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學生們從小學就開始學英語,英語和語文以及數學一樣都是主考科目,高考的時候也不例外。前些年英語在主考科目中佔的比重比較大,不過現在很多人都要求降低學習英語的比重,這種呼聲越來越高,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1、英語在生活中用的很少
不管對誰來說,如果能夠掌握一門外語自然是很不錯的,特別是能夠掌握國際流行的外語,一旦考研、考博以及出國留學,英語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種語言。然而對於普通人來說,英語在生活中用得非常少,工作能夠用到英語的職業也是寥寥無幾。
很多人花費了幾年的時間去學習英語,無非就是為了應付高考,高考之後就把學習到的知識全都還給老師了。我們學習知識是為了以後的生活能夠用到,可是生活中用到英語的機會很少,所以沒必要佔那麼大的比重。
2、城市和農村的英語學習不「公平」
大多數農村孩子都是上小學三年級才接觸英語,也只有這個時候才有真正的英語老師來教他們學習英語。可是城市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甚至剛說話的時候就在接觸英語,他們比農村孩子找了這麼多年,掌握的英語詞彙以及語法肯定比農村孩子要多得多,英語成績也會好很多。
很多農村孩子語文和數學學得很好,可是英語卻成了減分項,考試的時候容易拖後腿。由於這種不公平的因素存在,因此人們才會呼籲將英語的比重減低。
大多數中國孩子學習英語都是為了應付考試,雖然能夠拿到比較好的考試成績,可是口語方面卻有很大的欠缺,如果真要他們和外國友人對話,可能連一句都說不完整,實用性極低。
在學校裡學習英語能夠記住大量的詞彙,但是卻無法掌握語法,經常會出錯誤,在學校學習幾年的英語都不如在專業的英語培訓班學習幾個月,很多英語培訓班出來的人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這樣才是真正掌握這門語言。
從以上這些方面來看,學校裡學習英語的比重確實應該降低。不過英語畢竟是國際上應用最為廣泛的語言,所以大家也不能忽視了英語的學習,如果有機會可以專門去學習一下英語,好好地掌握這門外語知識,對於以後的生活可能會有幫助。