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新材料之王,我國打破美日壟斷填補國內空白,還有一個好消息

2021-01-09 國策

大家都知道,在材料科技領域,我們比較落後,我們生產的許多產品,都需要進口外國的先進材料,這讓我們十分被動。比如說,像美日這樣的材料科技大國,僅僅通過出口材料,就把有限的利潤空間,給佔據了一大半,我們費力八經的製造產品,結果就只能賺個辛苦加工費,這種情況的出現,確實讓人非常難受。

所以我們要想擺脫材料領域的窘境,就必須得加大對材料科技的投資,加大對新材料的研發力度。據國內媒體1月6日報導,日前上海石化便啟動了「2.4萬噸年原絲、1.2萬噸年48K大絲束碳纖維」項目,準備填補我國在大絲束碳纖維領域的空白。而這個項目的總投資就達到了35億元,預計在2024年的時候,能夠全部完成。

據了解,這個大絲束碳纖維,其實就是每束碳纖維根數大於4.8萬根的碳纖維,它具有極佳的力學性能,它的重量不到鋼的四分之一,但是它的強度卻是鋼的7至9倍,大絲束碳纖維一般被用於紡織、能源和機電等領域,所以大絲束碳纖維,也被稱為工業級碳纖維。而我國現在所使用的大絲束碳纖維,主要就是從外國進口的,由於大絲束碳纖維的產量一直不高,所以我國碳纖維產業的發展,就遇到了不少阻力。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在2019年的時候,全球碳纖維的需求量約為10.37萬噸,其中大絲束碳纖維的需求量就為4.22萬噸。目前,在大絲束碳纖維市場中,就是美國和日本的天下,美日幾乎壟斷了全球76%的市場份額。而我國現在使用的大絲束碳纖維,就有70%是進口的。在上海石化的項目完工後,我國就能逐漸將大絲束碳纖維給國產化,這對我國碳纖維產業發展來說,將是一個巨大的好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大絲束碳纖維,我國在鎳資源的事情上,也傳來了好消息。據悉,中國能源材料企業——格林美,宣布:該公司加大了對印尼鎳礦項目的投資,這讓該公司成為了最大股東,其所持股份從原來的36%,增加到了現在的72%。要知道,我國的鎳資源非常緊缺,其儲量只佔了全球的3%,對我國而言,鎳資源比晶片還緊缺。這次格林美拿下印尼鎳礦項目,無疑是讓我國又掌握了一戰略礦產話語權。

相關焦點

  • 美日壟斷全球76%市場!中企豪擲35億,中國造「黑黃金」將量產
    分析指出,該項目投產後,不僅可以使得上海石化成為我國第一家率先突破48K大絲束碳纖維產業化技術的企業,填補國內大絲束碳纖維產業化領域的空白;還可以改變目前我國大絲束碳纖維全部依賴進口、長期供不應求的局面,助推國產碳纖維產業發展。比鋼硬9倍!
  • 首期投資2000萬,建設首條稀土納米材料生產線,打破美日歐壟斷
    十多年前一提到高科技,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無不是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我國在科技方面的空白一度令我們在國際上失去話語權,也正是如此,許多人才也流失到其他國家。新技術出現1月10號有記者獲悉,包頭稀土研究院與某科技公司達成技術轉讓協議,籌備建立國內首條稀土納米斷熱生產線,並且首期預備投入2000萬元資金。意味著我國即將打破國外對此行業技術的壟斷。
  • 有望擺脫進口依賴,打破美日壟斷
    被譽為「新材料之王」及「黑黃金」的大絲束碳纖維一直是我國發展的重點。中企項目有望打破美日市場壟斷據悉,該項目的投資金額達到35億元,等到正式投產運營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國內大絲束碳纖維產業化領域,不僅能夠推動國產碳纖維產業發展,還有利於中國擺脫對大絲束碳纖維的進口依賴,緩解國內長期以來供不應求問題。可以說,該項目的建成,將進一步鞏固中國大絲束碳纖維市場,有望助力中國打破美國與日本的壟斷。
  • 填補國內空白 東旭集團實現LTPS玻璃量產並獲首批訂單
    於是/文7月6日,東旭集團LTPS玻璃獲國內知名面板廠商首批800片量產訂單。據了解,6月30日,東旭集團通過自主研發打破國際技術壟斷,填補國內空白,實現LTPS玻璃量產。該產品完美匹配當下炙手可熱的OLED顯示面板材料需求,自實現量產至獲得銷售訂單僅用了6天時間,成功彌補了OLED產業鏈國產化材料缺口。
  • 打破國際壟斷 國內首次實現氫燃料電池核心材料量產
    8月16日,上海濟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嘉定汽車零配件園區舉行投產儀式,標誌著國內企業首次打破氫燃料電池關鍵核心材料催化劑和氣體擴散層的國際壟斷,實現自主量產。據了解,車用燃料電池一般為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其中質子交換膜、催化層和氣體擴散層作為關鍵材料目前均依賴國外供應。
  • 生益科技高頻高速覆銅板有望打破美日壟斷
    打開APP 生益科技高頻高速覆銅板有望打破美日壟斷 證券之星 發表於 2021-01-08 16:46:27
  • 石英股份半導體高溫材料打破國際壟斷,國產替代進程加速
    這意味著,國產半導體材料打破賀利氏、邁圖等歐美企業長期壟斷,走向國產化道路。這一利好消息給國內半導體材料產業發展注入一劑強心劑,這也意味著國產的石英材料將被應用於國際半導體製程領域的擴散環節,為我國半導體產業鏈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 女工程師打破美日50年壟斷,研發出核心裝備,每年為國省50億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21世紀,一個國家的主要生產力已經不是勞動力數量,而是質量。倘若國內沒有科技而言,有再多的勞動力都會受制於人。幸而中國人最不缺的就是刻苦鑽研的精神,前有兩彈元勳鄧稼先打破核壓制,現有第一聚乙烯壓縮機女設計師姜妍打破美日壟斷。
  • 中車天力研製新型高端車軸填補國內空白
    株洲晚報記者 伍靖雯近日,株洲中車天力鍛業有限公司(簡稱「中車天力」)傳來好消息,該公司在中車株機公司指導下,研製開發的新型高端車軸成功通過1000萬次疲勞試驗,順利研製成功。這款車軸的名字叫30NiCrMoV12高強度空心車軸,30NiCrMoV12是一種源自歐洲的車軸用金屬材料,以強度高、韌性好、耐低溫等特點著稱,相較於其他常用的車軸材料,其強度可以提高30%以上。因其工藝要求高、開發難度大,一直被視為世界高端車軸材料「皇冠上的明珠」。
  • 打破美日德技術壟斷:掀起國產替代潮
    不僅僅包括了智慧型手機、電腦,同時還有各種智能設備、傳感器等等,尤其是在溫度、光線、距離等傳感器,都將會成為5G萬物網際網路時代,必不可少的智能終端設備,所以全球很多科技巨頭,都紛紛開始搶奪傳感器晶片市場;而近日,美國《福布斯》更是直接將傳感器列為未來十大科技產品之首,可見傳感器晶片的重要程度,但在傳感器晶片領域,全球共有超過4.8萬種傳感器,但我國僅研究了其中的
  • 打碎「卡脖子」枷鎖 天鵝農機填補國內機械生產空白
    五家渠市龍佰力棉業有限公司 魏永兵: 「面對不斷增加的訂單,新設備投用大大加快了企業的產出效益,每天可實現加工皮棉200噸,大大提高了效率。」
  • 深圳口述史|邱韶華:貢獻專業力量填補國內偏光片空白
    26歲,我和同事們一起研發出合格偏光片,並於1999年9月順利通過當時的深圳市科學技術局(下簡稱「市科技局」)技術成果鑑定,填補了國內產品空白。33歲,我成長為總工程師。我的成長得益於深圳的氛圍和公司破格提拔人才的環境。深圳是一個創新的城市,只要你肯努力,就能抓住機會,做出一番事業。
  • 國晶新材料——精密陶瓷行業領航者
    5月17日,在國晶新材料有限公司碳陶檢測室,工人正在進行剎車盤跳動量檢測。該公司位於德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於2011年,是一家致力於為半導體、太陽能、汽車等產業提供新材料及新材料改進方案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產品包括碳/碳(陶)複合材料製品、碳化矽塗層、熱解石墨塗層等特種陶瓷材料。
  • 打破日本技術壟斷,中企巨頭突破晶片材料,關鍵性堪比光刻機
    其中晶片製造是最硬核的一個步驟,涉及到各種頂尖的技術,設備和材料等等。 任何一個細節出現紕漏,都有可能影響晶片製造的效果。大家都知道光刻機對晶片生產有很重要的意義,但實際上晶片製造關鍵之一也包括了光刻膠。
  • 多個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準獨角獸賽克賽斯欲登陸科創板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擁有多個填補國內空白產品的賽克賽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賽克賽斯」)科創板上市申請6月30日獲受理。公司擬公開發行股票5000萬股,投資於生物醫藥生產研發基地二期項目,該項目總投資3.05億元。
  • 約5億年前的「多毛生物」引轟動,生命進化史的空白或由它來填補
    約5億年前的「多毛生物」引轟動,生命進化史的空白或由它來填補據《澎湃新聞》的報導,科學家在我國雲南省東部,發現了一個距離約有5.14億年的多毛類動物。研究人員將這個新的屬種命名為「丹尼多毛蟲」,新化石的發現,將有力填補該屬種的空白,為地球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研究提供有力證據。
  • 他填補國內瓷磚薄板工藝空白!|致敬勞模
    劉一軍 2020全國勞動模範 個人簡介: 蒙娜麗莎集團生產技術副總裁、省級工程中心主任 他研發出多項打破國外壟斷
  • 廣州這位技術員,填補了國內密封膠行業空白
    作為白雲化工科技發展部經理,他帶領團隊根據公司發展戰略,開發出一系列引領行業發展的新產品並實現產業化,其中不乏攻關「卡脖子」技術、填補國內密封膠行業空白的創新產品。去年12月,陳建軍被評為廣東省勞動模範。面對榮譽,陳建軍十分淡然:「對我來說,這是一項至高的榮譽,但這不僅是我個人的榮譽,更是白雲化工人的榮譽。
  • 奧比中光:打破國際3D感知技術壟斷
    該獲獎技術打破了歐美在商業化3D感知技術上的壟斷,填補了國內3D傳感器產業的空白,對於促進我國自主核心算法晶片國產化具有重要意義。北大本科畢業後,他到香港、加拿大、新加坡繼續求學深造,輾轉於多個國際頂尖研究所,從光學方法及系統研發,到光學無損檢測、生物醫療光學、光學方法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再到機電系統開發、計算機視覺與機器人、光學生物傳感器,把一個細分領域的問題研究透了,再進入下一個領域。成為麻省理工學院SMART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時,黃源浩剛過而立之年,卻已經是光學測量領域最年輕的國際頂尖專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