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婚戀觀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思想開放的年輕男女認為,戀愛男女之間若是未發生親密關係,總覺得不太正常,所以很多情侶可能會出現一些親密行為,還有些戀人像夫妻般生活在一起。
當然,也有些女性思想比較保守或有顧慮,但考慮到男方的感受,可能會做出親密的動作,點到即止,這種做法依然可能導致懷孕。
小杜今年20歲,以前她的月經都很規律,但這次卻未如約而至,於是她去醫院就診。當醫生詢問她是否有男朋友,是否發生過關係時,她回答沒男朋友,並表示自己是處女,可隨後的檢查結果卻令她大驚失色。
小杜不僅尿檢結果呈陽性,HCG值高達7萬,而且B超顯示宮內妊娠8周,可據此判定她月經沒來是因為懷孕。
經過醫生的進一步溝通,小杜才無奈說出實情。原來,小杜與大學同學小秦是男女朋友,他們雖未同居,但正處於熱戀中的兩人,也常有難以自控之時,也因此發生過比較親密的接觸,但基本上都是點到即止。本以為這樣就能避免懷孕,卻不成想竟然還會中招。
醫生也在檢查時發現,小杜的處女膜並無損傷,這就是說,小杜雖處女膜未破卻懷孕了,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可是醫生給出了合理解釋,稱在醫學上確實存在這種「完璧懷珠」的情況,發生的概率極低。
我們都知道,只有精子與卵子結合才可能懷孕,當男女雙方產生肌膚之親時,雖然沒有發生實質上的行為,但男方的精子依然有可能與卵子結合導致懷孕。比如男性體外射精時沒有控制好,可能會使部分精子進入到女性體內,若是女性恰好在排卵期,兩者相遇就可能懷孕。另外,年輕人的精力更加旺盛,發生意外的概率也就更高。可見,體外射精並不是絕對安全的,同樣存在風險。
雖然這種「完璧懷珠」的現象極為少見,卻也可能給女性帶來麻煩,小杜的經歷告訴我們,每個女性都需要明白如何保護自己,作為父母,必須在孩子適齡時對其進行性教育。以免對孩子帶來一些身體傷害,結果後悔莫及。
1、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
美國曾針對青少年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的性價值觀主要來源於父母。這就說明在孩子的性教育方面,父母的責任重大,這就要求父母一定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只有孩子對父母充滿信任,才會願意相信父母,願意與父母溝通。
因此,父母平時要多與孩子交流,這不僅限於學習方面,還包括孩子對某件事情的看法、交友原則、對遊戲的認識等等,這些日常交流會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使父母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更加有效。
2、教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父母對孩子的第一次性教育在3歲左右,可通過與性教育相關的繪本書畫講述性知識,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器官,告訴孩子哪個部位是屬於個人隱私,不能隨意顯露在外,也不能讓別人隨便碰。如果有人出現觸碰行為,一定要想辦法逃離現場,然後第一時間告訴老師和父母。
第二次性教育在孩子即將進入青春期時,也就是10歲左右,父母可以向同性子女講述青春期會發生哪些生理和心理變化,也可以給孩子看性教育的短片,讓孩子知道哪些行為是危險行為,可能會對自己造成傷害。
第三次性教育可以視孩子的情況確定時間,比如可以在孩子進入初中以後,讓孩子知道早戀可能會有什麼後果,會造成哪些傷害,讓女孩子知道該如何保護自己。
3、教孩子區別「性」與「愛」
父母需要幫孩子建立正確的戀愛觀,讓他明白什麼是「性」與「愛」。比如父母要告訴孩子生命的意義,知道新生兒是如何產生的,還要讓孩子知道人為什麼要談戀愛,「性」與「愛」存在哪些區別,戀愛時哪些事情是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應該是越早越好,父母要做到正確的引導,不同年齡段判斷能力不同,接受的程度也有所差異,所以父母千萬不要故作神秘、扭扭捏捏,而是要大大方方地教育孩子,給孩子建立一個正確的戀愛觀,幫助孩子遠離傷害。
今日互動話題:你對孩子進行過性教育嗎?請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