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喜歡從美學教育裡解讀孩子成長的Mira老師。
今天Mira老師帶大家一起了解與幼兒繪畫能力相關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點亮兒童畫裡的光,讓這束光照亮孩子的成長。
來源:千庫
小嬰兒從拿筆在紙上無目的地塗鴉開始,到長成少年畫得與成人一樣寫實之前,整個過程被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分為塗鴉期、象徵期和圖式期。每個時期的孩子的作品都因為生理、心理發展階段的不同,而呈現不一樣的精彩。
要知道每個孩子的發展都是有差別的,並不是到了3周歲一定就進入象徵期,上了小學還在塗鴉的也大有人在,都是非常正常的,那我們家長如何辨別自己孩子的繪畫發展階段,並針對他的發展階段給予相應的幫助呢?
1.塗鴉期。
塗鴉期可以被細分為無意識塗鴉和控制塗鴉。
還記得孩子第一次拿起筆的場景嗎?
嗯,我相信這份記憶一定是各種滋味在心頭,即有回憶裡小寶寶那份稚態可愛的甜蜜,也有擔心ta畫得到處都是,把家裡弄得一團糟的提心弔膽,更有看到孩子的塗鴉後的哭笑不得——散亂的,不規則的小點點,像小螞蟻爬一樣的斷斷續續的線,或是纏繞成一團的亂麻,這也叫畫?
當然這第一幅繪畫,可不是一種文化活動,而是肌肉大動作運動的結果。
0-2歲左右的孩子,絕不是有了要去繪畫的意圖、打算,才想到畫畫的。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把這種行為歸結為感知運動階段的行為,在這個階段中,小寶寶用身體的大動作所引發的外界反應,並用這種方式來認識這個世界。
來源:千庫
比如ta會把抓到的任何東西拿著揮舞、敲打,甚至是放在嘴裡嘗一嘗,像這樣,觸摸軟硬質感,聽敲打出的聲音,嘗嘗味道,這都是ta探索這個世界時用的小手段。
不久ta就抓到了一支筆,和別的物件不同,這東西竟然能在紙上留下痕跡,這就是最初的無意識塗鴉,ta只是發現了手能控制筆在紙上留下自己動作的痕跡而已。
雖然算不上是一種文化活動,但它也是孩子繪畫的起點,對小寶寶來說這是一種莫大的樂趣,這種樂趣也正是今後孩子熱愛畫畫的原動力。
從生理角度,孩子還無法用小手的精細動作來創作,只能以肩為軸帶動手臂運動來控制手中的筆。如果這時小寶寶的腿部和腰部力量不夠,畫出的線條就相對軟弱無力,所以新手爸媽們一定要充分訓練寶貝的爬行能力,增加他的力量,這與他初期畫出的線條力量感是息息相關的。
來源:千庫
再接下來,大約2周歲左右,很多小寶貝就進入了有意識的塗鴉期,我們也稱之為控制塗鴉期。和1歲的時候相比,寶貝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他已經能夠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小手腕帶動畫筆,配合大腦、眼睛,基本預測、判斷線條走向,並畫出ta想要的簡單線條了, 同時ta的口頭語言也在飛速發展,會說一些簡單的名詞、名稱代詞,甚至是一些簡單的句子了。
當ta畫了一個封閉的圈,他可能會說這是媽媽,過一會ta又會說這個圈是蘋果,這是棒棒糖,是別的什麼……這時,請您趕快記錄下時間地點,和他口中的隻言片語,然後把畫收好珍藏。
要知道這一個封口的圈,就是他正式步入控制塗鴉期的標誌,為了畫這個封閉的圈不僅需要手指的技術,更需要大腦的指令、眼睛的配合,還附贈了口頭語言的解釋,這可真不容易!
來源:千庫
能畫出封閉的圓,說明孩子控制線條的技術已經成熟了。技術到位,創作就開始了,2周歲左右的孩子喜歡關注人,比如五官、四肢,能慢慢意識到眼睛手腳的位置,於是他開始用圈和線來創作人物了。
一個圈圈和向外輻射的線段就是一個人物,像只小蝌蚪,這就是最典型的 「蝌蚪人」,有時是一個圈圈帶很多線段,像一個長了長毛的小太陽,所以蝌蚪人也叫「太陽人」。這是塗鴉期寶寶的作品中常見的造型。要知道這些不起眼的線段,面可是有大學問:向下輻射的幾根線可能是四肢,向上的幾根線表示嘴巴和眼睛,最長的那根代表的則是人的行動路線……是不是非常有意思?
這就不是無意識動作的結果了,而成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活動!請家長們一定要重視這件事,千萬不要說「啊,這畫的不對呀」或者「你在畫媽媽?可媽媽不是長這樣的啊」
自信的寶寶一定是從自由畫畫開始的!
我們要做的是記錄孩子對畫的解釋,哪怕隻言片語,就算什麼都說不出,拍下ta創作時的神情動態也是極好的!
以上就是小寶寶經歷的第一階段,塗鴉期。從無意識的動作到有意識地控制小手畫畫,是質的飛躍,作為家長真該好好地為他們喝彩呢!
2.象徵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因為大腦,手眼、語言的進一步發展,已經能夠較輕鬆地畫出自己想要的線條和圈圈,內容上又因為強烈的主觀色彩而開始顯得充滿想像力,可以說是孩子一生中最為重要的藝術發展黃金期。
進入象徵期的孩子能夠事先想好要畫的內容再動手去畫,繪畫這時才從真正意義上成了孩子們表達的方式和媒介,這是一般靈長類動物永遠無法企及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象徵期又被許多心理學家稱為「主觀寫實期」,或是「感覺的寫實主義」,家長朋友們細品啊,又寫實又主觀,還是感覺上的。
來源:千庫
這是因為啊,走出塗鴉期,進入象徵期的孩子,認知周圍事物依舊是憑著自己的主觀直覺,所以儘管他的手眼協調等發展能更進一步支持繪畫創作的自由,但畫出來的東西還是帶有自己強烈的主觀認知,與客觀現實是非常不一致的,所以我們用8個字概括這個時期孩子的繪畫特點就叫做「畫所知而非畫所見」,ta只畫自己知道的東西,而不畫自己看到的東西。
舉個例子,最有代表性的就是X光畫。孩子會把自己知道的,或是他認為非常有必要的內容都顯現在畫面中,比如小女孩畫穿裙子的媽媽,你能看到裙子裡的兩條腿。小男生畫汽車,你能透過車門看到車裡的座位、座位上的人。裙子、車門都像是被X光照過一樣透明,原因就是,在孩子的認知裡媽媽有腿才能穿裙子的,司機坐在座位上,車子才能開!這些原本在現實中被遮擋的內容卻是他們認知裡非常重要的,必須存在硬道理,以至於不畫出來就是違反他們的天性。包括對色彩的運用也帶著自己的主觀見解,並不一定會按照事物的固有色,這就是象徵期精彩又有趣的。
來源:千庫
除了「畫所知而非畫所見」,處於象徵期的孩子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特徵:
一是更能自如地根據感受和生活經驗來展開想像。因此令人驚喜的是,這個時期的孩子更能把散落在畫面中的線條、圈圈串聯起來,編成帶情節的小故事,並會為自己的作品配上口頭說明。
二是除了平面繪畫之外,孩子對不同藝術形式的體驗需求會格外強烈,在視覺與知覺不斷地趨於穩定和豐富時,需要更加豐滿、立體、多變的藝術體驗。因此作為家長我們要儘可能地提供機會,幫助孩子接觸多元的、跨學科的藝術形式,例如泥塑、剪紙、皮影、燈光裝置藝術等等,這樣孩子在多元形式的刺激下建立五感間的、學科間的感知連結。我們上期就說到,感知越是豐富細膩,孩子的創造能力會越強。
來源:千庫
如果不理解兒童在這個階段的創作特徵,家長很容易犯一些錯誤,比如對孩子的畫作進行指摘:
「你怎麼不畫耳朵?」
「這個人怎麼頭那麼小,腳那麼大?」
孩子畫的畫不成比例,正是這個時期認知特點的表現,如果強行灌輸明暗大小比例遮擋關係,那和拔苗助長有什麼分別呢?
從塗鴉期進入象徵期的年齡跨度比較大,有的孩子從幼兒園小班就進入象徵期了,有的孩子可能到小學一年級了才剛剛結束塗鴉期,都是很正常的,家長們對照一下自己家的寶寶的畫作,千萬不要心急焦慮,相反這個時期的畫作是帶著小作者強烈的人格趣味的,值得每一個大人用心呵護好好珍藏。
3.圖式期
圖式期,也被稱為寫實早期。可以說想像力、創造力和表現力都具備了大爆發的天時地利人和。
從知識信息層面上看,圖式期的孩子相比塗鴉期、象徵期的孩子有了更多的生活經驗,他們通過各種媒介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同時對事物的觀察也更細緻,包括對生活經驗的積累等。這大量的信息中有許多是令他們疑惑、好奇的,讓他們不斷思索,力求得到答案。知識與信息的積累就成為了想像的基礎。
來源:千庫
從生理發展層面上看,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小肌肉的精準度都更趨於成熟。孩子能更精準地掌控線條的走向。
從思維發展方面看,圖式期的孩子還沒有完全能夠像大人一樣冷靜客觀地去看待事物,他的主觀意識依然濃烈。他們把可能發生的與不可能發生的事隨意組合,使自己的繪畫具有非凡的想像力。
以上三點是圖式期幼兒能夠爆發想像力創造力的主觀條件,可以說是萬事具備只欠東風了,下面我們說一說欠的是東風應該從哪來呢?
通常進入圖式期的孩子年齡跨度大約在5-9歲,剛剛說過這個時期他們的創作仍舊帶著強烈的主觀色彩,但與象徵期相比,已經開始慢慢注意到現實中客觀事物的特點了,比如物體間的遮擋關係,大小關係,色彩明暗等,雖然與傳統意義上的寫實相比還是非常稚拙,但這一時期與成人的認知開始漸漸顯示出了連貫的一面。
來源:千庫
也就是說,之前塗鴉期、象徵期,家長們的第一反應是看不懂很正常,到了圖式期了,即使還沒完全的寫實,或尊重比例透視,家長們能夠開始看明白孩子的畫啦。創造力爆發,也得有人欣賞,您說是吧?
因此,處於圖式期的孩子堪比大師。我們家長要做的,首先就是帶上敬仰藝術家的濾鏡去看待他。其次多多鼓勵他創作,例如鼓勵孩子用繪畫日記來記錄自己的生活,或是用繪畫的方式來寫信,都是非常有趣味的活動,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意義非凡的紀念方式。要知道,圖式期是慢慢向寫實期過渡的階段,之後就算你再想讓他畫得不像都困難啦!
從塗鴉期到象徵期,再到圖式期,每個孩子跨越階段的時間都是不一樣的,也沒有好壞之分,家長們要做的是尊重自己孩子獨特的、自然的發展節奏,並且依據孩子的繪畫語言發展的階段來給出相應的支持,切不可揠苗助長。
作者:Mira老師
校正編輯:Miley
圖片來源:千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