕機槍的使用方法 捷克式輕機槍每分鐘的射速是500發,而載彈量是二十發,按照抗日神劇裡面的打法,連續射擊兩秒左右就能打完子彈。
  • 「直彈匣」or「彎彈匣」,捷克式輕機槍彈匣,怎樣才算合理?
    隨著《雷霆戰將》一播出,本著極端負責任的態度,我去看了那麼一兩集,雖然各個演員表演十分賣力,聲音鏗鏘有力,但確實難以掩蓋整部劇的頹勢。服裝和道具過於現代化姑且不談,八路軍指揮部居然是一棟高檔的洋房,比精銳的國民黨軍還闊氣,可能也是怕被人拿來比較,所以在播出之前,從原名的《亮劍3之雷霆戰將》,直接砍掉了亮劍兩個字。
  • 「直彈匣」or「彎彈匣」,捷克式輕機槍彈匣,究竟怎樣才算合理?
    可能也是民眾對於那段難忘歷史的記憶,抗戰劇近年來屢見不鮮,但糟糕的服化道具等問題,卻始終為人所詬病,需要明白的是,隨著我國文化教育的普及,如今人們的知識儲備,可不是隨便一個場景就能糊弄的,更何況是極度熱衷於研究軍事、歷史的愛好者。他們能從槍械的型號上,就能看出來這部劇究竟用不用心。
  • 捷克式輕機槍與中國結緣
    中國與捷克式輕機槍有著頗深的淵源。抗戰時期,中國購買和仿製捷克式輕機槍的數量總計超過了10萬挺。1925年,中國費盡周折從國外引進了第一挺捷克式輕機槍。在隨後的一次射擊試驗中,其強大的火力令圍觀者嘆為觀止。
  • 用小手槍的都可列入抗日神劇
    我們要區分開來看待,高級軍官在後方指揮作戰,跟親臨前沿陣地那是兩個概念,如果只是在戰場後方的指揮部裡看地圖打電話下命令,並且是在沒有敵情的情況下,根本沒必要配備長槍,身邊還有警衛員和警衛部隊呢。但要是指揮部附近出現敵情,或者需要親臨一線作戰時,再掄著手槍那就搞笑了。
  • 新兵堅守陣地四十七天,用機槍擊落七架飛機,神劇都不敢這麼拍
    , 神劇都不敢這麼拍。近年來的抗日神劇不斷突破人們的底線,從武功時代到用機槍打飛機,抗日神劇越來越不可思議了。最不可思議的是用機槍打飛機。戰場上真的可以用機槍打飛機嗎?抗日時代日本飛機俯衝轟炸時離地面只有幾百米。瞄準的話機槍就可以打飛機。但是,光是說也沒有用,必須用例子來證明。那麼,歷史上有用機槍打飛機的例子嗎?答案是有。
  • 二戰日軍九九式輕機槍是仿造捷克式嗎?也對也不對,之間有九六式
    九二式重機槍就是1932年列裝,九二式步兵炮也是1932年,那么九六式輕機槍當然就是1936年。這個時間點大家都很清楚,東北抗戰已經打了五年,但是全面抗日戰爭還沒有爆發。 日本人仿製生產九六式輕機槍的原因,就是在東北戰場上發現,東北軍(部分部隊也零散抗日了)和義勇軍裝備的捷克式輕機槍、以及奉天兵工廠的仿製品,各種性能遠遠優於鬼子自己使用的歪把子,戰場吃了不少的虧。 《決戰江橋》電視劇有多少人看過?其中有個橋段,是張學良送給馬佔山100挺捷克式輕機槍。
  • 捷克式機槍是中國無奈的選擇麼?其實並非如此
    捷克式機槍其實是一款不錯的輕機槍,也很適合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所以並不是什麼無奈的選擇。至於其看起來類似自動步槍,也不過是以現在的角度看而已,畢竟如今的步槍普遍能夠自動射擊,而且彈容量還要比那個時期的很多輕機槍都要大。
  • 真就不配擁有姓名?二戰德軍繳獲5.5萬挺捷克式輕機槍,全淪落為二線...
    不過捷克式在歐洲並不怎麼有名,反倒是在亞洲被中國軍隊大量裝備,許多兵工廠都能生產仿製型號,成為對抗日軍侵略的重要武器。 關於捷克式在中國的運用,這裡就不多說了,畢竟抗日神劇裡已經見過太多這款武器,本文主要還是討論一下德軍手裡繳獲的那些捷克式,那些原廠製造,卻又淪落為二線部隊的捷克式。
  • 抗戰初期我軍急需兩萬挺機槍,英美皆冷眼旁觀,捷克總統:送全套機槍...
    前線部隊作戰的基本需求是步槍,輕機槍和重機槍。1937年10月。當時的國民黨軍政部制定了《增購械彈計劃》,分析出當時中國維持抗戰最急需的外國軍火是兩萬挺輕機槍,4500挺重機槍與11億發槍彈。而當時中國賴以建立德系部隊的中德易貨協定,卻發不上力。抗戰爆發時,德國自身正在全力擴軍,準備吞噬整個歐洲,因此絕對不可能將現成的機槍與槍彈授與中國。
  • 用「神劇」稱呼它們,一點都不為過
    爛劇荼毒觀眾。尤其是抗日神劇泛濫的那幾年,由此衍生出了如何辨別抗日神劇的法則。2009年的《我的團長我的團》《我的團長團長》拍攝如電影,表演似話劇,以遠徵軍歷史為背景,探討魯迅式的國民性以及哈姆萊特式的生存命題。劇中的他們是一幫潰兵,裡面有爛腿的、乞討的、偷竊的、賣黑貨的,底層的所有毛病他們都沾點,但他們是有情義和道義的。
  • 捷克式輕機槍:與日軍歪把子、九六式和九九式輕機槍的淵源
    二戰時期,日軍裝備了三把輕機槍,也即大正十一年式(俗稱「歪把子」以槍託為了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而得名)、九六式和九九式,這三把侵華日軍使用的輕機槍,與抗戰軍隊裝備的捷克式輕機槍,正式名稱ZB-26輕機槍頗有淵源。
  • 為表示對抗日神劇的無視,復看「我的團長,我的團」阿譯也很棒!
    從來都衣裝整潔的阿譯,他是那麼不應該屬於這場戰爭,卻又不得不屈從於這場戰爭,雖然有陰柔的娘炮感,但每到關鍵時刻又都能頂上大用處。林譯是一個充滿書生氣的形象,自然也帶著一些書生式的迂腐。雖從軍官學校優異畢業,但他的優異也僅限於軍事知識和理論,槍該拿不穩還是拿不穩,開槍手都會哆嗦,還差點把同伴都害死,一開始阿譯以這種角式的形象出現,都還以為他的出現僅是用來映襯龍文章的英勇、天才和瀟灑不羈的,然而後來也證明他不止是如此。
  • 被央視點名禁播的4部抗日「神劇」,箭在弦上僅排第3,你看過幾部?
    我國這些年雖然拍了不少的抗日劇,但是在這些劇中,能夠真正做到不歪曲、不浮誇的劇終歸是少數,像《亮劍》《小兵張嘎》這種經典的電視劇自然深受人們喜歡,但是還是有一些偏娛樂化的抗日「神劇」,嚴重挑戰了觀眾們的智商,那麼,被央視禁播的幾部抗日神劇,你們都看過嗎?
  • 娛樂圈裡經常拍抗日劇的幾位演員,第一位是抗日神劇專業戶
    在現在娛樂圈的影視界裡,別的影片沒出來多少抗日劇卻是出來了一大堆,一打電視無論是哪個節目都是打日本鬼子的節目在熱播,抗日劇似乎已經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當然這些抗日劇中有一些精華電視劇確實可以反映歷史現實起到讓我們警醒的作用,但是也不乏有些抗日神劇脫離了是殺跌軌道給人一種誤導,這種抗日神劇是小編不提倡拍攝的。不過無論是好的抗日劇還是差的抗日劇都要一些演員來進行出演,所以小編就來為各位影視迷列舉幾位娛樂圈裡經常拍抗日劇的幾位演員。
  • 年度盤點:兒時看過的「抗日神劇」,雖然一個比一個誇張,但看得很爽!
    年度盤點:兒時看過的"抗日神劇",雖然一個比一個誇張,但看得很爽! 小天是個歷史戰爭愛好者,小時候跟著祖輩一起看了不少"抗日神劇"。當然,有不少算不上是抗日神劇,只能說是"戰爭神劇",畢竟小天對近代戰爭劇是來者不拒的,以至於到後來,小天也忍不住動手去寫戰爭小說了。
  • 抗戰時,捷克式輕機槍為什麼能風靡全中國?國人的智慧功不可沒!
    抗戰時期,捷克式輕機槍為什麼能風靡全中國?國人的智慧功不可沒! 捷克式輕機槍出口不過12萬挺,而中國就購入和仿製了同等數量的機槍,這個數目絕對可居世界之冠,以至於當時中國各方武裝中都裝備有數目不等的捷克式。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捷克式機槍如此風靡中國呢?
  • 被央視「叫停」的抗日神劇:頭髮抹蠟不算啥,它的子彈還能拐彎
    如今的電視劇很多都濫竽充數,提不上去質量卻總想著蹭熱度,尤其是前幾年的抗日神劇,咬一口的饅頭還能當手榴彈等等,一起來看看:被央視「叫停」的抗日神劇:頭髮抹蠟不算啥,它的子彈還能拐彎。第一部:《槍神傳奇》如果看過《亮劍》的朋友,會發現這部劇有很多演員都曾出演過《亮劍》,像裡面的趙政委和楚團長等,所以還未播出的時候關注度很高,但是播出後劇情過於強化「神槍手」的作用,甚至子彈能夠拐彎,這也就導致了被禁播。
  • 不止是《雷霆戰將》,這幾部抗日神劇,都有逆天操作
    鬼子的機槍,好似紙糊的一般,無論怎樣射擊,都難以撼動奇俠的分毫。說時遲,那時快。兩柄飛刀迎面射來,幾個鬼子應聲倒地,這根本不像打鬼子,倒像是打保齡球。本來鬼子的子彈,眼看咬住了奇俠,不料風騷走位,麥可傑克遜45度重現江湖,當真好生了得。試問這樣的雷劇,豈能走進觀眾的內心。
  • 《我的團長我的團》是我看過最好的抗日劇
    《我的團長我的團》是我看過的最好看的抗日劇,這是一部看著看著就哭了的電視劇,它讓我們知道了我們的每一篇片土地都灑滿了鮮血,我們的現在都來之不易。一頓豬肉白菜燉粉條,成為了他們的信仰,能吃上一頓這樣的飯菜是他們的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