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孫悟空這個藝術形象,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這個石頭縫裡鑽出來的猴子,是許多人童年時的偶像。特別是1986版的電視劇《西遊記》播出後,這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形象更是用一種新的形式爆發出了不一樣的生命力,隨著這一版的電視劇熱播,六小齡童老師飾演的孫悟空形象更是深入觀眾的人心。由於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的絕對主角,所以當《西遊記》這部劇成功後,六小齡童儼然成為了一個閃耀的明星。在這之後的將近10年裡,六小齡童幾乎在熒幕上代表了最完美的孫悟空形象。
這一現象一直延續到1995年《大話西遊》上映,突然有一個全新的《西遊記》故事結構,有了一個全新的孫悟空形象,使得觀眾重新用一種更現實的角度去看待西遊文化。在這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六小齡童便以西遊文化傳承人的姿態,對全新的西遊作品進行抨擊,其核心觀點便是新的西遊作品顛覆了傳統文化的價值觀,違背了原著作者吳承恩賦予西遊文化的精神價值。而且就這個問題,六小齡童在多個場合發表過類似的觀點。
其實六小齡童這樣的觀點也容易被理解,畢竟作為猴戲世家的傳人,六小齡童家幾代人為孫悟空這個藝術形象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他們一脈相承的,也是這樣的一個藝術價值觀。所以六小齡童的觀點是基於傳統而來的,這與他的身份也比較相符。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六小齡童就特別看不慣周星馳創作的《大話西遊》。其實在《大話西遊》剛剛上映時,票房成績並不好,觀眾緣也很差,這其中也離不開六小齡童版《西遊記》根深蒂固的藝術形象的影響,所以抱「西遊文化」的大腿,在開始的時候並沒有給《大話西遊》這部電影帶來什么正面的影響。
只是在電影上映幾年後,隨著網絡的傳播,這種現象才開始逐漸流行起來。《大話西遊》現象與其說是對傳統文化的顛覆,倒不如說是「無釐頭」文化的興起。這是一種反傳統的精神,並且帶著這種態度,在傳統的,固化的文化模型中,用不同以往的角度,用更加新穎的模式,去解讀出傳統文化中更符合當下的精神價值。所以《大話西遊》這個電影,如果單純地理解為是通過對《西遊記》惡搞,來譁眾取寵,自然就失去了其藝術的價值了。
所以《大話西遊》的價值,或者受它被觀眾所認可的地方,並不是六小齡童所說的對傳統文化的不敬。而將孫悟空演化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反而從另外一個角度,彰顯出了孫悟空捨身取義的偉大。這種看似反傳統的創作方式,在大銀幕上,讓西遊文化更具備了現實的意義。在傳統的藝術形象中,孫悟空被演化為了沒有情慾的石猴,也正因為這種無欲則剛的屬性,所以孫悟空天不怕,地不怕,具備反抗精神,不屈不撓。
這是吳承恩在歷經了現實的無奈之後,通過傳統神話故事,在小說中幻化出的自己想要的一個藝術形象,他是希望通過孫悟空這個藝術形象,實現自己對凡塵的超脫。所以孫悟空自己雖然沒有情慾的特徵,但是在吳承恩創作這個藝術形象時,絕對是有這方面的考量的,刻意的掩飾,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手法。所以六小齡童一直揪著孫悟空不能談戀愛,其實是一個過渡的執念,是對孫悟空這個藝術形象,以及吳承恩創作孫悟空這個藝術形象目的的誤解。
孫悟空在傳統的文化中代表著的是一種絕對的,沒有牽絆的反抗精神,它來自於日月精華,沒有感情牽絆,天不怕,地不怕。這種純粹的反抗精神,是孫悟空極大的藝術魅力。不過六小齡童忽略了這種藝術魅力的基礎正是因為人們有七情六慾的牽絆,所以才更顯得孫悟空精神價值的可貴。
而《大話西遊》的詮釋方式則更進了一步,這個故事直接讓孫悟空經歷了一場人世間的情慾,並又讓孫悟空從這場情慾中超脫而出,再次堅定的走向西天取經之路。這反而更像是一場修行,當歷經愛恨情仇之後,依然斬斷情絲。這其中更能顯示出孫悟空的偉大,以及他身上所獨有的反叛精神的悲情成分。
所以如果從原著吳承恩的角度去分析《大話西遊》的話,這部電影未必會被認為脫離原著太遠。反倒是後來者六小齡童太過於執念於自己曾經塑造的孫悟空形象,畢竟六小齡童塑造的孫悟空是幾代人的努力,是一種傳統技藝的精細雕琢。在這點上周星馳是無法和六小齡童相媲美的,但是兩人的藝術路線不同,並不能直接說誰的更好誰的更壞。
其實在多年前86版《西遊記》的導演楊潔曾對這部經典的電視劇做過總結,她直言這部電視劇如果當年失敗了,肯定大眾會罵導演,而如果這部《西遊記》成功了,則六小齡童等師徒會成為明星,特別是六小齡童這位絕對的主角。他身上帶有太多的《西遊記》的光環,他用一種更加生動的形象,讓觀眾們在熒幕上感受到孫悟空的風採,這本身就是一種壯舉,但是這種壯舉是在全劇組的努力之下,是在吳承恩的原著光彩之下實現的。
其實同理周星馳版的《大話西遊》也是基於傳統文化創作而來的,這其中不僅僅是單純的加入愛情的元素,更是讓七情六慾和純理想狀態的一種碰撞。西天取經的重任和美好愛情故事之間的碰撞,平凡人生和傳奇英雄角色之間的碰撞,反抗和順從之間的碰撞。這一系列的對立關係,正是西遊文化的內核所在。究其原因只是歷經多年後,各自的表達方式不同罷了。所以六小齡童對西遊文化的執念太過於偏執己見。
而六小齡童的成功,也並非是他個人的成功,而是一整個團隊的成功,這其中少不了導演和整個劇組的功勞,更不能忽略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在多年後,六小齡童卻打著保護西遊文化的旗號,去限制西遊文化有更加廣闊的發展,這本身就是一種反西遊精神的表現。要知道孫悟空精神的核心點就是「不服」,反抗傳統,反抗權威,也只有這樣他們師徒四人才能81難重生,西天取得真經。何謂真?只有正面、直接的碰撞過,歷練過,才能成真。所以像六小齡童所謂的「西遊文化」保護,本身卻是偽西遊文化,偽悟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