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6111字,似乎每個字都艱深玄奧,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其實,只要抓住兵法的根本思想,就會發現處處豁然開朗、字字明明白白。
曹操是第一個注孫子的,他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曹操一生徵戰,文治武功都是千古英傑,所以他的註解是最準確、最受重視的,本書也大量遵從他的註解。可惜的是,他注得太簡略了。因為他是專業人士嘛,不是為普通人寫的註解,他還說孫子太煩富呢。我們希望他多寫點,但他寫得比孫子還少。
杜佑,這是個了不起的大人物,唐朝中葉的宰相,他經歷了安史之亂,痛定思痛,以「富國安人之術為己任」,以三十六年的功力博覽古今典籍和歷代名賢論議,考溯各種典章制度的源流,以「往昔是非」,「為來今龜鏡」,撰成二百卷的巨著《通典》,為典章制度專史的先河,史稱《杜佑通典》。《通典》收錄了《孫子兵法》,也對之有「訓解」。十一家注中的杜佑注,就是從《通典》中來。
杜佑的注,當然是高屋建瓴,相當權威。杜牧,杜牧是杜佑的孫子,是曹操之後成就最大,影響也最大的注家。他的注最豐富,而且引用了很多的戰史戰例,本書選譯最多的,也是他的注。
杜牧是唐代大詩人,咱們從小就會背誦他的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還有: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人們常常把《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並列,甚至並為一本書,叫《與三十六計》。不過,《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不是一回事,三十六計的「計」,是奇謀巧計,陰謀詭計;《孫子兵法》的計,不是用計,不是奇謀巧計,而是計算的計,是講計算,不是講計謀。
為什麼說把「計」理解為奇謀巧計,是價值觀問題?因為那是人性的弱點,貪巧求速,總想設個奇謀巧計就搞定了。這恰恰是孫子反對的。《孫子兵法》不是講奇計得勝的書,是講實力決勝的書。
孫子的「計」,是基本面,不是操作面。是最拙的,不是最巧的,「計」,是計算實力對比,對比計算的科目有五項,叫「五事七計」。
五事,是道、天、地、將、法。七計,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就是比較敵我雙方的政治、天時、地利、人才和法治。
所以孫子的計,相當於咱們現代管理學講的SWOT分析,比較敵我雙方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
計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知勝。比較這五個方面,七個科目,在戰前就能判斷勝負。計算比較後,就知道有沒有「勝算」。
杜牧註解說:計,算也。曰:計算何事?曰:下之五事,所謂道、天、地、將、法也。於廟堂之上,先以彼我之五事計算優劣,然後定勝負。勝負既定,然後興師動眾。用兵之道,莫先此五事,故為篇首耳。杜牧此注,高屋建瓴,精準明白。
通過計算定勝負,勝了才打,這就叫勝算。沒有勝算,那就不要興師動眾。這就是孫子的核心思想:先勝後戰。我稱之為「贏了再打」。
中國歷史上誰最會用計呢?一說計,就想到諸葛亮。不過諸葛亮的計,恰恰是奇謀巧計的計,不是「五事七計」的計。用孫子的「五事七計」去衡量,諸葛亮就不及格了。道、天、地、將、法,他哪一條SWOT分析能勝過魏國?但他為了一個夢想,一個情結,興師動眾,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勞民傷財,屍橫遍野。他要做的事,是唯有冒險,以僥倖才能成功的事,偏他又是天下第一謹慎之人,不打無把握之仗,一看不行就撤兵。那當初又何必發兵呢?所以諸葛亮之計,計得糊塗。
那為什麼在民間諸葛亮那麼有名,人人喜愛呢?因為有故事。奇謀巧計,就有精彩的故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津津樂道。
而真正的戰略,真正的勝戰,看上去往往平淡無奇,是沒有故事的。
《孫子兵法》也專文強調了這一點,所謂「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就是看似平淡無奇,沒故事,這也是我們學習《孫子兵法》,重點要學的,於外行看上去,一點熱鬧也沒有的地方,看到內行的大門道,學到內行的真本事。
孫子的敬畏心:孫子兵法不是戰法,是不戰之法;不是戰勝之法,是不戰而勝之法;不是戰而後勝之法,是先勝而後戰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