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緣,文末加個好友,一起讀書!
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聖經·詩篇 11.1》
前段時間在微信讀書上看完了《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的英文名《Educated:A Memoir》。如果你跟我一樣疑惑為什麼中文名和英文原版看起來完全不相關?建議去豆瓣上看下譯者的解釋。中文書名取自《聖經·詩篇》,這句話本身有雙重解釋,一種是「逃離」,一種是「找到新的信仰」。看完全書,我對這個書名還是比較認可的。至今看完一個多月,我時常不自覺的喊出:「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一方面鼓勵自己尋找屬於自己的「山」,一方面激勵自己勇敢的面對困難,努力的飛翔。這也是為什麼我推薦給外甥女,推薦給大家的原因。
比爾·蓋茨把本書列為他年度薦書的第一名。他說:「這是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每個人都會喜歡這本書。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
一部新人處女作,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並且持續幾十周,仍高居 Top1,全美銷量破百萬冊,作者因此書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
這是一本自傳,摘一段作者對本書的總結,我想關於書的全部就已經都在這段文字裡了。想了解細節的,建議打開書看看,願你也能從書中收穫一些自己對已過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人們只看到我的與眾不同:一個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卻戴上一頂學歷的高帽,熠熠生輝。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來自一個極少有人能想像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那裡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不上學,不就醫,是父親要我們堅持的忠誠與真理。父親不允許我們擁有自己的聲音,我們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惡魔。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我知道,像我這樣從垃圾堆裡爬出來的無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應當感激涕零才對。但我絲毫提不起熱情。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裡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燻天。直到我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那是教育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
看完書,我將對以下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三個方面也是我們每個人必須面對的,我想作者最終通過教育改變自己,打開一個新世界,發現生命的無限可能,也是很好的處理了自己與它們的關係。我們每個人如果能處理好以下三個問題,人生也將精彩紛呈,無怨無悔。
1. 原生家庭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而另一個家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立家庭的那個家,可以叫再生家庭或新生家庭。而當我們有了孩子,我們這個「再生家庭」又成為孩子的「原生家庭」。
心理學上很多理論都強調童年的生活經歷或者遭遇,對成年後的性格及心理將產生重大和根深蒂固的影響。我們出生、成長在一個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三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書中作者生活在一個極端的家庭,她的爸爸不讓家裡的孩子去政府開辦的學校讀書。爸爸說公立學校是政府引導孩子遠離上帝的陰謀。「我把孩子們送到下面那所學校,」他說,「和把他們交給魔鬼有什麼兩樣。」
她的家庭生病了不去醫院,奶奶要去看醫生,爸爸說:「那些醫生不是想救你,他們是想害死你。」
一家人經歷了一次異常嚴重的交通事故,他們的車撞上了一輛路旁的拖拉機,一家人都受傷嚴重,特別是母親,動彈不得。而他的父親,在警察和醫護車趕到之前,帶領傷痕累累地一家人逃離現場。母親的傷勢非常嚴重,出現嚴重的腦損傷、腦震蕩症狀,但是父親依然不送她去醫院。爸爸說反正醫生也幫不上什麼忙,他們的生死掌控在上帝手中。
原生家庭的原教旨主義,以及其中一個哥哥的偏執狂性格,使她的原生家庭實在讓人同情和惋惜。她的一個哥哥一再叫他「小妓女」,一再對她施以暴力,但是父母看在眼裡卻不制止。她從小在父親的垃圾處理廠工作,他們的工作環境異常艱苦,甚至危險重重,幾個哥哥相繼燒傷、摔傷,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面對這樣的原生家庭,作者在一個哥哥泰勒的影響下,終於嘗試改變,走出自己的原生家庭。她選擇了教育,選擇了上學,從此走上一條自選之路。正如泰勒鼓勵她說的:「一旦爸爸不再在你耳邊灌輸他的觀點,世界就會看起來大不一樣。」
東野圭吾在《時生》一書中對原生家庭有過這樣的描述:「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誰都想「投胎」到一個好家庭,從小衣食無憂、經濟寬裕,父母開明,家庭和睦。但是這是我們能決定的嗎?我們每個人都是「被動」來到這個世界,父母沒有也不可能事先問問我們:「寶貝,你願意來到這個世界嗎?」
我們很多人有著不愉快的童年,生長在並不讓人滿意的原生家庭。也有很多人因此悶悶不樂、鬱鬱寡歡,抱怨老天的不公,抱怨父母的無能,抱怨社會的冷漠。在自己為自己塑造的「悲慘世界」中不能自拔,從此一蹶不振,認定這就是自己的「命」,無法也不能改變的「命運」。也有些人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他們將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用行動改變人生軌跡。
每個人的原生家庭或多或少都不完美,只有我們懂得接納原生家庭的不完美,也就懂得了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理解父母的不易,每個時代自有每個時代的難處,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學會與原生家庭和解、打破原生家庭的桎梏,也就學會了創造屬於自己精彩的人生。
2. 教育
教育改變命運!
作者17歲之前從沒走進過教室,從沒接受過一天的正規教育。然而她卻通過自學,進入到了大學,甚至到哈佛、劍橋這樣的頂級名校並且獲得碩士、博士學位。這不禁讓人感嘆作者的學習天賦,以及教育的力量。
先來看看教育的英文單詞 Education 是怎麼來的?這個單詞是蘇格拉底發明的,是三個詞根的拼寫:
前面那個「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導「tion」是名詞,引導出來 所以,所謂「教育」就是把一個人的內心真正引導出來,幫助他成長成自己的樣子。這裡很關鍵的一個點是,我們很多時候所理解的教育是把人教育成我們想要他(她)成為的樣子。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給子女規劃一條自己認為最佳或最優的成長路徑,或者只是父母強加給子女完成他們未了的願望或夢想。而很多時候,身為父母他們很少問過你:「寶貝,你喜歡什麼?你喜歡做什麼?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紀伯倫曾說:「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求的孩子。他們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因你們而來。」
作者,沒有被父親的原教旨主義禁錮在家庭觀念裡,沒有最終成為她姐姐人生的翻版,成人,結婚,生兒育女,撫養孩子......
哥哥泰勒離開家去上學,留下的音樂、書籍萌發了作者內心上學的渴望。作者通過音樂和書籍,而「被教育」,發現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並引導出來。這種由內而外的引導,迸發了無限的力量,使作者最終離開原生家庭,自學考試,進入哈佛、劍橋,成為歷史學博士。
回首往事,我發現這就是我的教育,將產生重要影響的教育:我學著棄我而去的那個哥哥的樣子,在借來的書桌前枯坐,努力而仔細地研讀一條條摩門教教義。我在學習的這個技能至關重要,那就是對不懂的東西耐心閱讀。
教育,不是定義你,而是發現你。教育,就是一個不斷發現自我的過程。正如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所說:「最終我認為,教育必須被視為一種對經驗的不斷重建;教育的過程和目標合而為一,是一回事。」
教育,不一定讓人很優秀,但他打開了更多可能,更多選擇。也因為教育我們審視過去,看清未來;更因為教育,我們認識自己,理解他人。
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教育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作者塔拉韋斯特弗《福布斯雜誌》訪談
3. 學習
教育離不開學習,而學習是一種主動的能力。
作者17歲前從未接受過學校教育,只是零星閱讀家裡不多的藏書,大多還是宗教書籍,卻通過自學進入大學,並最終拿到劍橋、哈佛的碩士、博士學位。作者並未對自己的學習有大量描寫,難道作為讀者的你不好奇作者到底有什麼樣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嗎?我們可以借鑑學習嗎?
我從書中摘錄一些原話,試圖找出作者學習的秘密,供自己和大家參考。
學習的動機:為自己而學
在我們家,學習完全靠自我指導:只要幹完自己的活兒,想學什麼都可以自學。我們中有的孩子比其他人更有紀律性。我是最散漫的一個,到十歲時,我只系統學過一個科目——摩爾斯電碼,因為爸爸堅持要我學。
作者的家庭,雖然爸爸一直極力反對孩子們學習知識,閱讀宗教以外的書籍。但是更多時候,父母和孩子是一種僱傭關係,只要忙完了分派的工作,其他時間自己是可以躲起來偷偷學習的。
作者的七個兄弟姐妹,除了她獲得博士學位外,還有兩個哥哥也獲得博士學位。說明生長在一個極力反對學校教育,反對上學的家庭,只要自己想學誰也阻擋不了。這也從側面看到,美國是一個包容平等的社會,也創造了各種接受教育的機會,即使你沒有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依然有各種途徑進入大學繼續深造。
我每天早晨六點起來學習——因為早上在我還沒因為拆解肥料累垮的時候,注意力更容易集中。
學習是自己的事,一旦接受這個事實。就沒有父母、老師的威逼利誘,只有發自內心的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學習的熱情。而這正是堅持學習源源不斷的動力。作者可以工作、勞累一天的情況下,第二天早上依然六點起來學習,這完全是靠「自我指導」。
對於學習,我們首要的也是要找到這種發自內心的激情和熱愛,需要賦予學習以意義。
榜樣和教練的力量
我會坐進他(哥哥泰勒)的椅子學習,就像之前無數個夜晚我看見他所做的那樣。
學習需要榜樣,有的時候我們只需要模仿就能很好的學習,事半功倍。
就像有多個兄弟姐妹的家庭,小的孩子看著哥哥、姐姐怎麼做就能快速學習哥哥、姐姐之前花費大量時間習得的技能。他們常常被誇獎:「比哥哥姐姐聰明。」實際上,只是他(她)的周圍有高水平可模仿的榜樣罷了。
哥哥泰勒是一個很自律的人,「泰勒喜靜,愛看書,喜歡分類、標記、整理。」這是書中對泰勒的描述。作者最終下決心「我應該去上學」,正是受了泰勒的影響和鼓勵。泰勒是作者真正的榜樣和引路人,也是為什麼本書首頁獻言:「獻給泰勒」的原因。
對於學習,我們不僅需要榜樣,也需要教練。一個時刻提醒你,為你指明前進方向的教練。泰勒,不僅是榜樣,更是教練。他多次指導和鼓勵作者,才使作者走上了一條教育改變命運之路。
學習要不斷突破舒適區
我讀了兩遍《摩門經》,快速看完了新約,看第二遍時放慢速度,停下來做筆記,相互參照,甚至就信仰和獻祭等教義寫了短文。沒有人讀我的文章,我是為自己寫的,正如我想像泰勒只為自己而學習一樣。
對於學習,我們很多時候流於形式,不求甚解、走馬觀花、淺嘗輒止,而很少追根究底,深度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既要學習又要思考,正如作者做筆記,寫思考,把學習和思考真正的結合,才能真正獲得知識並加以應用。
我們往往追求數量,而捨棄質量;追求效率,而甚少關注效果;陷入到自我安慰的迷途。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看似讀了很多書,學了很多知識,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
我在學習的這個技能至關重要,那就是對不懂的東西耐心閱讀。
學習,我們很容易挑三揀四。我們總是挑選容易學的,自己知識、技能水平範圍內的反覆學習。而這種學習,也是一種自我安慰。學習需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去挑那些需要踮起腳尖夠一夠的知識。只有不斷突破自己的舒適區,不斷挑戰自己能力範圍外的知識,我們才能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圈和能力圈。
起初我看不懂,但隨著時間推移,感官逐漸適應了。
面對困難,一開始很難,我們往往缺少耐心。只要有耐心,多看幾遍,多查資料,調動自己的聽說讀寫多感官能力,讓自己慢慢適應有點難度的知識,模糊的知識就會慢慢清晰起來。
學習要多思考、多做筆記,迎難而上,但更多的是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總結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願你我像本書作者一樣勇敢、無畏,最終尋見屬於自己的山,並站上高山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