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真相:在教孩子畫畫這件事上,家長越懶越好

2021-01-17 年糕媽媽

關於怎麼教孩子畫畫,我原本和大家一樣,也是一問三不知的。

不過最近,我讀了日本畫家、兒童教育專家鳥居昭美的《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又聽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李文馥老師關於兒童自主繪畫的課程。兩位兒童教育專家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原來應該這樣教孩子畫畫啊!原來家長們常見的錯誤做法,會對孩子造成這麼大的傷害!

嚇得我趕緊寫了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正確的做法。咱可不能耽誤孩子的未來。

1歲6個月,塗鴉

1

繪畫是一種表達,也是一種創造

在講誤區之前,我想先重申一下繪畫對孩子的重要性。

繪畫不僅和文字一樣,是一種表達方式,同時也是一門創造性的藝術,對孩子的認知能力、創新能力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中科院的李文馥老師就是專門研究兒童自主繪畫與自主創新能力的。在她的指導下,實驗組孩子不僅畫畫好,他們的視知覺能力、分類能力、圖片詞彙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測試成績也都遠高於普通組孩子。可見畫畫不只是一項技能那麼簡單。

2歲10個月,能看出教過的痕跡

2

這3個常見誤區,90%的家長都入坑

雖然畫畫很重要,但大部分家長都在用錯誤的方法束縛孩子,剝奪他們與生俱來的繪畫能力。下面是3個最常見的誤區,如果你也在坑裡,趕緊跳出來吧。

1、教孩子畫形象

很多家長覺得,教孩子畫畫誰不會啊,簡單。

「來,媽媽教你畫蘋果,先畫一個圓,再加兩筆,畫好了,你也照著畫一個。」

但其實,這樣的簡筆畫,根本不是真正的兒童畫,不是孩子內心想要表達的東西。而且教過一次後,孩子筆下的蘋果,永遠都只有這一個模樣。只會模仿,不會創造,孩子長大了拿什麼和別人競爭?

很多孩子不喜歡畫畫,不會畫畫,就是因為被教了模仿畫,所以失去了自己畫的信心和能力。

另外,塗色畫和寫生(邊看邊畫)也會妨礙孩子創造性的發展,不要讓孩子過早接觸。

3歲,有內容的畫,媽媽做的布丁和盤子

2、用大人的標準評判孩子的畫

看孩子畫畫時,我們常常會很捉急。

「怎麼都是歪歪扭扭的線和圓圈啊!」

「怎麼只有頭和腳,身體和手到哪兒去了?」

「海水怎麼是黑色的?天空的顏色也不對。」

我們總是習慣用「像不像,對不對」來評判孩子的畫好不好。但其實,孩子的畫是有其內在發展規律的,就像嬰兒先學坐,再學爬一樣。

兒童畫人物肖像的發展過程——

2歲前,孩子的塗鴉以點、線、連續的圓圈為主

2-3歲,孩子的圓圈開始封口,並能對自己的畫作簡單的解釋;

3-4歲,孩子會先想好要畫什麼,再開始動手。雖然只是簡單的圓圈和線條,卻是孩子發自內心想要表達的東西。這一階段,孩子還會畫「頭部人像」——用圓圈表示頭,簡單地畫上眼睛和嘴;

4-5歲,孩子筆下的小人開始出現手和腳,然後是身體;

5歲後,小人會穿上衣服,越來越接近真實的樣子。

所以孩子畫畫的時候,別因為畫不符合我們的預期,就急著糾正和示範,那樣只會挫傷孩子的信心和積極性。給孩子施展的空間,他自然會畫的越來越好。

4歲5個月,幼兒園的老師和朋友們

3、強迫孩子畫畫

很多家長想要培養孩子畫畫的心是好的,但卻熱心過了頭,反而給孩子施加了壓力。

比如在孩子不想畫的時候,鋪好紙,放好蠟筆,然後對孩子說,「來,我們開始畫畫吧。」或者乾脆給孩子報個班,風雨無阻地送他上課。這樣很容易把畫畫變成一項任務,剝奪繪畫本身的樂趣。

其實只要把繪畫工具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讓他想畫的時候能自己拿來畫就好了。

5歲10個月,人物的畫法非常形式化

3

教孩子畫畫的三個重點

講完了誤區,自然要講講正確做法。我們常在電影裡看到,那些很厲害的武林高手在教徒弟功夫時,總會先讓他們做一些看似毫不相關的事。

其實畫畫也是一樣。我們不能直接教孩子畫形象,卻可以用其他方法,教會孩子繪畫和創新的精髓,助他練成「絕世好畫功」。

1、給孩子提供繪畫工具、場所和夥伴

要讓孩子對繪畫感興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想畫的時候隨時都能畫。孩子2歲後,我們就應該把繪畫工具放在他能輕易拿到的地方。

畫畫時要給孩子放鬆、自由的環境。不要因為弄髒衣服、地板就大聲責備他。

另外,要讓孩子有機會和小夥伴一起畫。這對他來說更有趣,畫出來的作品也往往更有活力,讓人驚喜。

6歲7個月,挖蘿蔔,誠實畫出了自己的感受

2、給孩子豐富的生活體驗

靈感總是來源於生活。很多時候孩子不知道畫什麼,是因為生活太單調了,沒什麼印象深刻的事,去激發他的表達欲望。

所以我們要儘可能地讓孩子的生活豐富起來。讓他玩水,玩沙,親近大自然,在公園和小朋友一起玩,給他講故事,讀繪本等。

還可以給孩子進行主題式的學習。比如給孩子看各種不同的蛋,摸蛋殼,觀察紋理,嘗蛋的味道,玩蛋的遊戲等等。當孩子有了不同維度的學習和體驗後,就能畫出能表達他感受和想法的獨一無二的畫。

6歲9個月,消防車,孩子經過親身體驗

2天後憑印象畫出的充滿感動的畫

3、讓孩子介紹自己的畫

我們常常會感到困惑,「孩子到底畫的什麼呀?」甚至有些父母會求助專家來解讀孩子的畫。可我們為什麼不去問問創作者本人呢?孩子自己才最清楚畫的內容和含義不是嗎?

2歲後,我們可以問孩子「這是什麼?」4歲後,可以問孩子「他們在幹什麼?」

鼓勵孩子說出畫裡的內容和故事,並積極地回應他,不僅能讓孩子更自信,對畫畫更感興趣,還能極大地促進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不過,可不要在孩子專心畫畫的時候問這問那幹擾他哦。等孩子畫完,把畫拿給你看時再問會比較好。

其實,教孩子任何一項技能都是這樣。我們並不需要專業到和老師一樣。陪孩子一起體驗,激發他的興趣,給他自由探索的信心和空間,才是父母的價值所在。這是任何老師都替代不了的。

最後,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對爸爸媽媽們有所啟發,也願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繪畫的樂趣,做一個有趣的人。

註:本文配圖來自鳥居昭美的《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一書

相關焦點

  • 機靈的孩子不用教,老實的孩子教不會,分享這件事家長教不得
    年輕的家長教孩子要懂得分享,農村的爺爺奶奶教孩子有小朋友來了,要把好吃的、好玩的藏起來,關於分享這件事,更像是大人的面子問題,因為最初能讓孩子去分享的,都是親朋好友家的孩子,親戚家的孩子來玩,走的時候非得拿走家裡的玩具,還是你家孩子最喜歡的,他當然不願意,這時候家長怎麼辦,大多是硬性要求自己孩子,把玩具「分享」給親戚家的孩子,以免傷了和氣。
  • 孩子學英語這事,沒有笨孩子只有懶(sha)家長!
    從一個英語教育從業者的角度來看,碰到了這麼多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仍然有口吃或者個別案列中出現鏡像視覺的寶寶,99.9%的孩子都是語言認知發展一切正常的。孩子與孩子之間後期語言能力發展的不平衡完全來源於家長的懶(zhi)惰(shang)。這麼多年總結出來,孩子學英語這事兒,沒有笨孩子只有懶(sha)家長!
  • 別不信,媽媽在這幾件事上越懶,養出的孩子就更優秀
    大伯母非常的懶惰,在家的時候什麼都不做,包括給堂哥堂姐洗衣做飯都不做,要是大伯父在家,就是大伯父做,要是不在家,就是堂哥和堂姐自己做,剛開始的時候大伯母就指點一下,後來就完全不管了,所以很早的時候,堂哥和堂姐就已經學會了做飯洗衣,收拾家務,自立的非常早。
  • 那些經常偷懶、卡點下班的人,為何越混越好?這3個真相很現實
    這3個真相很現實我們在職場中工作一段時候之後就會發現,有的公司員工經常需要加班,因為任務量雖然不是很多,但是十分瑣碎,如果哪裡出了錯或者忘記做了,返工是很耗費時間的,或者中途有事耽誤了一會兒,今晚就只能加班了。但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有人能夠時不時偷偷懶,每天都是卡點下班,打完卡就走。
  • ——免費教畫畫事件引發的真相調查
    雖然這種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從整體行業的發展趨勢而言,在線教育已經成為每個孩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學習模式。然而,前陣子關於免費教畫畫騙局的事件讓很多人覺得恐慌,在線教育這麼不靠譜嗎?所有的免費在線教育都是假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基於此,一場關於免費畫畫騙局背後的真相調查也在教育行業展開了。
  • 想要男人越稀罕你,在這4個地方越「懶」越好,女人一定要知道
    想要有這樣的生活似乎是非常理想的,並沒有那麼容易,但是成事在人不是,只要女人懂得經營還是有著這樣可能的,想要讓男人越稀罕你,一定要懂得在這4個地方夠「懶」才行,才能夠在愛情和婚姻當中能夠幸福,讓男人愛你一生。
  • 家長教會孩子幾件事,長大後不吃虧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性格會影響他一生,而孩子最初性格的養成,正是家長的一言一行和教育而形成的,很多人說性格是天生養成的,是基因決定了的,但其實不然,因為在懷孕,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性格也是會隨著生活環境,家長的教育方式來改變的。 家長們應該怎麼做,幫助孩子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好的性格呢?
  • 孩子青春期太重要,這8件事家長一定要做!
    孩子處於這個階段時,家長要特別關注這個問題。 家長要改變你的教育模式,做到8件事 當你的孩子進入青春期: 首先,父母要改變你所有的教育模式 早年你可以說快寫作業去,走我們上學去。
  • 孩子說話不算數,家長很氣惱,別光怪孩子,教你3招來解決
    孩子說話不算數,屬於誠信品質培養不到位的表現,如果家長抓住這個核心,就可以有針對性應用策略方法來落實好約定任務的執行力。下面寒石冷月老師教你3招,助你培養孩子做人講誠信品質有提升。第1招:規範約定,專門進行訓練,讓孩子建立做事秩序感。
  • 清華美院畢業的王昱珩從不教孩子畫畫,「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清華美院畢業的王昱珩從不教孩子畫畫,「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2020-08-29 13: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積木」好處那麼多,孩子為什麼不愛玩?多半是家長做了這3件事
    孩子不愛玩積木,多半是家長做了這3件事1.在寶寶玩積木的時候指手畫腳積木作為益智類遊戲,既能鍛鍊寶寶的想像力,還能鍛鍊寶寶的創造力。他們的思維是活躍的,可是很多家長習慣固定思維,習慣把積木變成他本來該有的樣子。
  • 孩子在外面被欺負,家長別再說「沒關係」,3步教孩子處理危機
    雖然知道孩子進入一個集體之後一定會有磕磕絆絆的情況發生,但是作為親媽我還是很緊張,明知道可能只是一件小事,但就是忍不住想萬一有更差的情況怎麼辦?萬一影響到孩子的心理怎麼辦? 最後我只能先安慰孩子,然後上網上搜索解決的辦法。
  • 孩子5歲前,建議別接觸這三件事,影響孩子的發育,後悔都來不及
    有些家長會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他們準備一些自己相中的興趣班,從小開始練習,這樣長大後也能算得上是小有成就。 除了要讓孩子跟上學習的步伐,同時興趣班的訓練也不能放鬆,家長們心中的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可坑壞了孩子們。
  • 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吃鹽更恰當?不是越晚越好,很多家長都搞錯了
    寶寶到了5、6個月大的時候,添加輔食的事情就會被家長提上日程。可這事說起來簡單,需要注意的問題還是有挺多的,比如父母費好大力氣給孩子弄得輔食,他們卻壓根不買帳,簡單吃兩口意思一下就不願意再吃了等等。這個時候,一些有育兒經驗的老人就會用過來人的語氣說:「你們做輔食不放鹽,沒有一點鹹淡,孩子能愛吃就怪了!」雖然聽老人這樣說,但我們做家長的也知道小朋友是不能太早接觸調味品的,於是在給孩子吃鹽的問題上總會產生分歧。
  • 孩子總怯場,可能與家長常說這句話有關,越說孩子越緊張
    前不久在小區帶著孩子玩,認識了一位寶媽,她無意間給我說了一件事情。上次幼兒園組織了一場節目表演,她女兒長得水靈,聲音也很好聽,所以老師讓她女兒單獨上臺唱歌。孩子對這件事很重視,在家準備了半個月,但是真到了上臺表演的時候,卻怯場了,上了臺緊張的發不出聲音。說完這件事,這位寶媽還惡狠狠的瞥了一眼自己女兒,嘴上說著:女兒給自己丟老大人了。
  • 不能去學校,如何在家引導孩子畫畫?
    ,首先我想強調一下這裡引導而不是教授,我是堅決反對家長教孩子具象的畫,也反對一些老師灌輸性讓孩子去模仿畫畫。之前我和許多家長溝通過,發現了一個普遍的情況。一旦孩子在仔細玩遊戲,或是仔細創作,家長就習慣性問孩子你渴不渴呀?熱不熱呀?一會說寶寶到點了,我們要吃飯了.....我們希望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長,但是總做一些打擾孩子集中注意力的事,這裡我希望家長給Ta創造一個良好環境的前提下,同時不要經常去打擾孩子。
  • 教師節 | 找桌球教練前,你必須知道的5個真相!
    教師節 | 找桌球教練前,你必須知道的5個真相!學習桌球講究科學性,所以要想學好桌球,就需要一個引領你進門的導師,那就是桌球教練。越來越多的孩子走進了桌球鍛鍊的課堂,良好的運動啟蒙尤為關鍵,這也是桌球教練的重要性。沒有教練不行嗎,可以這樣回答,打桌球有教練叫學球,沒教練叫蠻打或者說是打著玩。沒有專業的人士指導,自己摸索著打桌球,打很長一段時間卻發現水平止步不前。
  • 孩子在幼兒園學寫字好嗎?這4大影響,家長有必要知道
    我說他還沒開始認字呢,老師也沒有教寫字。媽媽說村裡那個阿姨的孫子(和淘淘同歲)已經會寫10個數字了,還會寫二十幾個漢字。我說現在的幼兒園都不教孩子寫字的,不著急,反正遲早都會寫的。媽媽卻表示不理解,幼兒園不教孩子寫字教什麼。可能很多家長都和媽媽的想法一樣,覺得上了幼兒園不教認字,不教寫字就等於白上了。事實上,有些東西真的不適宜孩子過早學子,寫字就在其中。
  • 家長提前教孩子做這幾件事情,讓孩子遠離危險,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而這幾件事情,家長越早教給孩子,孩子越懂得保護自己。這幾件事情可以總結為這幾個字:「我能」、「記住」、「不能」、「害怕」。當孩子從牙牙學語到到處滿地跑的時候,家長就應該開始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邊界感以及自我保護意識。家長首先可以做的第一件事為,讓孩子「記得」這些信息。
  • 有遠見的父母,「這3件事」上會逼孩子一把,長大後孩子會感謝你
    這句話道出了所有家長的心聲,沒有一位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付出哪有收穫。優秀的孩子也需要聰明的教育方法來培養。01有遠見的父母,「這3件事」上會逼孩子一把,長大後孩子會感謝你著名主持人樂嘉有一個女兒,和普通人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