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被一條新聞頻繁刷屏,埃隆馬斯克超越貝索斯成為了新世界首富。貝索斯何許人也?電商巨頭亞馬遜的老闆,離婚分掉3000億後還能霸佔世界首富的男人,財富近萬億。
但這一次他的首富位置被別人拿下了,正是埃隆馬斯克,這位被稱作工作狂的鋼鐵俠,借著電動汽車行業的東風,個人財富近2000億美刀,一舉超過貝索斯,成為新的世界首富。
馬斯克之所以能夠超過貝索斯,最大的收入增長是旗下電動汽車特斯拉。一說起特斯拉,很多人心裡就兩個印象——「高端」、「降價」,在電動汽車領域,特斯拉的銷量和市值確實一騎絕塵。但特斯拉瘋狂降價也是事實。
Model Y上市狂降16萬,一天爆單10萬+
Model Y定位中型SUV,是上海工廠建成後的第二款車型,售價33.99-36.99萬元,此前預售價為53.5萬元,這樣一看確實下降了16.51萬元,當天特斯拉的官網都爆了,直接訂車10W+,很多訂購了蔚來EC6的,轉而取消投入了特斯拉的懷抱。
對消費者來說,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誰會跟錢過不去呢?之前的Mode 3上市價格就是32萬多,但後面通過增配和降價的手法,現在的毛豆3價格已經來到25以內,所以很多人預測,Model Y也會經歷幾次降價,最終售價不會比Model3高多少,至少明年就有可能調整到30W以下。
相比國產造車新勢力,特斯拉哪裡來的勇氣大降價?
蔚來的老闆不止一次表示,蔚來的定價已經足夠良心了,沒有降價的空間了(雖然有時候蔚來的定價會參考特斯拉),但反過來特斯拉一次又一次的打臉。李斌曾也提到特斯拉降價,他認為特斯拉一直降價會傷害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蔚來希望通過更多服務的創新增加用戶的忠誠度和滿意度。而小鵬汽車何小鵬在朋友圈說到,「"這一次友商在元旦的降價我們挺有信心,連內部電話會都沒有開。還說到降價是營銷方式,是一把雙刃劍」
所以比亞迪、蔚來、理想、小鵬這些造車新勢力被特斯拉的這一套組合拳打得挺懵的。但話又說回來,這不正是上海引進特斯拉的作用之一嗎,就想在電動汽車市場起到鯰魚效應,要不然國內這些電動汽車一直躺在補貼政策上,不思進取。所以對於特斯拉這種轟炸式的降價,作為消費者我是喜聞樂見的,對消費者和國內電動汽車市場都是雙贏。
那特斯拉哪裡來的底氣降價這麼多?畢竟現在國產電動車也發展得不錯,很多成本都是看得見的,小算盤一算,價格就出來了。簡單來說,馬斯克沒把特斯拉當成汽車做,而是當成電子產品做,這這正是特斯拉的厲害之處!
提高產能,擴大規模,降低成本:
上海特斯拉超級工廠計劃在2021年生產55萬輛電動汽車,據悉特斯拉已經向相關的核心零部件供應商發出訂貨需求,這55萬臺包括30萬臺Model 3車型和25萬臺Model Y,這其中將有大約10萬臺Model 3和1萬臺Model Y計劃用於出口,由此可見上海超級工廠的生產能力有多恐怖。
之前看到一個蔚來EC6車主退訂後轉向特斯拉的分析,蔚來現在交定金,基本上要三個月以後才能交付,而特斯拉只需要兩個月,甚至更早(具體車型交付時間不一樣)。然後特斯拉 Y續航600+,這一點優勢非常吸引人。由此可見,特斯拉的年產量是遠遠超過國內電動汽車總和。
蔚來汽車2020年12月共交付新車7007臺,這也是其首次單月銷量突破7000臺。2020年全年累計交付43728臺。強如比亞迪,漢EV也在2020年11月12日才把第2萬臺汽車下線,月產量還沒有突破一萬,作為對比,特斯拉可是一個月就生產三四萬(2020年全年交付49.95萬,其中Model3/Y就佔了44.25萬),總量來看特斯拉是蔚來的11倍。
所以特斯拉跟蘋果很相似,精簡車型,擴大產能(蘋果手機每次下單都是幾百上千萬的下,訂單量非常恐怖),當數量足夠大,那零部件的成本就會無限下降,到了最後依然有很高的利潤,這一點國內造車新勢力真沒辦法比。
嚴格管控供應鏈:這也是特斯拉成本能夠快速下降的原因之一,特斯拉的供應鏈管控也是一絕。以上海超級工廠為例,很多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已經換成國產,或者外資企業在華建廠,減小供應鏈成本。國產化最大的好處就是大幅降低了人工、零部件採購成本等。同時特斯拉的直銷模式也省去了不少營銷費用。
從下面供應商名單中可以看到,特斯拉的直接或間接供應商達到130多家,國產企業就佔了半壁江山。要知道這還是去年的數據,今年的國產化比重只會更多,達到百分之六七十都完全有可能。所以特斯拉的供應鏈管控不亞於蘋果,並且特斯拉還是自己建造工廠,沒有依附富士康這種製造企業(蔚來是由江淮代工,小鵬汽車是鄭州海馬汽車工廠代工),這樣就少了一層代工廠的利潤,這也是減少成本的方法之一。
技術快速更新迭代:Model Y之所以這麼便宜,除了上述兩個原因之外,還有技術共享的原因。很多人把Model Y看做是Model 3的拉皮版,設計結構基本相同,屬於小改,內部很多元器件可以通用。不管是製造成本還是設計成本都得到大幅縮減。
最關鍵一點,它的續航達到600+,競爭對手只能達到400+,這就是技術帶來的優勢。或許後面特斯拉會率先突破1000km的續航,高端機型消化一兩年後,進行技術下放,降維打擊,那屆時更加沒有招架還手之力。
在自動駕駛上,特斯拉也有很大的領先優勢,雖然目前國內電動汽車也很牛,呈現百花爭豔的局面,但特斯拉的資本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作為消費者來說,看到特斯拉這種風殘雲卷的大勢還是值得期待,說不定過幾年只需要十多萬就能買到續航600公裡的家用電動汽車,真正普及到普通消費者。但另一方面也有一絲絲擔憂,擔憂國產造車新勢力經不起特斯拉的衝擊,最後一家獨大。屆時電動汽車又被國外企業壟斷,說不定收割市場後又跟DD、MT一樣,開始漲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