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學羅宗濤(1938-2018)先生逝世,致哀!

2021-02-19 中古史研究資訊

羅宗濤教授(1938-2018),廣東潮安人。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班、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班畢業。曾任國立政治大學教授兼中國文學系所主任、文學院院長、教務長等職。並曾擔任玄奘大學教授兼宗教系所主任、逢甲大學首任系主任及香港浸信會大學客座教授、玄奘大學講座教授。並兼考試院之考試委員、典試委員,以及高教評鑑中心中文學門評鑑委員召集人。

2018年1月22日上午逝世,享年八十一歲。

 

著作﹕

《敦煌變文用韻考》,臺北:眾人出版社,民國58年。

《敦煌講經變文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61年。

《敦煌變文社會風俗事物考》,臺北:文史哲,民國63年。

《唐代俗講的敘式》,民國63年。

《禮記述要》,臺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68年。

《石窟裡的老傳說:敦煌變文》,臺北:時報出版社,民國70年。

《作獅子吼:陳天華傳》,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71年。

《溫庭筠詩詞比較研究》,民國74年。

《慧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

《中國詩歌研究》(合著)。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74年。

《談金城公主》,臺北:蒙藏委員會,民國74年。

《兒童曲選》,臺北:省教育廳,民國77年。

《人倫之歌》,臺北:國家文藝基金委員會,民國82年。

《山水之歌》,臺北:國家文藝基金委員會,民國84年。

《李白》,臺中縣:省教育廳,民國84年。

《山水之歌》,臺北:文化建設委員會,民國85年。

《慧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8年。(王壽南主編)

《臺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臺北:萬卷樓圖書,民國88年。 (與張雙英合著)

《敦煌變文快讀》,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

《唐宋詩探索拾遺》,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

 

期刊論文:

〈韓非學術原於老子說〉,《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8號,民國52年6月。

〈變歌、變相與變文──變文發生之時代的地域之試探〉,《中華學苑》,第7期,民國60年3月。

〈敦煌變文題材考四種〉,《國立故宮博物館圖書季刊》,第3卷3期,民國62年1月。

〈談禮〉,《孔孟月刊》,第13卷2期,民國63年10月。

〈敦煌變文「廬山遠公話」成立的時代〉,《中華學苑》,第16期,民國64年9月。

〈敦煌寫卷「鷰子賦」成立的時代〉,《書目季刊》,第9卷3期,民國64年12月。

〈敦煌變文成立時代新探〉,《人文學報》,第2期,民國65年7月。

〈陶淵明與謝靈運〉,《幼獅月刊》,第44卷3期,民國65年9月。

〈敦煌變文體裁述略〉,《中華學苑》,第19期,民國66年3月。

〈講經變文與講史變文關係之試探〉,《幼獅月刊》,第46卷3期,民國66年9月。

〈唱導的教學法〉,《學粹》,第19卷4、5期,民國66年10月。

〈降魔變文畫卷〉,《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第1期,民國68年8月。

〈六祖慧能的禪學與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2卷9期,民國65年9月。

〈敦煌講經變文的變──講經變文運用佛經的方法〉,《幼獅文藝》,第15卷4期,民國68年12月。

〈賢愚經與祇園因由記,降魔變文之比較研究〉,《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第2期,民國69年6月。

〈讀「敦煌所發現的佛教講唱文」〉,《中外文學》,第9卷3期,民國69年8月。

〈懸白旗出海的荷蘭人(鄭成功復臺320年紀念)〉,《國魂》,第425期,民國70年4月。

〈古代翻譯述略〉,《漢學研究通訊》,第1卷2期,民國71年4月。

〈李義山詩中的蓮〉,《東方雜誌》,第16卷6期,民國71年12月。

〈敦煌講經變文與講史變文之比較研究〉,《中華學苑》,第27期,民國72年6月。

〈李商隱詩中的百花世界〉,《人文社會學術論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詩中有畫──王維詩中的色與光〉,《藝壇》,第195期,民國73年6月。

〈從詩歌中看中國人的倫理觀〉,《國文天地》,第8期,民國75年1月。

〈李太白與敬亭山〉,《東方雜誌》,第19卷7期,民國75年1月。

〈時世妝:談唐代女性的流行妝扮〉,《聯合文學》,第2卷5期,總期17期,民國75年3月。

〈詩歌中的親子關係〉,《國文天地》,第10期,民國75年3月。

〈驚喜﹝評楊子著〈驚喜〉﹞〉,《聯合文學》,第2卷6期,總期18期,民國75年4月。

〈寧拙勿巧﹝評祝基瀠著〈現代人的深思〉﹞〉,《聯合文學》,第2卷7期,總期19期,民國75年5月。

〈!??!﹝評顏元叔著《臺北狂想曲》﹞〉,《聯合文學》,第2卷8期,總期20期,民國75年6月。

〈敦煌講經變文「古吟上下」探原〉,《漢學研究》,第4卷2期,總期8期,民國75年12月。

〈章回小說中的小將和女將〉,《逢甲中文學報》,民國80年11月。

〈唐代女詩人作品中的花〉,《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9期,民國83年。

〈唐五代詩僧之夢初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3期(上),民國85年10月。

〈從漢到唐詩歌中海的詞彙之考察〉,《中山人文學報》,第9期,民國88年8月。

〈歷史研究法與中國文學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1期,總期37期,民國89年3月。

〈「毛詩」標興之商兌〉,中國詩經學會《詩經研究叢刊》第4輯,民國92年2月。

〈蘇東坡夢中作詩之探討〉,《玄奘人文學報》,第1期,民國92年7月。

〈全宋詩禪師自贊畫像之考察〉,《玄奘佛學研究》,第1期,民國93年7月。

〈全宋詩禪僧詩偈頌贊之考察〉,《玄奘人文學報》,第4期,民國94年2月。

〈從傳播的視角析論宋人題壁詩〉,《東華漢學》,第7期,民國97年6月。

《唐人題壁詩初探》,《唐代文學研究》第三輯,1992年。

 

研討會論文:

〈我研究兩晉南北朝歌謠用韻的方法〉,《慶祝高仲華六秩誕辰論文集》,臺北:政大中文,民國57年。

〈Au Sujet Terme Bian Les ProcedesDadaption des Texes Bobbhiqaes aux Bianwen〉,臺灣:國家科學院第一屆東方學國際會議,民國70年。

〈中國人的倫理意識〉,韓國:高麗大學「Mordern Societyand Traditional Marality」,民國75年。

〈敦煌變文裡詈罵及咒誓的探討〉,高雄:中山大學,二十一世紀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80年。

〈四傑三李之夢〉,《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2年。

〈皎然貫休齊己詩中的花〉,1994年佛教插花學術研討會,民國83年。

〈貫休與唐五代詩人交往詩淺探〉,《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民國84年。

〈文學研究與歷史研究的異同〉,「中央研究院十週年紀念活動」,專題演講人,民國89年1月。

〈論唐五代詩人心境變化之探討〉,「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民國90年11月。

〈詩與感覺〉,嘉義大學中文系專題演講,民國91年5月。

〈全宋詩禪師自贊畫像之考察〉,復旦大學「中古文學國際研討會」,民國93年8月。

〈註疏與俗講──從〈維摩詰經講經文〉釋「如是我聞」一語考察其將註疏通俗化的方法〉,「人間佛教的當今態勢與未來走向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民國98年3月。

相關焦點

  • 東北大學安田二郎(1939-2018)先生逝世,致哀!
    訃  報 本研究會初代會長の安田二郎先生が2018 年 1
  • 國立政治大學林恩顯(1936-2017)先生逝世,致哀!(附:著作簡目)
    著有:《邊政通論》、《突厥研究》、《邊疆研究理論與方法》、《清朝在新疆的漢回隔離政策》、《國父民族主義與民國以來的民族政策》、《中國古代和親研究》、《新疆論叢》等。2017年2月15日,逝世於臺灣,享年82歲。
  •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周鳳五先生逝世!
    《國史鏡原》(與林素清、龔鵬程等合著),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6年。《華夏之美──書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三、專書/文集論文〈太公家教(含武王家教)校勘記〉,《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1985年6月。〈太公六韜佚文輯存〉,《毛子水先生九五壽慶論文集》,頁275-312,1987年4月。
  • 嶺南師範學院柳春新先生逝世,致哀!(附:簡要論著目錄)
    柳春新(1965.2-2016.8.10),湖北黃陂人,嶺南師範學院法政學院教授。 柳春新簡要論著目錄 太史政/整理 【專著】何德章、楊洪權、柳春新:《魏晉南北朝韜略》,長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4月。柳春新:《漢末晉初之際政治研究》,嶽麓書社,2006年6月。
  • 中國文化大學程光裕(1918-2019)先生逝世,致哀!
    1993年在杭州與林瑞翰、鄧廣銘兩位先生合影,右為程光裕先生程教授一生從事宋史,中國歷史和地理及華僑史之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歷史地圖》、《常溪集》、《香山集》、《五柳集》等。
  • 元史研究伉儷洪金富先生、趙琦女史逝世,致哀!
    近日,定居臺灣的元史研究伉儷洪金富先生、趙琦女史似因一氧化碳中毒,同赴幽壤,親友震悼!
  • 日本歷史上,降半旗致哀13次,其中3次為中國人,都有誰?
    降半旗致哀,一般是一個國家行為,指某些重要人士不幸逝世或遭遇重大事件不幸遇難之時,降半旗以此表達全國人民的哀思和悼念,期間全國各公開場合的國旗、
  • 香港文學泰鬥劉以鬯逝世,特區政府致哀:是文化界一大損失
    香港文學泰鬥劉以鬯逝世,特區政府致哀:是文化界一大損失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18-06-09 14:23 來源:澎湃新聞
  • 沉痛悼念包頭喬飛理事長逝世!
    喬飛宗親的逝世,是包頭喬氏的一大損失,也是內蒙喬氏的一大損失,更是中華喬氏的重大損失。 喬飛宗親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好宗親,他離我們而去,但他那種勤勤懇懇、忘我工作的奉獻精神;那種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那種為人正派,忠厚老實的高尚品德,仍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以更加高昂的熱情,精誠團結,求實創新,以更加努力的工作來表達對他的悼念之情。
  • 「誌哀」與「致哀」有何區別?
    今早有很多朋友提到了「誌哀」和「致哀」的區別。《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修訂本 第五版)1755頁標註:「誌哀:(動詞)用某種方式表示哀悼。」「志」,含義為「記」。在常用詞「永誌不忘」中,「志」就是這一用法。
  • 日本曾13次降半旗致哀,3次是為中國人,一人被53個國家共同紀念
    1612年,一艘英國探險船的船長在探險的路上不幸逝世,船員們將旗幟下降一半來表達對船長的哀思,當船隻停靠歐洲後引起了當地人的好奇,在知道是悼念逝者的一種儀式後開始爭相模仿,這就是下半旗禮致哀的由來。一般只有重要人物逝世,或者發生特大自然災害才會降半旗。
  • 【訃聞】 歷史學家廖伯源先生(1945-2021)逝世
    〈秦漢朝廷之論議制度〉,《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4(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5),頁141-172。〈漢「封事」雜考〉,《中國上古秦漢學會通訊》1(1995),頁9-18。後收入《安作璋先生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濟南:泰山出版社,2001),頁512-522。〈漢代大夫制度考釋〉,《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7(1995),頁139-159。
  • 福建省漆藝大師劉友澤先生逝世,致哀!
    劉友澤先生於2020年3月11日離世
  • 方東美先生年表
    1937年 38歲 4月8、10、13、15、17、20、22、24日應國民政府教育部之邀,在中央廣播電臺分八次為全國青年演講中國人生哲學,後輯為《中國人生哲學概要》一書。是年任中國哲學會理事,並於中國哲學會第三屆年會上宣讀論文《哲學三慧》。 9月,先生的博士論文原稿及藏書俱毀於戰火,10月,隨中央大學遷居四川重慶沙坪壩。
  • 是「誌哀」還是「致哀」
    「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今天發布公告,決定2020年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在此期間,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4月4日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這段話中的「誌哀」一詞使用正確嗎?
  • 大學申請放榜本校成績優異
    湲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林筠軒國立中正大學財經法律學系黃聖堯國立臺北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賴虹霏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生物科技組張慈恩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林詩耘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陳奕廷國立東華大學 財務金融學系 林宥廷國立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凃振謙國立高雄大學生命科學系 賴冠宏國立臺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張欣霓國立金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 梁凱翔國立金門大學觀光管理學系倪家康國立金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梁雅鈞國立宜蘭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 紀念胡適先生逝世57周年
    紀念胡適先生逝世57周年 2020-12-22 10: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下半旗「誌哀」 還是 「致哀」 ;疫情「暴發」 還是 「爆發」
    同一版本的《現代漢語詞典》的1758頁,對「致哀」有這樣一條解釋:「致哀:(動詞)對死者表示哀悼。如:向死難烈士致哀。」「致」在這裡是給予、向對方表示的意思。金銀潭醫院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致哀  比較而言,「誌哀」,只指通過某種形式或活動以表示對某事的哀意。而「致哀」,就是用語言或行動向別人傳達自己對某事、某人的哀意。
  • 2018年逝世名人匯總|一代人開始告別
    年很多大師離開熟悉的不熟悉的都以同樣的方式向我們告別有人說一個時代正在結束——2018逝世名人——1月12日學者王學泰逝世,享年76歲王學泰,生於1942年,196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姚明,中國一級作曲家,1948年出生。
  • 英國著名雙面間諜在俄去世 普京致哀:出色的特工
    英國著名雙面間諜在俄去世 普京致哀:出色的特工1966年他從倫敦越獄,之後一直生活在莫斯科。2007年,俄羅斯對外情報局還為布萊克授勳,慶祝這名雙重間諜85歲壽辰。「傳奇雙面特工」逝世,俄羅斯總統普京致哀當地時間2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致電當天逝世的蘇聯傳奇特工喬治·布萊克的家人。在電文中普京指出,喬治·布雷克上校是一位出色的特工,具有無與倫比的活力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