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性旋翼早期探索,洛克希德公司直升機領域的嘗試,XH-51試驗機

2020-12-16 旋翼飛行器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開始,洛克希德公司就使用CL-475型直升機來開發「剛性旋翼」(Rigid Rotor)的概念,加裝剛性旋翼的直升機被認為比鉸接式旋翼的直升機具有更好的操縱品質。CL-475型直升機的潛能激勵洛克希德公司進一步謀求在直升機領域的發展。為此,洛克希德公司向美國陸軍提交了一份用CL-475直升機來代替貝爾公司的OH-13「蘇族」直升機希勒OH-23「渡鴉」直升機來作為軍用偵察直升機,但是並沒有得到積極回應。不過與此同時,1962年2月份,洛克希德公司的「模型186」(Lockheed Model 186)直升機——一種基於CL-475剛性旋翼直升機的新設計——卻被美國陸軍和海軍聯合項目選為獲勝者,由此揭開了本文的主角「XH-51系列剛性旋翼試驗直升機」的一系列研究測試的序幕,下面請看正文。

剛性旋翼初體驗——XH-51A試驗型直升機的特點

洛克希德公司的XH-51系列直升機對於美軍來說是極具價值的新技術試驗平臺,在該系列直升機中首次測試或者試驗改進的許多技術和系統後來都被納入後續的先進直升機設計中,尤其是大名鼎鼎的AH-56A「夏延」直升機,而XH-51A直升機本身也一直在美軍中承擔試驗任務,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才正式退役。

△大名鼎鼎的AH-56A「夏延」直升機正在進行實彈射擊測試

洛克希德「模型186」直升機是面向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美國陸軍和海軍對高速、高機動性直升機提出的聯合需求而設計的。該機演示驗證了陀螺穩定的剛性旋翼系統(Gyro-Stabilized Rigid Rotor)所能為旋翼類飛行器帶來的出色的操縱品質。這種陀螺穩定系統通過萬向節連接在旋翼軸上,起到一種旋翼槳距伺服機構的作用,並能夠補償由於槳葉彎曲帶來的操縱反饋。 除了保持直升機的操縱品質之下,這種旋翼系統還消除了此前直升機上普遍存在的較大的振動問題,這些由於旋翼運動而產生的振動大大增加了飛行員駕駛直升機的挑戰性和疲勞程度。這種極具優越性的系統當然很快就吸引了美國軍方的注意力,尤其是洛克希德公司的設計師們指出這種新的旋翼系統除了有上述好處之外,更能提升直升機的最大空速的時候。

我在之前的很多文章中都寫到過,後行槳葉失速(Retreating-Blade Stall)的問題是直升機飛行速度理論限制的關鍵原因之一,與此對應,剛性旋翼系統由於不存在鉸鏈設計,因而能夠延緩後行槳葉失速邊界的到來。除此之外,由於剛性旋翼操縱響應滯後時間的明顯縮短,配備這種旋翼系統的直升機能夠完成更為複雜的機動或者特技動作,遠遠超過當時最常見的鉸接式旋翼直升機。六十年代初,洛克希德飛機公司(Lockheed Aircraft Company)打造了第一架配備無鉸式旋翼系統的「模型186」直升機,並在「蘭利跨音速動力學風洞」(Langley Transonic Dynamics Tunnel;TDT)進行了測試,這些準備工作都為XH-51試驗直升機的項目發展奠定了基礎。

△XH-51A直升機經常通過在空速管上或側邊掛載重物(比如一個人)來展示剛性旋翼的優秀操縱品質

1962年,美國海軍和陸軍共建的XH-51直升機項目小組向洛克希德公司訂購了兩架「模型186」直升機,其中第一架直升機在同年11月份完成了首次飛行測試。這架直升機被美國軍方定型為「XH-51A」,編號是61-51262,其飛行測試由美國海軍和陸軍的直升機飛行員共同完成。

△第一架XH-51A試驗直升機降落在美國驅逐艦「奧茲本」(DD-846)上

性能大突破——複合式XH-51A試驗直升機的誕生

在第一架XH-51A直升機初步展示剛性旋翼系統的潛能之後,隨之而來的第二架試驗機,也就是複合式構型版本的XH-51A,在性能提升方面給美軍飛行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架編號61-51263的試驗直升機其改裝涉及內容包括增加了一個外掛安裝的普惠(Pratt&Whitney)J60噴氣式發動機、固定在機身下側的短機翼和一副尺寸增大的水平安定面以及其他一些細節方面的改動。

△被改裝成複合式構型的第二架XH-51A試驗直升機

複合式版本的XH-51A直升機採用了直徑35英尺、四槳葉陀螺操縱的剛性旋翼;其附加的短機翼則能夠在該機進行高速飛行的時候承擔升力,從而實現主旋翼拉力的卸載;上文提到的J60噴氣式發動機則安裝在左側機翼翼根部位,從而為全機提供高速飛行的升力;該機尾部則設計有水平安定面和垂直安定面,以及一副用於提供反扭矩和航向操縱的兩槳葉蹺蹺板式尾槳。洛克希德飛機公司的設計師們認為該機的短機翼只需要提供升力而不需要提供操縱面,所以並沒有為其設計副翼,他們認為XH-51A的剛性旋翼系統能夠在任何拉力狀態下通周期變距操縱為全機提供足夠的俯仰和滾轉力矩。

在複合式XH-51A直升機在高速狀態下飛行的時候,旋翼拉力卸載,此時如果發生主發動機失效的狀況,就有必要重新為旋翼加載拉力,從而保證平穩過渡到自轉狀態。由於此時機翼承擔著較大的升力,所以僅僅只通過增加旋翼的總距角是無法及時實現旋翼拉力加載的。為了克服複合式XH-51A直升機存在的這一問題,洛克希德公司的設計師們為該機的機翼設計了擾流板,並建立了一套應急程序——在飛行員發現主發動機出現故障的時候,通過擾流板的偏轉來卸載機翼的拉力,同時增加旋翼槳距角來加載旋翼的拉力,從而確保該機平穩過渡到自轉下滑狀態——這種創新的設計在飛行試驗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XH-51A試驗直升機的三視設計草圖

這架經過改造之後的複合式XH-51A直升機在1964年9月份進行了首次飛行測試,並在1967年6月份創造了時速487公裡的非官方直升機飛行速度世界紀錄。在旋翼拉力卸載的高速飛行中,後行槳葉失速對於直升機性能和操縱品質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是因為後行槳葉時速僅僅只會發生在槳葉旋轉線速度較低的「反流區」,所以「反流區」主要位於旋翼槳盤後行側接近槳根的局部區域內。因此,對於這種旋翼系統來説,如果必須通過90°和270°方位角形成升力差來實現操縱力矩的話,那完全可以通過操縱改變來流速度較高的前行側的升力來實現。

在此之前,美國直升機界已經對複合直升機進行過一些探索,但是這些研究工作主要是針對複合式直升機在速度方面的增益和瞬態過載係數等特性的研究。儘管其中有些項目也取得了成功,但是其所觸及的範圍往往都限制在一定的航速範圍內。但是隨著對複合式直升機正式投入應用的迫切需求,設計人員越發希望能夠獲得在整個航速範圍內關於機動性和敏捷性的信息以及對應的動態載荷變化以及操縱特性的定量數據來幫助他們進行複合式直升機的設計工作。

△XH-51A直升機展示其剛性旋翼系統所帶來的出色機動性

按照編號DA 44-177-144C-150(2)的合同洛克希德-加利福尼亞公司(Lockheed-California Company)於1965年5月份基於配備剛性旋翼系統的複合式XH-51A直升機進行了速度包線飛行拓展測試。該項目的目的主要就是研究這種複合式直升機的飛行特點,尤其是在200~230節的速度範圍內其飛行品質、性能、結構載荷、振動和機動性等方面的特點。洛克希德的飛行測試完成了該項目的要求,並證實了複合式XH-51A直升機的最大平飛速度可以達到236節(1節大概是1.852千米/時)。

不過遺憾的是,洛克希德公司的設計師始終無法把在XH-51A直升機上取得成功的技術應用到尺寸規模擴大5倍的AH-56A「夏延」直升機上,隨著尺寸規模的擴大,設計師碰上了始終無法解決的技術問題,這些技術難題主要集中在氣動彈性穩定性和結構動力學方面,並最終導致美國陸軍在1969年徹底取消了夏延直升機的投產計劃。

△保留在博物館中的XH-51A機身看著還挺新

在NASA手中「玩出」新花樣——先進技術的溫床XH-51N

1965年初,美國國家航空宇航局(NASA)得到了第三架XH-51試驗直升機,隨後對該機展開了一系列飛行測試,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這架試驗直升機還被運到英國皇家航空研究中心(RAE;Royal Aeronautical Establishment)進行飛行測試,這架試驗直升機被定型為「XH-51N」。NASA詳細測量了XH-51N直升機旋翼系統的揮舞變形和弦向變形,也記錄了旋翼軸和變距鉸的應變量,該機的操縱系統的幾個主要部件也都安裝了載荷和位移量記錄裝置。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為該機配裝了加速度傳感器、速率陀螺儀和振動傳感器等多種測量儀器來對其進行全方面的數據記錄。

與其他4架被製造出來的XH-51系列試驗直升機不同,XH-51N採用的是早期的3槳葉旋翼系統,而其他的幾架直升機則都採用了4槳葉旋翼系統,其中包括按照美國陸軍要求進行飛行測試的複合式XH-51A直升機。

XH-51N試驗直升機採用了許多獨特的特性,除了無鉸式剛性旋翼之外,該機的一大特點就是在操縱系統中加入了一套機械陀螺儀,這樣一來飛行員就不是直接操縱旋翼,而是向陀螺儀提供力的輸入,然後,陀螺儀就會根據飛行員的輸入或者槳葉向前掃略的反饋為旋翼系統提供操縱輸入量。這套操縱系統是後來AH-56A「夏延」直升機使用的操縱系統的前身,其設計理念雖然是為了提升XH-51A直升機的操縱品質,但是「夏延」直升機的試飛過程中卻發現了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限制了「夏延」直升機的發展。

△正在進行風洞試驗測試的XH-51試驗直升機

XH-51N直升機的另一個獨特特點就是採用了一套用來控制座艙振動的座艙隔離系統。該機在振動控制方面還採用了槳葉配重塊的設計,加裝的配重塊能夠調整旋翼槳葉的二階揮舞頻率,從而控制槳葉的振動水平。在對XH-51N直升機進行試驗性研究的時候,研究人員分別對該機在是否安裝座艙隔離系統和是否加裝槳葉配重塊的情況下進行了飛行測試,記錄了機動飛行過程中旋翼載荷以及動力學特性參數。測試結果發現在座艙隔離系統被固定並且槳葉配重塊被移除的情況下,座艙的振動水平較高。

研究人員發現該機和貝爾H-13直升機的旋翼系統相比,其槳葉的弦向彎曲和揮舞彎曲的幅度都要來得更大。而在機動飛行過程中,揮舞彎曲力矩和弦向彎曲力矩的數值都超過了測量所得的槳轂系統所能承受的最大值,在實驗過程中,旋翼系統的載荷是通過遙測技術實時監測的。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無鉸式旋翼由於其等效揮舞鉸偏置量較高所帶來的固有問題,所以他們必須採用增加配重塊等一些不同的設計思路來解決振動過大的問題。

△貝爾的H-13「蘇族」直升機採用了兩片槳葉的半剛性旋翼,旋翼下方設計有和旋翼成直角的穩定杆

為了降低剛性旋翼系統的振動水平,研究人員在進行飛行試驗研究的過程中,為了降低XH-51N直升機槳葉振動載荷,還採用了另一種獨特的設計,也就是一種被稱為「Ogee」的弧線型槳尖設計,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槳尖設計能夠降低槳尖渦的渦流強度,從而減小旋翼槳葉的槳渦幹擾,從而降低旋翼系統的振動水平。「Ogee」槳尖是由約翰·沃德設計出來的,然後研究人員在一個小尺寸的煙風洞中對「Ogee」槳尖和傳統的矩形槳尖進行了初步的對比測試分析。這些初步試驗表明,與傳統的矩形槳葉相比,採用「Ogee」槳尖設計的槳葉,其槳尖渦強度降低了高達40%,後來,隨著XH-51N試驗直升機項目的技術,研究人員還在NASA的蘭利研究中心以UH-1H型為平臺,對「Ogee」槳尖設計進行了全面的評估工作,當然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所謂「Ogee」槳尖,本質上就是一種弧線型設計的槳葉尖端

XH-51系列直升機的誕生可謂是洛克希德公司邁向直升機領域的初步嘗試,其前衛的「剛性旋翼」設計一方面為直升機旋翼技術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一方面也由於「過於激進」,從而為AH-56A「夏延」直升機項目的最終落幕埋下了伏筆,而隨著「夏延」直升機項目的徹底取消,洛克希德公司的在直升機領域的步伐也就此止步。

相關焦點

  • 武器大講堂:共軸雙旋翼技術的發展
    在直升機領域,共軸雙旋翼的設計受到了越來越多軍工設計領域與民用領域人士的重視,因為共軸雙旋翼的設計具有傳統單旋翼帶尾槳直升機設計所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大多數用於大型直升機,例如卡莫夫設計局最先進的共軸反槳雙旋翼武裝直升機目前都是使用這種方案,而美國的高速直升機方案也大都採用在這種方案並採取剛性旋翼設計,從而解決了上述的大部分問題。
  • 超常規嵌套機身,無軸承旋翼——創新鑄就科曼奇直升機
    而在本文中,我將進一步詳細介紹科曼奇的超常規箱型梁機身設計和創新性無軸承旋翼系統,與諸君共賞,也望拋磚引玉,對國產直升機設計有些許參考價值。本號持續針對空天領域理論、設計、未來等相關內容進行深度解讀,歡迎關注。
  • 武裝直升機還是戰鬥機?三具螺旋槳,戰鬥力超強,空戰吊打阿帕奇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目前世界上武裝直升機領域,要說「阿帕奇」認第二,估計也沒有誰敢說第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誕生之前,著名的洛克希德公司曾經開發出一種叫做AH-56「夏延人」的超級武裝直升機,與「阿帕奇」一樣都採用了印第安部落的名稱來命名。這種武裝直升機罕見地使用了三具螺旋槳,即主旋翼、尾槳和尾部的推進螺旋槳,擁有「阿帕奇」所不能比擬的高速性,使其成為直升機中的戰鬥機。
  • 中國曾獲得一架「支奴幹」雙旋翼重型直升機,為啥一直沒去仿製?
    之後達文西也有了奇思妙想,描繪出了直升機的草圖,在這樣的雙重刺激下,人們有了研製直升機的清晰思路,隨後就開啟了對直升機的研製工作。一直到了1938年,德國率先完成了直升機的試飛,不過嚴格意義上講,它還算不上真正的實用型直升機,但德國確實是因此走在了直升機領域的前沿,並開始在戰場上批量生產,給德國建立了很大的優勢。
  • 傳承俄法血統,中國直升機旋翼旋轉與美英正好相反
    當時,這架直升機就是旋翼逆時針旋轉,尾槳左置,提供反扭力矩。由於任何技術的發展都是在現有技術上的完善和發展,除非是完全的新發明,於是從VS-300直升機開始,美國就習慣性的走上了逆時針旋翼的道路。
  • 這直升機也太可惜了
    觀天下風雲,看世界之最,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全世界最可惜的直升機,美國的夏延人武裝直升機。早在阿帕奇之前,美國就已經打算研製一種先進的武裝直升機,越戰還沒有結束,美國就啟動了新武裝直升機的研製計劃,但當時最值得肯定的就是來自洛克希德的AH56夏延人,這架直升機和傳統的直升機完全不一樣,它使用了結構簡單、效率高的剛性主旋翼,尾部有兩個尾槳,一個用來推進,一個用來控制飛機旋轉。
  • 知識問答 | 直升機該如何摘掉旋翼上的"冰帽子"?
    直升機具有低空、低速、小面積垂直起降等特點,被廣泛應用在運輸、巡邏、救護等領域。然而在高空嚴寒地帶,一層薄薄冰雪就像一頂「冰帽子」裹在直升機旋翼表面,成為威脅飛行安全的「隱形殺手」。直升機該如何摘掉旋翼上的「冰帽子」?
  • 西科斯基共軸未必好,詳解馬裡蘭大學提出的單側機翼複合式直升機
    △常規構型的直升機在軍民等多個領域都發揮出無可替代的作用常規構型的單旋翼帶尾槳的直升機概念可以說是專門為了實現垂直升降、懸停等要求而設計出來的,但是在前飛過程中,這種航空器卻存在著諸多限制。雖然傾轉旋翼在前飛的時候通過傾轉可以轉變為推進螺旋槳,所以其前飛性能遠超尺寸巨大的直升機旋翼,但是與此同時,傾轉旋翼的維護和作業成本同樣也是相當驚人的。在共軸剛性旋翼系統中,由於存在兩副旋翼,所以至少需要兩套自動傾斜器機構(此處暫未考慮「獨立槳葉控制」之類尚未成熟的尖端技術),這就大大增加了旋翼系統的複雜程度,而剛度很高的槳葉也會帶來重量性能方面的損失。
  • 美軍直升機選型又添一員,很難相信是它設計的
    西科斯基的掠奪者X是新技術最強大的競標者貝爾推出的新武直相對傳統此前FARA計劃已經有了4家競標方,其中包括了全球直升機巨頭貝爾和西科斯基,另外兩家AVX和卡勒姆則並不太出名。波音的FARA外形概念則在近日才揭曉。這是一架複合推進系統直升機,主旋翼是6片旋翼槳葉,傾斜式4葉尾槳。
  • 卡-90「噴氣」直升機,俄研究了20年,如今想和昌飛聯合研製
    在直升機領域,國產裝備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直-20通用運輸機、直-10專用武直,直-19偵查武直。但是目前國際直升機已經開始進入下一代研發,既新型高速直升機。比如傾轉旋翼,以及共軸反槳技術都將是我們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 幾十年前,中國人就發明了這兩種直升機
    (CH-47"支奴幹"直升機)後來居上的美國人儘管蘇聯從1960年代就開始廣泛研製並裝備共軸直升機,特別是其中的卡-25、卡-28、卡-32等直升機還大量對外出口,並贏得廣泛好評,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北約國家也購買了一定數量的卡-32型直升機用於極地搜救和運輸等民用領域
  • 美國SB1直升機野心不小,打算同時替代黑鷹與阿帕奇
    據參考消息援引美國《防務新聞》的報導,西科斯基航空航天公司和波音公司合作開發的SB-1"無畏"直升機近日進行了一輪新的飛行測試。(SB-1的尾槳大幅度提高了其飛行速度)SB-1是一型雙旋翼複合式推進直升機,配備有剛性旋翼,使用兩臺T-55發動機提供動力,其於2019年3月首次試飛。和西科斯基設計的X-2、S-97一眾高速直升機一樣,SB-1採用了該公司獨特的雙旋翼+推進尾槳設計。
  • 俄羅斯正在研發新型「隱形直升機」,採用雙旋翼系統+推進器螺旋槳
    一架新直升機可以幫助他們做到這一點嗎? 圖片來自卡莫夫直升機公司的新型直升機噴氣混合動力機。卡莫夫以前曾設計過功能強大的KA-50和52系列,它們都是堅固耐用的直升機。下一個機身可能只是一個原型(如果有的話),具有幾個奇怪的特徵。 像KA-50系列一樣,這個新版本還將有兩個突出的反向旋轉螺旋槳。
  • 科比乘坐的直升機,是價值上億人民幣的最頂級私人直升機
    說起西科斯基直升機公司,是當今世界上毫無爭議,當之無愧的最大的直升機生產公司,是由俄羅斯裔美國飛行器工程師埃格·西科斯基於1923年創立,公司總部設在康乃狄克州的斯塔特福德市。1934年西科斯基公司成為聯合飛行器公司(現聯合技術公司)旗下的子公司。西科斯基公司於1940年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架實用型單引擎直升機,並以西科斯基R-4的型號從1942年開始批量生產。
  • 兩個螺旋槳同時反著轉,這架特殊直升機卻是俄羅斯的最愛
    在10噸級直升機上採用共軸雙旋翼,其旋翼軸的轉動慣量將大大小於單旋翼帶尾槳直升機,因此,航向的操縱性要好於單旋翼帶尾槳直升機,另外,由於共軸雙旋翼直升機的機身較粗短,結構強度高,可以採用面積較大的平尾和雙垂尾,這樣就進一步提高了直升機縱向飛行的穩定性,而這一特性對於需要長時間在低空飛行的反潛直升機和武裝直升機來說有很大的價值。
  • 中國武裝直升機領域最需要的技術來源卡52?老古董缺點多
    中國武裝直升機領域最需要的技術來源─卡52美國的隱身直升機墜落在我們的好兄弟巴基斯坦境內,就讓廣大軍迷振奮不已,甚至美國人自己都緊張的要死。但是這種氣動外形帶邊角的直升機真是我們造不出來的嗎?很顯然我們已經造出了難度更高的殲20,在造一個隱身直升機絕對不是問題。
  • 盤點世界著名的「非常規」直升機
    傾斜的「雙刃」——德國Fl.282和美國K-max直升機現代實用直升機的歷史從1945年納粹德國的Fl.282偵察直升機開端,不過正如萊特兄弟的「飛行者」號飛機的鴨式布局後來並沒有廣泛使用一樣,Fl.282獨特的雙軸交錯式旋翼布局也沒有被後來的大部分直升機所採用。今天,美國卡曼直升機公司的K-MAX直升機也採用這一布局。
  • 天空探索者,美國X系列試驗機之前25號
    由於當時尚不能確定最適宜的後掠角度,P.1101可在地面調整機翼後掠角度,而貝爾公司在X-5上加裝了一套電機以便空中改變後掠角。該機於1951年6月20日首飛,機翼後掠角可在20秒內由20度變化到60度。後來美國的可變後掠翼技術皆來源於此。康維爾X-6。
  • 蘇聯卡莫夫V-50直升機 離經叛道串聯雙旋翼 瞄準陸海兩軍通用型
    V-50直升機採用串聯雙旋翼布局,採用武裝直升機的串聯雙座駕駛艙,並採用模塊化武器布局,最高飛行速度達到400千米/小時。同時,卡莫夫設計局研製了一系列共軸反轉旋翼直升機,由於尺寸更加緊湊,所以有利於在軍艦上進行部署,成為蘇聯海軍重要的艦載直升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