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人容易防物難:新冠"環境傳人"的風險究竟有多大?

2020-12-23 中國科技新聞網

鍾南山在公開場合提出,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的新課題。環境傳人指的是什麼?如何實現?當下應當如何防控?

近期,國內多地相繼出現散發疫情,除了報告新增病例外,不少進口冷鏈食品或外包裝表面也檢出核酸陽性。今天(12月19日),鍾南山在公開場合提出,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的新課題。環境傳人指的是什麼?如何實現?當下應當如何防控?新京報記者連線了我國參與一線防控的流行病領域專家,對此進行釋疑。

━━━━━

追問1:「環境傳人」具體指什麼?

國家感染性疾病質量控制中心辦公室主任蔣榮猛介紹,「環境傳人」並不是新冠病毒新的傳播途徑,本質上就是物傳人。只要感染者汙染了周邊的環境、物品,健康人接觸後就可能被傳染。

四川省預防醫學會流行病學分會主任委員、流行病學教授欒榮生表示,在既往的呼吸道疾病中,既存在物傳人,也存在人傳人,其中人傳人是最主要的傳播方式。健康人群與患者面對面近距離接觸,吸入飛沫,從而感染病毒。

物傳人的風險較小。其傳播途徑是,患者排出帶有活病毒的飛沫、排洩物,汙染了周圍環境、物品,健康人觸碰到這些物表的病毒後,觸摸自己的口、鼻、眼,從而感染。

記者了解到,我國科研團隊曾證實新冠病毒可氣溶膠傳播,並從患者使用過的衛生間空氣裡發現了新冠病毒。相比飛沫大顆粒,氣溶膠體積更小,容易漂浮和停留在空間中,傳播距離也更廣。欒榮生表示,氣溶膠傳播往往是在特殊的、較封閉的空間中產生,如醫院,並不是開放的公共場所中新冠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

━━━━━

追問2:「環境傳人」對防控形勢有何影響?

蔣榮猛分析,之所以點出環境傳人的問題,是由於近期國內多地出現散發病例,而對感染源的追溯並未完全明確,因此考慮到環境帶來的風險。此外,世界範圍疫情的蔓延,也給我國疫情防控帶來壓力。

欒榮生介紹,既往的傳染病防控關注的環境傳人,主要是近距離,如某一地區出現病例後,該病例接觸過的周圍環境,如住所、醫院病房等。記者從北京疾控部門工作人員了解到,發現新增病例後,會對其居住環境進行核酸檢測與後續的消殺。而當下,更值得注意的則是遠程傳播。

「進口物品數量太大,種類繁多,監測和消毒很難全部覆蓋,防控起來比較麻煩。」蔣榮猛表示,我國當前疫情較為穩定,沒有大規模的本土疫情,新冠病毒在境內的傳播基本被阻斷。但世界範圍內疫情仍在流行,由於感染者群體龐大,很多人放棄了核酸檢測,繼續在社會上流動、工作,進口物品也因此被感染者汙染。秋冬季是呼吸系統疾病高發季,讓新冠病毒的傳播更加容易。

在全球經濟貿易頻繁的背景下,人員和貨物的往來仍在繼續。人員的管控相對清晰,物品則漂洋過海,病毒可能在冷鏈低溫環境下存活、抵達國內。當國內工人接觸物表病毒時,就可能被感染。

欒榮生介紹,我國既往從外包裝上分離出活病毒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物傳人的傳播風險的確存在。此外,我國邊境線漫長,陸路輸入的防控也相對困難。

「並不是說環境傳人的風險很大。實際上,現在從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上檢出陽性的概率非常低。但防人相對容易,防物相對困難一些。」欒榮生說,從目前國內出現的病例來看,與進口貨物相關的傳播,多發生在冷鏈工人等特定職業,並不是物品進入市場後,在普通市民中造成流行。

━━━━━

追問3:如何應對這一新挑戰?

欒榮生認為,應對「環境傳人」,首先應從關口檢疫入手。當進口冷鏈貨物入境,海關和市場監管局要作為主管部門把好關,檢疫、消毒,對於多次查出陽性的進口冷鏈貨物,應當有熔斷機制,不再進口。

記者了解到,10月以來,我國已多次就冷鏈食品防控出臺規定。

在《關於進一步做好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建立和完善由國家級平臺、省級平臺和企業級平臺組成的冷鏈食品追溯管理系統,實現重點冷鏈食品從海關進口查驗到貯存分銷、生產加工、批發零售、餐飲服務全鏈條信息化追溯。

《關於印發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的通知》則提出,海關部門應當負責按規定開展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毒監測檢測,組織指導進口冷鏈食品進口商、海關查驗場所經營單位做好口岸環節被抽中的進口冷鏈食品貨櫃內壁和貨物外包裝的預防性全面消毒處理工作等。

他還提到,疫苗是和疫情賽跑的有效手段。隨著新冠疫苗在美國、英國開打,隨之傳來的不良反應報導引發公眾對安全性的擔憂。他表示,大部分不良反應是輕微的、一過性的,比較嚴重的個例還不能斷定與疫苗有直接關係,其發生率和平常人群的發生率差不多,可能不打疫苗也會發生。一旦疫苗普及,免疫屏障建立,疫情傳播的風險會大大降低。

蔣榮猛則認為,普通市民不必太過焦慮。病毒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在與病毒共存中延續。面對新冠,重要的是保護好老年人、基礎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現有的自我防護手段,如戴口罩、手衛生、勤洗手、減少聚集等,就能以低成本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關焦點

  • 新冠環境傳人風險有多大?到底什麼是環境傳人
    鍾南山院士的一句話又在朋友圈裡面炸開了鍋,新冠病毒現階段出現了環境傳人的現象。此前國內的新冠病毒主要還是通過境外傳播,二是通過環境傳播,很多人不知道環境傳播是什麼,以為新冠病毒只能人傳人,那麼什麼是環境傳播呢?
  • 【新冠"環境傳人",風險有多大?】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12月19日...
    2020-12-20 08:11:43來源:FX168 【新冠環境傳人,風險有多大?】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12月19日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鍾南山院士稱,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鍾南山說道:「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日前,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全球疫情嚴峻的大環境下,如果零星病例發生,是常態化防控下的正常現象。
  • 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新課題,風險有多大?應當如何防控?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提出,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的新課題。「環境傳人」風險究竟有多大?應當如何防控?23日,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急辦主任劉富強進行了詳細解釋。 何為「環境傳人」? 本質上是「物傳人」 近日,多地疫情發布會上通報環境樣本檢出陽性的情況。
  • 鍾南山點出的新冠「環境傳人」 風險究竟有多大?
    今天(12月19日),鍾南山在公開場合提出,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的新課題。環境傳人指的是什麼?如何實現?當下應當如何防控?新京報記者連線了我國參與一線防控的流行病領域專家,對此進行釋疑。  ━━━━━  追問1:「環境傳人」具體指什麼?
  • 鍾南山: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風險有多大?
    鍾南山: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自7月起,全國各地本土散發疫情「烽火四起」,形勢複雜。
  • 鍾南山院士:新冠"環境傳人"風險有多大?全國16個中風險地區都是哪?
    鍾南山院士的一句話再一次讓人們對現階段的新冠病毒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鍾南山院士表示:新冠病毒現階段出現了環境傳人的現象!此前國內的新冠病毒主要還是通過境外傳播,二是通過環境傳播,很多人不知道環境傳播是什麼,以為新冠病毒只能人傳人,那麼什麼是環境傳播呢?
  • 新冠「環境傳人」,風險有多大?鍾南山發出新提醒,此前多地曾通報
    「(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在一個專題研討會上發言稱,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鍾南山指出,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
  • 北京再現中風險地區 多地發緊急提醒 | 鍾南山:關注新冠「環境傳人...
    鍾南山:關注新冠病毒「環境傳人」 「(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據南方日報消息,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鍾南山指出,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冷鏈外包裝的病毒會不會使人感染?病毒濃度達到多高會出現感染?病毒能夠存活多少天?這些新問題都需要我們找出規律,研究預防措施。」
  • 吳尊友談新冠病毒環境傳人三條件,提示這一點
    針對「新冠病毒現『環境傳人』」的新課題,吳尊友表示,「環境傳人」又叫「物傳人」。目前在我國一般由進口物品引起,需同時滿足三個條件:①物品汙染比較嚴重;②在物體表面存活時間比較長,一般來說溫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時間越長;③接觸汙染物品沒有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
  • 北京突增2例,一地升級為中風險!鍾南山: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
    朝陽區副區長朱晟12月18日介紹,已對新增病例所居住的漢庭酒店大山子店員工宿舍和工作場所進行環境採樣109件,其中,宿舍區21件樣本呈陽性,其餘88件均為陰性。目前北京漢庭酒店大山子店已封閉,現場可見有穿防護服的工作人員。酒店樓下的慶豐包子鋪已經關門。在酒店附近的七星醫院門口可看到陸續前來做核酸檢測的市民。
  • 隆回人什麼時候能打新冠疫苗?鍾南山:病毒出現環境傳人!
    「(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 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 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
  • 鍾南山稱新冠病毒環境傳人是新出現的課題!春節還能不能回家...
    「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12月19日,在出席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時,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
  • 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環境傳人,今年春節還能回家嗎?多位專家做出...
    這讓很多人開始擔心元旦假期能否出行?今年春節還能回家嗎?據此,多位權威專家給出研判。鍾南山: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12月19日,在出席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時,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鍾南山表示,近段時間,國內一些地方出現了零星本土病例,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外部因素影響,即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
  • 新冠防控面臨「環境傳人」新課題 對防控形勢有何影響?
    鍾南山稱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有專家表示從外包裝上分離出活病毒表明「物傳人」風險的確存在  新冠防控面臨「環境傳人」新課題  國家感染性疾病質量控制中心辦公室主任蔣榮猛介紹,「環境傳人」並不是新冠病毒新的傳播途徑,本質上就是「物傳人」。只要感染者汙染了周邊的環境、物品,健康人接觸後就可能被傳染。  四川省預防醫學會流行病學分會主任委員、流行病學教授欒榮生表示,在既往的呼吸道疾病中,既存在物傳人,也存在人傳人,其中人傳人是最主要的傳播方式。
  • 新冠疫情再傳壞消息!鍾南山發出提醒:病毒出現環境傳人
    新冠持續下人們對這種強傳染性病毒的認識也越來越深,不過一直以來我們或許還是低估了新冠病毒的傳播能力。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
  • 鍾南山稱新冠出現「環境傳人」,春節還能不能回家
    據相關流調和篩查排查工作結果,多起散發疫情均與進口冷鏈食品高度關聯,且從全國疫情地圖可以明顯看出多次本土聚集疫情皆發生在沿海港口、邊境、一帶一路樞紐城市,防疫守國門,外防輸入,防人亦需防物。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也於19日表示,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需要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
  • 北京大連出現本土新冠病毒病例,鍾南山:關注環境傳人,是疫情蔓延新...
    12月18日、19日,北京和大連相繼出現本土新冠病毒感染病例,鍾南山院士發言稱,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
  • 【鍾南山: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根據南方日報12月19日消息,共和...
    文 / TIER2020-12-19 13:43:48來源:FX168 【鍾南山: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根據南方日報12月19日消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
  • 鍾南山: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北京1地區升為中風險!
    券商中國 羅曉霞/整理鍾南山最新研判鍾南山: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鍾南山指出,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冷鏈外包裝的病毒會不會使人感染?病毒濃度達到多高會出現感染?病毒能夠存活多少天?這些新問題都需要我們找出規律,研究預防措施。」1月20日,鍾南山曾以連線嘉賓的身份出現在中央電視臺「新聞1+1」節目中,明確指出「病毒肯定人傳人」的論斷。
  • 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元旦春節即將到來,需要怎麼做好防空準備
    進入到冬季,呼吸道傳染性疾病不斷地高發,而且12月份以來全國有6個地方地疫情都有所反彈,我國出現了多點零星的散發病例。在12月19日,鍾南山提出了,新冠病毒出現了環境傳染人的新課題。指出最近我國在疫情防控方面需要面對的兩個風險,一個就是外部輸入病例,第二個是新冠病毒可以通過環境進行傳播。什麼是環境傳人?需要滿足哪些條件?我國流行病學專家吳尊有指出,環境傳人就是物傳人,也就是物品受到汙染後,人接觸汙染的物品造成的感染。目前對於我國來說,造成感染主要是由進口的物品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