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體育訊 自1848年現代足球運動第一個文字形式的規則——《劍橋規則》問世起,足球運動正式將上場人數定為11人。這160多年間,從起源陣型1-9、2-2-6再到今天巴薩(微博 數據) 排出的4-6-0無鋒陣,足球陣型安排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在場上合理安排這11人也成為了足球理論發展的最重要課題。足壇陣型演變至今仍處在發展、變化和重組的過程中,戰術安排百花齊放並沒有形成一個大家都認可的觀點。那麼自現代足球運動誕生至今,足壇陣型到底經歷了一個怎樣的變革史?我們不妨一一來看。 >>>點擊進入戰術板專題
一、1-9、2-2-6到2-3-5
1-9和2-2-6,是現代足球比賽的起源陣型。不難看出,這兩種陣型的基本戰術思想是片面追求進攻,「一窩蜂」踢球和帶球是當時比賽場景的經典特徵。因此,這種基本放棄整體和組織性的踢法就當時陣型的作用而言沒有明顯意義。
隨著足球運動的發展,人們也愈加意識到場上球員組織的重要性,基於此,足球陣型真正意義上的首個標準陣型——2-3-5正式誕生。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該陣型中中前衛的主要職能是進攻,兩個邊前衛參與防守主要對抗對方的兩邊鋒。雖說這時球隊已經初步意識到防守的重要性,但5前鋒的排陣,基本戰術思想中顯然進攻仍佔據主導地位。
經典的235陣型
2-3-5這個由普雷斯頓首創的最早成型戰術,在之後的半個世紀內被廣泛傳播。1930年世界盃冠亞軍——南美雙雄烏拉圭和阿根廷當時均採用此金字塔陣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34乃至1938年連續兩屆世界盃冠軍得主義大利,主帥波佐採用的2-3-2-3陣型仍是2-3-5陣型的衍生。
烏拉圭曾憑藉235陣型奪取世界盃冠軍
二、W-M經典陣、4-2-4攻守平衡
W-M陣型是在1925年越位規則改變後,由當時的阿森納(微博 數據)主帥查普曼一手締造。對於之前2-2-6以及2-3-5等陣型來說,W-M陣型最重要的改觀和突破便是將基本戰術思想定為防守,首要原則:「安全第一」。這一陣型問世後效果頗佳,因此不僅很快被英國接受,隨即更是迅速波及歐洲乃至世界足壇。
W-M陣型雖以加強防守為基本思想,並確實在組織越位規則變化後的進球數上升中起到一定作用,但由於進攻時防守人數太少,在遇到對手發動快速反擊時,特別是30年代初期匈牙利隊採用的四前鋒戰術時,防守仍顯得過於薄弱。於是,1958年巴西隊以4-2-4陣型再度開創了陣型演變史的又一新曲。
風行一時的WM陣型
1958年世界盃決賽,巴西隊擊敗東道主瑞典首次登頂世界之巔,經典的4-2-4陣型震驚了全世界,加林查、貝利、迪迪和瓦瓦等一代巨星通過完美的集體表現令人信服的奪走了雷米特女神金杯;4年之後在智利舉辦的世界盃,雖然貝利因傷缺席了大部分比賽,但是巴西隊還是憑藉4-2-4強陣成功衛冕;更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墨西哥世界盃,巴西隊再度重拾4-2-4陣型,桑巴軍團在決賽中4-1大勝義大利,第三次奪取世界盃冠軍同時也永久的保留了雷米特女神金杯,4-2-4陣型成為一段佳話。
巴西424陣型
三、4-3-3陣型及其演變
巴西創造的4-2-4陣型之後,4-3-3陣型逐漸開始活躍在世界足壇。初始時期二者的區別在於:4-3-3撤回一個前鋒至中場,增加中場人數上的優勢。防守時後防4人加中場3人同時參與;進攻時一般來說,常是6人積極參與進攻。不過進攻時一般三前鋒以及三前衛總是受到嚴密盯防,基於此,4-3-3陣型特別強調後衛線突然插上。由於後衛助攻時會產生防守上的空當,所以其他隊員在對手反擊時的補位以及本隊前鋒球員回撤參與防守,更加確立了攻守平衡這一重要戰術思想。
雖說4-3-3陣型將邊路進攻也列入球隊主要進攻手段中,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仍是中前衛球員,一般中前衛球員都會身披10號戰袍,他們都是球隊的靈魂中樞,更是球隊發起進攻的組織者。可以說4-3-3陣型撫育了一大批中前衛大師級人物:濟科、馬拉度納、普拉蒂尼、魯梅尼格、弗朗西斯科利、希福……數不勝數。
濟科是10號的代表球員
4-3-3陣型經過荷蘭全攻全守時代後逐至巔峰。數十年發展演變至今仍被各支球隊廣泛應用。比如皇馬(微博 數據) 本澤馬站中,C羅(微博 數據) 、伊瓜因、厄齊爾或迪馬利亞分居兩側,便是繼續採用了這個攻擊強陣。
皇馬的433強攻陣型
4-3-3陣型發展至今,多數球隊基本採用3中場2邊翼1中鋒策略,比如切爾西(微博 數據) 。中場蘭帕德、梅雷萊斯、米克爾、埃辛和拉米雷斯等多人選擇,中鋒則由託雷斯或德羅巴擔任,馬塔、斯圖裡奇和卡盧等分居兩翼。
切爾西對熱刺時使用的433陣型
四、4-4-2陣型及其演變
4-4-2陣型,毫無疑問是足壇最為經典的陣型之一。首創來自現代足球發源地英國。1966年本土世界盃,當時英格蘭主帥拉姆塞因缺乏世界級邊鋒轉而拉回一個邊鋒球員組成4-4-2陣型。當屆世界盃,英格蘭憑藉這個「迫不得已」的新陣型在本土捧起世界盃冠軍獎盃。
英格蘭與西德的決賽
4-4-2陣型攻守平衡、形勢多變且內容豐富,時至今日仍被足壇廣泛使用。在4-4-2陣型中,此前菱形中場和平行中場一直是主流,1999年的曼聯(微博 數據) 陣容是菱形站位的代表作。另外巔峰時期的阿森納也曾一度採用4-4-2策略,永貝裡和皮雷(或雷耶斯)的位置比後腰靠前,比前腰稍後,兩個邊前衛充當了半個邊鋒之職。
皮雷和永貝裡在阿森納陣中並非傳統邊前衛,而是身兼中前衛與邊前衛乃至邊鋒的三重職責
後來綜合菱形中場和碟形中場的利弊,90年代後期一些優秀教練開始考慮將二者優勢捏合起來,逐漸形成現代的3-5-2陣型。
現代的3-5-2陣型
五、3-4-3陣型及巴薩無鋒戰術
事實上,3-4-3陣型在最近10多年時間裡並不十分流行,原因便在於此陣固然加強了球隊的進攻實力,但同時也削弱了球隊的防守。一旦球隊在進攻過程中出現失誤,那麼對手就能在反擊中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尤其需要指出的是,3-4-3陣型在後場兩端空當較大。此前羅馬就曾一直使用這套陣型,但當時羅馬的前場三叉戟託蒂、蒙特拉和卡薩諾互相之間缺乏默契,羅馬在詮釋這套陣型時表現並不好。
本賽季巴薩曾多次採用3-4-3戰術,眾所周知,巴薩球員不僅個人能力出眾,相互間的默契程度也非一般球隊可以匹敵,通過良好的團隊協作,巴薩成功將此陣型防守弊端遏制,3-4-3陣型在更加強調控球和整體的巴薩身上再度得到完美演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季隨著法布雷加斯的加盟,巴薩還經常採用4後衛6中場的無鋒戰術,這依靠的也是中場球員出色的個人技術以及完美的團隊配合,用西媒的話說:巴薩這個陣型就是將球傳到對手大門內。
巴塞隆納(微博 數據) 的完美3-4-3陣型站位示意圖
六、4-5-1及4-2-3-1、4-3-1-2、4-3-2-1聖誕樹
4-5-1陣型同樣是個強調整體性的戰術安排,現在比較盛行的4-2-3-1、4-3-1-2以及4-3-2-1聖誕樹等陣型都是從4-5-1演變而來。4-2-3-1陣型,現在的阿森納頗具代表性,宋和阿爾特塔搭檔後腰,羅西基或拉姆塞出任中前衛,熱爾維尼奧、張伯倫、沃爾科特和貝納永等人分居兩翼,範佩西一人突前;4-3-1-2陣型則要求球隊必須有兩名實力出眾的前鋒,歐冠(微博 專題) 1/8決賽次回合中米蘭曾排出該陣型,羅比尼奧出任前腰,伊布和沙拉維出任鋒線組合。
阿森納與AC米蘭(微博 數據) 的兩個典型陣型:4-3-3與4-3-1-2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安切洛蒂執教的米蘭時期曾締造出風靡一時的4-3-2-1聖誕樹陣型。尤其在歐冠中,安帥祭出的聖誕樹陣型是米蘭摧城拔寨的重要武器,核彈頭舍普琴科是安帥最為依仗的箭頭人物。不過05年歐冠決賽夢斷伊斯坦堡後,貝總曾一度勒令安帥必須使用雙前鋒。但隨著06年舍瓦遠赴切爾西,米蘭鋒線捉襟見肘,安切洛蒂不得不在06-07賽季重啟4-3-2-1,由此也成就了安帥的又一段輝煌。
2007年歐冠決賽時安切洛蒂所使用的便是最標準的聖誕樹陣型,米蘭也得以用此陣型復仇利物浦(微博 數據) 再度捧杯。當時米蘭的陣容為:迪達/揚庫洛夫斯基、內斯塔、馬爾蒂尼、奧多/加圖索、皮爾洛、安布羅西尼/卡卡、西多夫/因扎吉。
米蘭經典的聖誕樹陣型
除上述陣型外,北美比較流行的3-3-4陣型、義大利1949年空難後的「混凝土」陣型等也是足壇陣型演變史中的幾朵奇葩。時至今日,陣型仍在不斷更新、改變中,未來足壇陣型也將繼續維持百家爭豔、百花齊放的局面。
(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