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時在教蛙泳時,老有學員問我,教練,我怎麼一抬頭,身體就往下沉,我該怎麼辦 。教練這個時候強調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要怕下沉,因為人體有重量,地球有地心引力,下沉是正常的,我們不是還有雙腿嗎,蹬蹬腿就上來了。因為在遊泳池上課,不可能跟學員鋪展開講太多,那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話題吧!
蛙泳從誕生到現在技術上經歷了多次創新,目前比較盛行的是平式蛙泳和波浪式蛙泳。
業餘愛好者都用前者,業餘裡的高手都嘗試後者,但成功的不多,專業選手都用後者,因為後者確實是有利於創造成績。
關於蛙泳換氣下沉的問題,數以萬計的遊泳愛好者為此困惑、無奈。有人因下沉致使學遊泳半途而廢,有人因下沉喝足了礦物質極其豐富的泳池水,有人因下沉…
現在說的下沉問題與波浪式沒關係,是針對菜鳥級選手的,下文提及的所有問題請不要與波浪式聯繫在一起,因為業餘愛好者技術水平達不到,沒法聯繫在一起。
問題來了,關於下沉問題會有這些困惑。
1.蛙泳抬頭(換氣)後下沉、嗆水怎麼辦?嘴巴怎麼才能太高,不嗆水?
2.蛙泳時候,為什麼每次上浮後沉的都很深呢,整個身體都會往下沉啊?急
3.學蛙泳十幾天了 一抬頭換氣就往下沉 無法繼續很傷士氣?
4.學蛙泳遇到瓶頸了,抬頭吸氣時容易吃水,吸好氣人就往下沉?
雖問法不同,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找到換氣下沉的根源。究竟換氣下沉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應對下沉問題?換氣時該不該下沉?我們來分析一下。
抬頭換氣下沉的力學原理:
人在遊泳漂浮時,部分身體在水下,從力學上分析必須符合力學原理,此時人體的浮力等於人排開水的體積的重力,當抬頭換氣時,頭部、背部大部分和臂部的一部分抬出水面,身體在水中的體積變小了,導致浮力變小,但人體的重量並沒有變化,所以會下沉。
抬頭換氣下沉的生理學原理:
人體處於無支撐的騰空狀態完成動作時,當身體某一部分向某一方向轉動時,身體的另一部分會同時產生相反運動的轉動。
人體處於騰空狀態時,由於不受外力距作用,因此人體活動服從角動量守恆定律,當人體某一環節產生的角動量,必然被另一環節所產生的反向角動量所抵消。
人在遊泳時,尤其是初學者,不能將遊泳動作效果轉化成前進的動力,符合無支撐騰空狀態的特徵,要遵循相向運動的原理。
抬頭換氣時,頭部、背部、臂部等身體上半部分A向上運動,那麼身體的臀部、腿部及以下部分B應該向下運動,這樣才能符合角動量守恆定律,這是符合相向運動的生理學特徵的。
抬頭換氣下沉的專項技術原因分析:
菜鳥級遊泳者,手臂划水動作不穩定,幾乎沒有抱水動作。
菜鳥與專業選手手臂動作的不同之處在於:
菜鳥愛好者:劃手第一作用是輔助抬頭,第二是獲得前進的動力。
專業選手:劃手目的在於獲得獎較大的前進動力,其次是換氣。
初學者抬頭換氣導致下沉等原因是:
1.手臂動作不穩定。
2.抬頭過高,速度過快。
3.動作僵硬,水對人是剛柔並用,你溫柔,她便溫柔,你強硬,他絕不服輸,初學者動作儘量要緩和,決不可用蠻力。
4.腿部動作做功效果差。
下沉問題解決方案:
1.克服心理恐懼
不要因下沉而恐懼,要明白初學蛙泳,抬頭換氣時身體下沉符合動作力學結構特徵,負荷相向運動原理,不要讓身體重心短暫的下沉成為學遊泳的負擔。事實上,身體下沉的瞬間完成腿部蹬夾水動作,就會再次浮起來。
2.做到人水合一
每次遊泳前,先在水裡玩會兒、與水建立親密的關係,爭取做到人水合一,學會控制水的浮力、阻力對身體的影響。
3.漂浮時微抬手掌
划水後,手臂前伸時,手掌微抬,使水對手掌的反向推動力向後上方,這樣有利於身體上浮。可以以蹬壁漂浮為例測試一下效果,漂浮時手掌微抬,抬升的效果非常明顯,向前遊的速度越快,抬升的力量越大。
4.控制抬頭高度和速度
換氣要控制抬頭高度,並不是抬的越高越容易換氣,頭抬得越高、重心越高,身體下沉越厲害,但由於手臂動作划水效果差導致身體突然下沉,初學者換氣不需要用蠻力,緩慢將頭抬出水面,迅速完成吸氣動作即可。
5.頭部要自然
頭部動作是人體運動舵手,頭的運動方向和位置直接決定身體的運動位置,頭部要放鬆,漂浮時與頭部位置與自然站立式的動作一致,不需要微抬。
6.提升腿部動作效率
完成換氣後,腿部蹬夾動作要快,蹬夾動作是蛙泳前進的主要動力來源,蹬夾效果好,能加速前進,加上手掌微抬就解決了下沉的問題,使身體快速浮起來。
所以不要害怕下沉,做好這些技術改進你的蛙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