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上將韋國清的故事之一——壯家長子

2021-02-07 雲卜堂

開國上將韋國清

編者按:韋國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韋國清傳》是原解放軍西安陸軍學院教授朱寶慶先生歷時5年撰寫完成的。徵得朱寶慶先生同意,《雲卜堂》即日起連載《韋國清傳》,敬請讀者朋友關注。


韋國清簡介

  韋國清(1913年9月2日——1989年6月14日),廣西東蘭縣人,壯族,著名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人稱「小諸葛」。
  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長徵中為軍委幹部團特科營營長,毛主席說,他和朱總司令沒負傷歸功於韋國清;抗日戰爭時期,為建立皖東北和鞏固發展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發揮了重要作用;解放戰爭時期為華野二縱司令、第10兵團政委,淮海戰役中為殲滅黃百韜兵團、活捉杜聿明立下戰功;1950年,奉命率軍事顧問團赴越南,任顧問團團長,奠邊府戰役是按韋國清計劃打贏的;主政廣西20多年,為廣西發展做出巨大貢獻;1977年起任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1989年6月14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6歲。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壯家長子


  1954年12月下旬的一個清晨,兩臺汽車一大一小駛出南寧市區,在通往桂西北的山路上緩緩而行。韋國清坐在小吉普車的前排,一座座挺秀的山峰,一道道清澈的河水,迎面而來。這裡的山,如筍獨秀,如角觸天。這裡的水,飄逸如絲,平靜如鏡。坎坷的山路上,不時遇到行人牽著比木凳稍高的小馬。村頭的池塘邊,或立或臥著粗大的水牛。從北方的雪地裡走出來的警衛員看到這景色,以為到了異國他邦,小聲耳語道:「是不是到了越南?」到過越南的老警衛說:「什麼?越南還遠著哪!」只有韋國清看到這景色,心中倍感親切。

渡過紅水河不遠,就到了東蘭縣城。當年離開家鄉的情景,一幕幕地浮現出韋國清的腦海。


  東蘭縣這塊土地,在歷史上曾經是培育壯族英雄的搖籃,也是孕育右江地區土地革命的母腹。這裡是中國革命最早的根據地之一。1929年前後,全縣約十二萬人,經過幾年的殘酷戰爭,人口驟減一半以上。先後有五千餘名壯、漢等各族青年參加了紅軍,其中一半人犧牲在中國革命的各個戰場上。

從縣城往南約三十八華裡的地方,有五座峻秀的山峰,東向半環而立,布局如虎爪之五趾,俗稱虎爪峰。山上木秀竹茂,蔥蘢蒼翠。南側的拉力峰最高,為五峰之首。五峰之間,一掌半坡半平之地,散落著幾間茅屋。屋前屋後,有幾塊水田。當地壯語稱這裡為弄英屯,意即野貓出沒的地方。高大的巴側山斜臥在東方,從前面關注著虎爪峰和弄英屯發生的每一件事情。一股清泉自巴側山西側而下,久旱不涸,這是大自然對弄英屯的恩賜。弄英屯後面也有一眼泉水,可供人畜飲用。

這裡就是韋國清的家。1913年9月2日,韋國清就出生在這虎爪峰下的茅屋之中。

韋國清一行在縣城住了兩天,而後棄車步行,艱難地走在坎坷的山間小路上。路上,韋國清對喘著粗氣的北方警衛員陳崇文說:「小陳啊,你們家鄉沒有這個路,這個山。」走到離家五、六裡的勞丘屯山坡上,韋國清想起去年回鄉,弟弟邦宏和邦武就站在這裡等他,見面後兩個弟弟淚流滿面,說不出一句話。韋國清安慰他們說:「見了面要高興,不要哭。」1953年3月,韋國清赴越南途中第一次回家鄉,因為越南戰事緊張,家鄉道路難走,只在離家不遠的新煙村小學裡住了兩個晚上,就離開了。弟弟邦宏和邦武趕到新煙小學,與哥哥見了闊別後的第一面。韋國清對弟弟說:「敵人那樣折磨我們,你們能活下來不容易。我也沒有想到我能活著回來。」那次韋國清交給他的保健醫生李志學幾十元錢,買了一口豬,殺了招待大家。

總算到家了!申酉時分,大家總算走到了弄英屯。生我者父母,比肩者兄弟。一到弄英屯,幾十年中很少萌發的親情,一時在韋國清心中波瀾起伏。他走到屋後,站在一棵高大的黃皮果樹下,望著父親、祖父和其他親人的墳塋,童年的往事一件一件地躍然眼前,他依稀聽到親人們喚起他的乳名:「日寬!」

……

弄英屯原來只住著韋庭繁、韋庭盛兩家。他倆是堂兄弟,祖籍在東蘭縣城,後來遷到了山裡。在弄英屯,他們兩家共同祭掃的祖墳有十個。估計韋家住在這裡已有好幾代了,弄英屯真正的拓荒者,當是庭繁與庭盛的祖父或曾祖父。從庭繁、庭盛開始,韋氏才分為兩個家庭,稱上面家和下面家。

庭繁、庭盛兩人素有助危扶困之心。韋庭盛沒有結過婚,胞兄早逝,嫂嫂改嫁時,他便將兩個幼小的侄兒宗長和宗義留下來自己撫養。宗長、宗義長大後,庭盛又為他們倆娶妻成家。宗義為革命犧牲後,庭盛又撫養宗義的兒子邦貴。另外,庭盛還收養了一個年幼的孤兒,名叫黃紹康,待之如同親生。撫養黃紹康長大後,庭盛又為他另蓋房屋,使他成立門戶。這樣,弄英屯就有了三戶人家。韋庭繁家贍養了一個無依靠的老先生,名叫陸三奇。陸先生諳傳統文化,懂拳腳功夫,通陰陽風水,平時戴一副小圓墨鏡,為山裡人測房選墓,講解命運,傳授武術。庭繁喜好陸先生的學問,也敬重他的為人,兩人親如兄弟。陸三奇死後,庭繁買了一副上好的棺材,為他治喪送葬。

韋庭繁家幾代單傳,他年過五十,才得一獨生子,取名宗典。在壯族之鄉,韋庭繁是看重傳統漢學的。他讀過儒家經典,待人寬厚,治家嚴謹。宗典自幼受父親薰陶,農作之餘,悉心讀書習武,養成體民情、重道義的品行。

一個重傳統倫理的人家,自然把生兒教子、傳宗接代看成一件大事。老年得子的韋庭繁更加關心著後繼有人、子孫興旺的問題。宗典十七歲,庭繁就為他娶了下免村覃按書的小女兒為妻。覃氏婚後隨夫姓,改名韋乜寬。賢淑勤快的覃氏女,讓韋庭繁一家大添光彩,第一胎便順產一男兒,使韋家兩代人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和喜悅。隨著一陣強勁的嬰啼聲劃破夜空,弄英屯茅屋裡的燈火更亮了。

按禮,小孫子屬於邦字輩。韋庭繁尋思著,要把自己為人的準則和對未來的希望,通過孫輩的名字叫響,以便給家庭帶來運氣。他想到了「寬、宏、寧、定」四個字,便為長孫取名邦寬,乳名日寬。這「寬」字,不僅確立了寬厚的為人準則,也寄託著寬裕的生活希望。

邦寬生得一臉福相,眉目含英,面色紅潤,生著兩個小酒窩,鄰近的阿婆、阿嫂們都很喜歡他。可是一到人世間,便遇上命運為他安排的第一道難關。辛勞而又缺乏營養的母親,生下他以後一直缺奶,常常把他抱到鄰村,請嬸子韋乜烈餵奶。他三歲到六歲間,弟弟邦宏、邦寧和妹妹的花相繼出生,更加上沉重的社會壓迫與剝削,家裡的生活就漸漸地為難了。幼小的邦寬,也一步一步地在家中取得了長子、大哥的地位。

幼兒從學會走路開始,便會注意到戶外的環境,並受到環境的陶冶。不同的是,山裡的孩子在注意環境的同時,就在學習改造環境了。邦寬很小的時候就跟著大人們觀察山民的各種勞動,並學著自己去做,好象知道自己不久就要承擔起大人們所承擔的一切。蒼翠秀麗的自然環境和勤勞勇敢的山民也特別地垂青於他,幫他喚醒了聰明、早熟的靈性。

弄英屯周圍人煙稀少,青山疊翠。山上古木參天,老藤交錯,泉溪匯流,禽獸如梭。五座山峰從左右和後面緊逼著房舍,將整個屯子壓縮得很狹窄。邦寬在大人們的指點下,認識了很多野生植物與動物。樟樹、榕樹、椿樹、毛竹等是最常見的,不過印象最深的,還是他家屋後的那棵高大的黃皮果樹,他一直到晚年還記得小時侯在樹下打果子吃的情景。動物中常見的有猴子、野貓、獐子、豪豬、黃猄、竹鼠和老虎。艱苦成勤勞,險峻出勇敢。有時候老虎在溝邊路旁引頸長嘯,當地人卻見慣不驚,依舊勞作。

韋庭繁家約有八畝薄田、四畝旱地,畝產一、二百斤。豐年尚需以紅薯、南瓜補充,欠收年歲只有靠借貸助度春荒。不及牛背的邦寬,即開始上山放牛,或割草砍柴。他與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品嘗著同樣的苦辛,也同他們分享著同樣的歡樂。直到晚年,他還記得小時候插秧時可以吃到紅燒肉,過年還可以吃到扣肉、豆腐丸子和豬肉綠豆粽子。香甜之甚,還因為其中包含著自己勞動的果實。

每個人的童年都是幸福的,即使生長在艱苦的環境也不例外。因為皮肉之苦一旦緩解,貪玩的本性就會抹去對痛苦的記憶。玩陀螺是壯鄉青少年最喜愛的娛樂活動,春節期間尤為風行。邦寬也喜歡玩陀螺,而且每次都表現出他頑強的性格,不戰勝對手決不罷休。

太陽緩緩移過西山,林蔭下走出幾個齔齡童子。他們每人扛著一捆柴,腰裡繫著一把砍刀。「寬哥,我們今天已經打了三捆柴了,回到家該好好玩了吧?」邦寬手裡拿著一根粗壯的樹枝說:「你們看見了吧,這是一根很好的料,可以做幾個好陀螺呢!我今天回去就做,作好後你們一人一個。」邦寬的好勝心和成功欲,不只在於玩陀螺,他的興趣還在於親手製作各種各樣的陀螺,他戰勝對手的信心,就是從使用自製的陀螺開始的。

勞動與遊戲樹起了邦寬在同伴中的威信,使他漸漸成為同族的長子、同輩的大哥。在邦寬的同伴中,除了自己的弟妹和族兄弟邦貴外,還有附近幾個屯裡的孩子。皮相屯的韋順規、韋日能,納召屯的覃建元、覃日六、覃的英,巴龍屯的黃美芳,廷懷屯的陸秀清,屯更屯的黃的秋、黃日榮、黃茂芳,還有弄而峒的陸日年等,都常與邦寬在一起為伴。尤其是順規和建元,與邦寬最要好,經常形影不離。大家稱他寬哥。在小姑娘的心目中,寬哥的長相比誰都強,人品也格外討人喜歡。他聰明而且肯吃苦,溫和而且堅強,是山屯少兒心裡自然的「領袖」。

韋庭繁有兩件心事,頭一件是抱孫子。當邦寬出息成山區人見人愛的俏哥之後,第二件就是給長孫找一個稱心如意的媳婦。在邦寬十一、二歲的時候,家裡就為他訂了親事。女方就是納召屯的姑娘覃的英,比邦寬大兩歲。姑娘確實不負祖心。不僅人生得俊俏,而且聰明善良、勤快能幹。的英父親早逝,但家資富裕,家中缺少男力。按當地風俗,農忙時,邦寬常到她家幫著幹活。不料,善者偏遇惡人欺。與納召屯一坡之隔的皮相屯,有一個名叫韋福任的,一貫蠻橫鄉裡,粗暴弱小,動不動就想對妨礙他的人下毒手。韋福任看中了邦寬的未婚妻,欲強娶入門,被的英與家人拒絕。為排除障礙,韋福任幾次謀於途中殺害邦寬。邦寬的好友順規、建元聽到風聲,便通知邦寬小心堤防,並於途中為伴,韋福任未能得手。由此,韋福任便對邦寬一家懷恨在心,伺機報復,潛下禍根。

邦寬做為家中的長孫、長子和大哥,始終是全家人的中心。不過,無論是對他寄於厚望的祖父,還是把他引上革命道路的父親;無論是為他的吃穿而操勞的祖母,還是幾乎把全部的愛都集中在他身上的母親,都未曾想到、也永遠不可能知道,他們所生、所養,抱在懷中,拖於膝下,念在心中的小日寬將要經歷的非同常人的命運。

幾十年過去了,如今站在他們墳前的邦寬,已經改名韋國清,他走過了漫長的崢嶸歲月,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高級將領和越南民主共和國的軍事總顧問,他的名字已經為中越兩國的領導集團所熟悉,然而,他的弟弟和新煙村的同鄉們見到他,只知道韋邦寬是帶著十幾個警衛人員的大官,對他的經歷和職務卻一概不知。直到他兩年後回廣西擔任了省長,鄉親們和壯族人民才漸漸明白,出生在東蘭縣新煙村弄英屯的韋國清是他們共同的驕傲,是全體壯族人民真正的長子。

韋國清這次回家,為鄉親們帶來一件特殊的禮物。他從廣西軍區帶了一部電影放映機,帶了兩部蘇聯影片,一部叫《鋼鐵戰士》,一部叫《豐收》。在縣城放了兩場,在新煙村放了兩場。鄉親們翻山越嶺,背著老人孩子,從周圍幾十裡路趕來,這是大山裡一件空前的盛事。鄉親們做夢也想不到會有這樣的事,不可思議電影的希奇,不可思議洋人的新鮮,一個全新的世界出現在古老的山林中,鄉親們的驚奇與興奮不可言狀,只是在影片放完後,一遍又一遍地叫著要求重放。韋國清交代放映人員:「滿足群眾要求,要看幾遍就放幾遍。」這真是再好不過的禮物。家鄉把韋國清引回到過去,韋國清則把鄉親們引向未來,讓大家大開了眼界。當時還有土匪活動,韋國清的警衛們全副武裝。放映場周圍也有民兵和公安人員站崗。電影雖然新奇,不過孩子們的眼睛卻不時地被吸引在韋國清的警衛們身上,他們對那些不曾見過的衝鋒鎗、駁殼槍和輕機槍更感興趣。

韋國清住在老二邦宏家中。此時,老三邦寧被國民黨抓丁早已失蹤他鄉。妹妹的花被人拐賣下落不明。老四邦定已參加人民解放軍。小弟邦武住在新煙。只有邦宏住在弄英屯。山民們生活十分困難,邦宏住的茅草屋裡,麻床破被,連桌凳都沒有。窗戶無紙,風雪飛入。韋國清與警衛鄧華友、陳崇文住樓上。樓頂蛛網縱橫,煙絮如穗;樓板縫長隙寬,高低不平。鄧華友想找一塊木板為首長支床,轉了幾圈也沒找到。韋國清說:「不用找了,就住地下。長徵時那有這個?抗戰時也沒有。」小鄧與小陳只好用乾草鋪在地板上,鋪一塊床單,頂上支起一塊自越南帶回的降落傘擋灰。從南寧來時只為首長帶一床被子,鄧、陳便裹著棉衣睡在草上。寒氣徹骨,鄧華友一夜未合眼。天亮後,他找來一個瓦盆,買來木炭,生著一盆火,給首長取暖。

第二天,韋國清叫鄧華友:「明天就是元旦,我要請幾個弟弟全家,在一起吃餐飯。你準備吧。」1955年元旦,兩個弟弟和弟媳、孩子們都坐在一起吃飯。雞魚肉菜,弟弟們從未這樣吃過。韋國清對邦宏說:「妹現在在哪裡?能不能找一找?總是在東蘭這一片吧。」去年回鄉,聽說小弟隨母改嫁後取名陸秀雄,韋國清說:「還是改過來吧,叫韋邦武吧。」

邦宏是村幹部。韋國清詳細了解了村裡的生產情況,鼓勵邦宏做好工作。他看到鄉親們困難,對邦宏和村幹部們說:「現在解放不久,人民的生活還很困難。今後要過好日子,就要克服困難。不克服困難就難以生存,我就是靠克服困難才活下來的。一次戰鬥中負重傷,手術沒有麻藥,治療七個月傷口長不好,如果不克服困難,這次負傷也難救活。」韋國清邊說邊解開衣褲讓弟弟看他的傷口。傷口又大又深,弟弟看了很害怕,連聲說:「革命的勝利真不容易!」韋國清說:「都是革命。我出去了幾十年,在外面打仗是革命,你們在家種地也是革命。沒有人種地,全國人民吃什麼?大家一定要搞好團結,要人人講團結,要聽黨的話。」

韋國清見大弟邦宏咳的厲害,對他說:「你身體不好,不要再抽菸了。」

在大哥面前,兩個弟弟什麼要求也沒有提。但卻深深體驗到在大哥身邊的親切與溫暖。


相關焦點

  • 韋國清:政治「不倒翁」上將
    喜訊:《世界韋氏總譜》發行公告 如果說開國前廣西是李宗認白崇僖的私地,那開國後能在廣西獨霸一方十餘年稱的上是地方諸候的就非開國上將韋國清莫屬了。    無論是土地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韋國清都沒有甚麼特別轟動一時的戰績,實際上自從軍政大學任職時起,韋國清在軍隊中就經常以政工幹部的姿態出現。解放前後韋國清擔任了三野十兵團的政委,和葉飛搭檔,這也成了韋國清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依據。而在紅軍時期,韋國清不過是個團級幹部,因此只得到了二級八一勳章,這在出身於我黨的上將中並不多見。
  • 韋國清曾在大山中過了一段野人的生活!
    父親犧牲後,韋國清悲痛萬分,他和家人躲到了山裡,只留爺爺一人住在山下。過了兩個月,風聲漸漸鬆了。韋國清就帶著弟弟下山去和爺爺團聚。誰也沒有想到,敵人的嗅覺竟然像狗一樣靈敏。一天夜裡,突然有人敲門。不好,敵人來了,爺爺趕緊讓韋國清兄弟從後門逃走。入秋的夜裡,已經十分寒冷,韋國清顧不得這些,拼命地往山上逃。他們剛爬到半山腰,突然聽見了一聲槍響。山下爺爺住的房子起火了。
  • 開國上將楊成武子女今何在?長子少將次子中將,么女也是武警少將
    正如我國的開國上將楊成武的子女一般,他的兩個兒子後來一個成為了少將,一個成為了中將,甚至女兒也是將軍! 楊成武,1914年時出生於福建省長汀縣, 他在15歲之時就參加革命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並於次年光榮入黨。
  • 我黨領導的主要革命武裝起義中,分別走出哪些開國上將?
    僅參加上述起義的開國上將就有29人,共32人次。那麼這些武裝起義中,分別走出哪些開國上將?我們接著往下看。這次起義共走出4位開國上將,他們分別是楊志成、蕭克、周士第、趙爾陸。這次起義中,走出了1位開國上將,他就是郭天民。
  • 韋國清將軍傳略(五)
    六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韋國清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並被任命為第一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0月,中共中央決定韋國清任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11月任國家民委黨組副書記。1955年2月,廣西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選舉韋國清為省長。7月,韋國清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軍第二副司令員。
  • 朱姓唯一開國上將,來自湖南;驍勇善戰,被譽為「軍中良才」
    他驍勇善戰,三次負傷,建國後被授予上將軍銜,而就在此時他急流勇退,建國後他第一個下野。朱良才上將人如其名,毛委員稱之為「軍中良才」。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朱姓唯一的開國上將,在朱姓23位開國將軍中,江西人最多,因為朱姓兩位開國中將,如朱明,朱輝照都是江西人。朱姓的元帥是四川人,而唯一的朱姓開國上將就來自我們湖南。
  • 韋國清將軍傳略(一)
    韋國清的祖父韋廷繁是位剛強、勤勞、善良的農民,讀過幾年私塾,治家嚴謹,樂於助人。韋國清為家中長孫。韋廷繁為把長孫培養成有用之材,對韋國清家教甚嚴,在韋國清上私塾之前,就教他讀《三字經》、《千字文》,給他講一些歷代英雄人物故事。韋國清的父親韋宗典自幼受父輩影響,為人正直,講義氣,愛打抱不平。母親覃氏為漢族,出生在鄰村,賢惠勤快。
  • 新四軍最牛的師,走出7大名將,4位是上將,還有一位大將!
    很多人都知道,八路軍最牛的師是115師,這個師走出了三位元帥,2位大將,九位上將。那麼,我黨另一支主力部隊新四軍最牛的是哪個師呢?是新四軍第三師,從這個師,走出了一位大將,四位上將,兩位中將,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這七大名將都是誰。
  • 韋國清
    韋國清(1913年9月2日--1989年6月14日),廣西東蘭縣人。是中國共產黨傑出的政治工作領導者,著名軍事家。
  • 紅軍學員團是怎麼樣一個團,竟出了兩位大將,兩位上將,四位中將
    就是這一個團,在解放後的1955年,一共走出了八位開國將軍。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八位開國將軍,當時在紅軍幹部團都是什麼職務?以及他們都授予了什麼軍銜?並且在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在幾個野戰軍工作過,所以在195年,他也被授予上將軍銜。第四位開國將領是韋國清,他是廣西人,參加過百色起義,從此開始他的革命生涯。之後在蘇區擔任過瑞金紅軍學校教員,因此,在紅軍踏上長徵之路後,將蘇區所有的學校的學員與教員都變成紅軍幹部團。
  • 三野8大開國虎將,1人僅次於十大元帥,1人毛主席破例提升為中將
    三野,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的主力部隊之一。其前身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新四軍和八路軍山東軍區部隊,後改為華東野戰軍,在1949年2月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簡稱三野。解放戰爭時期,許世友曾任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司令員等職,率部參加了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膠東保衛戰等重大戰役,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3.葉飛葉飛是中國惟一具有雙重國籍的開國上將,出生於菲律賓,但一生大部分時間在中國渡過,解放戰爭時期曾任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司令員等職,率部參加了萊蕪、孟良崮、豫東、濟南、淮海等重要戰役,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 兩人是堂兄弟,後來一位成開國大將,一位是開國上將
    兩人是堂兄弟,後來一位成開國大將,一位是開國上將1955年全軍大授銜,原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王樹聲被授予大將軍銜,周總理親手給他佩戴上金光閃閃的勳章。與此同時,王樹聲的堂弟王宏坤,也被授予上將軍銜。泱泱大國,獵獵軍威。
  • 共和國開國最後的中將、上將、大將、元帥
    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同志,因病於2015年9月3日17時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他是最後一位去世的開國中將,至此,所有的開國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全部離世。在1955年至1965年期間,曾有10名元帥、10名大將、57名上將、177名中將和1360名少將被授予或晉升軍銜,他們被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將帥」。而今,開國將帥僅剩少將50餘名。小編帶著您回頭看看,最後的將帥都是誰?
  • 開國上將李天佑神槍手救教官的故事
    開國上將李天佑神槍手救教官的故事。1924年春,李天佑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7獨立團,在廣西桂平農村駐防。一天深夜,突然槍聲大作,李天佑聽到槍聲,連忙出去觀察情況,發現一小股敵人趁夜襲擊。因為村子裡住的是新兵和幾名教官,此時已是人聲嘈雜。
  • 粟裕將軍三大虎將之一,唯一華僑將軍,開國上將葉飛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粟裕將軍作為我國解放軍的軍神,在解放戰爭中指揮了很多優秀的戰役,這其中離不開麾下各位將領的功勞,其中葉王陶最為出名,分別是葉飛、王必成、陶勇,今天就重點為大家講一下三虎將之一的葉飛將軍。
  • 參加過秋收起義的開國上將中,此人最高壽,晚年成八大元老之一
    最早參加秋收起義的開國上將一共有五位:陳士榘、黃永勝、陳伯鈞、張宗遜和宋任窮。這其中宋任窮由於不是戰將,而是政工人才,所以名氣相對前幾位猛將來說要小一些。然而他的成就卻是後來最大的,也是這幾人中最高壽的。
  • 江西開國將軍英姿雄發,功標青史!
    本文作者:微拍號編輯江西老徐江西,簡稱贛,中國23個省之一,省會南昌。東鄰浙江、福建;南連廣東;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江西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自古為「幹越之地」「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乃「形勝之區」,素有「文章節義之邦,白鶴魚米之國」之美稱。江西是我國第一大將軍省份,有327位開國將軍。
  • 許世友是開國上將,他的長孫女是誰?火箭軍第一位軍事學女博士
    許光是許將軍的長子。 許光對子女要求十分嚴格,不許他們有半點特殊。很快,許上將就讓秘書寫了封回信:「關於毛毛(許道江小名)高考來南京複習之事,首長指示,就在本地複習,好好學習,爭取考上!」 就這樣,許道江跟廣大考生一樣,沒有得到任何照顧。經過自己的努力,她考上了北京軍醫學院。隸屬於解放軍總後勤部。
  • 懷化市開國將軍英姿雄發,功標青史!
    這塊紅色的土地不僅有見證中國革命走向偉大勝利轉折的「通道轉兵」舊址——恭城書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舊址,也有開國元勳共和國十大將軍之首粟裕故居及紀念館,被譽為「我國婦女運動先驅」的向警予紀念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領導者之一、中國人民鐵路事業的奠基人滕代遠故居等紅色旅遊經典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